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林主席”惹禍 語錄歌鼻祖李劫夫暴死學習班
李劫夫(1913—1976),中國作曲家。原名李雲龍,曾用名李捷夫。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省家安縣,1976年12月17日病逝於沈陽。早年在家鄉就讀小學、中學。九一八事變後,在青島、南京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赴延安,先後在延安人民劇社、西北戰地服務團工作。1943年調往晉察冀邊區任宣傳幹事及衝鋒劇社副社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熱河軍區勝利劇社副社長、冀東軍區文工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九縱隊文工團團長和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副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院長,並兼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
李劫夫有廣泛的文藝才能,對美術、文學、戲劇都有較高的造詣,其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在歌曲創作方麵。他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及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習慣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通俗、質樸、自然、生動的藝術特色。他以民間分節歌形式寫作的許多敘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動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鬥爭生活和英雄事跡,曲調親切動聽、結構簡練嚴謹,曾流行於華北各抗日民主根據地。他運用北方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藝術手法於歌曲創作之中,擴大了歌曲體裁的表現容量。
李劫夫是“毛主席語錄歌”的創始人,沈陽是“語錄歌”的發源地。20世紀 60年代的“語錄歌”是從沈陽誕生並流傳到全國各地的。 “文革”期間,李劫夫所引領的 “語錄歌”狂潮,使歌曲徹底“異化”為“文革”政治工具。冷靜地將“語錄歌”和政治內容剝離開來,就可以分析它的某些藝術特點,如曲調來自語錄,盡量將曲調規範化、對稱化,在旋律上力求簡單而有效果,節拍、調式上極度貧乏。“文革”時期專製製度統治下的盲從觀念,使李劫夫完全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特殊的路線鬥爭的經驗,使他喪失了獨立的人格,終於形成了慘痛的“李劫夫悲劇”。1964年由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劫夫歌曲選》,其中收入了他在各個曆史時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