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飛機、核潛艇和預警機在文革誕生

(2010-11-15 12:46:42) 下一個
大飛機、核潛艇和預警機在文革誕生 (2張圖)

[史海鉤沉]

廣龍: 有人聲稱文革造成中國科技斷層, 對此我覺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下麵這幾篇文章。 這篇文章足以證明, 文革不僅沒有使科技斷層, 更使民族科技力量得到巨大提高。


真正的科技斷層發生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後。 大批研究所被關閉, 大批科技人才流失, 民間甚至流傳著造原子彈的不如賣鹹蛋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 大飛機的原型機至今不見。 宣稱造不如買的劉鄧, 是他們造成了中國核心科技發展的斷層。


如果大家有興趣, 可以再看看中國的核潛艇和預警機是怎樣和什麽時候造出來的。 文革時期的科技發展水平和速度是空前的, 我還可以舉出很多實例。


相比之下, 印度沒有文革, 那印度應該沒有科技斷層。 台灣沒有文革, 台灣也沒有科技斷層。 然而, 1976年中國的國防科技水平和部發工業水平已經遠遠超越了印度和台灣。 很顯然, 聲稱文革造成中國科技斷層是片麵的偽論據。



誰在欺騙中國人?揭開中國運十大飛機下馬背後的真相




作者:雲上的天空 文章發於:西陸東方軍事









關於運十,過去聽到的多半是一片嘲笑、貶斥之音,就像劉姥姥被大觀園中上上下下的貴族、幫閑、奴才們評頭品足,渾身的不是一樣,看多了、聽多了,印象就形成了,無非是傻大粗笨,不合時宜,前途晦暗雲雲,久而久之,因為運十事實上的落魄,也基本就看淡了。7月17日,中央電視台10套《大家》節目播放了運十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教授的訪談錄,看後,震撼、無奈、疑惑,似有話要講,又似無言以對。








  程不時,少年時代因為被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追殺躲在田野的溝渠裏,萌生長大要為祖國造飛機的理想,從初中開始,程不時就癡迷於航空事業。1947年,程不時考取清華大學航空係,係主任在新生座談會上告訴同學,舊中國學航空找工作難,你們為了自己的職業前途,可以轉係,比如變比較熱門的建築係、機械係等。盡管第二年有不少同學轉了係,但程不時始終不為所動,堅持走航空報國之路。在以後的人生歲月裏,程不時教授沿著這條道路艱辛而又堅定地走到現在,無怨無悔。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程不時和同學們一道,製作了一架巨大的飛機模型,螺旋槳還能轉動。同學們推著這架仿真模型參加慶典,受到沿街民眾盛讚,且高呼要他們造出中國自己的飛機。此後,他作為新中國航空事業的第一批建設者之一,參加了沈陽飛機廠、沈陽發動機廠、哈爾濱飛機廠、哈爾濱發動機廠的設計。作為航空設計家,程不時教授參加了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的設計(任設計組長),參加了我國第一架噴氣式超音速殲擊機的設計,可以說,程不時教授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整個曆程。


  無論主持人還是程不時本人,都把參加運十的設計建造工作,作為他事業生涯的一個頂峰,因為運十作為大型客機,其設計建造必然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民用航空工業甚至整個工業體係的整體水平。從程不時教授的講述來看,運十的曆程,可以用一個詞形容,悲壯。所謂壯者,壯其在中華民族自主發展航空工業的道路上所秉承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一貫作風,壯其使當時中國的民用航空器的研製水平,達到了與世界航空巨頭美、蘇、歐洲比肩的高度,壯其確確實實地填補了中國大型客機研製的空白。所謂悲者,悲其在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黯然下馬,悲其在下馬之後中國的民用航空工業竟然近二十年無法拿出與運十成就相若的東西,悲其之後中國的民用航空數百億外匯的市場被美、歐瓜分。


  運十的上馬,源於Mao。ZD時代的一項決策,1970年7月,毛主席在視察上海時指示:上海工業基礎這麽好,可以造飛機嘛!同年8月21日,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批準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於上海試製生產運輸機的報告》,這就是708工程,即大型客機的運十。程不時於1971年被調往上海參加運十飛機設計,最初擔任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以後任飛機副總設計師,負責總體、氣動、計算機以及試飛方麵的工作。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條件是極其艱苦的,程家老少3代6口人,擠住在隻有14平方米的小房子裏,連做飯也在屋內。程不時教授回憶,當時辦公室不夠,設計組們就把裝大型設備的木箱當辦公室,上海的夏天極其悶熱,沒有風扇、更沒有空調,工程師們怕汗水滴在圖紙上,極度小心翼翼,晚上蚊蟲叮咬的利害,工程師們隻好用報紙裹在腿上、手臂上當盔甲抵擋,就是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下,程不時們所運用的方法和技術,在當時也是世界一流的。   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計算機數字化設計,程不時教授他們30年前就在運十的設計中使用了,當時到上海計算中心去運算,時間都安排在午夜和淩晨,程不時和許多設計室人員經常日夜顛倒。他們自編了138個解決設計問題的程序,在運十研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程不時晚上伏在木箱上編程序,還編寫了關於飛機設計的計算機軟件的理論書籍,有的被大學選作教材,使用達10餘年,並被推廣到航空航天係統。



  1978年11月23日,運十全機破壞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加載到100。2%發生全機破壞,設計與實驗結果精確吻合。十年辛勞、十年血汗,1980年9月26日,運十首次試飛,程不時教授回憶,整個機場人山人海,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已經退休的老人、患了重症動完手術身上掛著引流袋的老工程師,無不歡呼雀躍、熱淚盈眶,電視播放的資料畫麵上可以看到運十龐大的機體呼嘯而過、騰空而起,直奔蒼穹,一代壯舉,頓成現實。程不時教授回憶,試飛組王機長金大下來後對他講,運十在空中的感覺,就像大個子打籃球,機體龐大但靈活機動。


  這其間,發生了兩個意味深長的插曲,一個插曲是在試飛前,有國家相關部門的官員,用程不時的話說,都是航空方麵的專家,不斷追問程不時,這麽大的東西,真的能夠飛起來嗎,一方麵反映某些人可能對自己國家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隊伍、工業水平的懷疑、不信任感,一方麵也反映了一些人可能存在高高在上,脫離實際的作風,更重要的是,這種懷疑情緒會不會對後來將運十打入冷宮起了催化的作用。


  另一個插曲是,80年代,國內的洋奴懷疑派思維已經泛起,因為運十采用了四台發動機吊置在機翼下的布局,與波音707相似,還有運十項目代號708(70年8月),引起了洋奴們無限的遐想,一時間,運十仿製波音707的謠言四起,甚囂塵上。這些雜音引來了美國駐華使館空軍武官和波音公司的副總裁,親自登機觀察,那美國駐華使館的空軍武官,曾經是波音707的飛行員,有數千小時波音707的飛行經驗,武官一登上舷梯,到機艙門口回頭一望,就斷言這架飛機與波音707完全不同,因為我太熟悉波音707了。事關知識產權和技術競爭,波音的副總裁在對運十進行了仔細考察後得出結論這是中國人在這個領域的一次完完全全自主的實踐。,這個插曲是不是說明,我們的某些人,思想深處對自己國家的鄙視,比外國人還外國人。


  其後,運十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試飛,幾乎飛遍了中國的東西南北,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廣州、昆明、成都。。。都留下了運十輝煌的航跡。運十最壯觀的試飛,是從成都飛西藏拉薩,解放後西藏開辟空中航線以後,由於飛機飛行高度的限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越,而是在世界屋脊的眾多高峰間穿越,運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飛越。開始試飛拉薩是空飛,後來因為西藏遭受天災,需要運送大批物資,運十受委托往拉薩運送救災品,天天載重起飛,連續運轉,連成都機場的人員都倍感驚奇你們這是試飛還是值班?,程不時教授得意地回憶,當時,成都機場的民航飛行員們上機參觀後,用憤怒的語氣說這麽好的東西,為什麽不拿來我們飛。  




關於運十的下馬,公開的報道是由於市場和經費等原因運十飛機未能繼續研製下去,在電視上,程不時老人不願多講,隻是在鏡頭前反複念叨曆史會有結論的。主持人問,運十是何時停飛的,86年,主持人進一步再問,為什麽停飛,程不時教授無比感歎地回答沒有錢買油,買油需要多少錢,程不時老人反複說是一個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數目,當時,他們寫了個報告給上級,提出一個繼續試飛買油的預算,多少呢,三千萬,這真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三千萬就終結了一代中國航空人大型民用飛機的研製曆程,隨著程不時教授的講述,我們不禁有諸多疑惑。


  疑惑一;據程不時教授回憶,當時,國家組織全國的航空專家、教授開運十項目的論證會,會議提出了三條結論,大意是項目不能停、隊伍不能散、產品不能丟,可是,結果是項目停了,隊伍散了,產品丟了。根據當時的形勢,既然是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既然是要講科學、講民主,那麽,在這個及其專業化的決策上,絕大多數專家的意見為什麽沒有被采納,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原則,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原則如何體現。


  疑惑二;程不時教授們用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在極其艱苦的物質條件下,用報紙裹住手臂和小腿,抵擋蚊蟲叮咬堅持畫圖、寫軟件,開發研製出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客機,是我國自解放以後堅持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最好體現,為什麽要如此輕易地予以否定。爾後的近二十年,這樣的拚搏精神,是否繼續體現在大型客機的研究中,有何結果。


  疑惑三:區區三千萬人民幣,還不及一架引進客機價格的五分之一,不及一個大貪官貪汙賄賂的零頭,不及一個大奸商搜刮社會財富後買一棟豪宅的價錢,不及一個港台藝人一年在大陸賺走的錢,不及引進大批美歐客機所付出的人員商務、培訓、資料巨額費用的若幹,它卻可以支持運十繼續飛下去,對比80年代初期各部委在深圳投資辦企業、搞房產,動輒就是若幹億,航空工業部也不例外,為什麽對這樣一個具有更深遠、更重大意義的產品,卻如此吝嗇。


  疑惑四;運十下馬的一個口實是產品不成熟,試飛都沒有全部完成,怎麽就斷言不成熟呢,即便是不成熟,讓運十在試飛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也就不斷成熟了,至少,應該保持一個大型客機研製的實體平台,基本的平台都不想保存,還談什麽繼續發展。況且,運十的第二架產品,據程不時教授說,已經完成了50%。運十下馬近20年了,今天的科研、設計條件比之70年代不知道好了多少倍,空調辦公室、現代計算機係統,與外國人合作了無數次,可是,拿出能夠與運十當時的技術地位的東西來了嗎。程不時教授不服氣地說,關鍵是發展路線錯了,是不是呢。


  疑惑五;運十下馬的另一個口實是沒有市場,言下之意就是美、歐的東西有市場,甚至有人不斷地推銷市場換技術的美妙畫餅。然而,事實卻無情地給市場派、買辦派一個響亮的耳光,數百億外匯砸進去,到頭來還是停留在為人家加工點機尾翼之類的小活,與運十這樣具備全係統設計製造能力的壯舉,如何比。市場也好、技術也罷,講的是強者的語言,我有核心技術在手,你就不會太拿價。錢買不來市場地位,更買不來技術地位,要靠自己幹。


  疑惑六;今天的知識精英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與國際接軌,但是,什麽是真正的與國際接軌呢,運十就是實例,運十在技術上取得很大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美國聯邦航空局適航條例,與國際標準接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與國際接軌,才是真正的、核心的接軌,花數百億外匯買來的接軌,隻是受製於人的接軌。


  疑惑七;運十還有另一個下馬的口實似乎是技術落伍了,然而事實是。程不時教授們始終盯住世界民用航空技術發展的前沿,據資料介紹運十的設計采用尖峰翼型,有較好的高速特性,結構設計采用破損安全概念;解決了整體油箱和氣密和座艙的密封問題;采用了由調整片帶動舵麵的操縱形勢和機翼下吊裝發動機的布局;進行了全機、全尺寸模擬試驗;廣泛采用新材料、新成品和新標準;設計中大規模使用了電子計算機。,我們把運十的設計製造背景,放在70年代文革中和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技術、物質條件相對落後的參照係底下,就更加有說服力,如果運十堅持下來,其後續產品在今天的條件下,難道就跟不上技術進步的發展麽。


  疑惑八;運十身上寄托的民族感情,是毋庸置疑的,程不時教授回憶,當年運十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的時候,守衛機場的解放軍戰士被眼前從未見過的大家夥震驚了,就問參加試飛的專家們,這是什麽飛機,專家們自豪地對他說,你看尾翼上的機徽和編號,是我們國家自己製造的大飛機,那小戰士一聽頓時肅然起敬,馬上立正持槍敬禮。程不時老人講到這裏,已經哽咽,無法再敘,我們在電視上看見了程不時老人眼中閃閃的淚光。對比之下,讓運十在冷漠的決策中默然湮滅的某些人們,比那位拉薩貢嘎機場的小戰士是不是還缺少了點什麽。


  疑惑九;程不時教授再怎麽說,都是國家一流的大功臣,他參與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殲教1和運十的設計負責人,因為這是兩個裏程碑式的項目,一個是第一架噴氣式、一個是第一架大型客機。這樣的老專家,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還應該使其享受到現今社會的高度物質文明,才能夠體現社會的進步。但是電視片最後的兩句解說詞令人唏噓,(程不時)老人於90年代提前4年退休、(程不時)老人還在他那間不足50平方米的房間裏繼續著他的航空夢。對比提前退休的無奈,一些老少精英們還在拿著令人眩目的高薪,占據著話語權,喋喋不休地推銷他們的弊端無數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拿社會經濟活動當試驗品。一些海歸專家學者,有關方麵動不動就授以數十萬年薪,數以百平方計的住房。社會對程不時教授這樣水平的功臣,是不是太苛刻了些,且不說參加研製運十有什麽錯誤,即便是有,也不應該這樣對待程不時教授,莫非這又是臭老九再現。      




程不時教授的講述結束了,運十也永遠成為中國航空製造曆史上一座不可磨滅的豐碑,但程不時教授的那句話曆史會有結論的,代表了Mao。ZD時代培養起來的新中國航空工業開拓者及其後繼者們一種不屈的訴求,相信曆史不會辜負他們,也不應該辜負他們。


  一、運十的立項和研製


  誰能想象得到,我們自己的大型噴氣客機,是在文化大g命中的1970年立項、僅比歐洲空中客車晚兩年上馬的呢?


  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當時的中央領導,對發展空軍、發展航空工業高度重視。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戰爭創傷還沒有來得及醫治,中央就下決心成立空軍。毛主席說過:沒有褲子穿也要辦空軍。一五期間上156項工程時,毛主席說:我國是一個大國,世界上有的東西,我們不能樣樣都有,但是重要的東西如飛機和汽車,我們就一定要有。


  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兩年以後,中國首次試製的殲五噴氣飛機獲得成功,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


  還在1968年,我國轟六(仿製蘇聯圖-16噴氣轟炸機)試飛成功後,周總理就提出:能不能在轟六基礎上設計一種噴氣式客機?陳毅元帥說:我這個外交部長,出國不能坐自己的飛機,地位就與別的國家不同。


  1970年8月21日,國家計委、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向上海市下達了大型旅客機及其發動機的研製任務,這就是運十客機,代號708工程。與708工程同時立項的還有701(長征4號火箭基礎)、718(遠望號導彈衛星發射測量船)、728(秦山核電站)工程。這些項目開始時研製情況有的比708稍有遜色,但後來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708的研製和協調總裝基地放在上海,因為上海工業基礎好,要充分利用。1970年9月,三機部首批支援人員到達上海,由熊焰、馬風山為設計組負責人。


  1972年2月,在軍委聽取航空工業小組匯報的辦公會上,葉劍英同誌指出,搞708這是全國人民的事,是中國人民的光榮,這是第一架大飛機,要從全國的設計人員中挑選出比較好的,來審查計,在軍事上也有很大用處,緩辦遠轟,集中力量先搞708。


  1973年,當有人提出買英國的VC-重O大型客機專利進行試製時,周總理在1974年2月批示:同意不買這種專利,我們進口飛機品種已夠多了,從而保證了自行研製運十不受幹擾。


  在當時發展社會主義科技事業路線的指引下,在兩彈一星成功經驗的鼓舞下,從全國各地各部門調集的500多名技術人員,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革命加拚命的創業精神,協作攻關,曆盡艱難,終於於一九七八年完成了飛機設計。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運十客機首飛成功,從立項到首飛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  




二、運十的主要技術指標


  運十飛機的研製采用了近百項新材料,一百多項新標準、新工藝,獲得了研製組織工作的寶貴經驗。機體國產化率100%,除發動機向國外采購配套外,航電和機械係統國產化率超過96%。它的研製突破了蘇聯飛機的設計規範,是我國第一次參照美國適航條例FAR-25部標準研製的。整個研製過程沒有依賴過一個洋人,她是我國擁有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飛機。同時,運十大量引用了國外先進技術,絕不是象某人所說的是閉關自守的產物。可以說,708工程的實施,給我國航空科研設計帶來了質的飛躍。


  運十客艙按經濟艙布置是178座,混合級布置124座,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巡航速度974公裏/小時,實用升限高達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裏,與波音707是同一量級,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


  運十共試製了兩架,一架作靜力強度試驗,完全符合設計要求;一架從1980年9月首次試飛上天後,先後飛到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7次飛到拉薩。至1985年2月停飛為止,總共累計試飛130架次,170飛行小時,沒有發生過問題。運十的係列化發展設想也曾著手考慮。


  運十的座公裏耗油量優於伊爾-62和三叉戟飛機。80年代初,三叉戟飛機仍是我國民航機隊的主力機種之一,運十能在主要性能上超過它,對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的我國來說,其意義非常巨大。


  運十的研製費用總計5。8億元人民幣,而西方研製一架民用大型客機的費用一般是15-20億美元。


  運十取得的初步成果說明,我國是有能力把研製大飛機的願望變成現實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