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炎黃春秋:水稻畝產十三萬斤”新聞考
(2009-10-07 20:59:57)
下一個
[轉貼]炎黃春秋:水稻畝產十三萬斤”新聞考
水稻畝產十三萬斤”新聞考
靖 鳴 周燕琳
2009年第2期 炎黃春秋雜誌741
2008年是“大躍進”發生50周年,“大躍進”這幕鬧劇給國家帶來的深重災難至今令人痛心不已。反思曆史是為了記住慘痛教訓,避免悲劇重演。1958年,廣西放了顆全國最大糧食“衛星”——“水稻畝產十三萬斤”,從新華社、《人民日報》到廣西地方諸多媒體紛紛報道這一浮誇新聞,轟動全國,“揚名”海外。鑒於至今沒有學者對此事的報道從新聞傳播學層麵進行梳理與反思,因此,我們認為對其進行調查考證與反思,引以為戒為訓,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1957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社論說,我國農業生產要在五年內趕超中等富裕國家水平,這是一個“大躍進”。隨後,這顆農業“衛星”便在全國大小報上被炒紅。1958年,廣西柳州專區和環江縣兩級黨政精心策劃的“水稻畝產十三萬斤”(史稱“十三萬斤事件”)“衛星”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當時全國各地為達到農業的躍進標準,強製推行深翻土地、高度密植等違背科學原理的措施,“瞎指揮”泛濫,“浮誇”成風,“高產衛星”在全國遍地開花。“在宣傳貫徹總路線中,廣西同全國一樣,把‘速度’當做總路線靈魂,把‘快’當做多、快、好、省的中心環節,並把批判‘反冒進’與宣傳貫徹總路線結合起來進行。與此同時在推行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中,采取了隻許那些說大話、假話,敢於搞高指標的人‘鳴放’,對那些說實話不讚成高指標的人則給予‘辯證’(實際是批判)的做法。這樣,脫離實際的‘左’傾思想就在全區城鄉迅速蔓延開來。”[1] 1958年,在早稻、玉米尚未收割完畢的情況下,廣西就有27個縣報稱比上年同期增產1—2倍,環江縣宣稱早稻增產4倍。當時自治區黨委號召各地大放糧食高產“衛星”,要奪取全國第一。各地在這樣的鼓動和壓力下開展了放“衛星”競賽,最轟動的就是環江縣的“高產衛星”。[2] 根據上級黨委的布置,柳州地委書記賀亦然(此前曾擔任中共廣西省委宣傳部長)特別關照環江縣,並為放“衛星”定下具體做法和基調,他暗示縣委書記洪華:要千方百計超過湖北,爭取全國第一,湖北畝產三萬斤衛星是把六畝移到一畝地裏去的,全國衛星沒有畝產五至十萬斤恐怕放不出去。賀還鼓勵說,“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獎給小汽車。”當時正在柳州開會的洪華,立即給縣裏打長途電話,指示由江琴堂(縣委分管農業的書記)主持;季桂明(縣委書記處書記)、韋玉昆(城關區委副書記)、李鈺金(區委委員、區婦聯主任)具體負責,在城關高級農業合作社搞並蔸高產試驗。[3] 具體做法是:把原來搞試驗的一塊一畝一分三厘試驗田中的禾苗全部拔出來,犁耙、深耕後堆入成千上萬擔各種肥料於田中。參加勞動的有當地社員、縣直機關幹部和在縣裏參加集中學習的中小學教師等近千人。“他們從城管大隊的南門、北門、地麥、陳茶、良傘生產隊和三樂大隊的劉家、地理、歐家等生產隊的一百多畝中稻田中挑選出長勢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連根帶泥拔出,挑到試驗田中並蔸,密植到小孩在上麵爬來爬去也掉不下來的程度。”[4]由於人們不分晝夜地幹,隻用了兩天便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禾苗倒伏,人們便用木樁支撐,再用竹篾片攔腰穩住,田的四周也用木樁頂實,這樣禾苗套上了“架子”,長在一塊一塊的“格子”裏。“他們還在田頭搭棚紮寨,成立現場指揮部,裝有電話機,由大隊幹部日夜看守,派專人護理。移植的禾苗太密,無法通風,他們便將噴霧器改成鼓風機,給禾苗插裝竹管,由十多個人負責輪流鼓風,日夜不停。”按常理,禾苗在收割前無須施肥,但是“人們不斷給這塊地的禾苗施肥;在施人畜糞便時,糞渣子粘在葉片上壓了禾苗,人們就用蚊帳將糞水過濾,再用灑水壺噴灑。”[5]一切準備就緒後,縣委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區黨委報喜,說要放一顆全國最大的衛星,畝產超過十萬斤。於是地委、自治區黨委便向各新聞單位和電影製片廠發出邀請,並分別組成檢查驗收團來環江縣檢查驗收。(全文8900字) ...[ 以上文字節選自炎黃春秋雜誌,閱讀全文請訂閱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