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當年組織的畝產萬斤報道, 有花耀邦智囊吳象的文章 zt
(2009-12-04 18:40:16)
下一個
劉鄧當年組織的畝產萬斤報道, 有花耀邦智囊吳象的文章
人民日報“畝產萬斤”報道匯編
湖北、安徽、江西早稻頻報大麵積豐收1958.08.11
早稻頻報大麵積豐收 湖北省孝感全縣平均畝產一千七百多斤 安徽安慶專區產量躍增三倍 江西全省增產八十四億斤
新華社(1958.08.11)
據新華社武漢10日電 著名全國的“千斤縣”——湖北省孝感縣,今年早稻大放光彩,全縣三十萬零二千多畝早稻,經過收打和反複核算,總產量達到了五億三千多萬斤,平均畝產一千七百五十五斤多,比去年早稻畝產六百一十七斤增加了將近兩倍。
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書記處書記王延春以及孝感地委和縣委第一書記共同指導的二十萬畝豐產示範區,其中十萬零九千多畝早稻,平均畝產達到了二千三百三十五斤。臥龍、龍店、祝站、肖港、朋興等區,畝產五千斤、七千斤、八千斤,到處皆是。到目前為止,全縣畝產萬斤以上的有十六處之多(麵積都在一畝以上)其中全國勞動模範、長風社主任官木生和青年突擊隊合種的一塊試驗田,畝產達到了一萬五千多斤。
由於大麵積豐產和成千成萬的高額豐產田的湧現,全縣出現了許多高產鄉和農業社。據統計,全縣平均畝產二千斤到二千八百多斤的有二十八個鄉,平均畝產二千斤到三千斤的有三百一十九個社,另外,還有三十個社平均畝產達到了三千斤以上。僅這一季早稻的豐收,孝感縣七十一萬農業人口每人平均有七百四十六斤糧食,比1955年全年每人平均糧食總量還多。
孝感縣曾經爭論過這樣一個問題,有不少人認為,這個縣地形複雜,土質好壞分布不勻,斷定自然條件限製了生產迅速增長。現在的事實怎樣呢?無論是平原區、丘陵還是山區,也無論是土質肥沃還是瘦田瘠地,都同樣獲得了大豐產,而且湧現了大批高額豐產典型。
孝感縣的早稻大豐收,是從不斷鬥爭的道路上走過來的。為了戰勝各種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黨領導著廣大群眾開展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在這期間,全縣一共貼出了大字報達二十七萬多張。特別是采取了幹部搞樣板(試驗田),然後組織現場參觀、辯論,收效極好。這樣一來,大大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而因深耕、密植、增施肥料都比往年做得好。今年的田間管理也抓得緊。此外,他們還戰勝了六、七十天幹旱的嚴重威脅。
由於早稻的大豐收,孝感縣農民的思想更加解放了,最近,他們正在總結早稻豐產經驗,由於豐產不平衡現象還很突出,普遍認為,水稻增產潛力還大得很。因此,人們決定乘勝猛進,爭取今年全縣平均畝產達到三千斤。
據新華社合肥10日電 安徽省安慶專區種植的二百五十萬畝早稻已基本收割完了,早稻總產量為二十八萬二千五百萬斤,平均每畝單產為一千一百三十斤。這個總產量比去年全專區早稻總產量增加了三倍。
今年,各地還創造了許多早稻高額豐產紀錄,截至8月4日統計,畝產二千斤以上的有二十一萬一千六百五十三畝;畝產三千斤以上的有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三畝;畝產四千斤以上的有三百一十一畝;畝產五千斤以上的有八十一點九畝;畝產六千斤以上的有十二點八畝;畝產七千斤到九千斤的有十六點二畝;畝產萬斤以上的有二點五八畝。
安慶專區獲得大麵積豐收的主要原因是:在水稻生產各個環節上都是以政治掛帥,認真地、深入地貫徹黨的總路線和省委指示,開展反右傾、反保守思想的鬥爭,對今年取得豐收有決定意義。
新華社南昌10日電 到8月上旬,江西省二千四百九十四萬畝早稻,已全部收割完畢,總產量達到一百四十三點二億斤,每畝平均產量五百七十四斤。今年早稻和去年相比,增產八十四點二億斤,即增產143%。按全省城鄉一千八百四十萬人口計算,每人平均有糧食七百七十八斤。
江西省一季早稻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規定畝產八百斤以上的縣,有星子、南昌、萍鄉、宜春、波陽、樂平、廣豐、贛縣、南康、臨川、南城、瑞昌等十二個縣。畝產八百至一千斤的鄉有三百三十一個,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鄉有九十七個;畝產八百至一千斤的社有二千七百四十五個,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社六百七十個,一千五百斤至二千斤的社一個。全省畝產八百至一千斤的豐產田有二百四十五萬畝,千斤以上三千斤以下的高額豐產田有一百一十萬畝,三千斤至七千斤的二百畝,個別的豐產田,畝產竟達九千一百八十五斤。
為了保證晚稻更大豐收,中共江西省委決定,今年6月中旬組織的省、地、縣、區、鄉、社六級十萬幹部評比檢查團仍然留在農村工作,貫徹八項具體措施,加強田間管理,更廣泛更深入地貫徹開展評比檢查運動,真正做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為了實現千斤縣——記晉中十縣農民的決心和幹勁1958.08.13
吳象 閻繼烈(1958.08.13)
全縣糧食畝產千斤,在江南也是令人振奮的數字,何況在黃河以北過去平均畝產隻有一百多斤的晉中呢?7月初,我們聽到晉中盆地十縣今年就要成為千斤縣的消息,實在按耐不住自己的興奮和驚訝,便到了清徐、文水、汾陽、介休、平遙、太穀、榆次等地。半個多月中,在晉中盆地繞了個圈。我們看到了小麥大豐收帶來的一片洋洋喜氣,但是印象更深的卻是小麥大豐收在農民思想感情上引起的深刻的變化;我們也看到了田野上一望無際油綠茁壯的秋禾,但是印象更深的卻是千千萬萬農民實現千斤縣的決心和幹勁。
糧食太多了怎麽辦
剛到清徐,正是小麥登場的時候。往年割麥要十來天,今年麥子特別好,人們躍進的勁兒也特別大。“抓晴天,搶陰天,刮風下雨當好天,起早搭黑當半天,月光底下當白天。”隻四五天就完了。到處是緊張、忙碌和歡笑,像辦喜事一樣。上了年紀的老漢們也笑眯眯地說:“永沒見過這樣好的年景。”晉中區去年小麥平均畝產隻一百零六斤,今年各縣普遍要加倍,介休縣的畝產已達到三百一十四斤多。現在人們考慮的不再是糧食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太多了怎麽辦的問題了。我們訪問過清徐南綠樹農業社,社主任張璽正在為麻袋不夠用發愁;我們訪問過文水北徐村效蘇農業社,社員們說他們村秋天要搬了。我們很奇怪,他們卻幽默地回答說:“把房子都做了倉庫也不夠,不搬家怎麽辦!”
萬靈的鑰匙
麥子大豐收確實是一把萬靈的鑰匙,能使任何頑固保守的人開竅。劉三才他們的大麥試驗田原定的指標是三千斤,竟把社裏一個名叫溫四才的老漢氣急了,他賭咒:“你們真能打下三千斤,我拚上腦袋!”直到麥子登場,他看著事情不妙,還是不大相信,但打的結果不是三千斤,而是五千七百零二斤。老漢服輸了,當劉三才突擊組再試驗在回茬地產萬斤穀子的時候,他就變成了積極的支持者了。一個夏天,出現了多少溫四才式的喜劇,有多少溫四才式的人物經曆內心深刻的變化啊!
總路線解放了農民的思想,促成了小麥的大豐收;而小麥大豐收又進一步使農民掌握了總路線,思想大大解放,以夏促秋,乘勝猛進。“七一”前夕,全省舉行廣播動員大會,發起增產秋糧總進軍。各縣爭先恐後,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從我們到過的地方看,每個縣毫無例外地都有為數不少的雙千斤鄉、五千斤社、萬斤生產隊,至於萬斤以上的試驗田,更是舉不勝舉。人們對試驗田興趣真高,什麽都想試驗:清徐仁義村有一棵要結一千一百斤的葡萄大王,劉莊村有畝產二萬斤的玉米,太穀貫家堡有畝產十萬斤的山藥旦,水秀村有畝產二十萬斤的糖蘿葡,榆次鳴謙有畝產萬斤籽棉的棉花,張慶村有畝產三萬斤的穀子和高粱……你不信嗎?那些試驗者就會拉著你到地裏去辯論,詳細地給你計算一畝共有多少苗,每苗至少可以產多少;他們已經采取了些什麽措施,正在繼續采取什麽措施,使你不能不為他們的熱情所感染,為他們的幹勁所折服,而和他們一樣深信不疑了。
千方百計搞水肥
當然,盡管今年秋禾長得空前的好,實際千斤縣仍然要經過極其艱巨的鬥爭。但是思想解放了的農民們,並不畏懼任何困難和鬥爭,也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力氣。實現千斤縣最重要的是水和肥,他們就千方百計地搞水搞肥。5月下旬晉中各縣在河北徐水開了一次水利建設現場會議,學習徐水的共產主義風格,在緊張的農忙季節,抽出40%至60%的勞動力搞水利建設。6月1日到20日,二十天功夫,十個縣共建成水庫一千零九十個,可蓄水二億一千三百二十萬方,平均每天就有五十四個半水庫問世。
肥料,曾經是個難題。各縣躍進措施中都有一條:“畝施追肥三至四萬斤。”這麽多肥從那裏來,又怎麽上到地裏去呢?靠雜肥不行,就把雜肥加工變成人造尿,質量又高又不愁施不進去。最近各縣都在大鬧人造尿,平遙淨化鄉一夜埋了兩千個大甕,東泉鄉知道了,第二天來了個突擊,埋下了一萬個。這一期肥出甕,每畝秋田就可以平均到三百多擔。清徐縣創造了用鹵水製土化肥的經驗,解決肥料問題更有辦法了。不到兩個月,造土化肥的經驗在整個晉中盆地普遍開花結果了。
搞水,需要人;搞肥,也需要人;鋤草薅苗加強田間管理,更需要人。勞力不足怎麽辦呢?幹,把一切半輔勞力都發動起來幹;他們不但舍得力氣,多幹苦幹,而且開動腦筋,改革工具,讓一個人頂幾十個人幹。汾陽縣三天實現了車子化,可節約勞力一百萬個。為了解決提水和深鋤的問題,又製成了煤氣機和鋤草機。鋤草機一天可鋤地二十五畝,比人鋤提高效率十倍還多。各縣都在大鬧技術革命,各行各業都行動起來了,真是“千條心、萬條心、一心為了畝產一千斤。”
生活、勞動軍事化
人們衝天的幹勁,最突出的表現是軍事化。清徐縣所有男女勞力,都按軍隊建製,編成了班、排、連、營。早上起床號一吹,一排排整齊的隊伍立即開赴“戰場”。有些五十歲的老大娘,也是肩扛農具,腰掛茶缸,拿著蠅拍,全副“武裝”。工地上、田野裏,到處開展著轟轟烈烈的紅黑旗競賽。清徐如此,其他各縣也莫不如此。現在農民們開始有了強烈的時間觀念了。不久以前,平遙縣開過一次慶祝小麥豐收和秋糧躍進誓師大會,全縣幹部、黨、團員積極分子一萬多人,最遠的離城八十多裏,規定早晨九點鍾開會,八點半便都到齊了。為了實現千斤縣,一天、一小時農民都不肯輕輕放過啊!
科學研究工作要奮起直追1958.08.14
殷宏章(1958.08.14)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長 殷宏章)
在一個星期裏,我們在安徽樅陽縣連著參加了兩塊高產早稻的丈量和收割,親自看見畝產萬斤以上的水稻“衛星”上天,感到無比的興奮和鼓舞。
萬斤以上的稻田一看就與一般的不同,真是“遠看像城牆,近看像稻場”,一片密密麻麻的,金色穗子堆起一尺來厚。一塊一畝左右的田,原想幾個人半天可以搞完,結果百多人整整搞了五個多小時才完。
每畝萬斤的產量,不僅沒有看見過,國際文獻中也沒有過。在收割後,幾位科學技術界的同誌取了一些標本,回來作了一些簡單的觀察分析。每一塊田產穀一萬零一百四十二斤,測出草稈幹重約合六千斤,加上穀產去水,每畝總產幹物質約在一萬四、五千斤左右。以每個分蘖三個葉子來測定,估計每畝“葉麵積”總數合到二十六畝多,設想生長旺期為九十天,“淨光合率”每平方公尺葉麵每天計五克,每畝累積一萬五千斤的幹物質是完全可以獲得的。第二塊田產量更高,達到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七斤十三兩。我們也取了樣,葉麵積還沒有測定,初步估計,比第一塊還要高,總幹物質要在二萬斤以上。
這樣的高產在生產中顯然有重大的意義,打破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帶頭作用;在科學研究工作中也打開了一條新道路。一般國外的產量分析研究,豐產的穀類作物,每畝葉麵積不過四畝,總幹物重不過兩千斤,產量不過六、七百斤,一切的研究也是在這個圈裏打轉。現在這個高產的一切的數據都超過了它們六、七倍至十幾倍,這是一個新領域,其中有新的技術和新的理論,等待我們深入探討,再進一步提高。
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顯然落後了,必須奮起直追。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已經決定把作物高產生理基礎列為最重要的研究任務,計劃總結高產經驗,開展試驗田,作一係列有係統的研究,在植物生理學中開展一個新的道路,配合生產,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
勞動人民以蓋世的革命氣魄,衝天的幹勁,無窮的智慧,創造出來這樣的巨大成果,替我們打開新的途徑,科學工作者必須虛心地向他們學習,跟他們結合一起,共同前進。他們的生產成就已超過國際水平,我們科學研究也要爭取世界首位。
開鐮大吉 中稻初現萬斤田1958.08.20
新華社(1958.08.20)
新華社合肥19日電 安徽省二千七百多萬畝中稻已開鐮收割,現已出現了三個畝產萬斤以上的中稻“衛星”。無為縣官鎮鄉官鎮社收割一畝零四厘中稻,實收幹穀二萬一千五百一十四點五斤,平均畝產二萬零六百八十七斤;無為縣護河鄉一嬪社收割一畝二分五厘中稻,共收幹穀一萬五千四百五十點五斤,平均畝產一萬二千三百六十斤;肥東縣長臨鄉建光社收割一畝六分一厘中稻,共收幹穀一萬八千四百二十一點五斤,平均畝產一萬一千四百四十一斤。這三塊高額豐產中稻田,在收割時都有當地黨政領導部門派人監打監收。
據新華社長沙19日電 湖南省剛開始收割中稻不幾天,中稻畝產量就突破了萬斤大關。這是南縣明山頭鄉五一農業社第十六生產隊突破的。這個隊的隊長黃明江、副隊長劉柏樹、婦女隊長蕭愛英、民兵隊長甘城香、老農曾保生等共同種的一點一四六畝中稻試驗田共收幹穀一萬三千四百二十二斤,平均每畝產幹穀一萬一千七百一十二斤。8月14日經縣委驗收工作組、縣、鄉、社幹部和群眾四十餘人驗收證明屬實。
這丘田原來泥腳很淺,中稻產量一般隻有二百——三百斤。今年開始作試驗田,經過精耕細作和大量施肥,獲得了萬斤以上的收成。
安徽官鎮社1.04畝畝產20687斤
安徽一嬪社1.25畝畝產12360斤
湖南五一社1.14畝畝產11712斤
安徽建光社1.61畝畝產11441斤
“人有多大膽 地有多大產”1958.08.27
劉西瑞(1958.08.27)
編者按:這是中共中央辦公廳派赴山東壽張縣了解情況的同誌寫回來的信。這封信生動地反映了那裏大躍進的形勢,提出了一些足以啟發思想的問題,特把它介紹給讀者。
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位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範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穀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幹部和群眾,講起來像很平常,一點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於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裏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
他們的莊稼也真長得好,一片黑呼呼的要壓塌地。雖然下麵提出的萬斤指標,今年不一定完全實現,但萬斤社、萬斤鄉一定出現,可能不止一個。全縣畝產三、四千斤則是有把握的。
糧食單位產量從百斤到千斤,是個質變,從千斤到萬斤,是更大的質變;這樣高產量,從措施來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種、密等幾條,但在具體執行這些措施中就有許多新東西值得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們的幹法是大水大肥,讓作物吃飽喝足,不給什麽限製,不怕作物鬧“胃病”。看來,農作物的肚子大得很。這裏的單季玉米、穀子豐產畝,一般是八水、八肥,用水量都達到三百至五百公方;用肥是:粗肥在二、三十萬斤,化肥(主要是土化肥)在二百斤左右,少數地達到五百斤,是否已經吃飽喝足還難說,但決不過分。過去不少人認為一畝旱作物隻需要一、二百方水,化肥用多了就要燒死莊稼,損害土壤,這種看法,很顯然是有片麵性的。這裏幹部的看法是,隻要有足夠的水和一定的有機質肥料相配合,一畝地(僅指一季作物)用它五、六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化肥不但沒危險,並且完全必要。同時,水隨肥漲,施的肥料愈多,用水量愈大,足水足肥是首要的關鍵。足水、足肥還必須和深翻相配合,這一點在壽張特別突出,也是他們能夠在大麵積的土地上展開萬斤運動的決定環節。根據壽張的經驗,要搞萬斤糧,不掘地三尺是不行的。土質不好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固然要這樣作,土質很好不要改良、單是鬆土的土地也要這樣作。他們的豐產田一般都深翻三尺,一般田也深翻尺半左右,他們認為不超過一尺是不行的。
在足水、足肥、深翻的基礎上,就可以放手密植。這一點在穀子的種植上表現得特別清楚。過去種穀子一步三安苗,一叢叢的,每畝隻留苗三萬多株。現在他們的穀子種得像麥子似的密,基本不間留,一般在十萬株左右,豐產田二十萬株到二十六萬株,而穗子決不比過去小。很明顯,沒有深耕和足夠的水和肥是作不到這一點的。
足水足肥加深耕,在此基礎上放手密植(當然要有限度)再加上他們的“田間管理如繡花”,畝產萬斤就成一個現實的事物了。萬斤運動能否普遍推廣而不局限於小塊土地試驗,在水利已基本解決的條件下,看來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肥料;二是勞力。他們解決肥料,除大搞土化肥外(有些社已生產到每畝五十斤),主要靠拆破房、刮地皮,肥料中土肥占80%。而土肥主要是靠勞力換來的,所以中心還是勞力問題。
到底一萬斤糧食要多少勞動日?到底一個全勞力使用手工工具一年能生產多少糧食?我們粗粗算了幾筆賬,很難答複,原因是彈性大得很。這個問題一方麵和畝產多少有關係,比如許多社原來計劃畝產雙千斤,每畝需用三十個工(單算田間和積肥用工,不包括基本建設。以前畝產二、三百斤時,一畝十五個工左右),現在指標增到萬斤,使用原來的工具,每畝地也不過六、七十個工。就是說,產量增四倍,用的勞力不過增一倍;單產愈高,用的勞動量愈相對的少。這是一種情況。另一方麵,還決定幹勁的大小和工具的優劣。據對幾個社的了解,畝產指標萬斤糧(一季玉米和穀子),主要措施是:深翻二尺,施肥二十五萬斤,管理如繡花。一畝地需用的勞動工,以正常的勞動強度,使用原來的工具(鐵輪車加木輪手推車、畜力水車)計算,至少要七十個工;如果對工具加以改良,實現滾珠化,有五十個工就夠了;如果鼓足幹勁加上夜戰,工具改革的徹底些,還用不了三十個工呢!說來說去,是不怕指標高、措施大,就怕沒幹勁和不改良工具。壽張每人平均二點六畝地,每個勞力平均六畝地,單算勞力賬,要大搞萬斤畝是絕對辦不到的,但實際上他們是辦到了。他們的鋼鐵姑娘或鋼鐵姐妹,住到田間,專管高額豐產田,每人平均還需要管二畝地呢!他們今年的計劃實現了,平均每人就能生產六、七萬斤糧食。看來,隻要幹勁鼓得足足的,加上積極改良工具,普遍搞萬斤運動(如果需要的話)不是辦不到的事。
關於工具改革,從這裏看,當前主要是運輸和深耕的問題。現在的深耕隻能搞一尺多,而且要很多很強的牲畜,在目前畜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解決深耕工具還是個大問題。對運輸問題,我們也算了一筆賬:畝產萬斤糧,如果要用七十四個勞動日的話,其中翻整土地和澆水各占6.6%,田間管理占10.8%,收獲入倉占12%,而運肥、施肥就要占64%,後兩項費工大主要是運輸用工多。解決了運輸問題,勞動用工省不了一半,也要省20%—30%。實現了滾珠化將解決很大問題。不過目前鐵輪大車對道路破壞得很曆害,道路不好,使改良了的運輸工具大為減色。現在高唐縣有的社用舊膠皮和破鞋底代替鐵皮改裝大車,既減輕車的重量,又保護了道路,還騰出很多的鐵(一輛鐵輪車的鐵皮約百餘斤),一舉三得,值得重視。我們想,如果全華北能在短期徹底消滅了鐵輪大車,作到所有道路公路化,不但能減省勞力,對改變整個農村麵貌都是有作用的。
今年壽張一個大功績,是要摘掉大豆和穀子的低產帽子。根據他們的經驗,在同樣條件下,穀子要比玉米產量高,主要原因是穀子和稻穀一樣,更便於密植。從現有條件看,一畝穀子密植到四、五十萬株,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一棵穀穗一兩穀,一畝就是三萬斤。玉米就不同,太密了,不透風、不見陽光,就要影響生長。現在每畝一般隻密植到六千多株,每株二穗,一穗一斤,才一萬多斤,而作到這樣,還很不容易。穀子產量既高,還有便於保管和收割較早、有利於及時種小麥等好處。對玉米和穀子的身價,應該重新評評。他們的大豆產量也很高,估計畝產二千斤的很普遍,萬斤衛星也可能出現。多種一些大豆,可以增加食油,也是解決肥料不足的一個好出路。這裏過去種植穀子、大豆很不少,近兩年來因擴大玉米和地瓜,被擠掉不少。這裏的地瓜和小麥矛盾也不小,地瓜種植麵積占耕地45%,今年小麥播種麵積要占90%,80%的地瓜茬要種麥子,小麥地要普遍深翻,地瓜要就地切片曬幹,這兩項重活擠在一起,安排不好,很容易顧此失彼。從這些方麵看,合理安排明年作物種植,是個必須及早注意的問題。
目前下麵對爭取秋季大豐收的勁頭是很大的,但對收獲後如何保管,普遍沒有準備。我們問鄉社幹部和群眾時,最初他們都是“糧食多了還怕沒辦法?”“那由國家買吧!”經過算細賬才大吃一驚,才覺得糧食多了也有問題。特別在壽張,光紅薯一項大約每人平均要收四、五萬斤,該縣大部地區是滯洪區,房子很小,以往的一點點糧食還都是放在院子裏囤起來,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虧不可。這一點,我們已向縣委講了。
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1958.08.13
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 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 福建海星社創花生畝產一萬零五百多斤紀錄
新華社(1958.08.13)
新華社武漢12日電 湖北省麻城縣的早稻生產又放異彩。根據湖北省、黃岡專區和麻城縣三級早稻高產驗收團聯合查驗證實,這個縣的麻溪河鄉建國第一農業社,在一點零一六畝播種“江西早”種子的早稻田裏,創造了平均畝產幹穀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驚人紀錄。截至目前,這是我國早稻大豐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產“衛星”中的“冠軍”,它比安徽省樅陽縣石馬鄉高豐農業社及本縣平靖鄉第二農業社先後創造的早稻高產紀錄高出一倍以上。
建國一社的這塊高產田的主要培育人,是這個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馮福炳、社委王茂剛和第二生產隊隊長羅學江,他們都是共產黨員,許多社員(主要是青年社員)也積極地參加了培育工作。
這塊高產田從8月8日開始收割,到11日才全部驗收完畢。參加三級驗收團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史林峰、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韓玉生、中共麻城縣委書記處書記侯尚武;此外,還有麻城縣各鄉、社代表共數百人。中共黃岡地委第一書記薑一,也參加了一部分驗收工作。這塊田經反複丈量確定麵積為一點零一六畝。本來要全部割完,為了給外地代表參觀,留下零點二四二畝未割。收獲的全部過程都是由驗收人員和社員們一起收割、打場、揚場和過秤的。把實打驗收數字和那零點二四二畝田的測算估產數字加在一起,這塊田的總產量共為幹穀三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斤,平均畝產幹穀達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這個人們所不敢想的早稻高產紀錄,是充分發揮共產主義風格大膽革新的成果。據了解,這塊田整地共達十次,深耕達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後施用的肥料計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擔、陳磚土四百擔、硫酸銨一百零五斤、過磷酸鈣八十斤、水糞肥六十擔、豆餅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結合犁地分層施用的,作到了層層有肥。插秧的密度,實際上已經很難用多少蔸來計算了,因為整塊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緊靠一根的。在驗收時,人們曾選一平方尺的麵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結果推算,平均每畝約有七百六十八萬穗。把雞蛋隨便地放在複蓋著稻禾上麵滾動,雞蛋始終不會掉到田裏去。可見這塊田的禾密到了什麽樣的程度。
促使這塊田高產的主要措施,是逐漸明確的。開始時,人們對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著一些疑慮,所以隻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較少,密植隻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後約一個月,各地小麥高產奇跡不斷出現,畝產達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處。這對培育這塊試驗田的人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他們說:“小麥能畝產五千多斤,水稻為什麽不能畝產萬多斤呢?”他們決心搞畝產萬斤以上高額豐產試驗,並且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就是加深耕層、施足肥料、加大密度。這時,秧苗已經長到一尺多高了,但他們仍毅然把這些秧苗拔起來,又進行了一犁、一耙、一耖(將土整細碎),使耕層深達一尺,並且增施了肥料,然後,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幾畝田的秧,一起植到這塊田裏,形成為蔸數難分的高度密植。因為苗長得極密,根本無法下田,給田間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人們用集體智慧戰勝了它。例如,要追肥,但肥料卻怎麽也下不到泥裏去,他們就想法在田的四周開溝,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裏去。他們還采用打撐的辦法防止倒伏,並且不斷地向幹旱作了鬥爭。
建國一社早稻高產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麻城縣,在和麻城臨近的地區,也有很多人知道這個消息了。連日來,每天從本縣各鄉和外地前往參觀的約有四、五千人。11日,正在武漢開會的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子明,江西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岐山,湖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星五,以及其他農業專家等多人,也專程前往參觀和訪問。參觀者們普遍認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現在,王乾成、馮福炳等人的勁頭更足了,社員們也個個熱情高漲。他們已決定用掇秧的辦法,繼續推行和發展深耕、肥足和密植的成功經驗,力爭晚稻獲得更大的豐產。
據新華社武漢12日電 湖北省麻城縣的早稻獲得了空前未有的大豐收。這個縣的早稻目前已經基本收割完畢,根據對實收情況的反複核算,全縣七萬三千多畝早稻,平均畝產量達一千二百三十二斤,比去年提高二倍強;並有十一個鄉平均畝產量突破了二千斤。全縣還湧現了大批高產田,其中平均畝產量達三千斤到五千斤的有四千九百畝;五千斤以上到七千斤的有一千一百九十畝;七千斤以上到不足一萬斤的有五百三十多畝;一萬斤和一萬斤以上的有三十多畝,最高的平均畝產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據新華社福州12日電 處在海防前線的福建省南安縣勝利鄉農民,在邊堅持對敵鬥爭邊搞好生產中,創造了花生畝產萬斤以上的新紀錄。最近海星社社員在一畝一分零七毫的花生試驗田裏共收割幹花生一萬一千六百六十三斤,平均畝產一萬零五百三十五斤,超過晉江縣龍湖鄉英湖社創造的花生畝產八千三百零二斤的豐產紀錄二千二百三十三斤。
這個豐產紀錄的創造者,是海星農業社第三生產隊隊長卓清術、技術員卓夫求、老農卓水抽和青年婦女社員。他們種植的這丘花生試驗田,距海邊很近,和全鄉大片農田一樣和金門島隻相隔幾十華裏。這個成績是在一麵緊密配合解放軍保衛好祖國海防大門,一麵爭取豐產豐收的鬥爭中取得的。
安徽、山東大麵積高產紅旗插遍田野1958.09.19
大麵積高產紅旗插遍田野 安徽——八百萬畝中稻超過千斤 山東——三十多個早秋作物千斤縣
新華社 本報訊(1958.09.19)
據新華社合肥18日電 安徽省戰勝九十天的幹旱,兩千五百多萬畝中稻普遍開鐮收割。已收割的八百萬畝中稻,平均每畝產量都在千斤以上。
在收割得早的地區,已出現許多大麵積豐產的社、鄉、縣。據悉,全省已有近三十個縣、市中稻平均畝產在千斤以上,其中郎溪、懷寧、嶽西等縣平均畝產量都在一千五百斤以上。淮北新稻區臨泉縣平均畝產一千三百五十八斤。全省中稻雙千斤鄉有八十九個,雙千斤社有三百三十九個,三千斤以上的社有一百六十個。
安徽省今年的中稻從插到收,幾乎未得過一場透雨。但是廣大農民以藐視天公、氣死龍王的英雄氣概,與幹旱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搏鬥。為了不便一畝受旱成災,農民們在黨的領導下,還大膽地實行了“移苗就水”的抗旱辦法。他們把旱情嚴重而又缺乏水源的部分崗區的中稻苗,移並到有水地區。全省用這個辦法就搶救了九十多萬畝中稻。
本報訊 安徽郎溪縣鍾橋鄉的紅星社,在獲得早稻平均畝產三千零一十五斤的豐產之後,又出現中稻平均畝產四千斤的大麵積高額豐產紀錄。全社今年中稻總麵積為三千五百零四畝六分,截至9月2日止,已收割二千八百四十六畝,共收幹穀一千一百三十八萬多斤,平均畝產超過四千斤。根據已收割的中稻產量預計,尚未收割的六百五十八畝多平均畝產也可達到四千斤。這是安徽省第一個大麵積的中稻衛星社。
據新華社濟南18日電 山東省早秋作物空前大豐收。到16日止的不完全統計,全省三千多萬畝早秋作物,已有二千五百多萬畝收割完畢。向來是低產區的菏澤專區,一百四十萬九千六百四十三畝穀子、玉米平均畝產量都突破千斤,獲得雙千斤專區的光榮稱號。壽張縣六萬六千三百四十五畝穀子、玉米,平均畝產都突破五千斤,獲得雙五千斤縣的光榮稱號。此外,玉米畝產千斤的有即墨、高唐、臨沂、諸城、莒南等二十三縣,穀子畝產千斤的有萊蕪、莘縣、梁山、蒼山等十一縣,一個高粱千斤縣——五蓮縣。在大麵積豐產中,玉米畝產萬斤以上的有五百六十六點八畝。穀子畝產萬斤以上的有四千三百九十一點九畝。各項作物的高產“衛星”也連續升起。全省繼黃縣中村鄉光明社一點零五畝玉米創畝產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二斤的高產紀錄之後,最近臨浦縣農業試驗站二點三三畝高粱和陽穀縣石門宋人民公社二點二畝高粱又分別創造畝產一萬五千四百六十三斤五兩和一萬三千零四十八斤十二兩的紀錄。這些新的成就,與1957年同樣作物的畝產比較,玉米增產七倍到一百五十四倍,穀子增產八倍到一百三十二倍,高粱增產七倍到一百二十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