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筆會

這是立足於加拿大溫哥華的文學社團“大華筆會”的文學創作園地,將定期發表來自加拿大本土、歐、美和中國大陸的會員及其他作者的原創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總第一百一十九期

(2011-04-10 17:58:56) 下一個

看世博與排隊 
新創(大華筆會會員)/ 溫哥華

 

今年十月,筆者夫婦去看了上海世博會。之所以選在十月份去,除個人原因外,一是想避開上海的酷暑季節,二是自以為臨尾了,參觀人數可能會少些。票子是一早就托人買好的,老頭、老太每人三張,在上海的親友都告知還要送票給我們,心想,人生一世,看世博的機會不多,上海又是咱們的故鄉,這次,是一定可以看過癮了。

反映世界各國科技的世博會,是眾多人數共同參加的一個大型活動,說是世界博覽會,但在中國舉辦,總是中國人來看的為主,以中國人近數十年來的習性表現,說世博會是中國人的文明大考,是一點也不為過的,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擔心:咱們的同胞啊,千萬別出‘洋相’嗬!

象世博會這樣的大型活動,必定有‘排隊’等候的事,開館沒多久,就看到“要進入熱門場館————如‘沙特館’,需排隊等候7小時左右”的消息報導,其它一些熱門場館,也要排4-5小時以上,嘩!老頭、老太的即時反應:媽呀,這可吃不消!

排隊時間長,主要和參觀人數多有關。網上有人寫文批當局,說中國的領導人為了要麵子,硬要創造參觀人數最多的記錄,大熱天時不顧民眾安危,忽悠中國人去擠逼世博會。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竊以為,中國人,特別是現在一些當官的,好要麵子,為求自己的‘政績’,不惜大搞勞民傷財的‘麵子工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次上海世博會的記錄,是打破了日本大阪世博會保持了30年參觀人數達6400萬的記錄,貌似‘拘謹’、‘守禮’的日本人,也‘忽悠’了6400萬人擠進比上海世博會還有小的場區裏去,這個‘麵子’要不要得,大可議議。

曆屆舉辦的世博會,不論在那國,都有排隊考驗耐心的事。公道地說,排隊是排隊,和‘要麵子’不必扯在一起。

上海世博園區的總麵積是5.28平方公裏,分跨黃浦江兩岸,是世博會史上最大的園區麵積了。據統計,進園人數最多的一天,是103萬人,盡管參觀者進、出的時間不一樣,但通常,每個參觀者都會在園區內逗留6-8小時或以上,因此,有100萬以上的人群擠在園區裏長達數小時,這就是實情。簡單計算,此時園區裏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米0.2人,這是按平地來算的,實況是,園區內有373個場館建築,還有各種生活輔助設施,如飯店、廁所、商店等,人們隻是容身在這些場館建築內以及各個建築物之間的空隙處,人群且是走動的,從各個門口排隊等候入場開始,安保檢查要排隊,進入場館要排隊,乃至吃食、上廁所等都要排隊,都要人盯人,人擠人,人多之患,可想而知。

上海世博會初始,盡管做了大量的宣傳,在排隊上,還是出現過一些問題的,後來,采取加強隔離柵欄措施後,有了改善,管理方又增加了遮雨、擋曬的頂蓬,減緩排隊民眾等候時的苦楚,雖排隊仍需時,但參觀民眾已習以為常了。我們見到的親友,凡去看過世博的,雖講起排隊的辛苦仍心有餘悸,但都以為,既然要看,就應排隊,大家一樣,沒什麽可怨的。說明,對‘排隊’都有共識了。至於個別‘濫用輪椅’的假冒殘障人士以及‘一輛殘疾車,方便一家人’(都不排隊,走綠色通道進去)之類的‘缺德者’,隻好說,那是樹大鳥多,有些異類吧。

咱老頭、老太結果是隻去看了二次世博會,一次白天,一次是下午到晚上。唉,為人要知趣,耗時排隊吃不消,就隻好放棄大部分的進館觀看,隻在園區內溜溜,看看場館外景或夜景,也算過了癮吧。兩次去時,適逢有些場館是邊排隊、邊走動,半小時左右可進入場館的,我們就這樣也看了一些場館。到加拿大館,我們就‘特殊’了一下,那是憑加拿大護照可不排隊直接進去的,看著那層層疊疊、彎彎繞繞的排隊人群,心裏總有點愧疚感,嘴裏不住地叨念;同胞們,見諒!

這次到上海,直觀的感覺,‘排隊’似乎開始成規矩了。看夜景的那晚,我們沒讓親友陪同,但聽從了親友的勸告,為安全計,十點不到就出園區了,因路況不熟,我們仍從下午進去的#1號門那兒出來,隨著人群走,雖沒象進園時那麽擠,但仍是龐大的人流,老頭、老太隻能隨著人流走,一路來到公車站,那是有好多條線路的終點站,龐大的人流擁到這兒,有秩序地分流按線排成了隊,從頭到尾,沒見有一哄而上、擠著上車的情況,走在擁擠的人群裏,我們倆個老人也沒被推推撞撞。

想想,184天的上海世博會,如此高密度的人群活動,又是有近二個多月的高溫季節,沒見過有因擠逼而造成重大傷亡事故發生,除了組織工作做得好之外,參觀民眾能排隊守秩序,應是最關鍵的原因。

按今日的認知水平,排隊守秩序本應是一個很基本的公德,但咱們中國人,不知為何,往往不遵守這一公德,不說中國那兒,就加拿大溫哥華這兒,唐人街一帶幾個公車站,就從來排不成隊!當然,情況還沒壞到車一來就一擁而擠的地步,但不管怎樣,和其它街區人們安靜地自覺排成隊上車相比,唐人街這兒總是差點的,這多少也和我們中國人有關吧。

中國在崛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除了經濟、軍事的實力之外,其民眾普遍素質是最具體的真實表現,兩者相輔相成,這樣才是真正的崛起,中國同胞,讓我們從‘排隊’開始做起吧!

 

                草原三題        

盼耕 / 香港

 

一、序曲,是一首寧靜的樂章

草原之旅從夜幕開始……

當航機飛進夜的八時半,當十五分鐘後要降落海拉爾機場──

我望向窗外,夕陽的餘暉仍然眷戀著機翼下的大地。

直覺告訴我,我們已經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上空。

艙窗外,我找不到地圖上偌大的呼倫貝爾湖,看不到海拉爾市的半幢樓影。飛機下是一片連綿的大地,像一幅沒有鋪平的巨大毛氊,中間有些微拱起。

看來,呼倫貝爾湖和海拉爾市還在十五分鐘之外,都在地平線之下。

我們已在巨大的毛氊上飛行了多久?十五分鐘,航機還要橫越多大的區域?

八時十五分,我故鄉的連山,已被黑夜鑄成鐵色,像一排排巨大的狼牙,饑餓地向著蒼穹……

八時十五分,我旅居的香江,已借夜幕襯出豪氣,用千萬點燦爛的燈光,顯耀著東方之珠……

八時十五分,窗外,沒有鐵色的跌宕;艙下,不見顯露的燈光。隨著飛機的降低,一條又一條、一彎又一彎,越來越多的扭扭曲曲的河道,映入眼簾。像一縷仙女的銀絲腰帶,隨意地拋撒在廣袤的原野上;又像一張縱橫交錯的江南水網,但網線又比它們來得婀娜多姿。

這就是草原?這就是成吉思汗的發祥地?

一時間,我很難把機翼下那些纖弱柔軟的水道,與橫掃歐亞大陸的洪流連繫起來。

餘暉正在淡出,生命的草色,先是隱成蒼茫的溁遙?餖u又化入凝重的深灰。

遠方的地平線上,焦急的燈火,先是閃出七八點,接著越湧越多;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喚出忽明忽的初星;而後,滿天星鬥與遍地燈光連成一片……天和地,彷彿為夜的降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典,點起了無數虔盞南慊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