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年四季

(2004-12-07 10:39:21) 下一個

1.


小時候的俺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除了政治口號,還是政治口號。不記得有關於一年四季的介紹。關於一年四季的知識,是從成長過程中自己慢慢體會到的,實在是沒有人專門教。介紹四季,是在小學四年級的常識課中才有,和24節氣歌一起背下來的,一直的受益至今。

到了大學,學校裏專門開設了地質學、氣候學和氣象課,每個人都必須修,沒有例外。要是早生五百年,俺也就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軍師劉伯溫啦。

閑話少敘,話說美利堅合眾國,立國之後,小學校中就沒有固定的教材。教材因所在州、學校、老師、和學生的程度而不同。

俺上小學一年級的長女(姐姐)每天帶回來的學習材料中,有2004 年10月版的TIME For Kids,翻譯了其中關於一年四季的介紹如下:

秋天到來的時候,在南瓜園裏看南瓜,是秋季的一個好去處。那麽,別的季節有什麽好玩的呢?

各地四季有常,戶外活動也有變化。在佛羅裏達,冬季可以遊泳。在阿拉斯加,春天可以滑冰。

冬天到來的時候,北方就下雪。在依阿華州,一家人上山去滑雪。

春天到來的時候,天氣漸暖。棒球的季節就開始了,飛利浦的爸爸帶著飛利浦去打棒球。

夏天到來的時候,天氣變得炎熱。海水很溫和,威廉全家到海灘上去玩。

秋天到來的時候,天氣變得寒冷。樹葉開始落下來,考爾頓跳進一大堆樹葉中。

隨著季節的變化,日照的長度也在變化。夏天天長,太陽落山晚。冬天天短,太陽落山早。秋天和春天,太陽落山的時間差不多。

思考練習:你住的地方秋天是什麽樣的?想一想與天氣有關的單詞。

說了半天,美國小學課文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啟發小朋友們用腦筋去思考,看看這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有什麽特點,你居住的地方戶外活動又是怎麽不一樣。


2. 

姐姐還行,妹妹就不願意去中文學校,說是不喜歡上課的老師。

中文學校開學時,給一年級上課的是一個MM,手裏拿了一袋糖,答對了問題就發一塊糖,因此課堂很活躍。後來上課大概是沒有糖可發啦,妹妹就開始有意見啦。

關於四季的特點,海外中文學校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編中文試用版第一冊第13課的課文是這樣寫的:

春夏秋冬

一年有四季,
春天百花開,
夏天雨水多,
秋天草木黃,
冬天雪花白。

關於戶外活動,課文後麵的讀寫練習(第82頁)如是介紹:

春天來了,我去看花。
夏天來了,我去遊泳。
秋天來了,我去爬山。
冬天來了,我去滑冰。

這些,雖然沒有上麵的英文活躍,但也基本上總結了四季的特色和野外活動,淺顯易懂,簡單易記。

在識字練習第6課(第38頁)中,有如下比較活躍的兒歌:

小雨小雨刷刷,
小風小風沙沙,
小鳥小鳥喳喳,
春天春天來啦。

讀起這個歌謠,倒也覺琅琅上口,至於孩子們,喜不喜歡,可就不知道啦。

在國內小學一年級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編著的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審查通過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製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一冊(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七版)第78頁字詞句第23課中,有如下的課文:

冬天到

冬天到,
北風吹,
雪花飄。

在課文第3課(第87頁)中,還有下麵的介紹:

大雁

秋天來了,
天氣涼了。
一群大雁往南飛,
一會兒排成人字,
一會兒排成一字。

這些個句子,倒也沒有錯,比較簡潔,但讀起來總覺得有一點呆板。用網上的時髦話講,象是拜見了一位太監。

本來,覺得國內的小孩子上課壓力大,課堂上抓得緊,學的中文的東西肯定比國外的小孩多的多。可是關於天氣和一年四季,怎麽就這麽一點兒內容呀。


3.

再看國外中文學校和國內小學教材中關於花園的介紹。 首先,國外中文學校中文第一冊(第64頁)課文:

花園

我家大門前,
有個小花園。
他家後門外,
有個大花園。

小花園,大花園,
花兒開了多好看!

在閱讀對話的後麵,有如下的讀兒歌練習:

公園裏

公園裏,花兒開,
朵朵花兒真可愛。
紅花、黃花和白花,
花兒好看人人愛。

課文和兒歌搭配的比較自然,其中的兒歌,雖然寫的很一般,讀起來琅琅上口,引人入勝。課文和練習的目的大概也隻有一個,就是說花開的可愛,莫錯過了季節,要趕快去欣賞。

再看國內小學語文第一冊課文第6 課(第93頁)中,有類似的課文:

公園裏的花

姐姐和弟弟到公園裏去玩。
公園裏菊花開啦,
有黃的,有白的,還有紅的。

弟弟要摘花。
姐姐說:“別摘!別摘!
公園裏的花是給大家看的”。

愛美是人的天性,古人說紅顏知己。小朋友們下了課,放了假,逛逛公園,本來是頂好的。可怎麽玩著玩著,就給上了一堂政治課呀?

不、不、不,別、別、別,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呀!


4.

人鳥對話, 在國外中文學校用小學一年級中文第一冊(第57頁)中,有下麵的課文:

去學校

太陽當空照,
花兒對我笑。

小鳥說:“早、早、早,
你為什麽背著小書包?”

我對小鳥說:“我要去學校。”

小鳥和小朋友,一個叫喚,一個去學校,歡歡快快,你敬我愛,生活得非常的和諧。

而在國內小學教材第一冊課文第9課(第100頁)中,則有如下的妙文:

窗外小鳥

窗外小鳥,
請你別吵。
我們正在上課,
不要逗我笑。

我要專心聽講,
決不把你瞧。
窗外小鳥,
請你別吵。

這哪裏是小朋友們在上課呀,而分明是頭懸梁、錐刺股的一群猛漢!

不、不、不,別、別、別,小朋友們那最可貴的天性和和創造力,是不是已經被謀殺了。

國內不是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一直在強調諾貝爾獎,一直強調天人合一,生態平衡嗎?不從一年級小孩子的教育抓起,從哪裏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席琳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教育報》04年9月14日
馬忠聖 馬誌英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值得深思。
  1979年6月,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寫了一份三萬字的報告,在見聞錄部分有四段文字:
學生無論品德優劣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誌,大有“我因我之為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鬥,加減法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眼裏,讓地球掉個個兒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體美,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蹺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裏搖來晃去。
  結論是美國的基礎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可以這麽預言,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並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在同一年,作為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在看了北京、上!⑽靼駁募杆??:笠殘戳艘環荼ǜ媯?詡?怕祭鏌燦興畝撾淖鄭?br>  中國的小學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師發問舉起右手,否則輕易不改變;幼兒園的學生則喜歡把胳臂放在身後,室外活動除外。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7點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學生,並且他們喜歡邊走邊吃早點。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中國教師的解釋,它是學校作業在家庭中的延續。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
  結論是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任何一個國家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用20年時間,中國在科技文化方麵,必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後麵。

  25年過去了,僅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間,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製度共培育了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97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近幾年來從美國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得多。2003年共產生1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占了半數左右。
  兩份預言有著令人回味的深意。在報告中,美國小學生體現出了“天無我大”的自信和對創造的強烈渴望。而具有強烈的自信和創造欲望,正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這,卻是我們眼中近於失控的課堂培養出來的,卻是那如火如荼的“音體美”培養出來的。他們的教育重視音體美,也許就是因為認識到了音體美在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更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更利於引導學生勇於創造、樂於創造、善於創造。我想這裏的“音體美”應該指的就是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切手段,而不僅僅指“音體美”這三門學科。那近似失控的課堂實際是給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的課堂,正是課堂形式上的開放,教學內容上的開放,漸漸地感染了學生,使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得到了解放,達到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境界。也許美國今天表現出來的不竭原創力,正是得力於它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強烈的自信和不畏權威的創造欲望吧。
  美國對中國教育的考察報告體現的卻是中國教育觀念的陳舊,對學生個性的扼殺,對學生動手能力、發問精神和自由支配時間權利的剝奪。中國小學生坐姿統一,這隻是我們看到的表麵,千千萬萬個“統一”中的一個。要求學生整齊劃一,最終導致學生個性的泯滅。
  遺憾的是,中國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數十年,卻仍然沒有擺脫“唯考試分數論”的束縛。素質教育的東風吹進新鮮空氣之時,現實的羈絆卻又使一些“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質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質量。這本來沒錯,但卻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質量的最好體現就是更高的考試分數!在課改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候,我們更應警惕這些貌似先鋒的“回頭箭”!課程改革,絕不應再有掣肘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