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按照藍圖 打造廢墟——三線建設往事

(2009-10-08 19:30:41) 下一個
[轉貼]按照藍圖 打造廢墟——三線建設往事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盡管世界上依舊有麻煩,但是這段時間還是不愧為百年不遇的和平發展時期。用這種觀點安排國計民生,就國強民富。

  毛澤東看到的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徹底埋葬帝國主義的時機來到了。為了爭奪國際共運的領導權,凸現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軟弱投降,毛澤東表現得暴力十足。他西反美帝,北抗蘇修,其他國家政府,不帝不修的,列入“各國反動派”……黑暗的世界,唯有中國是一座燈塔。後來毛澤東又加上一盞阿爾巴尼亞芥爾小燈,——還要不停地從中國這盞大馬燈裏擠出些油來維持——恍惚不定地搖弋在亞得裏亞海邊。

  六五年國慶,陳毅在外國記者招待會上放言,他等待著戰爭,已經把頭發都等白了;在文革之初,中央首長講話(如記憶無錯誤,應是李先念)說到,戰爭遲早要爆發的,小打不如大打,遲打不如早打,要立足於打大仗、打核戰爭。趁著毛主席健在,我們這一代能打仗的將帥健在,一勞永逸徹底解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誰勝誰負的問題……。這些也都實際反映了毛澤東的世界革命觀點。

  弄得世界緊張,自己也緊張,先有四麵樹敵的不自量力,遂有四麵受敵的窘迫處境。中國國民經濟成為備戰經濟:荒唐布局、畸形發展,效率低下、勞民傷財。

  這就是曆史怪胎——“三線建設”的由來。

  **********

  省國防辦公室主任葉達誌揮手在半空中劃了個圓圈,把眼前的一片山嶺穀底套了進去,說:“就在這裏了。”於是,8130廠建設基地,應聲而立。這是68年的事情。

  葉主任是部隊軍級幹部,領銜河北省國防工業的三線建設。他乘著吉普車,掛著望遠鏡,風塵仆仆,在太行山區轉悠好久了。雖然軍旅勞頓,卻依然保持者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現在他好像是發現了一個地形絕佳的伏擊戰場,興奮不已,不由得憧憬未來大獲全勝,收繳戰利品的場麵。

  是的,隱藏在山區的國防工業,就是預先埋伏下來的一支特種兵團,他會在未來反帝反修的戰爭中異軍突起,發揮巨大作用。

  無產階級司令部對於三線建設原則有一係列指示。概括來說就是“山、散、洞”三字。這是“進深山、隱蔽分散、深挖洞”的簡約說法。

  葉主任把三線建設歸納成幾句順口溜:“遠看像村莊,走進是工廠,不見人影動,隻聽機器響。”

  順口溜是基於對美蘇間諜衛星的認知。據說從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人民日報的標題。“不見人影動”是對間諜衛星的反製。如果間諜衛星也可以監聽地麵聲音,估計三線工廠的機器也要裝消音器了。

  一、讓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個好覺

  8130廠籌建處的幹部們首先聽取葉主任傳達毛主席的講話。毛主席說,“三線建設搞不好,我睡不著覺!”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對毛主席深厚無產階級感情馬上噴發出來了。剛調到行政辦公室的老付,激動得隻槌胸脯,幾乎是哭泣著發言:“毛主席對三線建設放心不下,連覺都睡不好,我們做基層工作同誌,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這是我們的失職,嚴重失職呀!”

  老付是太行山區出身的幹部,幾十年堅持老八路本色,土的象坷垃塊一樣,一碰掉渣。他濃重的山區口音,更加重了他的土氣。他在新職工歡迎會上說,現在大家都還年輕,沒幾個雙職工,過幾年,雙職工的比例會增大……結果把新來的女大學生嚇了一跳:“這山溝裏有地方病?待幾年就會變成雙子宮?”

  如果說老付是走封建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倒還有點沾邊,如果說它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怎麽看怎麽不象。但是老付在文化革命中還是遭到衝擊。在文革初期,老付是革命動力,還在批判會上領頭喊口號,問題就出現在口號上。

  文化大革命五彩繽紛花樣百出,但是全國的呼喊的革命口號卻相當地整齊劃一。無非是一串誓死捍衛,再加上一串堅決打倒。

  “誓死捍衛偉大領袖毛主席!
  誓死捍衛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
  誓死捍衛中央文革!……”
  然後接著,
  “打倒劉少奇!
  打倒鄧小平!
  打倒陶鑄!”

  再接下來輪到打倒本地的走資派了。在河北省,自然是打倒林鐵。冷不防老付喝了一聲:

  “打倒林彪!”

  人們一下子呆了,人們的胳膊本來象活塞發動機的連杆一樣,隨著口號有規律地衝上衝下,這一下子亂了,有的隨著慣性衝出來,有的象生了鏽似的卡在氣缸裏,形成高高低低參差不齊的胳膊林。

  會場一下子凝固了,死一般寂靜……

  還是老付驚慌絕望的聲音打破了死寂:“革命造反派的戰友們,這是口誤,口誤!”

  “打他這個現行反革命!”

  一堵人牆把老付包圍起來,響起了蓬蓬啪啪的拳腳聲。牆外的人們也爭著鑽進去,仿佛不踹他一腳就不能表達無產階級義憤。

  老付先在地上打滾,後來終於滾不動了,隻有嘴巴還能顫抖:“我向毛主席請罪,我向林付主席請罪……”

  老付先在群眾專政隊被管製了一陣子,後來又送到地區幹校待甄別。正好碰上加強三線建設,需要能聯係當地行政部門的幹部,他作為一個地頭蛇就被選入8130廠籌建處。

  老付千恩萬謝毛主席給了他第二次政治生命,現在聽說毛主席他老人家睡不好覺,怎麽能不自責呢!

  籌建處幹部們的結論是明確的:革命加拚命,搞好三線建設,和帝修反搶時間,讓毛主席放心,讓他老人家睡好覺。

  當然,人們還不至於那麽喪失革命警惕性,把“讓毛主席睡個好覺”寫成標語貼出來。盡管那樣可以鼓勵職工的拚命精神。但是也泄露了最高機密。毛主席的衣食行住是關係中國乃至世界革命的大事,這分明是告訴美、蘇特務毛主席現在睡眠有問題,想想看,這對世界革命是多大的損失呀!

  二、邊設計邊施工

  這片山區就要出現一座半導體工廠,設置提純矽原料、拉製矽單晶,外延、光刻、擴散、鍵合等高精工藝。配套工程有管殼零件製造、電鍍、氫、氧、氮三種高純氣體生產、高純水製造、金屬加工車間等。和平時期產品可以軍民兼顧,戰時則支持軍事通訊設備零部件。可是當基建大軍駐紮在工地上時,建設藍圖還在設計院處於繪製階段。國防工辦指示:邊設計邊施工。

  職工宿舍無需圖紙也可以建造,負責民工團的老邢是一位木匠,他一隻腳尖點地,象小兒麻痹症患者一樣一顛一顛走過去,拖在地上的腳尖就在地上劃出了一條線。

  “就在這裏起一排宿舍!”

  宿舍是石頭砌成的拱形窯洞,頂上用土填平壓實。這一排的屋頂,又是上麵一排的院落。一階一階上去,猶如大寨的梯田;窯洞的正麵造型類似延安的窯洞;為了平衡石頭拱頂的側向壓力,宿舍的最外側的牆壁足有兩米厚,敦敦實實,又象大慶油田的“幹打壘”。幾排職工宿舍,體現了延安傳統、大寨風格、大慶精神。老邢還真是個天才。

  革命總會遇到想不到的困難,幾排宿舍剛建成,水文地質隊發現這個山溝沒有水,連鑽幾口井都報廢了。如果從幾裏外引水,增加工程預算還是一樁小事,那引水工程的管道暴露了這個山溝裏隱藏著工廠,那進深山的意義不就全沒有了嗎?

  搬家!於是放棄了這塊折騰了半年的工地,丟下幾排宿舍,基建工地移到兩華裏之外的另一條山溝,在那裏一條小河彎了個彎,山腳下形成一個河套區。這是公社的“風水寶地”,灌溉方便,畝產最高。8130廠要占據其中的30畝地,就象要在社員大腿上剜一塊肉。然而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人民群眾覺悟是高的,公社革委會毫不含糊地支持三線工程。讓地!

  革命隊伍內部發生爭執也是正常的現象,在要不要蓋生產樓的議題上內部發生了分歧。反對的意見認為高樓和周圍的民房不協調,降低了保密性。支持的意見認為,建立生產樓是從半導體工藝生產的要求出發,工藝之間銜接緊密,互相穿插。要保持工藝衛生,減少半成品傳遞過程的玷汙,提高產品質量,工藝設備集中布置,是有效的手段。何況現在有些公社也開始建設一些高層建築,更何況,距我們幾十裏的坦克製造廠,是比我們規模大幾十倍的三線工程,人家都大搖大擺建起了高樓大廈,沒有擔心泄密,我們這樣一個小不點,又擔心什麽呢!最後四機部的專家意見起了決定作用,可以建生產樓。

  一座三層生產樓建立起來了。但是僅有五六年光景,樓房從上到下出現了一條裂縫,寬的地方可以伸進巴掌,樓上下透亮。這條裂縫南北走向,將生產樓劈為東西兩半。原來西半邊坐落在削平的石頭山上,東半邊坐落在土方填高的地基上,幾年後東邊地基不斷陷落,水泥崩裂,扯出裂縫愈來愈大。真是斷了骨頭連著筋,你可以從裂縫裏看到粗壯的鋼筋,聯絡著東西半樓,搖搖而不欲墜。說不定還能抗過汶川地震。所以若說三線工程是豆腐渣工程,那是冤枉,說它是二百五、凱子工程倒是在理。

  三、中國特色的數碼時代

  中國實際上很早就進入自己的數碼時代。不過這裏的數碼的意義不是今天“數碼相機”、“數碼電視”的意義。而是中國為了保密,動不動就給單位弄一個號碼命名。8130廠周圍有許多這樣的號碼單位。

  這些號碼工廠給人們一種神秘感,揭開了再看,實在是沒有什麽內容。

  4511是四機部的小型精密工具廠,據說要生產一級精密絲杠、齒輪什麽的,可是十多年來一條合格絲杠也沒有拿出來;542工程浩大,拖拖拉拉占了幾十裏的山溝,據說要生產坦克,但是不斷地調整計劃,弄了個半吊子工程,十幾年沒結果。

  最有保密資格的是6410廠,然而又未必有什麽有價值的東西要保。它是一座坦克修理廠,當時的坦克大多是仿蘇式坦克,功能未必有蘇聯原型好,其中火炮穩定器一直不過關,使坦克在行進中的射擊精度大打折扣。這些技術資料,在蘇聯專家看來,相當一個笨學生的練習作業本,老師未必有興趣看幾眼。

  8130廠在PNP超高頻晶體管性能上在國內保持一定先進態勢,但是成品率低得慚愧。從管芯光刻圖形計數到總測,成品率隻有百分之幾。而且一直沒有達到穩定、均衡的生產。登不得國際半導體舞台。

  毋庸諱言,號碼廠的生產狀態,一部分情況不妙,一部分糟糕透頂,多數工廠離開國家補貼混不下去。

  這讓我想起了美國三K黨的幽靈白袍。黨徒罩在一個寬大白袍裏,頭上一頂高高的尖帽,麵罩上隻有眼睛部位開了兩條小縫。這幅裝飾,就是一個幹癟老頭罩在裏麵,也顯得外形高峭,行動飄忽,陰森恐怖。三線工廠保密雲雲,就是披了一件幽靈白袍。這些泛濫的號碼代表著那個時代作繭自縛的愚蠢和自鳴得意的淺薄。

  8130廠職工有時候也能享受到號碼帶來的便利,在上海出差,隻要你一亮省國防工辦、8130廠的介紹信,立刻讓你住進錦江飯店;在北京大柵欄旅館,登記處一看介紹信是代號工廠,“哦,你是國防三線來的?”我就趁熱打鐵:“我身上還帶有一些圖紙,住大房間不安全,你能不能給我一個單間?”服務員馬上報告經理,當即遂我所願。實際上我的圖紙沒什麽要保密的。隻是一些石英玻璃器皿的藍圖。準備到605廠訂貨的——瞧,又一個號碼工廠。

  有時也要受號碼工廠的製約,在建廠初期,職工申請結婚,廠方還要對廠外配偶進行組織調查,煞有介事地走一通政治審查程序。

  一天幾位大學生登山野遊,低頭眺望著山溝裏幾個毫無生氣的三線工廠,無限感慨。一位忽發奇談怪論:“我要是蘇聯KGB,我就造一份假報告,說中國的三線建設對中國國防如何意義重大,三線工廠如何了不起,蘇聯如何害怕三線工廠等等,然後再把這份假報告泄露給中國,無產階級司令部一看來勁了,腦瓜子一犯暈,哈哈!咱們再建他一批……這樣,蘇聯不用出兵,中國自己拖垮自己了。”

  “還建什麽鬼三線廠,我們剛來的時候,雞蛋一塊錢十四個,現在十個,你還嫌這物價升的不快?”

  四、“土八路治廠”

  職工由三部分人組成,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大學生。建廠初期,生產組織模仿部隊編製,車間叫做“連”。廠級領導由軍代表、國家幹部擔任,連、排、班長由複員軍人擔任,大學生和知識青年通常都作一般工人。

  不知什麽時候,人們稱呼那些不懂業務的幹部為“土八路”,廠長在大會上批評說這是用日本鬼子誣蔑八路軍的語言,譏諷革命幹部。誰知適得其反,“土八路”的叫法更普遍了。習慣成自然,後來甚至連幹部也默認自己是“土八路”了。

  有的“土八路”一直對大學生心存戒備。覺得大學生們欺負他們不懂電子技術,老想法蒙他們。黨委書記一次在會上對其他幹部說:“一位大學生跟我說,現在成品率低是因為工藝衛生差,車間灰塵多,開頭我還真被他蒙住了。昨天夜裏睡不著覺,想了半天突然明白過來,是上了知識分子的當了。你想想,現在是春天,刮得是東南風,他們的車間門口朝北,怎麽會把灰塵吹到車間裏去?同誌們,要多動腦筋呀!”

  “土八路”們不理解半導體生產的超淨環境,認為車間牆壁刷了漆,職工進車間換拖鞋、穿白大褂,打扮得比醫生護士還幹淨,這就夠嚴格的了。再要說不衛生,那就是成心哄人。

  有時候真存心糊弄他們,他們反而不覺察了。一天維修連長在全連大會上吼叫:

  “儀表維修排長趙一堂!”

  “在!”

  “昨天夜裏兩點以後,你們值夜班的同誌那裏去了?”

  “同誌們加班加點連續作戰一天一夜沒睡,突擊修理一台儀器,修好之後,我就讓他們馬上休息!”

  “什麽儀器?”

  “3AX31。”

  “哦!以後注意不要讓同誌們太辛苦了。”

  趙一堂,是一位從國防科委複員的軍人,他自己電子技術知識隻能分辨手電電池的正負極,手下的兵卻是清一色大學生。那天隨口縐出“3AX31”是因為他剛到庫裏領了一盒3AX31三極管,記得有這麽個洋名字。對其他的儀器他還真叫不上名字來。不過這足可以把連長糊弄過去,連長連3AX31也說不上來。

  夜班偷著回宿舍睡覺的大學生們被逗得直在在肚子裏笑,有這麽一位大哥給他們擋風雨,他們省了不少麻煩。

  “土八路”治廠的狀態直到80年代後才有所改觀。

  五、吃軟柿子

  生產線一直不暢通,前一道工序老出廢品,下一道工序隻好歇著。這種情況甚至持續一兩個月。所以,經常是少數人忙烘烘,多數人閑蕩蕩。

  沒事幹幹什麽?走,上山吃柿子去!有時候一個班的人結伴去赴“柿子宴”。吃幾個軟柿子,在這裏不算什麽非法行為,因為早熟的軟柿子運不出山區,隻能任憑其摔爛在地上。有的社員拿了水桶,收集地上的爛柿子喂豬。

  上海來的趙劍喜歡吃柿子,可是又不會上樹,就隻好粘住孫津。

  “老孫呀,咱們該到山上走一走了。”

  孫津爬上柿子樹,一麵自己吃,一麵把柿子傳下來,樹上樹下都吃得滋巴滋巴響。

  “夠了嗎?”

  “夠了。”

  這才悠悠閑閑地返回廠裏。

  他們吃得很奢侈,一個柿子滋滋吸兩口,巴嘰就摔在地上。一次孫津說,他今天特意數了數,一共吃了十八個軟柿子,回去吃不下飯了。

  另一次到了晚秋,居然找到一株被社員漏摘了的柿子樹,柿子全熟透了,搖搖欲墜。兩個人很快就吃了個心滿意足。孫津說:“我給你下一場柿子雨吧!”就用力把樹杈一搖,熟透的柿子撲啦撲啦地掉下來。趙劍慌忙逃出柿子雨圈外,回過頭來抱著肚子笑個不停。

  這段三四華裏長的山溝,新建了三個三線工廠,總數逾兩千人。生產隊的軟柿子經不起這麽大規模的反複掃蕩。社員不再那麽好客了。後來,生產隊設了專人看護。隻要工廠裏的人在山上一轉悠,他們就盯上來:“請不要摘柿子。”

  “我們吃個軟柿子。”

  “軟的也不行,這是隊長的命令!”

  遇到脾氣不好的話頭就難聽了:“吃個軟柿子?!我還想到你們廠食堂吃個軟饅頭哩,你們讓嗎?”

  “這軟柿子掉在地上也不是喂豬嗎?”

  “喂了豬也比給你們吃了強!”

  一次,社員抓住一個摘柿子的工人,從他的提包裏搜出了硬柿子,他是準備休假探親帶給老婆孩子的。可一回把隊長氣壞了,立刻押送大隊,強迫勞改半天。

  吃不上柿子,讓趙劍很失望,山溝裏的一大樂趣沒有了,他更想調回南方,後來招收研究生,趙劍趕緊準備考試,成功地脫離了山溝。

  六、反工程學的產品

  三線工廠配置的設備是一流的,特別是在當時國家外匯寶貴的情況下,還能得到進口設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奧林巴斯的工具顯微鏡,視場明亮,成像清晰,操作靈便,可拍攝高質量的顯微照片。技術人員隻要用一次,就連忙把上海光學儀器廠、長春光學儀器廠的顯微鏡,退回倉庫。

  三線工廠配備的技術力量也是強幹的。這裏有不少南開、天津大學、天津工學院、華南工學院、華中工學院畢業生。在管芯製造工藝,就有四位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的畢業生執鞭;中國科技大學向來畢業生數量少,也有兩位在這山溝裏討生活。

  不足之處這些人多數沒有學完專業,屬於文化革命製造的半吊子人才,理論水平顯得先天不足。但是這些年輕大學生素質不錯,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強。好多人很快就深入半導體工藝技術中。

  第一個試製成功的產品是PNP超高頻晶體管,這是從1413所接過來的一個產品。1413所也是通過解剖國外產品,最後完成設計,當時國內叫做仿製。來到美國後才知道英文有一個專門名詞“反工程學”(REVERSEENGINEERING)這裏的“反”是指把從設計到產品的過程顛倒過來:從解剖產品入手,推測設計者的意圖,測繪出光刻版圖。確定工藝流程,然後再調整工藝參數,直到試製出合格產品。再接下來是批量生產,最後鑒定定型。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兩年時間。也就是說,我們無論怎樣努力,至少在同類產品上落後於國外兩年。這在當時中國閉關自守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否則,中國連這種滯後一周期的產品也沒有。

  8130廠就是靠著反工程產品吃飯,而且好的年景,還能上交30萬元的利潤。在當時的三線工廠屬於鳳毛麟角。

  1986年,8130廠的廠長、總工、拜訪中科院正電子對撞機的科研人員,征求對新產品超高頻中功率晶體管的意見。科研組的負責人說,你們的新產品售價90元人民幣,同類莫托羅拉產品售價7美元,而且人家已經是成熟的產品,可靠性高。過去一台新儀器的定型要求主要部件采用國產,我們隻好在國內訂貨,貴賤都得買。現在沒有這個要求了。那裏產品質量好、價錢低我們就在那裏買。國家開放了,不再強調一旦打起仗來帝修反卡我們的脖子怎麽辦了,你看,這電子對撞機的設計都是國際合作,在這麽重要的領域我們都能做技術交流,誰還卡住你幾個晶體管……

  8130廠的精英們徹底明白,反工程產品這碗飯,吃到頭了。

  順便說一下,河北省同期創建的電子行業的三線工廠,另外還有兩個散布在太行山區,從69年到87年,工廠還沒開工。工人上班打撲克,上山打兔子。有些設備還沒開箱,就已經堆在露天生鏽了。

  七、逃離三線

  國門打開,三線建設失去了它的神秘性,暴露了它的種種弊端。一個技術性集密、需要頻繁交流合作的企業,孤立在山溝,十分不利生存。如果把它搞成一個成龍配套的聯合企業,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那一定會增加成本,降低專業化程度。8130廠已經砍掉了最初設計的許多工序,隻保留了製造氫氣、氧氣、氮氣的氣站,但是氣站的生產能力遠大於本廠需求。為維護氣站正常運行,隻好將製造出的氣體不斷放空。經濟核算的結果,維持氣站的費用,還不如開車140裏地,到石家莊買氣合算。

  經過多年的呼籲,最後河北省電子局批準8130廠遷廠,移入石家莊市西郊,這意味著國家再拿出1700萬元,重複建一個工廠。

  聽到8130廠搬遷的消息,當地公社找上門說理鬧事,8130廠占據了他們的風水寶地18年,把他們的河水都抽幹了。要求把幾個深井及設備無償轉交當地公社。另外還附加一些工廠難以接受的條件。談判不成,農民使出農民的招數,他們用大石頭砌起一道牆,攔腰切斷8130廠門前大路,還派了身強力壯的民兵持棍棒戒嚴,使得汽車無法通行。三線工廠神秘的麵紗已經揭去,再用破壞三線建設的罪名嚇唬人已經沒有效果。

  經過繁瑣的省縣市級領導協調,8130廠才得以脫身。

  幾個本地工人留在山區做為看守人員。他們在昔日的廠區種瓜點豆,自得其樂。據說有時放羊的會把羊群趕進廠區過夜。羊倌到底睡廠長辦公室還是睡超淨車間,就無從知道了。

  回望三線建設,已是廢墟風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