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者按]:今天早上的美國新聞廣播,有美國女登山隊員談登珠穆朗瑪峰的事情。說目前隻有五位女性登上珠峰,而且女性在登山隊中備受歧視,體力也不及男性等等。現在的中科院,準備組織女子登山隊,參與珠峰自然資源科學考察,應該是一次振奮國威的事。個人覺得,由民間參與資源考察,商業炒作的性質,高於實際的科學價值。在學術浮躁的今天,算是一個新嚐試,也未可知。
采訪中的孫鴻烈院士,是發現玉門油田的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的兒子,為中國科學院前副院長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前主任(孫的前任為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青藏高原研究首席科學家,在目前的地學界,也算是執牛耳朵的。
2005-3-23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李存富)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中國科學家為何再次登上珠峰
今年3月20日到
借女子登山隊幫助開展考察
筆者:為什麽今年要組織珠峰科考?
孫鴻烈:這次之所以選擇去珠峰科考,因為科學院第一次組織青藏科考到現在正好30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時機。另外,今年中國有女子登山隊要登珠峰。珠峰這個地區很特殊,海拔特高,假如沒有登山隊這個活動,我們科考人員去考察珠峰就相當困難。有了女子登山隊,她們可能幫助我們考察和搬運一些東西,這樣才有這個可能性。
筆者:現在我們的科考手段和裝備,比過去有什麽不同?
孫鴻烈:作為科考來說,不會有什麽特殊的裝備。但得備一些壓縮的氧氣瓶,很小的瓶子。我們在低海拔的地方,在西藏來說是相對低海拔的地區,即海拔5000米以下,你必須適應。你老背著氧氣瓶,哪有那麽多的氧氣供應?5000米以上我們叫特高海拔地區,沒有氧氣就很困難了。
再次測定珠峰“身高”
筆者:珠峰科考在整個青藏高原研究中具有什麽樣的作用?
孫鴻烈:這裏高度達到8000米,因此有很多特殊的東西。從生物學角度我們很有興趣。這裏也是冰川存在的地方,冰川的形成、變化,研究起來也非常有意義,它是研究冰川進退演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地區。這次珠峰考察,我們選擇了大氣物理、大氣化學觀測研究,還有冰川變化監測研究,生物多樣性及生態變化研究,地質與地球物理觀測研究等方麵作為考察內容,這些科學上的問題,意義是很突出的。
筆者:從有關報道看,公眾似乎更關心的問題就是珠峰的“身高”。2004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新出版的《世界地圖冊》中,標明珠峰長高了2米。這次科考中將用什麽標準、什麽方法來重新確定珠峰的高度?
孫鴻烈:我們迄今公布的8848.13米的珠峰高度,是30年前測定的。當時用非常精密的測繪技術,交叉測繪這個點的高處,這個點的上麵還有登山隊員。登山隊員爬到珠峰頂上,順利地在上麵樹了覘標。否則你沒有辦法交匯,當交匯以後才能測出來。這次我們要重新測繪珠峰高度,就是要在30年以後看看高程有沒有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有的,因為珠峰不斷在隆起,至今到底升高了多少,這個當然也是我們這次再測的目的。
筆者:有關研究表明,珠峰的重金屬含量像砷、硒濃度已經超過了長江和黃河,平均每升水中的砷含量,上世紀九十年代比七十年代增加了10倍,硒的含量增加了4倍,6000米處積雪樣品的PH值達到5.8,環境變化如此之大,您認為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孫鴻烈:這些數字我查了一下,是搞探險的一些人做的。當時他們的判斷是這樣的:1991年中東那次石油大火,化學元素隨著高空氣流飄到珠峰沉積下來,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另外珠峰這個地方高,很多低平原地區的一些氣流所帶來的化學元素,是可以往上走的,氣流上升以後,帶來一些化學元素在高原上空停留下來,這也是一個原因。
沒有青藏研究,修建青藏鐵路有麻煩
筆者:您曾作為整個青藏高原研究的領軍人物和開拓者之一,當初把青藏高原研究列為國家的一項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活動,其初衷是什麽?近30年來,我們在這個領域作出了哪些有顯示度的工作?
孫鴻烈:我們之所以對青藏高原研究這麽重視,首先從國家需求來看,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青藏高原240萬平方公裏,占全國1/4的麵積,你要發展它,當然必須對它的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而恰好科學家對它的了解非常少。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是個海,這是肯定的,為什麽後來變成陸地,隆起為全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就牽扯到地殼運動的問題,或者從地球物理學來說,是地球動力學方麵的問題,這個地區是研究地球動力學的最好地方。而且,它的環境是全世界很特殊的地方,別的地方很難和它對比,這些問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也很引人注目。所以中國科學院下了很大的決心,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從六十年代,特別是1973年以來,一直連續不斷地在這個地區做工作。
我想青藏研究,主體就是基礎研究,就是探索未知的自然規律;有一些帶應用前景的問題,也列入青藏研究的計劃裏麵。例如當初研究青藏凍土的時候,還不是為了修青藏鐵路。青藏高原是凍土地區,當時是要研究凍土的分布規律、形成規律和變化的規律,結果現在成了修建青藏鐵路的寶貴財富。如果沒有那個凍土研究,青藏鐵路的修建還真是個麻煩。
孫鴻烈小傳(chinesenewsnet.com)
河南濮陽人,生於北京。1954年北京農業大學土壤化學係畢業,留校任教。1961年起任中科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助理研究員。1975年後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84年-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被國家科委聘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係統的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