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筆會

這是立足於加拿大溫哥華的文學社團“大華筆會”的文學創作園地,將定期發表來自加拿大本土、歐、美和中國大陸的會員及其他作者的原創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總第一百四十六期

(2012-05-23 17:27:21) 下一個

會員巡禮 :劉天就 


    劉天就出生澳門,祖籍廣東中山珠海,三歲移居到上海,但因父親到上海後一直失業,家庭窮困,隻能在聖約翰大學旁聽,十四歲開始到東北稚???藲q回上海開設西餐廳,結識美軍海軍上將的親兄弟,經營美軍剩餘物質,獲取了高額利潤,當時擁有浦東、真如的地權,占地麵積相當於三分之二的列治文。
49年大陸解放後,轉到香港從頭開始。64年到美國、加拿大考察。67年移民到加拿大後,從事一係列商業投資活動,曾競選省議員,又到歐洲、澳洲各地旅遊考察。2002年起成立非牟利的加拿大社區福利中心,推出耆英幫助耆英Seniors Caring for Seniors概念,注全力為長者謀福利,出版《家庭》等雜誌,2004年組成社區福利(福音)出版社,編輯出版民間故事會刊。

 

 

大家動手來寫民間故事

 

天就 (大華筆會會員)/ 溫哥華

 

我對社區福利(福音))出版社創建故事會刊很感興趣。我們平時隻有機會看到名人、演員、歌星的故事,這些人是是非非都有記者追,媒體為了滿足讀者、觀眾的好奇感,爭相報道錦上添花、曇花一現消息。而實際上留存民間的故事,其實是非常精彩、曲折離奇、無奇不有的,但是媒體隻喜歡報導災難和死亡的新聞,個別的故事實在太少。

所以,我本人非常贊同福利(福音)出版社的倡導:建立網站和信箱,辦故事會刊鼓勵各階層的民眾收集各種民間故事,對其中優秀的,予以發表,並給以物質鼓勵。

每一個人活著都有一段故事,死後就從此消失。但是如果能出版就不同了,可以流芳百世。

許多孝子會花幾萬元去買一塊墓地,又要花好幾萬來立碑。但是孝子無三代,而且這樣做是太遲了。他的父輩生前貢獻真不少,但一代苦樂誰人知?如果子孫早在父輩健在時,將其事跡寫成故事,這樣子子孫孫都會看見,世世代代都會知道,都會珍藏。父輩也會因此感到無比欣慰。

同時,每介紹一個故事,若被采用就有五十元獎勵。這樣又有獎勵又做好事又表孝心,何樂不為呢?

另外,寫故事也不限於寫長輩獻孝心,同樣也可以寫身邊的人。要知道表揚是個很好的禮物。你請朋友吃一頓一百幾十元,朋友吃過就忘記了。假如你把他做的好事,寫成故事,登到福利(福音)會刊上,那就會一直保存下去的啊。你也不用花錢,當然假如你需要購買一兩百本作為存家之寶,讓世代子孫都知道的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啊,

你可以動筆寫稿表揚你的爸爸媽媽,也可以表揚你的兄弟姐妹,孩子和朋友。這比送禮物好啊,故事是寫之不盡的,你寫的故事我們再幫你加工,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帶歷史意義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了。

創立故事會刊建立網站信箱,收集各種民間故事教育一代,這也是一種信息的革命啊。

 

 悼詩友唐永江先生
    卉(大華筆會會員)溫哥華
> >  
> >          
唐老高風日月長,  
> >         
永存心腑盡華章。
> >         
江流石轉人西去,  
> >         
友摯誼深伴墨香。
> >        
> > 
唐永江先生(1929-2010),安徽合肥人。
> >  1998
年攜夫人劉秀筠移民加拿大,隨子女居住溫哥華市。唐先生係溫哥華老華協創會會員,原北京聯誼會長青俱樂部會員。2004年冬,老華協開始組建,唐老為14人籌備組成員之一。曾任協會顧問。以其耄耋之年,關心協會工作,積極熱情參加    協會活動。唐老愛好文學、擅長書法,常以其作品與會友交流、分享。2008年,協會成立詩詞班,先生偕夫人劉老師伉儷報名參加學習,雖年邁體弱,亦由老伴陪同,扶杖而來,且長期堅持受課。唐老於顧問任職期間(2008--)一貫堅持團結和諧,力主兩派聯合,堪為長者風範。其為人正直、純樸善良,善於學習,手不釋卷,老而彌堅。精神感人至深,在會員中傳為美談。唐老生前編輯有關修身養性、強身健體作品、資料多篇,曾在《環球華報》、《加華老年》等刊發表。又幸有其生前好友、詩詞班主講金繼昌先生手書之《唐永江輯雋語集錦》匯編,得以遺世。
> >        
> >
唐先生酷愛中華傳統文化,對唐詩宋詞更情有獨鍾。曾以手書之唐人絕句贈餘,令人倍覺珍惜。日前,從好友秀筠女士來電中,驚悉唐老已於去年不幸逝世的噩耗,悲慟頓生。事發於去年秋天,值餘回國探親之際,彼此失去了聯係,不得而知;待到近期返加,不意時隔已愈半年矣。無計悲風遲報到,長留憾恨在心間。知之晚矣,徒喚奈何!謹以此文字,聊表對死者的悼念之情,並對秀筠好友表示深切的慰問。順致唐老先生闔府清吉,家人安康!
> >         
唐永江先生永遠安息!
> >溫哥華老華協 程宗慧 敬挽    2011515 
  
> >                                                                                                                         

> >                                         
 
                             
 詩二首        

旌揚(大華筆會會員)/ 溫哥華
 
        
  聞唐老先生駕鶴,並接老師悼詩,特奉和二首,聊寄哀思。
 
                                         
                                           (一)       
                               
    共詠含英敘意長,
                           
春風如沐誦華章。
                           
求知若渴循詩教,
                           
流響疏桐萬代香。(注)
                                   

(二)
                           
挽昔磋磨曾共窗,
                           
唐歌宋韻付衷腸。
                           
永銘胸臆乃翁範,
                           
江皖吾儕一故鄉。

 

合肥鄉晚金繼昌敬挽       2011518於美俄州坎頓市

         
  附注:流響疏桐一語出自唐人虞世南著名五絕: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寄喻品行之高潔。

 

苦菜花開

 

艾芥 / 廣西(河池)

 

在山野間,苦菜花實在是極普通、平凡的植物。鄉間野地、房前屋後,隨處可見生長的苦菜。陽光晴好的日子,漫山遍野的苦菜花葳蕤地盛開了,靜靜點綴著鄉村的四季。

苦菜雖苦,但花卻很芬芳。看過老電影《苦菜花》的人都還記得那個老媽媽說的那句話吧:“苦菜花根兒苦,但開出來的花兒是香的。”是啊,舊社會的窮苦百姓的生活無比淒苦,但每個人對於未來,都充滿了希望和憧憬。就像這一朵朵盛開的苦菜花,在野地裏寂寞的生長著,又靜靜地開出花來。那小小的,淡黃色的小花雖然平凡,卻開得持久。花香雖不濃鬱,卻有著樸素淡雅的芬芳。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苦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沒吃過野菜的人是不多的,於是乎,對於苦菜,父輩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記得小時候,和父母在鄉間幹農活,不小心被芒刺劃破手指,便隨手采一棵苦菜,把菜莖裏乳白色的汁液塗抹到傷口上,不一會流血就止住了,清清涼涼的,傷口的疼痛也減輕了許多。

忙完農活,我們會挎了籃子,沿路采摘路旁的野菜。一棵棵苦菜從泥土裏挖了來,擇幹淨,再到溪水邊清洗幹淨。苦菜的葉子沾著水珠,更顯得精神十足。回到家中,把洗淨的苦菜在竹篾上晾幹後,取來自家做好的豆瓣醬,往菜葉上一沾,嚐在嘴裏,冰涼裏帶著一絲絲甘苦,細細咀嚼出人生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家裏最愛吃苦菜的是奶奶,奶奶說,糧食匱乏的年代,苦菜是救命菜、活命菜。她說苦菜不但好吃,還有清火明目的功效呢。所以,我們挖回來的苦菜多半孝敬了奶奶。我試著夾幾筷子,但總覺得除了苦澀,並沒有品味出其它的滋味。奶奶對於苦菜所懷的感情,大約是我們這些後輩人很難體會到的。

多年後,當我把從菜市場裏買回的苦菜洗淨,沾著麵醬大快朵頤時,似乎慢慢體會到了那特殊的苦菜的清香,並且聞到了家鄉山野的氣息。

又是草長鶯飛的時節,又是花紅柳綠的時候。在遠離故鄉的此地,路旁也常見盛開的苦菜花,這些金黃的,或粉白色的花朵兒,在和煦的風裏,自由自在地搖曳著。我摘下一朵苦菜花,靠近鼻尖輕輕一聞,便有一種溫暖、溫馨的感覺流遍全身。

現在,正值在這春夏交替的時節,想必故鄉的苦菜花也正芬芳爛漫地開遍了山野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