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混沌餘生:最後的誌願軍精神病人 (圖)

(2010-11-04 09:01:49) 下一個

混沌餘生:最後的誌願軍精神病人(圖)


2009年,蔣振娟和胡久昌在湖州第三醫院合影

60年後,讓我們重訪他們的故事,追憶他們永不再回的青春。

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走上朝鮮戰場時,16歲的蔣振娟可能沒有想到,僅僅1年半後,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亂語,亂解小便,反複把棉被掀起一個角又放下折平。繼而連續數日不眠不休,並且拒絕與任何人交談。

3年後,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轉入浙江第五康複醫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醫院。

年僅19歲的蔣振娟,就此開始她漫長而混沌的餘生。

2010年2月下旬,湖州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病區裏,滿頭白發的蔣振娟坐在床邊的的靠背椅上,低頭擺弄衣角,一絲口水從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間或抬起頭來,眼神空洞發直,沒有聚焦點,沒有一絲情感波動。

從56年前入院起到現在,醫生護士們一直叫她“小蔣”。 “問她多少歲?十七”,護士長俞靜如說。75歲的“小蔣”,記憶永久停留在了發病前。

在蔣振娟的隔壁,另一位87歲的誌願軍精神病人胡久昌,鼻孔插著氧氣管,頸窩插著營養液管,已經臥床不起。

“戰爭應激反應”

朝鮮戰爭,陸續參戰的300萬中國軍人中,有近20萬人傷殘。其中還有為數不多的精神病患者,有普通士兵,有戰鬥英雄,也有中高級軍官。

特等戰鬥英雄趙桐風就是一位。在張家口沙嶺子療養院裏,他一天到晚隻重複一件事,聲稱設計“威力無比”的大炮。間或對著天空大吼,有如衝鋒陷陣。

戰後,這些病人由東北陸軍醫院陸續轉到大後方休養治療。華東軍區、華東野戰醫院也接收了一批。其中417名誌願軍精神病人,陸續轉到了1955年在諸暨成立的精神病防治所,這就是湖州第三人民醫院的前身。

這417名病人,除部分康複出院,或是轉回原籍繼續休養治療外,最後剩下146人長期留院休養直至終老。

和當時國內其他醫院的收治情況大體相似,他們入院時,大多年齡隻有20多歲,最大的不超過35歲,有的甚至還不到20歲。

這些“最可愛的人”,就此早早開始了連過去與現在、生存與死亡都模糊不清的人生後半場。

50年來,他們陸續離世,到現在隻剩下蔣振娟和胡久昌兩人,也已處於生理機能整體衰退狀態。

護理了老兵們30多年的俞靜如說,在此之前,他們就已喪失記憶,喪失語言能力,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類型的病症還伴隨不同的怪異行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沉默型的如蔣振娟終日枯坐不語,狂躁型的如胡久昌動輒無故打人。偏執型的如已去世的譚才生,固定在每天淩晨2點起床一遍遍掃地、重複擦桌子。隻有護士聲稱“不準淩晨兩點起床,這是軍令”時,他才會停止強迫性勞動。

不同類型的病人,也有相似的刺激反應。他們大多對電視裏的戰爭場麵反應強烈。每當槍炮聲響起,有的老兵就會高唱解放軍軍歌、誌願軍軍歌,站起來向電視裏的毛主席敬禮。

他們的病症,被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Rache稱為“戰爭應激反應”。他說,軍人可能會在戰爭結束後的數周、數月、數年間,都一直處於戰場上才會有的特殊亢奮狀態,最後會到達”崩潰點”,然後出現嚴重精神萎靡不振、反應遲緩,甚至記憶、語言功能退化、戰爭噩夢、終日獨處脫離群體,以及其他輕重不等的抑鬱症狀。

這或許能解釋,蔣振娟等人的病情,在走下戰場之後才慢慢發作。


恐戰自傷

與趙桐風等人的亢奮、狂躁截然相反,誌願軍20軍58師174團三連副班長馬玉堂,卻是因恐戰而成了精神病人。

1951年,剛從第20軍後勤部抽調到一線戰鬥部隊,馬玉堂就流露出了強烈的恐戰情緒。某次高地阻擊戰時,敵軍炮火猛烈傾瀉,身為副班長的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裏,直到被副排長強行拖出。

從那以後,馬玉堂一直情緒低落。“我身體不行了,但現在還沒有複員條件。”他時常和戰友念叨。部隊也注意到他回國訓練時,“工作不起勁,拒絕參加政治學習”,進而拒絕進食、聲稱“班長要拿衝鋒槍打死他”、“班長說我是特務”。

當人們開始覺得馬玉堂“似有神經錯亂”時,他已經在反複念叨“要死,自殺”之類的字眼。幾天後,馬玉堂支開看護他的兩名戰友,以“身體直立、兩腳平行”的古怪姿勢從樓上跳下。

送醫院救治時,馬玉堂咬緊牙關,顯得很痛苦。但軍醫檢查後認為並無大礙。因此,組織鑒定結果認為,馬玉堂並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過自傷的方式盡快脫離現役”。

1955年5月,馬玉堂終於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經“不適合服役”。退役後,馬玉堂轉到湖州三院長期休養。

因“戰爭應激反應”產生的心理、精神異常,往往會被視為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嚴厲處罰,如關監獄,強迫加入“突擊隊”,送上軍事法庭,甚至處決。

然而,至今仍有很多軍事人員堅持認為那是違反軍紀。因為“真正的違紀行為,與心理應激性違紀行為之間的界限不易確定”

軍醫院事後對馬玉堂跳樓事件的分析報告也認為,馬玉堂所在部隊的基層領導及身邊戰友,都存在認識不當的失誤。即不應該表露出強烈鄙視其“貪生怕死”的態度,“這個態度進一步刺激了馬玉堂,導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後選擇跳樓”。

但當時部隊的組織結論仍然強調馬玉堂“貪生怕死、思想落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