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普:報道開國大典

(2009-09-29 21:19:50) 下一個
李普:報道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那條新聞是我采寫的。關於這條新聞采寫的過程,我已經回憶過許多次了。這次,我想講講過去沒想到或者沒說過的。畢竟幾十年過去了,認識有所提高。

一張字條

1949年8月底,我奉命由位於武漢的新華社中南總分社調回北平新華總社。第一個任務,就是與另一位新華社記者李千峰一起,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10月1日天安門開國大典的報道。

政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我和李千峰作為大會的工作人員,隸屬於新聞處,住在中南海勤政殿。新聞處處長是宦鄉。這次重大報道,全國各大新聞單位都派來了記者。新華社負責發布公報式的新聞,其他報道由各家媒體記者自己采寫。

我和李千峰基本上是每天輪流采寫報道,有時也兩人一起去。10月1日,正好輪到我采訪,當天發的政府公告和慶典活動的消息都由我采寫。

10月1日下午2點多鍾,我跟著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那時沒有電梯,都是順樓梯走上去的。下午3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員就位。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並啟動按鈕升起五星紅旗。

這時,軍樂隊奏《義勇軍進行曲》,在國歌聲中,禮炮齊鳴。接著,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此時,我就站在毛澤東身後不遠的地方。

毛澤東宣讀完公告後,我上前向他要稿子。他知道我是記者,指著一張字條叮囑說:“這個紙條你注意,千萬不要丟掉了,照此發表,不要漏掉了。”毛澤東宣讀的公告稿是鉛印好的文件。當時沒有電腦,時間又緊,所以,臨時在上麵別了一張用毛筆寫的字條。這份由毛澤東簽字並寫有批語“照此發表”的原件,後來就留在了我的手裏。

原來,10月1日上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張治中建議,在《公告》裏公布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名單。《公告》原稿中,隻開列了主席和6位副主席的姓名,接著寫的是“陳毅等56人為委員”,其他55人都省略掉了。毛澤東當即明確表態:“好,把56名委員名字都寫上去,可以表示我們中央人民政府的強大陣容。”大家聽了都熱烈鼓掌。

在這份名單中,許多非共產黨人擔任了重要職務。6位副主席中,有宋慶齡、李濟深、張瀾3位;56位委員中,占27位,差不多一半。

當時中國政治舞台上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奮鬥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對國民黨專製獨裁統治的各方麵各派的實力人物,可謂盡在其中。這在國內國際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裏收錄了此稿,篇末注明“根據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刊印”,就是新華社播發的那條稿子。這足以證明,我保存的那份公告就是惟一的原件。

遺憾的是,這份公告和我保存的周恩來在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上所作的關於《共同綱領》起草經過和特點的報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都被紅衛兵從我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采寫的遺憾

進入老年以後,我越發明白了,嚴格說來,我算不得好記者。講寫作,可以說還夠格;但是,那次采訪很差勁,這一點是過去沒意識到的。

那次采訪,我注意了用眼睛看,搜索現場感。這是對的,我早已習慣這樣做。在天安門城樓上,作為記者,我不需要像別人那樣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觀看慶典,可以四處走動,尋找現場感,同時為當天那條新聞打腹稿。但是,盡管參加慶典的不少開國元勳和知名人士我都認識,有的甚至很熟悉,當時並沒有現場提問,這就太差勁了。在抗戰“陪都”重慶,外賓來訪,人家剛到,就有記者問人家有什麽感想,這很可笑。可是在開國大典這種場合,那些開國元勳哪怕是麵對這樣很幼稚的提問,也是有得說的,至少我還可以同他們談談天。我卻沒有開口,隻是走來走去。

由於采訪差勁,寫稿的時候就出現了困難。回去後,我很快寫好了稿子,送給當時的□□部副部長胡喬木審閱。他就住在中南海裏麵。具體情形記不清了,隻記得他審稿的時候一再歎氣,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胡喬木看到一半時,搖了搖頭說:“這裏沒有交待清楚,毛澤東在天安門上按電鈕,國旗就上去了,這個你明白,我也明白,可是讀報的老百姓不一定明白。”後來,他把這句話改成了“毛主席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使第一麵新國旗在新中國的首都徐徐上升”。

隨後,他還覺得有些不放心,又要我把稿子再送給彭真(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看。這時候,木已成舟,彭真也沒有辦法。大概他也增刪了幾個字,隻好通過。附帶說一句,這種審稿,他們都是同我商量著一起改的。

這篇新聞隻寫了八九百字,記述了開國大典的現場情景,後來收入我的新聞作品集《開國前後的信息》,標題簡化為“開國大典”。

沒有完全進入角色

接受報道開國大典任務的時候,我心裏還是相當從容的。1949年我31歲,已是經曆過不少大場麵的“老記者”。此前幾年間,我曾先後任重慶《新華日報》記者和新華社特派記者。抗日戰爭期間,我在重慶新華日報社工作,周恩來當時任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負責人,我和他非常熟悉。我們這些年輕人時常與他一起聊天,並不是上下級之間的交談,而是一種家庭裏或朋友間的閑聊。後來,我到劉鄧大軍采訪,與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同誌的接觸也非常自然。

當然,也有緊張的一麵。9月30日那天晚上,此前的從容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感到有些緊張,怕睡不好覺,怕第二天沒精神,生平第一次吃了一粒安眠藥才入睡。

除了緊張,過去沒有意識到的還有驕傲的一麵,覺得這次采訪也沒什麽了不起的,我見過的大場麵多了。比如,我采訪過抗戰時期蔣介石檢閱青年軍,離蔣站的地方隻有幾米遠。那天我沒碰見別的記者,大概同行們早就知道那件事沒有報道的價值。不過,中共對蔣介石的一舉一動都很注意,我是應當去看看的。哪怕沒有什麽可寫,也應該忠於職守。

說我對采訪開國大典有驕傲的一麵,主要表現在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個老記者不應當發生這樣的失誤。怕睡不好覺固然也可以算是一種準備,更重要的是還應當盡一切努力設想和準備可能發生的一切,這才是實質性的準備,很要緊。

後來我才知道,大典之前,大檢閱和大遊行至少預演了一次,也可能是兩次,現在記不清了。我卻完全沒有料到這一層。如果我去看了預演,采訪和寫作當然會有所不同,起碼會輕鬆得多。

現在回想,何以我沒有想到有預演的可能,而且根本沒有往那方麵想呢?很簡單,這是由於那時候我還沒有完全進入“角色”。就是說,到了解放區,特別是到了新中國,共產黨是“領導黨”,我這個記者屬於領導黨的一方,這同在國民黨統治區采訪大不相同。我們黨曆來重視大檢閱、大遊行這類的事,豈有不預演之理?我偏偏沒往這方麵想,還是習慣那老一套,像在重慶當《新華日報》記者那樣,臨時采訪、臨時寫稿子,豈不是沒有完全進入角色?

有沒有這種政治敏感,是對一個記者最重要的檢驗。老記者應當知道,不僅我們黨特別重視大檢閱、大遊行,以蘇聯為首的各國黨都是如此,因為這是培養領袖權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平常比較冷靜的人,在群情激動之下也會熱血沸騰。季羨林教授在他的《牛棚雜憶》一書中描寫了這種情景。他說,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又曾多年在德國吃洋麵包,“毛主席萬歲”這樣的口號他本來是喊不出口的。在國慶大典的遊行中,他也被弄得如癡如醉而高喊起來,從此就習以為常了。

少說糊塗話

上麵講述的這些內容,現在大概也還是有點兒用處吧。它再次說明,政治敏感第一,思想要寬廣,眼界要開闊,否則,還在說糊塗話,茫然不知自己已經被遠遠地拋在時代後麵。新聞界這方麵的事例太多了,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可見這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是其中學問很大,很不容易做到。

同時,新聞必須準確,必須完全符合事實,不可弄錯,當然更不許想象,不許虛構。新聞寫作要力求簡潔,這是為讀者著想,珍惜人家的時間;其實也是為自己著想,文章長了沒人看。所以,寫新聞要有寸土必爭的勁頭,要惜墨如金。

前幾年,同好友蘇仲湘談天,他說他的一位朋友、一位語法和修辭專家黃鴻森,寫了一本《報刊糾錯例說》,對我那篇《開國大典》有所批評。

書中有一篇《白圭之玷——重讀〈開國大典〉》,說了許多讚美的話;說那時他正在華東新聞學院學習,“這條新聞把開啟一個時代的莊嚴盛大的慶典,用生動的新聞筆法,濃縮在八百字之中描繪出來,寫得層次井然,氣氛熱烈,受到我們這些學新聞的同學們的普遍讚揚。”

他同時還提了四點意見,並且說明,那是他同一位當日的同窗重讀這條新聞“共同作出的挑剔”。那些意見,我心悅誠服。

第一,毛澤東的職務。新聞開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不對,那是後來的事。當時他的職務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二,毛澤東主席在會場上出現,不宜放在狀語位置。新聞說:“當毛澤東主席在主席台上出現時,全場沸騰著歡呼和掌聲”,似可改為:“毛澤東主席登上主席台,全場沸騰著歡呼和掌聲。”如果能寫上他登上主席台的時間,就更好了。第三,“各委員”的“各”,省去為好。第四,兩個詞語商榷。新聞說“毛澤東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使第一麵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這句話有兩個問題:一是謂語賓語搭配不很妥帖,“開動”一般用於需要較強功率驅動的對象,至於“電鈕”,“按下”就可以了;二是按下電鈕,國旗升起,沒有必要加個“使”字,多一字不如少一字。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前些年,關於“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是不是毛澤東在開國大典時在天安門城樓上說的,成為熱門話題。這件事其實很明白,這是毛澤東在政協開幕詞中說的,並且說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中國人民”。開幕詞標題就是這句話。這篇文章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宣讀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這是一篇標準的公文,未用任何抒情的詞句,這件公文當天就由周恩來以外交部部長的名義照會了世界各國政府。就是說,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布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不是“站起來了”。

此後十幾年,每年“五一”“十一”都要舉行大檢閱、大遊行。有兩年,這些報道都是我的事,每次大同小異,用不著再看預演,而且每次都預先寫好稿子。第二天到現場,不過是核對一下罷了。

李普:曾任新華社副社長。著有《光榮歸於民主》《開國前後的信息》等

附:《開國大典》報道

開國大典

(北京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主席,今日在新中國首都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這是在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禮上宣布的。典禮在北京天安門舉行,參加這個典禮的有中國人民政協全體代表和首都各工廠職工、各學校師生、各機關人員、市民、近郊農民和城防部隊共三十萬人。主席台設在天安門城樓上,麵對著列滿群眾和飄揚著紅旗的人民廣場。當毛澤東主席在主席台上出現時,全場沸騰著歡呼和掌聲。

下午三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員就位,樂隊奏義勇軍進行曲,毛澤東主席宣布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毛主席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使第一麵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這時,在軍樂聲中,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毛主席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主席宣讀公告完畢,閱兵式開始。閱兵式由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任檢閱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兼京津衛戍區司令員聶榮臻將軍任閱兵總指揮。朱總司令驅車檢閱各兵種部隊後回到主席台上宣讀了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受閱部隊隨即分列經主席台前由東向西行進,前後曆時三小時。受閱部隊以海軍兩個排為前導,接著是一個步兵師、一個炮兵師、一個戰車師、一個騎兵師,相繼跟進。空軍包括戰鬥機、蚊式機、教練機共十四架在全場上空自東向西飛行受閱。在閱兵式中,全場掌聲象波浪一樣,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

閱兵式接近結束時,天色已晚,天安門廣場這時變成了紅燈的海洋。無數的彩色火炮從會場四周發射。歡呼著的群眾在閱兵式完畢後開始遊行。當群眾隊伍經主席台附近走出會場時,“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入雲霄。毛主席在擴音機前大聲地回答著:“同誌們萬歲!”毛主席伸出身子一再地向群眾招手,群眾則歡呼鼓掌,手舞足蹈,熱情洋溢,不能自已。當遊行的隊伍都已有秩序地一一走出會場時,已是晚間九點二十五分。舉著紅燈遊行的群眾象火龍似地穿過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歡裏直到深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