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也有局限性:毛澤東反腐敗的四大教訓zt
(2009-10-09 20:23:05)
下一個
偉人也有局限性:毛澤東反腐敗的四大教訓
合
摘自《新中國反腐簡史》作者:邵景均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任何偉大人物都會有其曆史局限性,毛澤東也不例外。實踐表明,在他的反腐倡廉思想中存在著不足和缺陷。例如,對腐敗過於強調階級的原因,而對經濟的、體製的原因注意不夠;反腐敗要依靠群眾,但運用“大民主”和“群眾運動”的方式,產生了許多負麵效果。認真回顧總結毛澤東領導1956年至1976年反腐敗鬥爭和廉政建設的經驗教訓,有利於後來人少走彎路。
(一)廉政不能理想化。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對於國家的發展充滿理想化。1958年他倡導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企圖在不發展社會生產力、特別是不發展商品經濟條件下“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後來,雖然在實踐中他的這些想法碰了釘子,遭到黨內許多同誌的反對,但是他並沒有真正放棄。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他在“五七指示”中再一次勾畫了他向往的理想社會的藍圖。他要求全國“都是共產主義的大學校”,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又批判資產階級的社會組織,辦成逐步限製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逐步限製按勞分配和物質利益原則、在經濟上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社會組織。每個人都“成為舊世界的批判者,新世界的建設者和保衛者”,“拿起錘子就能做工,拿起鋤頭犁耙就能種田,拿起槍杆子就能打敵人,拿起筆杆子就能寫文章”,“促進逐步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在這樣一個社會裏,領導幹部自然能夠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清正廉潔地為人民服務,決不會貪汙腐化,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所擊中。實踐一再證明,毛澤東這種“理想國”在現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的;通過這種方式推進廉政建設隻能寸步難行。重要的是,必須回到毛澤東一貫倡導的思想上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二)反腐不能運動化。毛澤東一方麵向往建立“完美”、“純潔”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麵又看到現實中許多幹部逐漸成為“腐朽墮落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且在他們的頭上有層層“保護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運用了得心應手的群眾運動,把反修防修、防治腐敗統統納入到階級鬥爭的軌道。通過采取激烈的鬥爭方式,讓領導幹部受到衝擊,逼迫他們“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這樣的鬥爭方式,的確一時“嚇住”了一些想搞腐敗的人,但是它混淆了不同性質的矛盾,搞亂了經濟社會,搞亂了幹部隊伍,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實在是得不償失。
(三)權力不能絕對化。“文化大革命”雖然把“大民主”喊得震天響,但實際上同民主的本來含義相去甚遠,搞的是最高權力絕對化。當時在黨內,民主集中製被全麵破壞,毛澤東是居於黨中央之上的“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他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是全黨全國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最高指示”。後來連毛澤東自己都看到,這種所謂的“絕對權威”實際是虛幻的,不存在的,隻不過是權力場上的鬧劇而已。林彪、“四人幫”等人打著毛澤東的旗號自搞一套,其中就包括腐敗。這說明,不管以什麽形式出現的權力絕對化,最終都會成為腐敗的樂土。企圖靠絕對的權力反對腐敗,不過是一種幻想。
(四)社會不能無序化。“文化大革命”的直接表象就是“亂”,到處是“懷疑一切、打倒一切”。說是“亂了敵人,鍛煉了群眾”,實際上連毛澤東自己也感到這樣下去不行,提出“還是以安定團結為好”。事實表明,在自己掌握政權的條件下,“亂”從來就不是好事。包括腐敗在內的一切社會問題,都不可能在“亂”中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秩序,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秩序,反腐敗鬥爭和廉政建設也需要秩序。為了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創造一個有序的社會環境,必須實行民主法製。這是“文化大革命”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深刻教訓。
這些教訓值得後人牢牢記取。但是,即便是對這些“不足和缺陷”,也必須把它放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徹底否定”有重要影響的曆史時期和曆史事件,從來就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曆史記載了毛澤東反腐倡廉思想及其實踐的偉大功績。在理論上,為中國共產黨建構中國特色廉政理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在實踐中,成功地壓製了建國初期迅速出現的腐敗傾向,創造了為世人稱道的50年代那種清廉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這對於保持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年輕的共和國政權,頂住國際上的“反華大合唱”,成功地度過若幹“困難時期”,奪取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