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中國真的值嗎 zt

(2010-06-27 20:46:37) 下一個
朝鮮戰爭中國真的值嗎
自由海濤
有一 種觀點認為,中國在朝鮮戰爭中雖然損失很大,但為此,中國卻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環境,誌願軍打出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和信心,樹立起中國在世界的大國地位,就是損失再大也值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中國為朝鮮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戰後統計,中國官方宣布誌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其中死亡11.5萬多人(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誌願軍死亡人數17萬人之多)。消耗各種物資560多萬噸。開支直接戰費62億人民幣。而1950年中國全年的工農業生產總值隻有574億人民幣。因朝鮮戰爭購買蘇聯軍火欠的債,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還清。因支援戰爭而拖欠的經費,和遭受的間接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二、中國因為朝鮮戰爭而喪失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時機。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國內對台灣問題存在兩種觀點。軍方和共和黨一派認為,台灣對美國的利益極為重要,應該派軍隊進入台灣,以阻止共產黨攻打台灣。但以艾奇遜為首的國務院一方卻認為,即使美國派軍隊進入台灣,也仍然製止不了台灣的陷落。因此,美國為了爭奪歐洲戰略重點,應停止幹預中國事務,在亞洲應盡快從中國、朝鮮等地區撤離。國務院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並得到總統杜魯門的肯定。美國1949年12月30日通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8/2號文件“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中規定,至於台灣,其“重要性並不足以采取軍事行動”。“美國應盡一切努力以加強美國在菲律賓、琉球群島和日本的總體地位”。但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迅速改變了上述看法,認為;朝鮮戰爭是蘇聯幕後策劃和指揮的,是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陣營對美國在全球地位挑戰的開端,如果不加以製止,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應該重新審視台灣、朝鮮的戰略地位。於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做出反應,6月27日派遣第7艦隊進入台灣的基隆、高雄兩港口,8月4日美國空軍第一批飛機又進占台北空軍基地。我們不敢說如果朝鮮戰爭不爆發,中國攻打台灣時美國就一定不幹預,也不敢說如果中國不入朝參戰,攻打台灣時,美國的第7艦隊就會主動撤退。但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是蘇聯挑起的朝鮮戰爭,使美國政府改變了對台灣的不幹預政策,是蘇聯元帥嫁禍於人,用將歐洲禍水東移,借刀殺人之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按]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迫使中國和美國直接對抗,從而喪失了解決台灣的最佳時機,留下了心腹大患。毛澤東對中國參與朝鮮戰爭的痛楚更有深刻的體會,他是賠了兒子又折兵,家仇國恨集於一身。所以,斯大林逝世後,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在這個問題上埋怨斯大林。他肯定地說:斯大林關於朝鮮戰爭的決定,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百分之百的錯了”(注)。對於這本曆史的舊帳,中國不應糊塗(有些人至今執迷不悟,還認為蘇聯是在幫助中國),更不能忘記。


三、中國因朝鮮戰爭而失去了寶貴的戰略發展機遇。朝鮮戰爭爆發前,中美之間並沒有深仇大恨,美國並不是近代曆史上侵略中國的主角,隻是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派過少數軍隊。之後在抗日戰爭中,中美還曾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即使在國共內戰時期,美國也基本是保持中立態度的。但經過朝鮮戰爭後,中國卻和美國結下深仇大恨,和16個直接參戰國發生尖銳的對抗,和40多個出錢出物支持聯合國軍的聯合國成員國,產生了嚴重的隔閡。再加上朝鮮戰爭後沒有幾年,蘇老大哥就翻臉不認人,不但要軍火帳,還打筆墨仗(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爭)。又帶領著4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兄弟和中國劃清了界限,斷絕了來往。當時,實際上中國已被封鎖孤立,和世界經濟已基本上沒有交往。與亞非拉窮兄弟的往來,做的都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至六十年代初期,和中國建交的國家不到40個。而真正交往密切的,隻有幾個“同誌加兄弟”的國家。而恰恰是在朝鮮戰爭之後的二十幾年裏,世界的經濟和科技突飛猛進。戰後日本和德國的崛起,除他們本國的政策原因外,是與他們站在世界經濟的大舞台上有密切關係的。而此時的中國,就像井裏的青蛙,看不到世界經濟的藍天。就像一個勤勞的農夫,被封鎖在自己的莊園裏,過著自給不足,溫飽都難以解決的小農生活。現在有人說毛澤東閉關鎖國,不是他閉關鎖國,而是他“一邊倒”的錯誤外交政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孤立了中國,人家封鎖了大門,他走不出去。經過朝鮮戰爭,中國到底是贏得幾十年的和平發展環境,還是落了個幾十年被封鎖孤立的惡劣環境。中國之所以現在落後發達國家幾十年,不能不說,是因為朝鮮戰爭而導致中國與眾多國家對立,並被封鎖被孤立,使其遊離於世界經濟的大舞台之外,有密切的關係

四、從愛國主義的基本原則看,中國參戰也是有許多問題的。中國愛國主義基本原則的核心是,感情、利益、自尊、貢獻。為了一個小小的朝鮮,讓中國人造成重大犧牲,不能說是對中國人民有感情;朝鮮戰爭的結果中國從中沒得到一點利益;被別國當槍使,也談不上民族自尊;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一點貢獻也沒有。中國從愛國主義的目的出發,去進行保家衛國的戰爭,但並沒有從戰爭的結果中,得到愛國主義的收獲。卻直到現在還背了個甩不掉,經常使之焦頭爛額的沉重包袱。為了一個小小的朝鮮,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喪失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時機,失去了幾十年寶貴的曆史發展機遇。現在,每一個中國人捫心自問的想一想,中國這樣做,真的很值嗎。

另外,否定出兵朝鮮的正確性,並不代表否認誌願軍的勇敢頑強和有戰鬥力及可愛。這和否定“文化大革命”並不代表否定中國人民一樣,道理非常淺顯。因為,誌願軍和全中國人民都是錯誤政策的受害者。有人拿誌願軍英勇頑強和可愛作為出兵朝鮮正確的論據,是非常幼稚可笑和站不住腳的。
最後,現在研究朝鮮戰爭發生的原因和背景,不是沒意義,而是很有意義。其經驗教訓,對中國現在的外交活動,有很強現實的指導意義。看看中國現在對阿富汗、科索沃、伊拉克、伊朗、還有朝鮮問題上的政策和做法,除了沒有出兵外,和當年對朝鮮的政策有什麽兩樣。當年“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不問是非“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和以“美帝國主義”為敵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識,以及“非好人既壞人”、“富人既壞人,窮人既好人”的兒童式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沒有什麽好處。中國現在對“朝核問題”如果仍然延續對朝的一貫包庇縱容的護犢子政策,甚至在聯合國進行軍事幹預時仍然出兵援助,那麽,中國得到的將不再是損兵折將、勞民傷財的朝鮮戰爭的結果,而將得到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甲午戰爭的嚴重後果,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朝鮮戰爭的經驗教訓告訴中國人,中國在任何的外交活動中,都要永遠把中國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萬不要被別人當槍使,上當受騙。更不要打腫了臉充胖子,死要麵子活受罪。鄧小平講,中國對外要韜光養晦,永不出頭,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另外,中國的外交活動,不但是政府官員和外交官的事,也是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華人的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民眾有權力和義務參與對國家重大曆史事件的評論。

注;(《1950年解放台灣計劃擱淺的幕後》,作者青石,《新華文摘》1997年第4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