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紅嫂”用乳汁救活垂危戰士

(2010-02-15 18:35:40) 下一個
“紅嫂”用乳汁救活垂危戰士

本報特派記者 王文

  “(一九)四一年冬,日寇舉五萬虎狼之師犯我沂蒙,我軍民協力同心,奮勇抗戰……一八路戰士身傷數處,至橫河村外,被啞婦明德英壯救。是時,日寇追逐在前,搜捕於後,而戰士失血過多,生命垂危,明德英悉力照顧,喂其乳汁,繼而得救……偉哉,明德英之所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7月2日下午,在位於山東省臨沂市依汶鎮的魯中烈士陵園內,記者眼前的“紅嫂明德英之碑記”字字蒼勁,擲地有聲。

  明德英,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村人,生於1911年,逝於1995年。小說《紅嫂》及由此改編而成的現代京劇《紅嫂》和舞劇《沂蒙頌》

  內的“紅嫂”,便是以她為主要原型。對於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助垂危戰士的故事,目前流傳著兩種“版本”。

  ■前言

  今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本報記者近日趕赴山東沂蒙山區,采訪揚名中外的抗日戰爭支前群體———沂蒙紅嫂,以及她們與上海“子女”的故事。

  在八年抗戰中,這群年輕的女性,她們以自己的乳汁救助生命垂危的戰士,自己的兒子卻因無人照看而率成了智障者;她們開辦戰時托兒所,撫養革命後代,自己的四個孫子卻因營養不良先後夭亡;她們積極支前,送夫抗戰,卻一去成永別。她們以機智、善良和戰士們一起與日本帝國主義者展開頑強鬥爭,並最終和全中國人民一齊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她們救助的戰士以及撫養過的戰士子女現在遍及全國,在上海的子女們不但沒有忘記她們,而且還保持密切聯係,她們以母子相稱,解決她們的現實問題……

  緬懷為興建共和國而獻出青春乃至生命的英雄烈士,既是緬懷過去,也是思考現在,更是憧憬未來。

  ■新聞背景

  紅嫂的由來

  1960年8月,作家劉知俠和李子超等人前往蘇聯訪問,返回的路上,劉知俠在談到今後的創作打算時告訴李子超:“沂蒙山區人民在戰爭年代付出了很大代價,作出了巨大貢獻。你是從沂蒙山區過來的,請你介紹一下沂蒙人民的鬥爭事跡,我準備寫一部有關沂蒙人民支援戰爭的書。”

  此前,李子超在1947年解放戰爭中,前往沂南縣一所醫院慰問傷員和醫護人員,當時醫院的政委便向他詳細講解了一位年青婦女以乳汁救助受傷戰士的感人事跡,李子超聽說過很多感人的支前事跡,但這個故事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當劉知俠請他介紹沂蒙人民支援戰爭的事跡時,他便首先講解這個故事。劉知俠連聲稱好。回到山東後,劉知俠的短篇小說《紅嫂》誕生了,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

  1964年,劉知俠將小說《紅嫂》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同年8月12日,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京劇《紅嫂》後,親切接見了劇組人員,並對“紅嫂”給予高度肯定。隨後,中央歌劇舞劇院也將“紅嫂”故事改編成舞劇《沂蒙頌》。“紅嫂”一詞成為沂蒙婦女擁軍愛軍模範的代稱。(本報將連續推出相關報道)

  版本

  1為救戰士兒子摔成智障者

  在明德英丈夫李開田的回憶中,記述了第一種版本。

  1941年11月3日晚上,大批日偽軍對沂蒙山區紅色根據地進行大掃蕩,由於情況來得突然,敵軍封鎖嚴密,在明德英家鄉沂南縣馬牧池鄉駐紮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未能完全突圍,一場包圍與反包圍的戰鬥打響了。

  次日中午,明德英的丈夫李開田和村裏幾位民兵將一批負傷戰士送去醫院後,回到家中,發現一名受傷的八路軍戰士躺在床上。原來,這名戰士被追隨的日軍擊中兩槍,左膀右臂嚴重受傷。

  當時,在明德英家門口樹木茂密的墓地裏,日軍追捕著這名戰士,戰士與日軍在墓地裏轉了幾圈後,便朝著北部的村莊跑去,村莊的邊上正是明德英的家。此時,明德英正坐在家門口,抱著不滿周歲的兒子曬太陽。戰士剛跑出墓地,明德英便從他的身形和眼神中發現情況異常,立即放下手中的幼兒,將戰士迎進家中,藏進被子裏。很快,兩個日軍追出了墓地。由於明德英的家隻是一個低矮的草棚,站在門口便能將棚內看個一清二楚,同時,在訊問中,日軍發現明德英是一個聾啞人,便沒有進屋詳查,隻站在門口比劃著詢問戰士的去向。明德英毫不猶豫地朝西麵指了指,引開了日軍。

  日軍走後,明德英疾步走進棚子,掀開被窩,查看戰士的傷勢。此時,戰士因流血過多,已昏迷不醒,明德英來不及燒水做飯,急忙為戰士包紮傷口,同時,看戰士奄奄一息,失血過多,毅然將乳頭塞進戰士的嘴裏,甘甜的乳汁最終將戰士救了過來。

  然而,明德英的幼兒,卻因為無人照看摔傷了大腦,終生都是一名智障者。

  版本

  2被救戰士現為上海離休幹部

  7月2日下午,在明德英家100餘米開外的水溝旁,曾任沂南縣委黨史辦主任、現任沂南縣方誌辦主任的鄭國華,指著這條水溝向記者介紹了另一種版本。

  1942年底,數萬名日本侵略者對沂蒙山區進行拉網合圍大掃蕩。一天中午,年僅13歲的八路軍戰士莊新民與敵軍交戰後英勇負傷,當莊新民跑出明德英家門口的墓地時,被明德英發現,救進她家的草棚中。當時,莊新民已昏迷不醒,明德英便幫其包紮傷口,並喂其乳汁,最終將莊新民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然而,日軍的掃蕩仍在持續,藏匿家中時刻都有被發現的危險,明德英便和丈夫將莊新民藏在家門口墓地的一個廢棄墳墓裏,每天送飯送水。但是,莊新民的傷口已經嚴重潰爛,不適合在封閉的墳墓中隱藏,明德英夫婦便將莊新民轉移到這條水溝裏。水溝裏有幾塊大石塊,石塊下已被水流長年累月衝洗出一個大洞,當時正是冬天,水溝幹燥,明德英夫婦便把莊新民藏在石塊下麵的洞裏,上麵用柴草隱蓋,每天送飯送水,給莊新民擦洗身子,用鹽水和中草藥給他治療傷口。一月有餘,莊新民傷勢好轉,遂離別救命恩人去尋找部隊。

  解放戰爭中,莊新民隨部隊南下,直到離休前一直在上海工作。

  ■鏈接

  國防部長也曾受乳汁救助

  由於年代久遠,明德英夫婦已相繼逝世,究竟哪種版本更符合事情真相,記者在數天的采訪中已無從可考。事實上,究竟誰是“紅嫂”原型,以及明德英以乳汁救助過的八路軍戰士究竟是誰,目前仍存有爭議。但是,正如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沂蒙紅嫂頌》一書中所載,爭論紅嫂問題,“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當時極端嚴酷的環境裏,以乳汁救助受傷戰士的事跡比比皆是,被乳汁救助過的戰士也絕非一人。

  2005年6月14日上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在接受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記者王學文專訪時,眼眶中閃著淚花回憶到,在1947年7月,時任華東野戰軍某部營部書記的他,被一發炮彈炸斷右小腿腓骨,失血過多,幹渴得要命,一位年輕的婦女也以乳汁救助過他。

  而記者在沂蒙山區采訪時,多位研究沂蒙黨史的人士告訴記者,一名不知名的年輕婦女,在抗日戰爭中也以乳汁救助過一名受傷的戰士,之後要求知情者不要向他人公開這個事跡,知情者一生都保守著這個秘密,最終,這名婦女成了佚名英雄。

  ■專訪

  沂水蒙山遍布紅嫂英雄

  7月3日,鄭國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很多以乳汁救助過戰士的婦女,之所以不公開此事,主要是當時農村的思想比較保守,雖為革命獻身也在所不辭,但一名年輕的婦女,解開衣扣,以乳汁喂養陌生男人,對外公開需要一定的勇氣。同時,當時環境所迫,軍民均奮勇投身於革命中,而村民勤勞樸素,不喜歡張揚,不認為這是多麽偉大的事跡,寧為無名英雄。

  鄭國華的分析,在小說《紅嫂》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時的一個細節中得到了體現。當時,小說《紅嫂》的作者劉知俠在改編成現代京劇時,為在舞台上不好表現大嫂手拿乳房喂傷員的場麵,而感到憂慮,“去掉這個吧,它又是精粹之處”。幾天後,劉知俠想到了一個辦法:讓京劇中這名傷員背著一個水壺,大嫂把乳汁擠到水壺裏,然後用水壺去喂傷員。

  抗戰時期,沂南縣曾有“小延安”之稱,目前,該縣已經興建了“紅嫂紀念館”。7月3日上午,在紅嫂紀念館外的田野旁,原沂南縣黨史辦主任指著田野上辛勤耕耘的村民說:“‘紅嫂’不僅僅隻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偉大的群體。你隨便叫上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家必定有紅嫂式的偉大女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