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義與貶義
(2004-07-02 12:47:17)
下一個
支那這個詞之所以被我們認為貶義,大概是因為來自鬼子話譯音的緣故。就如同當初荷蘭人稱我們的寶島台灣為福摩莎(美麗島)一樣,其實頂好的名字,卻被認為是近代西風東漸和殖民統治的產物。
中國人曆史上繁榮昌盛了幾千年,養成國人大中華的士大夫情節。對外國人一律的瞧不起,稱他們為夷狄韃蠻,小日本,鬼子,二鬼子,老毛子,二毛子,美國佬,或者廣東話為鬼佬,番佬,不一而足。隻是到了近代,在慈熙老佛爺的治下,因不敵人家的堅船利炮,以至於割地賠款,喪權辱國。20世紀的知識分子和仁人誌士們才無不痛心疾首,進而帶動和培養了國人對意涉主權和政治的詞語的最敏感的神經。
其實,支那也好,中國也好,台灣也好,中華民國也好,都不過是炎黃子孫居住的一些地理名詞。就象一個人的名字,張三李四也好,阿貓阿狗也吧,都隻是一個稱呼。你在見其人之前,不免會琢磨他或者她的名字,看他或者她的穿戴。等你處久了,混熟識了,大概會更注意他或者她的行為舉止,和音容笑貌。日後能夠記起的,也是他或者她的人品高下一類的東西。不信你回憶回憶你以前的朋友試試看。
也許有人會說,對外國的國名,我們都起的很好聽,象英,美,法,德,日本,朝鮮之類。而外國人對中國的國名至少應當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才公平呀。其實對這些國家的起名字,是早期的翻譯家們的貢獻。這些人早年的受教育,多少還是對所在國的文化存敬畏之心的,所以名字自然就起的好聽一些(這些人曾經為此被稱為假洋鬼子,至今都沒有被平反)。而外國人,除了那位將蘭州拉麵改造為意大利通心粉的馬可波羅外,大多數番佬們對中國的知識也僅限於對中國製造的東西的印象。
筆者沒有研究,不敢瞎說。但私下琢磨,支那一詞,可能來自瓷器,這多虧絲綢之路。還算是中性的。否則給我們起一個麵條,蠶絲,或茶葉國,豈不更糟!或許支那一詞來自後來的清國的音譯,如同高麗,越南的英文一樣,亦未可知。當時清人在外人印象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男人後麵的一個長辮子(番佬們稱之為豬尾巴),加上百分之70的男人養二奶,另外百分之30的男人在吸毒。如此的國度,縱使祖上曾經的發達過,怎麽能夠讓推崇冒險和白手起家的番佬們看得起。即使番佬們不說,我們做後代的也多少都覺得臉上無光吧。哪裏還好意思讓洋大人們給賞賜更好聽的名字呢?
另外,國人的傳統是善於自嘲,嘲人,而不善於人嘲。廬山會議時毛主席他老人家可以糾左,別的人就不可以點破。還是應了阿Q先生的名言:和尚摸的,我摸不的。我可以說我自個禿,也可以說別人禿,但別人就不能說我禿!什麽邏輯。這不僅僅限於湖南人和浙江人(對不起了,這裏權且把趙Q先生當做浙江人)。就是連豁達得自稱是九頭鳥的湖北人,也隻能是自己說說而已,否則試試看,背不著就有人會當場給你玩命。
其實目前,China,我們大概也就是叫定了。隻要心態放正了,無所謂褒義貶義,好與不好。
再說,等中國有朝一日強大了,統一了,過大發了。中文成為了世界通用。到時候,即便是番佬們哭著喊著擠破了腦袋行賄受賄想給我們改名稱,我們的子孫們還堅決的不答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