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定要解放台灣” 的攻台計劃為何擱淺 zt

(2009-10-08 12:38:24) 下一個
“一定要解放台灣” 的攻台計劃為何擱淺


1950年5月17日,美利堅駐台北官員斯特朗向美利堅國務院報告:“我和使館的人員都認為,臺灣的命運已經注定,共鏟黨可能在6月15日至7月底之間發動進攻。”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則倲和米高揚在西柏坡見麵時曾說——

目前,還有一半領土尚未解放,比較麻煩的有兩處:臺灣和西藏。其實,西藏問題也並不難解決,隻是不能太快……臺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的。現在估計國民黨的殘餘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裏去,以後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那裏還有一個美利堅問題,臺灣實際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這樣,臺灣問題比西藏問題更複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

這是毛則倲第一次談到臺灣問題。

一個多月後,臺灣問題在中供中央的議程裏正式被提及。3月,中央召開會議討論即將成立的華東局管轄範圍,毛則倲提出:“還要加上臺灣。這地方很應該注意,有海軍、空軍及其他軍隊,有資材,很有生意做。”

當時,美利堅是否可能直接派兵支持國民黨政府,還是一個未知隱患。斯大林甚為憂慮,毛則倲、中供中央也不能不保持高度戒備。根據中央軍委的意見,指揮第二野戰軍的鄧小平於3月14日給劉伯承、李達發電報,要求二野渡江之後,“兩年內留華東,不作新的機動”。第二天,新華社戴表中供中央發表了社論《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這時候,東部成為主要對峙戰場。

5月23日,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向上海發起總攻,即日可下。美利堅方麵出於對國民黨政府極度腐敗的失望,沒有作出任何反應。麵對比預想快得多的軍事決戰勝利,毛則倲決定改變原來的戰略對策,他決定: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用一野進軍西北,四野直搗兩廣,二野進軍四川,在西南全殲國民黨軍隊的最後主力;隻把三野放在東南,一方麵嚴守對外的門戶,一方麵準備進攻臺灣。

在毛則倲原本的戰略中,新疆尚未列入進攻的主要方向,西北戰爭取得勝利後,協助一野進軍西北的賀龍第十八兵團、楊得誌第十九兵團應調回東部。他甚至考慮調彭德懷回來統一指揮二野、三野進攻福建和臺灣。

但是,秘密訪問蘇聯的劉少琦向國內傳達了斯大林的意見“不應當拖延占領新疆的時間。因為拖延會引起英國人對新疆事務的幹涉”。

斯大林的意見不是可以忽視的。毛則倲得知後立即要劉少琦通知斯大林,中供同意盡快占領新疆。這樣一來,彭德懷在取得西北地區戰略決戰勝利後,還必須繼續向新疆進軍,東部暫時得不到應有的支持。

當時在西南投入較大兵力也有一個國際原因,已經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胡誌明來電,擔心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會逃到越南,對正在解放國土的越南軍民造成很大威脅。毛則倲為此特別致電林彪,要他部署程子華、陳賡部隊切斷敵人經雲南逃往越南的道路。

相比之下,蔣公出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考慮,卻對最後的落腳點臺灣予以了特別的重視。

1948年6月21日,蔣公以國民黨總裁身份首次出馬,親赴福州,召開駐閩部隊團以上軍官會議,他強調說:“大家應當知道臺灣將是黨國的複興地,它的地位的重要性異於尋常。比方臺灣是頭顱,福建就是手足。”會後他親自召見部分師以上軍官說:“有我領導你們,有臺灣在,即使大陸盡失,也可以複興。”之後,他對國民黨軍駐守福建部隊進行整編,確定了新的防禦部署。

月底,蔣公在臺灣又召開東南軍政會議,強調確保臺灣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要求集中可能集中的力量,鞏固東南防務和臺灣外圍屏障。

1949年12月,毛則倲出訪蘇聯。在與斯大林的會談中,他迫切地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臺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占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誌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協助奪取臺灣。”

斯大林含糊其詞地回答:“援助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當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利堅一個幹涉的理由。”

斯大林仍然擔心會引起與美利堅的大戰。他向毛則倲建議,是否可以采取更策略些的方式來解放臺灣,比如先向臺灣空投傘兵,組織暴動,然後再去進攻呢?這顯然是不成為理由的借口。且不說解放軍尚無傘兵部隊,即使有又如何能保證空軍安全運載傘兵到臺灣上空空投呢?

立即進攻臺灣的打算就此擱淺,也就失去了趁臺灣守軍立足未穩且混亂而進攻的第一個最好時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