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客:文化革命時代的文化光彩奪目
(2009-12-05 10:41:55)
下一個
文化革命時代的文化光彩奪目
改革開放後,主流媒體撒了個彌天大謊,說文化革命時代文化僅剩下八個樣板戲,是文化沙漠,許多人至今相信這個謊言,為了駁斥這個彌天大謊,讓事實來告訴年輕一代,文化革命時代的文化是光采奪目的,其思想和藝術水平,遠遠超過改革後文化。
一、廣播
據說現在很少有人聽廣播了,但在文化革命時代的廣播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們從廣播中了解國家大事和聆聽發人奮進的文化及音樂,同現在比,文化革命時代的人更加政治化和思想化,廣播起了頭等作用。
二、報紙
同樣,據說現在也很少有人看報紙了,但在文化革命時代的報紙(包括傳單)是發行量空前絕後的,那時連農村的生產大隊乃至生產小隊都有報紙,並有人認真組織閱讀,人人受益,文化思想都有提高。
三、音樂
1、 鋼琴協助曲黃河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文革的音樂代表作品,其政治思想性之強、藝術水平之高是劃時代的,至今沒有那篇音樂作品與之匹敵。
2、 歌曲
(1)文革高潮時期的歌曲
文革高潮時期是指1966年5 月16日文革通知的發布,到1968年12月12日“上山下鄉”最高指示的發布,曆時兩年半,這兩年半是中國社會動蕩的時期,也是音樂的的黃金時代,音樂大規模大範圍地介入社會生活,在中國音樂史上可謂空前絕後,餘韻一直延續到了1977年,“十一大”所謂正式宣告文革的結束。文革時期的音樂是一個整體,所以要說70年代的音樂應該上溯到60年代後半期的激情歲月。
1966 年到1968年,我還是個幼年小孩兒,重大的事情不記得什麽了,隻剩下零星和片斷的記憶,比較深的視覺記憶有目擊走資派戴高帽子遊街示眾,聽覺記憶則是震耳欲聾的高音喇叭。高音喇叭的流行是文革的一絕,各單位、各派別都有自己的廣播站,一大早就開始播音。廣播員通常是男女搭配,一水兒的慷慨激昂,男的就不說了,那女播音員的嗓門兒,極度地高亢,極度地淩厲,英姿颯爽,不讓須眉。
每天的高音喇叭通常以《東方紅》開始,中間插播革命歌曲,以《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播放頻率最高,全國人民人人會唱,耳熟能詳。
文革時期有四大至尊歌曲,分別是《東方紅》、《國際歌》、《三大紀律八大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按當時的規矩,各地各單位編印的歌曲集都要把這四首歌曲用黑體字印在最前麵,目錄則要和其他歌曲間隔一行以示區別。在這四首歌曲中,《東方紅》的地位無可撼動,《大海航行靠舵手》雖名列第四,播放率和流行度卻遠超過《國際歌》和《三大紀律八大注意》,社會大眾幾乎時時刻刻生活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聲中。
《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作者來自哈爾濱歌劇院,李鬱文作詞,獨唱演員王雙印作曲,創作於1964年,在1965年的大唱革命歌曲運動中被廣泛宣傳(文革很早就在籌備中,大唱革命歌曲運動可視為前奏),文革開始後更是登峰造極,成為第一流行金曲。據說這首歌之所以從眾多同歌曲中突圍登上至尊地位,是因為林彪題寫了歌詞中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的條幅,到處張貼懸掛,歌借字紅,何況本來就紅,林彪寫了字,讓《大海航行靠舵手》紅上加紅。
在文革期間流行的歌曲中,《大海航行靠舵手》算是不錯的作品,旋律和歌詞都很簡單通俗,易聽易記,不通音樂的人也能琅琅上口,走紅並不意外。中間那句“魚兒離不開水呀,瓜兒離不開秧”,婉轉悠揚,跟文革前流行的“社員都是向陽花”一句的旋律頗為神似,有幾絲北方地方戲曲的味道。
因為《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爆紅,曲作者王雙印在文革中也很走紅,一度做了黑龍江文化部門的領導,70年代初,因為在某個場合為江青唱了一首歌,被認定和江青集團有關係,文革後遭到整肅。《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可看作是文革的象征,涉及文革的影視作品大多用這首歌曲做音響背景,每當聽到這首歌,年紀稍大的人總會想起那紅色的海洋,紅旗飄飄,紅色的袖章,天安門上揮舞的巨手,廣場上人群的熱淚盈眶……王雙印一生有這樣一首歌曲傳世,應該滿足了。
說文革是音樂的黃金時代一點不為過,那火紅的造反歲月,專業音樂家和布衣愛好者們爭先恐後,作詞作曲,抒發他們對領袖的熱愛,對“叛徒內奸”的痛恨,還有進行文化大革命的豪邁情懷,那兩年誕生了多少革命歌曲,誰也說不清,數量之多恐怕是共和國之最
所有這些歌曲大致可分幾類:毛主席頌歌,主席語錄歌,主席詩詞歌,歌頌紅衛兵和造反派的歌,批判走資派的歌,還有歌頌黨、歌頌祖國和其他領導人的歌,其中毛主席頌歌就數量和質量來說都占據主體地位。下節就來說說毛主席頌歌,與《大海航行靠舵手》並駕齊驅的《祝福毛主席萬壽無疆》。
3、毛主席頌歌
2000 年初夏有個機會去重慶,某天傍晚,友人帶我去人民大會堂觀摩群眾舞會,隻見大會堂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動,數千名市民百姓自發地隨著音樂起舞,動作整齊劃一,秩序井然,人人臉上都是陶醉愉悅的表情,一派太平盛世的旖旎景象,看得我目瞪口呆,這種浩大的大舞蹈場麵已經幾十年不見了。
1968年,我曾見過同樣浩大的場麵。那一年不知是什麽緣由,舉國上下掀起一場忠字舞運動,在早請示晚匯報中,全國人民(主要是城鎮)大跳集體舞蹈,向敬愛的領袖表忠心,說不上是自發的,還是有組織的,在統一的時間,按統一的格式,做統一的動作,舞蹈音樂也是一致的――用作主要配樂的是歌曲《祝福毛主席萬壽無疆》,紅色音樂家李劫夫的作品:
“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我們有多少貼心的話要對您講,我們有多少熱情的歌兒要對您唱。哎……千萬顆紅心向著北京,千萬張笑臉迎著紅太陽,敬祝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這段歌詞本是毛主席在1966年國慶節接見紅衛兵的記錄片解說詞,音樂是李劫夫為南開大學紅衛兵的另一段歌詞譜的,不知什麽時候合二為一,隨著忠字舞的盛行,一夜之間席卷全國,聲勢之強甚至在《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之上。李劫夫無意之中創作的小曲子竟成為毛澤東頌歌的代表作,也成了他全部文革音樂的代表作。
那一年我還很小,外婆經常帶著我去父母單位大樓前的廣場,看父母混在人群中跳舞,看熟悉的叔叔阿姨們跳舞,看得多了,那幾個規定的舞蹈動作,那震耳欲聾的“敬愛的毛主席……”,給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雖然後來很多年聽不到這首歌曲,那旋律始終沒有忘記,跟《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樣,想到文革就會想起這首創造了非凡業績的歌曲。
1971年林帥倒台後,四野出身的李劫夫也倒了大黴,《祝福毛主席萬壽無疆》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至今沒翻過身來。如此紅彤彤的頌歌遭此厄運,可見一首歌的正確與否不是歌曲本身,而是看作者的政治是否正確,作者出問題,歌曲再怎麽紅彤彤也沒用。
《祝福毛主席萬壽無疆》消失之後,另一首《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突圍而出,跟李劫夫原作相比,歌詞僅略作改動,音樂則換上蒙古風味的,比李劫夫原作的直來直去要好聽得多,這首歌曲廣為傳唱,流行度並不弱於原作。90年代轟動一時的《紅太陽聯唱》收入的就是這首蒙古味道的《萬壽無疆》。文革期間,還有若幹首以“ 萬壽無疆”命名的,隻有一首新疆風味的略為流行,其它作品都被時代湮沒了。
文革高潮時期被高層高度認可的毛主席頌歌除《大海航行靠舵手》、《祝福毛主席萬壽無疆》之外,還有一首《萬歲毛主席》,在廣播電台和廣播站大喇叭裏播出頻率極高:
“金色的太陽,升起在東方,光芒萬丈。東風萬裏,鮮花開放,紅旗像大海洋。偉大的導師,英明的領袖,敬愛的毛主席,革命人民心中的太陽,心中的紅太陽,萬歲毛主席(毛主席萬歲),萬歲毛主席(毛主席萬歲),萬歲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萬歲萬歲毛主席…”
《讀毛主席的書》。這首歌是我母親的心水歌:“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千遍那個萬遍喲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細心領會,隻覺得心眼兒裏頭熱呼呼。哎,好像那旱地下了一場及時雨呀,小苗兒掛滿了露水珠啊,毛主席的雨露滋養了我呀,我幹起那革命勁頭兒足……” ,缺乏文藝細胞的母親不是很愛唱歌,除了《甘露寺》“長阪坡,救阿鬥,殺得曹兵個個愁”,就是這首“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小時候整天聽母親哼唱,聽得多了,我也會唱了。母親說過,這首歌好聽。可見,“好聽”是一首歌的生命,這是顛撲不破的王道。
《紅太陽照邊疆》。朝鮮民族能歌善舞,這首朝鮮族風格的歌曲應該是70年代流行的,作者金鳳浩,跟鄭律成一樣出生在朝鮮,是正宗的朝鮮人。文革後期,他是頗受矚目的音樂作者,好作品很多,《紅太陽照邊疆》之外,《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金梭和銀梭》都是他膾炙人口的好歌,至今仍是翻唱族們鍾情的熱門老歌。文革期間,少數民族風格的作品大受歡迎,《毛主席的光輝》、《北京有個金太陽》、《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的紅衛兵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這些西藏、內蒙、新疆風格的毛主席頌歌都是超級流行的金曲。
《 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紅太陽》,這首歌創作於1969年,是“大歌”的代表作,“大歌”是我生造的概念,意思是作者借用古典音樂的創作技巧,歌詞寫得長篇大論,句式複雜,音樂則像微型交響曲,有奏鳴曲式的呈現部、發展部、再現部,主題、節奏、調性變化多端,大樂隊伴奏,領唱、合唱的和聲設計周嚴,整個作品氣勢磅礴,給人震撼的感覺。《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紅太陽》有多個版本,樣式並不一樣。我特別鍾愛中間那段抒情段落:“幸福的伽椰琴在海蘭江邊激蕩,熱烈的達甫鼓在天山南北敲響,歡快的蘆笛吹奏在檳郎樹下,深情的馬頭琴回響在內蒙草原上……”,文革歌曲中很少見到如此優美抒情的旋律,可算一絕(推薦紅太陽聯唱版本,非常出色)。
歌頌毛主席的音樂創作可追溯到紅軍時期,遵義會議之後漸成主流,五十年代還算克製,作品不算多,進入60年代以後佳作迭出,到1965年演出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1965年的大唱革命歌曲運動,形成一個小高潮。文革開始後更是高潮不斷,一直延續到毛主席逝世後,以海政文工團推出的《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作為壓軸。在毛主席頌歌大潮中,幾代音樂家們奉獻了他們的青春和才華,他們的成就是中國音樂史冊上不能忘記的一頁。下一節說說音樂家們更了不起的成就,毛主席語錄歌和詩詞歌。
4、毛主席語錄歌
十年文革有許多象征物,小開本的《毛主席語錄》無疑是文革最大的象征,《毛主席語錄》又稱“紅寶書”、“小紅書”,起源於1959年,林彪執掌軍委後,指示《解放軍報》刊登毛主席語錄,1964年,總政治部編選的《毛主席語錄》出版,林彪手書了“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按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題詞。
語錄歌的始作者仍是那位紅色音樂家李劫夫,1966年3月6日,河北省邢台市發生大地震,李劫夫在災區用抗震救災口號做了一首歌曲,中間嵌入毛主席的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文革開始後,李劫夫把這段語錄抽離出來,略作改編單獨成篇,成為第一首語錄歌,風靡全國。
李劫夫為語錄譜曲譜上了癮,越譜越多,1966年9月30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用整版刊登了10首語錄歌,並加了編者按,向全國人民介紹這一新興的藝術形式。其中李劫夫的作品占8首,語錄歌從此登上文革音樂舞台,在全國掀起一陣熱潮,眾多音樂家加入到為毛主席語錄譜曲的行列中,此後兩年,幾乎所有的毛主席語錄和最高指示都被譜成了歌曲,當然,李劫夫是語錄歌譜曲隊伍中的主力,主力中的主力。
在李劫夫的語錄歌作品中,至少有兩首深入人心,廣為傳唱。《爭取勝利》是李劫夫語錄歌的成名作,旋律鏗鏘有力,加上中間“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的呼喊,很有鼓動士氣的效果,因為這首歌,“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也成了普及度最高的毛主席語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有大歌的氣勢,旋律華麗明朗,熱情奔放,詞與曲配合得天衣無縫,充滿青春向上的朝氣。
另一首《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大概是語錄歌中唯一一首可以傳世的作品,這首歌采用了湖南民歌的曲調和素材,旋律婉轉優美,一氣嗬成,技巧嫻熟,無懈可擊,在語錄歌中算是非常有可聽性的佳作。該曲發表時無署名,作者身份存疑,一說是李劫夫,一說是中央樂團集體作曲,尚無定論。
有人說,文革中的語錄歌音調粗厲,結構散亂,詰屈聱牙,生硬別扭,藝術水準很差。這種指責不無道理,但不厚道。為語錄譜曲是一項政治任務,大不可能撞出藝術火花,加上用音樂表述散文句式,需要高度的作曲技巧,很難創作出結構完整、生動流暢的藝術品。這幾天找來一批語錄歌從頭到尾聽了一遍,感覺以前的刻板印象應該改變,這些語錄的配樂水準並不低,如前文所說,音樂家們把他們的才華發揮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語錄歌未能流傳下來,錯不在音樂,更不在音樂家。
語錄歌大師李劫夫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在早幾年開始的詩詞歌熱潮裏也是一員健將,而他為主席詩詞譜曲卻不小心埋下了日後悲劇的種子。
5、毛主席詩詞歌
前兩年,電視劇《恰同學少年》流行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網友發貼子抒發他的激動心情和對該劇的熱愛,他說看了電視劇才知道“恰同學少年”這五個字以及這五個字原來出自毛主席的詩詞。我看到之後不禁感慨,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如果誰不知道“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是要被嚴肅批評的。
毛主席詩詞是一部藝術的黨史,是主席的鬥爭史、勝利史,凝聚著主席的氣概與才情,這樣絕好的歌詞素材,自然是作曲家們趨之若騖的對象。早在50年代就出版了毛主席詩詞的歌曲集,60年代後更是高潮不斷,鄭律成、賀綠汀、朱踐耳、李喚之、呂驥、時樂蒙、呂遠、生茂、唐訶、田豐等音樂界精英紛紛加入到為主席詩詞譜曲的行列中,每首詩詞都有好幾個不同的配樂版本,曲曲出色,如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選用的《七律長征》(彥克、呂遠作曲)和《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沈亞威作曲),同詩詞原作一樣氣勢如虹。
當然,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的主力仍是李劫夫,他為所有的主席詩詞譜過曲,1992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歌曲百首》中,李劫夫作曲的竟有34首,占三分之一強。在文革高潮時期,李劫夫的詩詞歌跟他的語錄歌一樣,唱遍了全中國,在那兩年半裏,論炙手可熱的作曲家,非李劫夫莫屬。
李劫夫(1913~1977)是吉林農安人,1937年赴延安,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文工團長,建國後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生平創作了2000 餘首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哈瓦那的孩子》等名作都曾紅極一時。在李劫夫的詩詞歌中,我特別欣賞由張映哲(《英雄讚歌》的首唱者)演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1971 年林帥事件後,李劫夫列入林彪集團成員,遭到長期軟禁,直至去世。他的問題是被林彪接見過,寫過一首《緊跟林主席向前進》(一說未遂),跟黃永勝一家關係極為密切(他們兩家是通家之好,黃的兒子是李的義子),等等。李劫夫的作品被全麵禁唱禁播,至今,他的形象仍然不很明朗,我們隻能從作品中見識到他非凡的才華,比如《蝶戀花 答李淑一》,一點不比後來風行的餘紅仙版本差。
毛主席詩詞歌的最後一個小高潮是在1976年元旦,中央以重大新聞的形式發表了毛主席的《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並即時譜成歌曲演出。
6、“戰地新歌”年代
林帥事情之後,各行各業都有所變化。最先感受到變化的是音樂,記不得是1971年底還是1972年初,廣播裏突然密集和反複地播出兩組歌曲,一組是聶耳、冼星海、麥新等人創作的革命曆史歌曲,一共10首,包括《工農一家人》、《畢業歌》、《抗日戰歌》、《大刀進行曲》、《戰鬥進行曲》、《前進歌》、《大路歌》、《工農革命歌》、《新的女性》、《到敵人後方去》,一組是延安時期的陝北民謠,一共5首,包括《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山丹丹開花紅豔豔》、《軍民大生產》、《翻身道情》、《工農齊武裝》。經過五六年的折騰,饑渴的聽眾們終於聽到了新鮮的聲音。
對聽膩了硬邦邦文革歌曲的聽眾來說,這些歌構成迥異於文革歌曲的另一種音樂情境,特別是《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翻身道情》這三首陝北歌,高亢又不失華美,同樣是革命頌歌,卻少了文革歌曲的八股氣,讓人耳目一新。而對我們這些小孩兒來說,文革前的音樂完全沒有概念,這些陝北民謠算是第一次聽到好聽的歌曲,衝擊力後勁十足。80年代末,歌壇刮起一陣強勁的陝北風,起源應該就是這幾首歌打下的根基
後來,這兩組歌曲都以顯著的位置刊入歌曲集《戰地新歌》中,第一集《戰地新歌》出版於1972年,此後每年出版一集,至1976年一共出版了五集。《戰地新歌》印數巨大,廣泛發行,是那幾年文藝演出和群眾歌詠活動的標準讀本,那幾年因此可稱為新中國音樂史上的戰地新歌年代。
第一集《戰地新歌》於1972年8月出版,副標題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創作歌曲選集”,按慣例把《東方紅》、《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海航行靠舵手》排在最前麵,接下來是前麵提到的15首出土的曆史歌曲,然後按序編入毛主席頌歌,黨和祖國頌歌,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解放軍題材的歌曲,青年歌曲、少兒歌曲、國際友誼歌曲,以後各集沿用了這個編排格式。和文革高潮時期相比,毛主席頌歌仍占主體地位,但數量相對減少,其他有關生產建設題材的歌曲則大幅增加,表明林彪事件之後,對主席個人崇拜的勢頭有所下降,或許是被主席本人所遏製。
在第一集《戰地新歌》中,文革高潮時期的歌曲隻入選了數首沒有政治問題而具有可聽性的作品,其他都是林彪事件後創作的新歌(也許是林彪事件之前寫的,亦未可知),當時很流行、至今仍被人們記住的歌曲有《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井岡山上太陽紅》、《延安人民心向毛主席》、《偉大的北京》、《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紅太陽照邊疆》、《撒尼人民心向紅太陽》、《阿佤人民唱新歌》、《我為偉大祖國站崗》、《千年的鐵樹開了花》、《我愛北京天安門》……
音樂的回潮新氣象在1973年的第二集《戰地新歌》中達到了頂點,在這一集中有幾首歌曲特別引起民眾的好感:
《北京頌歌》,戰地新歌時代 “大歌”的代表作,整首歌雄渾、豪邁,壯闊,又不難聽,把革命頌歌的創作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我聽過張越男、李雙江、李光曦三個版本,張越男是首唱者,她的版本傳播很廣,一般印象是她的後段略顯薄弱,氣勢上沒壓住,不如男聲二李唱得遊刃有餘。《北京頌歌》有點類似北京的城市之歌,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裏,薑文飾演的大提琴手跟一群紐約的北京流民一起合唱《北京頌歌》,抒發懷鄉之情,表情莊嚴肅穆,相信很多朋友都還記得這個有趣的場景。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文革開始後,戰鬥風格的、進行曲式的歌聲如雷貫耳,幾年的疲勞轟炸已使人們忘記了歌曲還有其他的功能,當聽到這兩首旋律優美、委婉悠揚的革命抒情歌曲,不免有久違的回腸蕩氣之感。
《老房東查鋪》,《戰地新歌》裏歌頌解放軍的歌很多,歌詞和曲風大多雷同,這首歌獨辟蹊徑,以獨特的視角抒發軍民魚水之情,戲曲風格的音樂也恰到好處地創造了溫馨感人的意境。《老房東查鋪》是馬玉濤唱紅的,保持她一貫的風格,剛勁、嘹亮、粗獷,極具感染力,據說,很多喜歡“馬兒慢些走”的馬玉濤歌迷聽到《老房東查鋪》,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第二集《戰地新歌》中還有不少可聽的歌,有《北京頌歌》一類的“大歌”《頌歌一曲唱韶山》、《雄偉的天安門》、《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遠航》,也有清新可人的小品《苗嶺連北京》、《織網歌》、《師長有床綠軍被》、《薩麗哈最聽毛主席的話》,總的來說,前兩集《戰地新歌》出現了多首廣為傳唱的好歌,表明作者們在林彪事件後,思想有所解放,敢於探索音樂的美,在音樂語匯的把握上更貼近一般聽眾的喜好,且不論歌詞怎樣,歌曲的旋律更人性化,足以打動要求不高的聽眾,當時的要求很簡單,好聽就行。
1974年出的第三集《戰地新歌》有一個特別的安排,可能為了向黨的十大獻禮,或者向毛主席致敬,在正常的毛主席頌歌之外,編入了五首湖南民歌風格的歌曲(《日出韶山東方紅》、《瀏陽河》、《天山太陽紅彤彤》、《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和五首大革命時期的曆史歌曲(《秋收起義歌》、《山灣來了毛委員》、《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紅區幹部好作風》、《八月桂花遍地開》),和以前那批解禁的陝北民歌一樣,這些好聽的民歌和老歌很受歡迎。
第三集中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時常被人提起,這是一首標準的時代戰歌,歌詞和旋律都很直白、簡單。
類似的戰歌還有一首非常出名,第一集《戰地新歌》的最後收入了反美歌曲《全世界人民一定勝利》:“ 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這是1970年5月為聲援印支半島三國人民反美鬥爭的大會而特別創作的,鏗鏘有力,有一股隻有新中國人民才有的豪放氣派,當時非常流行,特別頭兩句,幾乎人人會唱。
這首歌的背景是柬埔寨政變,1970年3月,朗諾將軍趁西哈努克親王不在家發動政變,建立了親美政權,中國熱情收留了無家可歸的親王。此後幾年,親王走訪各地,每到一地,都受到當地民眾的夾道歡迎,成為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風景。各地政府為迎接親王一行的到訪,大興土木,整修道路,清潔城市衛生,做足了準備。親切和善的西和努克親王,豐姿綽約的莫尼克夫人,頸部不靈活的賓努親王,這些尊貴的柬埔寨客人留在70年代的中國記憶中,也為改善地方建設做出了貢獻。
西哈努克親王多才多藝,創作了多首歌頌中國、歌頌中柬友誼的歌曲,比較有名的有《懷念中國》、《萬歲,人民中國》等,當時我們聽後,覺得親王的作曲水平很高,一點不亞於專業作曲家。前些時終於找到西哈努克親王演唱《懷念中國》的版本,又聽到了曾經很熟悉的優美旋律,感覺很親切。親王一生波瀾壯闊,多災多難,如今能安享晚年,殊為不易,祝願老人家健康長壽。
按編排慣例,每一集《戰地新歌》中都有若幹首國際題材的歌曲,大致有兩類,一是歌頌和幾個傳統友好國家的交情,朝鮮、阿爾巴尼亞、越南、老撾、柬埔寨等;二是呼籲第三世界團結起來,反美反帝反霸。因為時間久遠,這些歌都記不得什麽味道了,印象深刻的是兩首《戰地新歌》未收的歌曲,一首是越南的《越南-中國》:“越南中國,山連山,江連江,共臨東海,我們友誼像朝陽……”,一首是乒乓球比賽的歡迎歌曲《銀球飛舞花盛開》:“歌如潮、花如海,歡迎朋友四方來,銀球萬裏傳友誼、友誼花朵遍地開……”。
那些年我們學校有個習慣,上下午第一節課開始前,由班級宣傳委員指揮全班唱歌,每天兩個時段,校園裏歌聲此起彼伏,蔚為壯觀。《越南-中國》和《銀球飛舞花盛開》就是當時經常唱的歌曲,之所以喜歡唱,大概是因為旋律流暢不複雜,又很好聽之故。
第三、四、五集《戰地新歌》,有兩首歌曲堪稱優秀,第三集中的《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恩情》和第五集中的《毛主席的光輝把爐台照亮》。
《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恩情》改編自新疆錫伯族民歌,節奏歡快靈動,跟尋常的毛主席頌歌相去甚遠,如果不注意歌詞,會以為是一首極具現代感的流行歌曲(問題是當今的音樂人寫不出如此清澈的音樂)。《毛主席的光輝把爐台照亮》的旋律熱烈奔放,作曲技巧老辣之極,給人一種遒勁之美的享受,曾經被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很受歡迎。該曲署名“上海市冶金工業局歌曲創作學習班詞曲”,不知道有沒有人考證過,背後是哪一位高人操刀。
在每一集《戰地新歌》裏,都會安排幾首台灣題材的作品,歌詞的主題差不多,隔空造車,發揮的餘地不大。不過這是個相對安全的領域,作曲家有一定的自由度寫出不錯的作品,比如第二集裏的《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這首歌的旋律時而委婉,時而激昂,有大歌的氣勢,很多歌手唱過這首歌,在大陸傳播很廣,台灣同胞們聽沒聽過就不得而知了。另一首《紅太陽一定要照亮台灣》選用了高山族民歌的元素,非常別致。
台灣主題的歌曲創作持續到了1976年之後,我手邊有一張1978年出的薄膜唱片,收錄四首台灣題材歌曲,《我站在高高的阿裏山頂》《南來的雲喲,南來的風》、《祖國山水緊相連》,基調和以前的作品差不多。1979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對台政策大轉彎,這類作品才消失。此後出現另一類不同主題的作品,名列 1979年15首深受聽眾喜愛歌曲之一的《大海一樣的深情》完全以感性的歌詞和柔美的音樂取勝,刺激性的語句完全不見了
70年代上半期,我們還是少年兒童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的田野》、《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這樣樸實動人的少兒歌曲,戰地新歌裏收錄的少兒歌曲多是時代色彩濃鬱的頌歌或戰歌,充滿革命精神,看這些歌名就知道了:《我們是紅小兵》、《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紅小兵成長全靠黨》、《我們是朝氣蓬勃的紅小兵》……當年我們這些紅小兵紮著紅領巾,卻享受不到文革前少先隊員那種幹淨純粹的精神生活,而是像小兵一樣上陣打仗:
“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嘴上講仁義,肚裏藏詭計,鼓吹‘克己複禮’,一心想複辟。嘿! 紅小兵,齊上陣。大家都來狠狠批,紅小兵,齊上陣,大家都來狠狠批!嘿!”
當時的少兒歌曲也有精品,輕快動聽的《井岡山下種南瓜》(孫海浪詞,頌今曲)就被我們視為經典中的經典,百聽不厭。至於《我愛北京天安門》,其經典程度,完全可以看作是代表70年代的標誌歌曲了。
五集《戰地新歌》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時代歌曲,頌歌之外,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些時代主流題材占了戰地新歌的大部分篇幅,其中肯定有不錯的作品,隻是當年沒留下多少印象,現在也沒時間和精力去檢視哪些作品值得一聽,這裏就不多說了。
四、舞蹈
文革時代的陽春白雪式舞蹈是芭蕾舞,其代表作品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其綜合水平也是空前絕後的,筆者在鄧小平劃圈的深圳花三百二十元看《紅色娘子軍》,場場爆滿,舞劇不時為經久不息的爆風雨般的掌聲所打斷,而號稱改革文化春天的時代,並不見一個舞劇受到觀眾如此熱愛。文革時代下裏巴人的舞蹈也是存在的,例如風靡全國的忠字舞就是例子,遺憾的是這種強烈健身和育人的舞蹈被“唯物主義”者們扼殺了。
五、戲劇
樣板戲
毛主席的夫人江青主抓的樣板戲是文革的另一巨大象征。早期的樣板戲隻有八個,即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浜》,這八個作品是人民日報社論欽定的樣板戲。後來又有一批樣板作品陸續問世,京劇《杜鵑山》、《龍江頌》、《磐石灣》,舞劇《沂蒙頌》、《草原姐妹》,鋼琴伴唱《紅燈記》等。樣板戲的衍生作品也不少,京劇統統改編成交響音樂,舞劇不僅改編成交響音樂,還被改編成京劇。
樣板戲對當年國人的影響之大難以想象,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誰不會哼唱幾句樣板戲?“ 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來到深山”、“我家的表叔數不清”、“臨行喝媽一碗酒”、“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這些經典唱段深入人心,《沙家浜》的“智鬥” 一場更是經典,“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適才聽得司令講”、“參謀長休要謬誇獎”,婦孺皆知,人人會唱,“智鬥”大概是那幾年上演率最高的折子戲,隨便找幾個人化化妝,拉個場子就能演起來。我們在農村那兩年,宣傳隊每場演出必有“智鬥”,多年後,我參加過一次老知情的聚會,在場的老知情們聊得興起,竟高聲合唱起“老子的隊伍才開張”,那場景實在讓人激動不已。最抒情的是“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那些年的中國演藝界相對純潔,《智取威虎山》的童祥苓,《紅燈記》裏的浩亮、劉長瑜,《沙家浜》裏的洪雪飛,《杜鵑山》裏的楊春霞,《紅色娘子軍》裏的劉慶棠、薛菁華,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殷承宗,這些樣板戲名人就是當年的偶像巨星,賀綠汀得意弟子於會泳的才情更是為人稱道。
從1969年的九大到1971年林帥垮台,那兩年的文藝舞台相對沉寂冷清,除了樣板戲和各地宣傳隊格式化的小歌舞外,沒什麽值得一說的成績。一直到1972年,林彪事件後的短暫回潮時期,文藝界才有了一點點春天的氣息。
六、器樂
戰地新歌年代的另一個景象是器樂的興盛。林帥事件之後,社會秩序逐漸恢複正常,1972年4月,父母親被召回原單位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回城之後,家裏添了一台唱機,陸續購置了一批小薄膜唱片,多數都是器樂作品,現在手邊還殘留著幾張:大筒齊奏《迎著朝陽去韶山》、《山鄉郵遞員》,土家族“打溜子”《火車進山寨》;小提琴獨奏《前年的鐵樹開了花》;箏獨奏《洞庭新歌》、揚琴獨奏《雙手開出幸福泉》;二胡獨奏《台灣人民盼解放、箏獨奏《草原紅衛兵》、笛子獨奏《草原紅衛兵》、板胡獨奏《海島盛開大寨花》、二胡獨奏《金珠瑪米讚》《喜唱豐收》;蘆笙獨奏《拉山號子》;箏獨奏《東海漁歌》、板胡獨奏《家鄉的喜訊》,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陝北好》、琵琶獨奏《瀏陽河》、《唱支山歌給黨聽》……這些五花八門的作品就是當年器樂發展的一部分果實。
1972~1976 年,器樂作品的數量沒有聲樂多,品質則過之。許多器樂作品是從戰地新歌改編過來的,去掉了歌詞,音樂的品質自然就出來了。當時受到聽眾好評的器樂作品,除跟樣板戲有關的作品外(京劇、舞劇改編的交響組曲,鋼琴協奏曲《黃河》),比較出名的有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管弦樂曲《頌歌獻給毛主席》、《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北京頌歌》,大提琴曲《薩麗哈最聽毛主席的話》以及為數不少的小提琴曲:《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毛主席的光輝把爐台照亮》、《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慶豐收》、《井岡山上太陽紅》……其中《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和《毛主席的光輝把爐台照亮》(現名《金色爐台》)三首小提琴獨奏曲尤為傑出,至今仍是小提琴的經典曲目。
現在回頭看,1972~1976年的器樂水準並不低,無論是民族器樂和西洋管弦樂,都取得嬌人的成績。
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菁英,戰地新歌年代的音樂菁英也不該忘記:男歌手李雙江、李光曦、賈世駿,吳雁澤、呂文科、何紀光、馬國光、胡寶善……女歌手張越男、馬玉濤、徐有光、羅天嬋、卞小貞、陸青霜、貟恩鳳、鄧玉華、鄧韻、鄭湘娟、邊桂榮、韓芝萍……男女聲二重唱組合張振富、耿蓮鳳,演奏家殷承宗、劉德海、潘寅林、閔慧芬……我至今還記得他們在舞台上的身影,歌手站在舞台中央,在小樂隊的伴奏下,對著話筒(非活動的話筒)高聲歌唱,沒有花枝招展的多餘動作,也沒有虛情假意的觀眾握手。1980年之後,一批新星崛起,這批70年代的風流人物很快被取代,退出了中心舞台。
七、電影及電影歌曲
1976年之前的電影歌曲
林彪事情之後,在小回春的氣候下,電影事業也開始解凍,當時高層裏唯一出身專業電影人的江青當仁不讓地主導了電影的複蘇,把未及拍成電影的樣板戲全部拍完,重拍了幾部文革前老片(《南征北戰》、《平原遊擊隊》、《青鬆嶺》《萬水千山》《年輕的一代》《渡江偵察記》),並開始拍攝新故事片,一批老電影人複出,謝鐵驪、謝晉、淩之浩、崔嵬、於彥夫、桑弧、李俊、湯曉丹、蘇裏等老導演紛紛出山開拍新片,一批新的電影明星也冉冉升起。據有關資料統計,1972~1976年10月,一共上映了新故事片 76部,不過我印象中應該不止這個數目。
1975年,我多次目擊南方某城市的電影院門口人頭攢動等退票的壯觀場麵,那個年頭,國人的業餘生活不像現在這麽多元,看電影就是頭號娛樂,國產電影加上朝、阿、羅等友好國家的譯製影片,看個新電影跟過節似的,就像某位熱衷收集文革電影的網友所言,那是一個個“頂著寒風酷暑在田埂、山坡、球場看電影的難忘夜晚”。
時至今日,大部分影片的細節都記不得了,記得牢牢的是若幹影片中的歌曲,這些歌曲脫離了電影獨立流傳下來,也刻在我們那一代人的記憶中。以下就簡單盤點一下我鍾愛的幾部電影中的歌曲:
1,《閃閃的紅星》。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閃閃的紅星》的地位無可替代,緊湊生動的故事,可愛的小演員,美麗的景色,動聽的音樂,造就了這部經典電影,傅庚辰作曲的三首插曲尤為經典。“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李雙江演唱的《紅星照我去戰鬥》大概是70年代前期的第一流行歌曲,這首歌把革命的激情、個人的豪情和對祖國風光的讚美之情結合在一起,聽起來舒服,唱起來也舒服,“小小竹排”至今仍是KTV裏點唱率最高的70年代歌曲。女生獨唱《映山紅》是一首標準的抒情歌曲,就其旋律而言,無論放在那個年代都是頭等的流行歌曲。《映山紅》的前半部分舒緩、溫柔、真摯,有一種夢幻的味道,感人至深,原唱者鄧玉華的表現也很出色,完美地詮釋了這首難得一見的好歌。童聲合唱《紅星歌》是電影主題歌,主題旋律貫穿影片始終,雖說不如前麵兩首影響大,但對我們這些當年看過多遍的觀眾來說,聽到這熟悉的旋律,就會想起潘冬子,想起電影中遙遠的紅軍時代。
2,《海霞》。《海霞》是由北影廠老導演謝鐵驪改編、編劇並籌備拍攝的,此後謝導不停地調去拍樣板戲,最後由錢江等幾位導演合作完成。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唱遍了大江南北,紅極一時。“大海邊,沙灘上,風吹榕樹沙沙響。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織漁網,織呀幺織漁網……”,王酩作曲的《漁家姑娘在海邊》富有南國民歌風味,安謐,柔和,不疾不徐,優美動聽,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意的音樂圖畫,聽這樣的歌曲讓人身心舒暢,尤其在當時那個戰鬥的氛圍裏,這樣抒情好聽的歌曲分外突出,想不紅都難,果然不出意外地一直紅到了今天。《漁家姑娘在海邊》大概是是最受翻唱族青睞的作品,這些年來,我至少聽過20種以上的翻唱版本,各種唱法的都有,個人覺得,與原唱陸青霜略顯激越的風格相比,當下以柔美唱腔取勝的翻唱版也許更符合原作的意境。總之,《漁家姑娘在海邊》是70年代流行歌曲的極品。演員吳海燕的清純美,感動了無數人.
3,《南海風雲》。1974年1月,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打了一場自衛反擊戰,一舉收複了西沙群島,這一戰是我海軍成軍以來第一次與外國海軍作戰,以劣勢裝備取得輝煌的勝利,展現了我軍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實力和意誌,打得實在漂亮。戰後,詩人張永枚和作家浩然遠赴西沙體驗生活,張永枚的長詩《西沙之戰》和浩然的小說《西沙兒女》廣為傳播,影響很大;由年輕的唐國強主演的電影《南海風雲》遲至1976年夏才拍竣上映,影片剛開始即出現呂遠作曲的《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哎羅,哎羅,哎羅,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西沙,西沙,……”,寬廣抒情的旋律,呂文科和卞小貞溫暖甜美的歌聲,搭配美麗如畫的南海風光,大氣又提氣,極具感染力,令人心曠神怡。這首歌也是我心目中的極品,在70年代歌曲的個人排行榜上,僅次於《漁家姑娘在海邊》。
4,《創業》。《創業》是70年代電影的力作。插曲《滿懷深情望北京》出現在54分鍾,領導為石油工人送來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主人公周挺杉捧著寶書深情地說:“頭頂青天,腳踩荒原,我們創業,就靠這兩論,學一點兒好比翻一座山,我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接著,邊桂榮的歌聲響起:“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石油工人心向黨,滿懷深情望北京……”,歌、情、景交融,把石油工人改天換地的戰鬥豪情渲染得淋漓盡致。回首過去,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的曆程不應該忘記,但顯然已經很少有人提起了。
5,《青鬆嶺》。《青鬆嶺》屬於老片重拍,完成於1973年,記得是第一批上映的新故事片之一,很受觀眾歡迎。該片講的是公社年輕社員學習趕大車,跟投機倒把倒賣私貨的壞分子鬥爭的故事,李仁堂飾演的張大爺,壞分子錢廣,“驚馬”一場戲都很經典,更經典的是插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長鞭哎,那個一呀甩哎,啪啪地響哎,哎咳咿呀,趕起了那個大車出了莊哎咳喲……”,年紀稍長的人應該還記得,這首歌在當年有多紅,我記得當時開聯歡會,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的,必唱“長鞭哎……”,都會贏得滿堂喝彩,把戰地新歌都算上,恐怕也不抵這首歌膾炙人口。
6,《決裂》。1976年之後,反映共產主義大學新式辦學的《決裂》被列入江青集團“陰謀文藝”的名單受到批判,不過該片上映的時候,我們倒是興致勃勃,其中幾場戲記得很清楚,郭振清飾演的校長高舉起考生長滿繭子的手:“你錄取了!”,還有葛存壯飾演的老教師搖頭晃腦地講解“馬尾巴的功能”,令人忍俊不止。葛老爺子演過很多小角色,“馬尾巴的功能”恐怕是他很得意的一個。呂遠、唐訶作曲的插曲《共大讚歌》既好聽又有氣勢,很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題,讓我們以為今後的教育之路就這麽走下去了。《共大讚歌》前半部分的女聲出自郭蘭英,在我的記憶中,那些年好像並不常見郭蘭英公開演出。
其他電影歌曲也有不錯的,《南海長城》插曲《永遠不能忘》、《春苗》插曲《春苗出土迎朝陽》、《豔陽天》插曲《萬眾一心奔向前》、《紅雨》插曲《赤腳醫生向陽花》、《長空雄鷹》插曲《金達萊》等等,都給當時的觀眾留下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電影的政治傾向和創作手法或許可議,但音樂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探索應該得到敬重,特別是他們向民歌取材的傳統,在如今繼承下來的音樂人中應該不多了。
八、外國電影音樂
前些天和一位同齡的網友聊起電影,此君說他電腦裏積攢了幾十部世界名片,沒時間也沒心情看,言下不勝唏噓。回想起我們的少年時代,當年的那些“世界名片”給我們帶來多少快樂的時光。因為有了這些友好國家的電影,那些年過得並不寂寞。
因為時間久遠,早年看過的越南電影已經記不清楚了,好像看過《回故鄉之路》和《琛姑娘的鬆林》,電影裏的音樂沒有印象了,隻記得電影裏的女兵、女遊擊隊員個個是美女。與深受《南方來信》影響的老三屆一代相比,越南電影以及電影裏的越南戰爭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大。
阿爾巴尼亞電影看過很多,《寧死不屈》、《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地下遊擊隊》、《戰鬥的早晨》、《腳印》、《勇敢的人們》、《第八個是銅像》、《在平凡的崗位上》、《戰鬥的道路》……二戰題材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尤其受到歡迎,“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深入人心,《寧死不屈》裏的插曲《趕快上山吧,勇士們》也頗受哥哥姐姐們的好評。在這些電影中,我最喜歡《第八個是銅像》,欣賞優雅美麗的醫生女兒,也欣賞它不同一般的敘事方式。當年的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盞社會主義明燈,跟我們特別友好,當然很快就不友好了。
羅馬尼亞電影是我們那一代少年的最愛,《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和《巴布什卡曆險記》的緊張、刺激、興奮,至今難以忘懷。《多瑙河之波》、《爆炸》、《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依》、《最後一顆子彈》、《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都是當年的大片,看這些電影確實如過節一般。音樂傳記片《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篇幅很長,裏麵有大量結構複雜的管弦樂和小提琴音樂,我們聽得迷迷糊糊,也因此對古典音樂有了一點概念。1976年之後,《沸騰的生活》、《偵察英雄》、《複仇》、《橡樹,十萬火急》等羅馬尼亞電影繼續上映,我還記得《沸騰的生活》有一段主題音樂特別迷人。
當年放映的朝鮮電影最多,至少在30部以上,。朝鮮電影跟中國電影類似,很喜歡在電影插曲上下功夫,《賣花姑娘》、《血海》、《摘蘋果的時候》、《一個護士的故事》、《金姬和銀姬的命運》、《南江村的婦女》、《鮮花盛開的村莊》、《軋鋼工人》等經典名片中的歌曲,悠揚悅耳,優美動聽,極受國人好評,朝鮮歌曲中淡淡的憂傷味道,純粹的抒情曲風是當年雄糾糾的中國歌曲中根本望塵莫及的,這讓中國觀眾如獲至寶,有很多中學畢業生帶著抄滿朝鮮歌曲的筆記本下鄉插隊,朝鮮電影中的歌曲成為70年代國人音樂生
綜上所述,人們可以公正看出,文化革命時代的中國文化雖有不足的方麵,但決不是文化沙漠,而是領先於全世界的新文化(工農兵為文化主角)搖籃,是中國文化的高峰,同改革開放後的垃圾成山文化相比,文化革命文化文彌足珍貴。一句話,事實告訴人們,文化革命時代的文化光彩奪目。對筆者文化革命時代的文化是光采奪目的,其思想和藝術水平,遠遠超過改革後文化論斷也許有人不信,但可以反駁,如改革後哪出戲比樣板戲強、哪個舞劇超過《紅色娘子軍》、哪部協奏曲超過《黃河》、哪首歌曲超過《大海航行靠航手》等等。
文革20首毒草歌曲及其批判
按: “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被稱為“四大”,當這“四大”從五七年成長到六六年,就變為“五大”——那一大就是大批判。說起來,這也算是洋為中用——批判一詞來自康德,“它主張一切事物都必須接受理性的審查。其本意包含有分析、探討、評價、判斷等多方麵內容。”(見維基百科“大批判”)文革中的革命大批判則不然。當人們唱起維族風格的歌曲“薩拉姆毛主席”的時候,批判者就會說,這是“殺了麽毛主席”。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革命大批判是理性與非理性結合生出的怪胎。非理性源於無知——有的批判者不知道“薩拉姆”在維吾爾語中是問候的意思。理性來自於壞心眼——有的批判者雖明知就裏,可出於邪心惡念,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懷念毛澤東時代的人們,免不了要懷念大批判,並把它視為“大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些人們看了下文,不知會做何感想?
把毒草歌曲拿出來示眾
1.《日夜想念毛主席》,王洛賓曲,《歌曲》1962.9。
作者是反革命分子。國民黨上校。他竟敢在這首歌曲中玩弄諧音的鬼把戲(注:指歌中反複詠唱的“薩拉姆毛主席”,被一些人懷疑為“殺了麽毛主席”的諧音,因此文革前此歌即已遭禁。《歌曲》發表此歌時署名為“新疆民歌,李行配和聲”,歌後加注為:“‘薩拉姆’(是新疆維吾爾族語,)即漢語‘問候’之意。”),惡毒咒罵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毛主席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列主義者,是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誰膽敢反對毛主席,我們就叫他粉身碎骨,徹底滅亡!
2.《北京——莫斯科列車》,袁水拍詞,徐榮坤曲,《歌曲》1955.4。
林彪同誌說:“毛澤東思想是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頂峰。”“我們的一切成就,一切勝利,都是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都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而這首歌卻胡說什麽:“毛主席給了我一把金鑰匙,就是蘇聯的先進經驗。”此時,斯大林已經逝世兩年多,赫魯曉夫的篡權活動在加速進行。這首歌的作者把蘇修的經驗比做“金鑰匙”,真是反動透頂!
3.《劉誌丹》,陝北民歌,《中國民歌選》1955.3。
早在二十四年前,反黨陰謀家高崗就宣揚什麽“南有廣州,北有陝北,南有瑞金,北有照金,南有井岡山,北有永寧山,南有毛澤東,北有劉誌丹。”這首歌唱道:“陝北出了個劉誌丹”,“江南上來了個毛澤東”,把劉誌丹和毛主席相提並論,抹殺毛主席對中國和世界革命的特殊的、偉大的貢獻。它和高崗之流的反革命黑話如出一轍。這首歌還用“勢力大”、“坐飛機在空中”等極其荒唐的詞匯,嚴重歪曲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形象。
4.《跌倒算什麽》,綠永(李淩)詞,舒模曲,《歌曲》1962.5。
重新發表的這首解放前的歌曲,為反黨分子鼓勁吹氣:“跌倒算什麽,我們骨頭硬,爬起來再前進!”這是吳晗鼓吹海瑞的“剛直不阿,不為失敗所嚇倒,失敗了再幹”的反黨精神何等相似乃爾!(注:文句不通,原文如此)
5.《送別》,鄭洪等詞,鞏誌偉等曲,《電影歌曲選》1963。
影片《怒潮》在一九六三年出籠,是為大野心家、大陰謀家、大軍閥彭德懷樹碑立傳的。這支插曲《送別》,送的就是彭德懷,“君的恩情永不忘”,“隔山隔水永相望”,——這是彭賊死黨和牛鬼蛇神對他感恩戴德,發誓效忠的黑話。最後一句“我持梭標望君還”,更是給這個反動家夥招魂,盼他東山再起,卷土重來。
6.《洪湖赤衛隊之歌》,洪湖實驗歌劇團集體詞,張敬安、歐陽慊叔曲。
歌劇《洪湖赤衛隊》是為另一個大陰謀家、大野心家、大土匪賀龍樹碑立傳的。這首流毒甚廣的歌曲公然篡改曆史,大唱“賀龍領導鬧革命,紅旗飄飄打勝仗”,以此否定我們偉大的舵手毛主席。
7.《赤潮曲》,瞿秋白詞,朱霞、田光曲,《革命歌曲大家唱》第一集,1964。
詞作者瞿秋白這個大叛徒,他在這首歌中唱出自己的理想:“無論黑白黃,無複奴隸種,今後福音普天下,文明隻待共產大同。”這個理想裝潢了“共產”的詞匯,實際上是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反動腔調。在瞿秋白死去的二十多年後,重新把這首歌拿上來譜曲,這是明顯地為叛徒樹碑立傳,一九**年,戚本禹同誌發表了痛斥叛徒哲學的《評李秀成自述》,周總理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無情地揭露了瞿秋白的叛徒嘴臉。正是在這個時候,《革命歌曲大家唱》上卻發表了這首《赤潮曲》,這不是非常發人深思的嗎?
8.《誰不說俺家鄉好》,呂其明、肖培珩詞曲,《電影歌曲選》,1963。
這是反動電影《紅日》插曲。抗日戰爭勝利後,劉少奇提出了“和平民主新階段”的反動謬論,這首歌是“和平民主新階段”的一曲頌歌,歌曲唱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山東。當時,這個地區的階級鬥爭是極其激烈的,敵人不斷地對解放區進行圍剿,而在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呂其明筆下,卻一片和平景象:“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誰不說俺家鄉好,幸福生活萬年長。”蔣匪還沒有消滅,就“幸福生活萬年長”,這不是“和平民主新階段”又是什麽呢?
9.《十送紅軍》,江西民歌,《革命歌曲大家唱》,1964。
這首歌醜化革命戰爭,把革命戰爭寫得淒淒戚戚,悲悲慘慘。紅軍長征是震撼全世界的英雄壯舉,但這支歌卻唱什麽“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號,樹樹梧桐葉落完。”它和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大唱反調,大肆宣揚失敗主義的悲觀情緒。
10.《太陽啊,你再照照我》,石漢詞,張毅曲,《紅霞》,1959.5。
《紅霞》是反黨頭目羅瑞卿親自支持炮製的一部反動歌劇,這支歌是女主角紅霞臨死前唱的。作者大肆渲染了革命戰爭和個人幸福的矛盾。在作者的筆下,革命戰爭是十分殘酷的,它剝奪了紅霞的青春,使她喪失了年青的生命,“多少美景我還沒看夠,多少事情我還沒做。”作者對紅霞的死是多麽的惋惜啊!在醜化革命戰爭的同時,作者還滿懷同情地描寫了紅霞臨死時動搖的心理狀態:“天寒地凍盼日出,人到死時真想活。”在作者看來,要活命,這是人的共性,哪怕英雄人物,也有五分鍾的動搖。這是典型的活命哲學,是對英雄人物的極大汙蔑。歌劇中的紅霞根本不是什麽英雄人物,而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變節分子。
11.《中蘇友誼歌》,郭小川詞,瞿希賢曲,《歌曲》1961.3。
一九六○年底舉行了第二次莫斯科會議,劉少奇對抗毛主席的“堅持鬥爭,不惜達到破裂的邊緣”的指示,提出了“以和為貴,既往不咎,寬大為懷”的十二字方針,他竟然無恥地三次高呼“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共中央萬歲!”“不管風裏雨裏”都要和蘇修站在一起,甚至高呼“赫魯曉夫萬歲!”這首歌馬上做了劉少奇的應聲蟲,胡說什麽“馬克思列寧的光輝照亮我們心頭,共產主義的理想跳在我們胸口,新時代的號角召喚我們去共同戰鬥。”“山高路遠分不開緊握的手,雨驟風狂拆不開親骨肉。”它極力表達了劉少奇勾結蘇修的反動心情。
12.《清淩淩的水來藍瑩瑩的天》,胡沙、田川詞,馬可夫曲,《革命歌曲大家唱》,1964。
這是歌劇《小二黑結婚》中的一段。劇中的小芹,是個典型的中間人物,實際上是個反麵人物。處在烽煙遍地的抗日戰爭時期,小芹對民族危亡毫不關心,唯一惦記的是她的二黑哥,作者大肆渲染了她借著洗衣服等二黑的複雜心理狀態:“前晌也等,後晌也盼,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忽聽得樹沙啦啦,沙啦啦啦,好像是二黑哥的腳步聲。唉,原來是刮了一陣風。”這種人物完全是愛情至上主義者,是典型的穿著農民衣服的資產階級小姐。歌頌這樣的人物,就是歌頌資產階級,就是鼓吹資本主義道路。
13.《九九豔陽天》,石言、黃宗江詞,高如星曲,《歌曲》1958.2。
電影《柳堡的故事》插曲。它大寫戰爭與個人幸福的矛盾,歌曲的主人翁是個準備去參加人民解放軍的農民,就在參軍前夕,他產生了劇烈的所謂“內心矛盾”:“哥哥惦記著小英蓮,風向不定車難轉,決心沒下怎麽開言?”作者用小調式的、極其纏綿、感傷的曲調,把這種“內心矛盾”渲染得繪聲繪色。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認為,革命戰爭是革命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隻有槍杆子才能改造舊世界,隻有槍杆子才能解放全人類。而這首歌卻把革命戰爭寫成“災難”,它剝奪了愛情,破壞了個人幸福。這和蘇修的《一個人的遭遇》、《第四十一》中所宣揚的反動觀點有什麽兩樣呢?歌曲甚至這麽唱道:“這一去槍如林彈如雨”,“這一去兩年三載不回還。”把革命戰爭寫得恐怖無比。正如江青同誌所指出的:“影片的手法,歌曲,都利用了人情味,問題大。很多手法惡毒,反紀律,用藝術手法使人回味,使人感到軍隊殘酷。”
14.《我的祖國》,喬羽詞,劉熾曲,《革命歌曲大家唱》,1964。
電影《上甘嶺》插曲,這首歌歪曲了英雄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把誌願軍描寫成貪戀和平生活的懦夫,影片中這支歌出現的時候,正是誌願軍在戰壕中戰鬥最艱苦的時候,誌願軍想念祖國,想的都是些什麽呢?“姑娘好像花一樣”,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春光”,“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當時我們的祖國正在進行著鎮壓反革命運動和“三反運動”,階級鬥爭激烈地進行著,而作者筆下的誌願軍,他們想的卻是“姑娘”、“春光”、“和平”,這不是把資產階級的心理狀態硬加到誌願軍身上去嗎?這是對偉大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極大歪曲!
15.《克拉瑪依之歌》,呂遠詞曲,《革命歌曲大家唱》第一集,1964。
這是一首流傳十分廣的歌。它打著歌頌克拉瑪依的旗號,實際上是醜化社會主義。克拉瑪依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基地,這裏的工人在忘我地建設祖國的大西北,但是這支歌根本不去表現工人階級新的精神麵貌,根本不去表現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卻堆砌了一大堆華麗的詞藻,采用了極其輕佻的曲調,把克拉瑪依寫成一片歌舞升平。歌曲的主人公是一個流浪漢,請看他眼中的克拉瑪依吧:“這樣鮮豔”,“這樣美麗”,“紅旗像鮮花”,“歌聲像海洋”……這哪兒像社會主義的工地,簡直是個花花世界。作者完全是用資產階級的庸俗幻想歪曲社會主義的生活。在作者看來,社會主義就是“鮮花”、“歌聲”等等,就是生活過得好。劉少奇說:“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把中國建設好。”這支歌唱的正是劉少奇的這個謬論。
16.《馬兒啊,你慢些走》,李鑒堯詞,生茂曲,《革命歌曲大家唱》第一集,1964。
這是一首典型的歌頌“階級鬥爭熄滅論”的歌曲。作者用極其抒情的曲調,把社會主義時代,寫成一個沒有階級鬥爭,沒有火藥味,無限寧靜,充滿著所謂詩情畫意的世外桃源,請聽吧:“沒見過青山滴翠美如畫,沒見過人在畫中鬧豐收,沒見過綠草茵茵如絲毯,沒見過綠絲毯上放馬牛。沒見過萬綠叢中有新村,沒見過檳榔樹下有竹樓。”“這一條林蔭小道有多清幽,別讓馬蹄踏碎林中的寂靜。你看那姑娘還在樓前刺繡,路旁的小溪撥動了琴弦,好像是為姑娘的歌聲伴奏。”
這支歌是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之後傳唱開來的。一九六二年九月,毛主席發出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偉大號召,接著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就在這個時候,這支歌宣揚階級鬥爭熄滅論,把社會主義寫成世外桃源,這不是和毛主席的教導唱反調麽?!
17.《花兒為什麽這樣紅》,民歌,雷振邦改詞編曲,《獨唱歌曲集》,1964。
這是反動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內容是通過愛情的回憶來發泄所謂“愛情的苦悶”,旋律是纏綿悱惻的,情調是感傷惆悵的。這部電影的音樂在1964年曾被夏衍之流陰謀授予最佳音樂獎,它的這支插曲曾在青年中流傳很廣,起了極其惡劣的作用。正如江青同誌所指出:“這部電影的音樂從頭到尾是靡靡之音,情歌都是偽滿歌曲的翻版。”更其不能容忍的是,在影片中,作者居然把這樣的情歌強加於一個邊防戰士的身上,一再用來表現他的什麽“愛情心理”,邊防軍談戀愛是違反軍紀的。這樣,它就起著渙散軍心、破壞軍紀的作用,簡直反動透頂!
18.《熱血歌》,黃自曲,《黃自獨唱歌曲選》,1957.10。
1937年,黃自臨死之前,寫了這首《熱血歌》,當時正是“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被迫做出一點抗日的姿態,蔣家的音樂幹將馬上緊跟上去,揮筆譜曲。這支歌唱道:“快起來為己除害,為國盡忠。”所謂“為國盡忠”,就是為蔣家王朝盡忠,所謂“為己除害”,就是打共產黨(注:原歌詞是“熱血滔滔,熱血滔滔,像江裏的浪,像海裏的濤,常在我心裏翻攪,隻因為恥辱未雪,憤恨難消,四萬萬同胞啊!灑著你的熱血,去除強暴!熱血溶溶,熱血溶溶,像火焰般烈,像旭日般紅,常在我心頭洶湧,快起來為國除害,為國盡忠,四萬萬同胞啊!拚著你的熱血,去爭光榮!”)。它在打日本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要“剿共”(注:歌中並無此語),這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在音樂上的具體化。令人驚異的是如此反動的反共歌曲,解放以來居然不斷受到一些人的宣揚,光是出版物中就有《黃自獨唱歌曲選》、《獨唱歌曲200首》、《抗日戰爭歌曲集》收入此曲。幾種不同的中國現代音樂史稿中,都對此歌百般美化,說它是“愛國主義”的歌曲。1958年,呂驥之流竟然為黃自舉行“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會”,吹捧黃自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作曲家”,充分暴露出呂驥一夥完全是地主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
19.《天涯歌女》、《四季歌》,田漢詞,賀綠汀曲,《五四以來歌曲集》,1957。
這兩首歌都是電影《馬路天使》插曲。電影拍攝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遍了我國的大部國土,這兩首歌卻大唱什麽“人生誰不惜青春”,“儂願作當年小孟薑”。這種醉生夢死的情調恰恰適應了日本帝國主義麻醉中國人民的需要,也適應了蔣介石的民族投降主義的反動政策。演唱者周璿,是臭名遠揚的黃色歌曲大王,被人稱為“貓叫派”歌星的代表。一九五七年右派進攻時,某些人打著“舊歌重放”的旗號,把這種歌也拿出來傳唱,掀起一股黃色歌曲泛濫的逆流。
20.《遊擊隊歌》,賀綠汀詞曲,《歌曲》1956.7。
毛主席在論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時候指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存在是一個事實;有些人否認這些事實,否認階級鬥爭的存在,這是錯誤的。”而音樂界三十年代的祖師爺呂驥卻大叫“不分黨派齊奮鬥”,老右派賀綠汀也大叫“不分窮,不分富,不分黨,不分派”(注:原歌詞第二段中有“不分窮,不分富,四萬萬同胞齊武裝,不論黨,不論派,大家都來抵抗”,但在文革前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時第二段歌詞即已不再演唱),他們極力否認階級鬥爭,鼓吹階級投降主義,宣揚王明和劉少奇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充當大資產階級在革命隊伍中的代言人。
徹底批判毒草歌曲!
鏟除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線!
打倒周揚!
打倒劉少奇!
讓光焰無際的毛澤東思想占領文藝陣地!
原載江蘇省紅色造反總司令部《江蘇紅總》編輯部主辦《江蘇紅總》報第41期,1967年12月4日出版。原文無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