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從《開卷有疑》看“平型關大捷”的真相
(2010-08-08 21:53:45)
下一個
[轉貼]從《開卷有疑》看“平型關大捷”的真相
作者——智效民
《開卷有疑》是著名史學家楊奎鬆的新作。這本讀書劄記,涉及到孫中山是否愛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北伐戰爭的史實、張學良的懺悔、莫斯科與延安的關係、政治宣傳與學術研究,以及土地改革、抗日戰爭和朝鮮戰爭等一係列重大問題,為世人了解中國現代史真相,提供了鮮活的史料和令人信服的依據。
因篇幅有限,我們隻能以《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為例,略窺該書風采。眾所周知,“平型關戰鬥”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打的第一個勝仗,至今廣為傳頌。但是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這次戰鬥並不像後來宣傳的那樣。
第一, 當時在平型關正麵戰場作戰的是中央軍和晉綏軍,八路軍是第二戰區指揮下的一支機動部隊。按照戰區要求,115師應該以側背包抄的方式配合友軍作戰。不料部隊秘密進入預設陣地後,卻遭遇日軍“戰鬥力不強”的汽車隊和輜重部隊。“因此,原來旨在圍殲向平型關進攻的日軍主力的作戰,瞬間變成了殲滅日軍補給部隊的伏擊戰。”
第二, 不知什麽原因,林彪“並不了解”友軍的作戰情況。因此他在戰鬥結束的當天晚是就率部悄悄離開戰場,從而“喪失了再度殲敵和與國民黨軍配合作戰的一次重要機會。”於是,當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後,國民黨部隊因失去機動部隊支援而陷入苦戰。幾天後,平型關終於失守,致使敵人長驅直入。
第三, 平型關伏擊戰的戰績如何,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戰鬥結束後,林彪對中共中央軍委上報的數字是“殲敵一千餘人”,但台灣學者根據他們的研究,認為隻有二三百人。為此,楊先生通過仔細分析中日雙方戰報、特別是林彪發給中央的電報,得出了在整個戰鬥中,“日軍傷亡的人數恐怕在三四百人甚或四五百人之間”的結論。此外,還“繳獲了日軍100餘支完整的步槍”和其他一些裝備。
為什麽上述情況與我們熟悉的“平型關大捷”相去甚遠呢?這主要與毛澤東有關。書中說,當毛澤東接到由朱德、彭德懷送來的報告後,馬上草擬了誇大宣傳的戰報發了出去。“結果,中共方麵當天在給南京當局的電報中就出現了延安和前總(引者按:由朱德和彭德懷領導)兩個內容大相徑庭的平型關戰鬥捷報,而中共方麵用到於各方報紙,自然也都是以毛澤東所擬……的捷報為準”。這樣一來,所謂“平型關一戰殲敵萬餘的說法”,就不脛而走。後來,在意識形態和現實政治影響下,“平型關大捷”的“氣球”越吹越大。楊先生認為,對曆史真相的歪曲,至少會產生這樣一個悖論:如果裝備落後的八路軍在抗戰初期就能殲滅大批裝備精良的日軍主力,那為什麽還要上山打遊擊呢?
能否尊重事實、正視曆史,是檢驗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黨派乃至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強大的試金石。我注意到,該書出版後,楊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受一家、一族、一黨、一派,甚至一國的情感立場及其意識形態的左右”,是他研究曆史的基本態度。如今他的研究成果能夠麵世,說明我們這個國家大有希望。我還注意到,書中說台灣學者陳永發完成《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之後,還根據吳大猷的意見,與其他人共同編了一套專門寫給年輕人讀的“最近兩百年中國史”。吳先生是著名物理學家,他當時可能正在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因此有這個意見。其實,讓著名專家為青少年寫普及讀物,是五四以來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似乎已經被我們丟掉。因此我認為,楊先生若能根據自己的研究,為年輕人寫點通俗易懂的小冊子,將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