軍事科學院軍事戰史部 劉庭華
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修史“係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編寫中學曆史課本,責任重大,它關係到影響幾代人的問題。就“抗日戰爭史”內容來講,我認為,應該遵循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原則,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尚應講清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內容。
一、抗日戰爭的性質、起止時間和階段劃分
首先要講戰爭的性質,其次再將抗日戰爭的基本概貌告訴學生。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一切愛國的階級階層及海外愛國僑胞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內民主革命相結合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時14年的抗日戰爭,其間出現過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局部抗戰時期;第二個時期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止的全國性抗戰時期。兩個時期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局部抗戰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32年“—·二八”淞滬抗戰期間,亦是第一次全國抗日救亡高潮的興起。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略中國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第二階段,從1932年4月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以《塘沽協定》為分界線,1932年4月至1933年5月為前期;1933年6月進入後期。第三階段,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一二·九”運動的爆發,掀起第二次全國抗日救亡高潮。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二個時期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軍事形勢是日軍展開戰略進攻,中國軍隊進行戰略防禦。中國進入全國性抗戰,掀起第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國民黨正麵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根據地,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第二階段,從1938年11月至1943年底,特點是軍事上是戰略相持。國民黨正麵戰場從抗戰初期較為積極,逐漸轉為消極抗日,並於1941年1月製造皖南事變。敵後戰場於1943年秋開始了攻勢作戰,逐漸成為中國抗日的主戰場。第三階段,從1944年至1945年9月,其特點是中國戰場的軍事形勢由敵強我弱開始轉變為敵弱我強,從1944年起敵後解放區軍隊開始了局部反攻作戰;中國戰場進行時間上先後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規模上由局部反攻作戰向全麵反攻作戰過渡,最後奪取抗戰勝利。
上述這些觀點,都是20世紀90年代史學界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要講抗日戰爭的意義、地位和作用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特別突出的意義、地位和作用。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國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中期共計105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後一次,即抗日戰爭,由於國內外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從百年的曆史看,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弱走向強盛的轉折點。一句話,抗日戰爭是改變中華民族曆史命運的一場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壯舉、人類戰爭史的奇觀。它是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鬥爭中規模空前並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抗戰,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主戰場。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抗戰始終抗擊和牽製了日本陸軍主力,中國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聯合國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戰後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抗日戰爭在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曆程中,是一個重要階段,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力量消長變化,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要充分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
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日軍所到之處,以其野蠻殘暴的手段進行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中學曆史課本不能隻講南京大屠殺,還應講日軍在各地搞的“三光”政策、無人區、萬人坑等,揭露日軍用中國人進行細菌實驗的第731、100部隊的罪行,以及被抓到日本的中國勞工的慘況等。這方麵可以圖文並茂地給學生講,讓下一代年青人記住這段曆史。
四、要講抗日戰爭的經驗教訓
這個問題主要對高中生而言,要從大曆史觀的角度提出思考題。
中國近代一百餘年,隻有抗日戰爭取得了反對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主要經驗是:1.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成為凝聚人民力量的堅強組織者和鼓舞者。2.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的團結一致,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3.實行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總方針及作戰原則,是成功的軍事戰略指導。4.爭取世界反法西斯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同情和支援,如聯蘇抗日、爭取軍援等。
結合抗日戰爭的經驗,應講《論持久戰》的偉大指導意義。
主要教訓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什麽長達14年,並付出3500萬人的民族犧牲?1.在全國性抗戰爆發前的很長時間內,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嚴重阻礙和破壞了抗戰的準備,加之軍閥混戰,消耗了國力。2.戰前中國國防工業基礎十分落後,除輕兵器,如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等可以少量自造外,其他重型裝備,如大口徑火炮、坦克、飛機、艦船等,完全依賴進口。中國軍隊廣大愛國官兵雖英勇奮戰,但因武器裝備落後,數量又少,導致每次戰役、戰鬥遭受數倍於敵的重大傷亡。
內亂就散,團結才有力量,落後就要挨打。如果問應該讓青少年記住什麽,思考什麽,對高中生而言,最主要的應是從大曆史觀著眼,啟迪他們的曆史思維,而不必計較某一具體事件、戰役等的答案。比如,為什麽近代一百多年中隻有抗日戰爭才取得反對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呢?
五、要講日本投降(東京審判)的不徹底性
戰後,日本右翼勢力一再否認侵華罪行,主要淵源是由於美國庇護大批日本戰犯,搞冷戰政策等,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複活、右翼勢力的翻案埋下了禍根。這個問題講清了,將有助於青年一代認清日本右翼勢力的本質和今後日本的走向。
六、關於戰役戰鬥問題
現在的中學曆史教材隻講台兒莊戰役、百團大戰,其他如平型關戰鬥,卻沒有提及。首戰告捷的意義非同尋常,它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鬥誌和抗日的信心。還有如神頭嶺、響堂鋪戰鬥等,也應該簡單介紹。
[收稿日期]2002年12月
[作者簡介]劉庭華,男,1949年,江西南康人,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抗日戰爭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專家,著有《九一八事變研究》、《中國抗日戰爭》(3卷本)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5卷本)等。
《曆史教學》2003年第3期
附:國內高中課本中關於抗日戰爭部分內容如下:
第二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