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出而不戰:林彪抗美援朝最驚人的言論zt

(2010-04-11 14:49:30) 下一個
出而不戰:林彪抗美援朝最驚人的言論

根據最近逐漸解密的一些檔案材料,有關林彪的情況會慢慢恢複到曆史的真實。

一、林彪對於出兵朝鮮的意見

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秘書和朱德總司令機要秘書李智勝的透露,有人問李智勝: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對出兵朝鮮一事的爭論很激烈嗎?李智勝:很激烈。但領導人之間是通過互相補充的方式談自己的看法,不能說有特別大的分歧,當時我去了會上。會議是毛主席主持的,所有政治局委員都參加了。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不要急於介入朝鮮戰爭,還需要再看看局勢發展。可以在邊界先陳兵,但不過鴨綠江。另一種意見是:馬上過江,進入朝鮮。由於有不同意見,會議開了很長時間。有人認為林彪當時表示不去,但根據我當時了解的情況是,他確實身體不好,睡不好覺。我當時沒有聽到他表示反對的意見,相反,聽到他主張出兵的聲音。有一次在一個會議上他發言說應該怎麽怎麽打,這不就是主張出兵嘛?他要是不主張出兵,肯定不發言――我想曆史的原來麵貌會慢慢的恢複過來。
林彪對於出兵朝鮮確實有自己的見解,林彪的意見是什麽呢?“出而不戰-如果一定要出,那就出而不戰,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二、出而不戰的想法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

毛澤東在10月14號給在蘇聯的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麵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三、美軍的解密文件透露的信息

美國在1950年7月10日製訂的第76號文規定“若有情報說明,發生了中國或蘇聯大規模有組織的抵抗,聯合國軍總司令在向華盛頓報告之前,不得下令繼續前進”。9月11日批準的81號文件為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的軍事行動確定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或蘇聯軍隊沒有卷入朝鮮戰爭,如果中國或蘇聯軍隊介入,美國軍隊應防守在三八線一帶。9月27日給麥克阿瑟的第92801號命令:你的軍事目標是粉碎北朝鮮的武裝部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授權你於三八線以北的朝鮮境內采取軍事行動,包括兩棲和空降或地麵作戰,隻要在采取這種行動時沒有主要的蘇聯和中國共產黨軍隊進入北朝鮮,沒有準備進入的聲明,也沒有在北朝鮮對抗我們行動的威脅。….你不應僅僅因為在目標地區發現有蘇聯或中國共產黨軍隊而停止在三八線以北的空軍和海軍的行動。但是,假使蘇聯或中國共產黨事先聲明他們要重占北朝鮮的意圖並公開地或含蓄地發出他們的軍隊不應受到攻擊的警告,你應把這事提交給華盛頓。隨著美軍的勝利,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再次授權麥克阿瑟便宜行事而不必聲張。但是五角大樓向杜魯門提出建議,要求修改9月27日給麥克阿瑟的命令。經杜魯門批準後於10月9日作為命令發給麥克阿瑟:今後中國共產黨要是不事先聲明就在朝鮮任何地方公開或隱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隊,你應根據自己的判斷隻要在你控製下的部隊有可能獲得勝利,你就繼續行動。在任何情況下,如果要對中國境內的目標進行任何軍事活動,都必須事先得到華盛頓的批準。從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越過三八線問題討論的曆次文件看,影響美國這一決策的製約力量始終是蘇聯或中國軍隊是否會出兵參與朝鮮戰爭。杜魯門在麥克阿瑟發出有關“烙鐵行動”計劃的同時甚至考慮,一旦中國出兵朝鮮,美軍便撤出戰鬥。布雷德利說: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認為,“一旦中國幹涉,我們將從朝鮮撤軍,準備實施非橄欖球作戰計劃”。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讓林彪掛帥出征,公開派出東北邊防軍的大部屯兵於朝鮮北部,旗幟鮮明的發出,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必定介入。再結合周恩來在外交上的努力,即通過印度傳話,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從而起到威懾美國使其知難而退,達到「最好不打這一仗」的目的。結合美國當時製定的政策,美國必知難而退,停留在三八線以南,我軍也可以達到通過死傷幾十萬中華兒女才得到的結果,演一場不戰或者少戰而屈人之兵的好戲。 相對於其他人的建議,林彪對於朝鮮戰爭的認識無疑是高於其他高級將領的。根據後來文檔的解密,無可置疑的是,出而不戰是上上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