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粟裕與許世友的恩怨是什麽?

(2009-08-28 12:47:27) 下一個
粟裕與許世友的恩怨是什麽?
中國曆史

兗州戰役是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戰場上著名的戰役之一,是許世友率領內線兵團對國民黨重點守備的津浦路徐(州)濟(南)段和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兗州,進行的一次重大的攻城打援戰役,時間在1948年的6月20日到7月13日。

1948年,全國戰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被迫由“全麵防禦”轉入“重點防禦”,擴充新兵團,加強對大中城市和鐵路線的控製。山東境內的國民黨軍隊竭力固守“一條臂膊”(津浦鐵路)和“三個要點(濟南、兗州、青島),企圖以此拖住華野主力,並指揮各點的國民黨守軍,伺機反攻,支撐局麵。

作為三個要點之一的兗州,以第十綏靖區中將司令李玉堂和整編第十二軍中將軍長兼十二師師長霍守義及其所屬的部隊和保安隊等11個團的兵力駐守,守備區東至新泰,西到濟寧,南抵滕縣,北達南驛。


而從1947年10月開始,也就是從被人多次非議的“七月分兵”實施僅僅三個月時間後,許世友率領的內線兵團,就已經在山東地區反戰略防守為戰略反攻,從一支偏師變成了軍委手裏絕對的“王牌部隊”!在掖縣戰役後,中共中央(而不僅是以軍委的名義)於1947年10月8日發給內線兵團的電報,就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華東局轉許譚及各縱:

各電均悉。慶祝你們收複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地全麵轉入反攻。敵人已沒有任何一處再能進攻。我劉鄧、陳粟、陳謝三軍共四十八個旅約四十萬人,業已在長江、黃河間立住腳跟。西北我軍不久即將向敵區進攻。東北我軍攻勢有很大發展。整個形勢於我有利。希望你們在華東局正確領導之下,繼續爭取勝利。

[中央]

[八日二十四時]

電報中“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地全麵轉入反攻”的話語,是對於內線兵團作戰的最高褒獎,也充分說明了許世友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與根據地建設的才能!之後,反攻的勢頭不減,攻勢勢如破竹。在1948年初成功取得了周村戰役與濰縣戰役勝利之後,膠濟路除濟南(濟)青島(膠)的兩頭外,已經全麵打通,山東內地已無戰事,成為了人民軍隊的大後方。山東兵團主力休整待機。此情況下,軍委電報山東兵團,指示了下一步的任務。

在1948年5月7日,中央軍委電報:

許譚,並華東局:

辰微電悉。王〔王耀武〕匪西撤必集結謹慎,暫難殲滅。我七、九、十三等縱應集結休整至本月十八日或二十日為止,準備於十九日或二十一日以後開始向津浦線行動。那時如新泰敵一個旅未退,則以圍新泰打援軍為第一目標,如該敵已退,則直向濟南、徐州間選擇某地攻擊並打援,以協助粟裕兵團之作戰。粟兵團渡江目前尚有困難,決定在運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殲滅幾批敵人再行南進。你們有協助他們作戰並供給彈藥及新兵之任務。

[軍委]

[七日十五時]

這個電報的收電人是內線兵團的軍事主官許世友和譚震林,外線兵團的軍事主官粟裕連“及”的收件人資格都不是,也再次證明了許率領的內線兵團自從1947年7月成功分兵以後,是一直接受軍委直接指揮的曆史事實。電報中,除了明確指出山東兵團出擊津浦線的任務外,華野山東兵團與外線兵團的關係有兩個:其一,以協助粟裕兵團之作戰;其二,除了協助他們作戰外,並有供給彈藥及新兵之任務。而外線兵團司令的粟,對於許兵團不但沒有指揮權,而且還要由山東兵團協助他們作戰,甚至於連新兵與彈藥供給都成為了軍委直接下達給山東兵團的任務之一了!也就從一個側麵說明,自從7月分兵以後,許世友的內線兵團確實是越戰越強,真正作到了兵強馬壯,而且人員、彈藥充足,而分兵時攜帶華野主力部隊的外線兵團卻不是那麽美妙,因為該電報明確說明,由於這時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粟兵團處境異常艱難,該“主力兵團”已經不得不由內線兵團來負擔新兵供應與彈藥補給的問題!

在1948年5月2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複陳毅、粟裕電,指出:“粟裕全權指揮1、3、4、6、8及11縱之作戰,並指揮許、譚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

注意:電文說的很清楚,內線兵團全權指揮的是自己的幾個縱隊,而內線兵團的任務是“許、譚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

果然,在之後的不長時間裏麵,1948年的5月27日,處境相當不妙的外線兵團軍事主官粟裕就再次向軍委發電,請求山東兵團與劉鄧部隊的協助了:

為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在魯西南殲敵第五軍作戰計劃,許譚部及陳唐部應以敵五軍之行動而決定自己之行動,務須不失戰機,捕捉五軍於增援魯西南中,配合一兵團殲滅之。許譚兵團應以一個縱隊為預備隊,待命進入魯西南參戰。

軍委於次日,也就是5月28日就迅速回電:

陳粟,並劉鄧,許譚:

感九時電悉。

(一)陳錫聯兵團擔負鉗製十八軍務使不能東援之任務,望劉鄧按情部署實行之。

(二)許譚兵團是否應以一個縱隊進入魯西南協助殲擊五軍,以八十四師、十二師等是否向魯西南增援五軍而定。如果許譚兵團在津浦路濟兗段之行動能夠鉗製八十四師、十二師,使其不能向西增援,則該兵團抽調一個縱隊向西參加打五軍時,有可能吸引八十四師或十二師隨同向西(即我集中敵亦集中),反不如在遠距離鉗製該兩師為有利。如果許譚在濟兗段之行動未能達到鉗製八十四師及十二師之目的,以致該兩師中有一個師向西增援,則許譚自然應當以主力鉗製濟兗段敵之主力,而抽調一個縱隊向西。或者許譚主力已能鉗製八十四師、十二師使不敢動,而有一個縱隊之餘力使用於西麵,則亦可抽出一個縱隊向西。此事由粟裕按照上述情況,臨時命令許譚辦理。

由此可以說明,在解放戰爭中期,作為外線兵團司令員的粟裕,他所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內線兵團許世友部隊的全力支撐。

從上麵兩封電報看出,由於粟兵團的處境並不妙,動輒請求別人的援助已經成為習慣,包括獨立作戰的內線兵團,大別山地區的劉鄧兵團,都成為了他向軍委尋求幫助的目標,而且不僅僅是新兵與彈藥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了直接出兵。眾所周知,殲滅5軍的任務,是粟真正全權直接指揮的外線兵團在粟拒絕南下後,由軍委下達給外線兵團實施夏季作戰的首要任務,而不是全軍的任務,但是卻請求內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一部“捕捉五軍於增援魯西南中。”這更說明了這樣的問題:因7月分兵後損兵折將、把華野真正的主力兵團搞成“偏師”,成為敵人心目中的“麵包”部隊,已經自身難保的外線粟兵團,隻能放下身架,直接向軍委提出“許譚部及陳唐部應以敵五軍之行動而決定自己之行動”,讓中野與山野一起分兵配合自己一個小小的戰鬥任務。當然,這樣的做法,也說明指揮者已經不是什麽“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而是有心無力,不得已而為之了。看來,做這種不喜歡自身做強做大而是喜歡動輒向別人伸手的將軍的鄰居,是很危險的。但是,從電報中可以看出,許譚兵團的戰場指揮權,仍然由軍委決定,隻是在這時給了粟一個“臨時命令”的授權。但是此類“臨時命令”的授權,是在此前就曾經多次出現過的。例如在5月5 日的電報中,軍委就曾指出:

本月內請劉鄧命一縱、十一縱在汴徐以南適當地點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協同作戰。當粟裕打五軍等部時,許譚兵團應向津浦線行動,相機殲滅並鉗製十二師、七十五師、八十四師、七十三師等部。其動作時間,應在本月下旬,請華東局令知許譚準備。同時,令知韋陳兵團,在蘇北發起殲敵戰役,配合動作。粟裕兵團的供應,由華北山東兩方統籌。

雖然有“一縱、十一縱在汴徐以南適當地點休整,待粟裕命令”的說法,但是卻非常清楚的表明,僅僅是“月底協同作戰”而已,絕對不會等同於說,劉鄧兵團是接受粟裕的調遣的。所以,“臨時命令許譚辦理”的說法也同樣不能證明說粟是內線兵團的實際指揮者!不過軍委電報中“粟裕兵團的供應,由華北山東兩方統籌”的說法,也是說,此時粟所率領的“主力部隊”的“供應”幾乎已經是靠別人的力量補給了,而不是靠戰場繳獲或者根據地的補充!順便說的是,當時的“華北”是聶榮臻部隊,而山東就是許世友的部隊,一個小小的“華野外線兵團”,實際上成了到處伸手的大大的乞討部隊。

但是,由於有了“臨時命令”的授權,所以,在接到軍委電報的當日,作為已經麵臨彈盡糧絕、無兵力來源困境的“主力兵團”司令的粟裕,就開始向糧秣充足、人強馬壯的山東兵團司令許世友兵團伸手了:

一、四、六縱南渡黃河後,為調動敵第五軍回援,作如下部署:(1)許譚應乘敵收縮未及,殲滅泰安守敵,在敵收縮時,則以一部控製泰安、泗水、大汶口、曲阜地區,主力相機攻占汶上、濟寧或兗州。我則於控製曹縣、定陶、成武後,以一部圍攻金鄉,主力待機殲滅援敵。(2)許譚於控製泰安、曲阜、泗水、大汶口等處後,主力直下鄒縣、滕縣,攻占臨城、韓莊,迫近徐州。我則於控製成武、定陶、曹縣地區後直迫徐州,攻占豐縣、魚台。以兩路直逼徐州之態,調動五軍來援殲滅之。(3)在敵五軍主力屯集商丘以西時,我們決以四晚行程,進占成武。(4)陳唐不論遂行何種方案,應以監視五軍為主。在該敵來援時,則尾隨其後,配合此間部隊夾擊,殲敵於運動中。

但是,很快,此建議被軍委徹底否定,而且在29日就給予了嚴厲批評:

粟,並告許譚,劉鄧,陳鄧,華東局:

儉午電悉。

(一)許譚以執行你們儉電第一方案為好,即第一步占領泰安、泗水、大汶口、曲阜;第二步相機攻占汶上濟寧兗州三點中之一點,並求得調動他點之敵增援而殲滅之,逐次攻占汶濟兗三點;第三步相機攻占鄒、滕、臨、韓。執行這一方針,對於許譚兵團的供應,對於割斷津浦孤立濟徐,對於打通魯中與魯西南交通,對於有力配合粟部作戰,均是有利的。如果汶濟兗三點之敵難攻,而鄒、滕、臨、韓較為易攻時,亦可先攻鄒、滕、臨、韓,後攻汶、濟、兗,或於汶、濟、兗、鄒、滕、臨、韓七點中選擇其較易者先攻,較難者後攻。總之,許譚任務是逐一攻占七點,準備以四五個月完成此項任務。

(二)儉電中關於粟陳唐六個縱隊以殲滅五軍為中心之部署是很好的。

(三)粟陳唐兵團之作戰與許譚兵團之作戰必須各作獨立作戰之計劃,即兩兵團隻作戰略上之配合,不要企圖作戰役上之配合,以免互相牽累依賴,失去獨立部署之戰機。此點甚為重要,望你們預先計及。

[軍委辰豔]

電報中除指出內線兵團的戰鬥任務之外,其中,“粟陳唐六個縱隊以殲滅五軍為中心之部署是很好的”強調說明,殲滅5軍的任務應該還是由外線兵團自己承擔,而 “粟陳唐兵團之作戰與許譚兵團之作戰必須各作獨立作戰之計劃,即兩兵團隻作戰略上之配合,不要企圖作戰役上之配合,以免互相牽累依賴,失去獨立部署之戰機。此點甚為重要,望你們預先計及”一段的含義非常明確,是對於粟企圖伸手山東部隊指揮權的批評,也就是強調外線“主力兵團”的作戰,與山東的內線兵團之間,應該有各自“獨立作戰之計劃”,否則就會“互相牽累依賴,失去獨立部署之戰機”,而且“此點甚為重要,望你們預先計及”!言外之意是什麽意思,大家看原文就會知道!

誰都知道,在軍事指揮上,“望你們預先計及”這樣的批評話語,分量是很重的。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粟的部隊忙於整訓,接受內線兵團的全麵支援,也就是說接受內線兵團大量輸血等。在粟的“主力兵團”準備開封戰役,也就是後來的“豫東戰役” 前期,僅僅6月13日與6月14日,短短的兩天時間裏,竟然兩次改變作戰計劃,由先前一日上報軍委的殲滅5軍,再到6月14日再次倉促臨時決定進攻開封戰役,結果讓名義上的華野“主力兵團”作為大兵團,再次在中原地區進行了“武裝大遊行”。軍委鑒於粟所報告的戰鬥計劃與重大戰鬥目標的反複不確定性與大兵團作戰的慎重程度不夠的擔憂,再次電報粟,對於軍事任務做了堅決的確定:

粟張,並韋吉,劉鄧,陳鄧,許譚,華東局:

(一)敵八十三師、二十五師均由蘇北向魯西南前進,我韋吉兵團主力應即向津浦線徐蚌段前進,並攻擊該線。

(二)十八軍正向隴海汴徐線前進,望劉鄧迅以有力兵團尾該敵攻擊。

(三)許譚兵團仍照原計劃於攻占鄒縣後攻兗州,再攻濟寧,爭取於雨季前殲滅十二師,攻克兗濟,休整一時期南下,攻臨、韓、棗、嶧及徐海線。

(四)粟張寒未變更元申部署,我們意見隻要陳唐到達曹縣,粟張主力即應攻殲七十五師。此次戰役目的,隻在殲滅七十五師,不要企圖打五軍,待七十五師殲滅後再作打別部之部署

此電報是對粟的回答,後麵是“並韋吉,劉鄧,陳鄧,許譚,華東局”,所以,也不能因此判斷“韋吉,劉鄧,陳鄧,許譚,華東局”等都是粟的下屬單位,或者是被指揮單位,他們隻是外線兵團作戰的協同者,尤其是華東局,更不可能說是什麽被指揮單位,而是軍委部署的積極作戰配合者。但是,軍委電報很明確地說明,無論內線兵團許世友的兗州戰役,還是外線兵團粟裕的豫東戰役,都是由軍委在直接指揮。因為是從5月就開始強調的任務繼續實施著。而這個實施,除了完成內線兵團本身的戰鬥任務以外,也是對於身陷困境、自保尚且不足的外線兵團的最大支持!而且,明白的看出來,為了保證外線兵團進行所謂的“豫東戰役”, 中原的劉鄧,山東的內線兵團都實際成為了保證粟兵團作戰的輸血者,而抽血者,是外線兵團。這,又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外線兵團虛弱的戰鬥力與戰役策劃者戰鬥目標的荒唐隨意性!隻有虛弱者,才需要如此大規模的支援與全麵策應!因為,這隻是一個小小的戰役而已,卻需要幾乎所有相臨各方的伸手方可全力支撐自己的生存,更遑論什麽“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的才能了!

所以,在1948年6月22日,軍委電報明確確認了許譚兵團的巨大戰鬥能力,並指出了外線兵團下一步的戰鬥任務:

劉鄧陳鄧,並粟陳唐:

你們哿電、馬巳電、馬亥兩電均悉。

(一)慶祝攻克開封之大勝利。

(二)如果鄭州東援敵一二二旅、一二五旅、交十六總及戰車隊能被我粟陳唐殲滅於開封以西,鄭州敵力減少,並估計能於一星期左右有攻克之確實把握時,則我們同意以陳謝率四、九、一等三個縱隊攻鄭州,以陳錫聯率二、三、六縱再加宋時輪阻擊張胡,以粟陳唐全力阻擊邱沈,重點放在攻鄭,不放在打援。如果一二二旅、一二五旅等部未被殲滅而縮回鄭州,攻鄭無確實把握,則應照劉鄧陳鄧馬亥電放棄攻鄭計劃。

(三)目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主客觀條件都不成熟,故須避免。你們兩大集團今後或者分開行動,每次殲敵以不超過一個整編師為限度,或者集中行動,一次殲敵以不超過兩個整編師為限度,目前必須打有確實把握的仗,哪怕殲敵一個旅也是好的,例如宛西那樣的仗。

(四)許譚打兗濟,韋吉打隴海東段分散之敵是有利的,特別是兗濟攻克,整十二師被

殲,再加攻克滕、臨、棗、嶧,使許譚能出至隴海東段,對全局有極大戰略意義,故不應改變攻兗濟計劃。

[軍委養酉]

這封電報裏麵,我們看到的是亮點有兩個,其一,是明確指出,“次殲敵以不超過一個整編師為限度”,也就是說,保存實力已經成為“外線兵團”的首要任務,“哪怕殲敵一個旅也是好的,例如宛西(指1948年5月2日至17日中原、華東野戰軍各一部及桐柏軍區部隊在河南南陽以西地區舉行的宛西戰役。這次戰役,采取遠距離奔襲和突然包圍的方法,襲殲敵人比較分散薄弱的旅以下目標,共殲敵二萬一千餘人)那樣的仗”,軍委的期望值如此之少,可見軍委所掌握的外線兵團戰鬥力之虛弱,以及讓內線兵團盡力援助的原因;其二,是“使許譚能出至隴海東段,對全局有極大戰略意義”,是對於內線兵團的極高評價!相比在1947年10月份的電報中對於許世友率領的內線兵團攻克掖縣的評價實在是相差不少:“慶祝你們收複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地全麵轉入反攻”,開封占領後馬上放棄的戰術,並沒有引起軍委的多大感冒,僅僅是一句話而已:“慶祝攻克開封之大勝利”之如此簡單,然後是明確指出,你們“目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主客觀條件都不成熟,故須避免”,“哪怕殲敵一個旅也是好的”,隻是希望象宛西戰役那樣的戰鬥而已!戰鬥力淪落的境地可想而知!

不過,以1948年2月成功實施周村戰役為標誌,已經轉入戰略反攻的許兵團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於攻占立足於攻占兗州或者濟寧了,而是把目標鎖定在了山東省會濟南了,同時也是華東野戰軍部隊第一次提出攻打濟南的戰略建議,而且是內線兵團的首選第一方案。所以,在1948年6月26日,就電報軍委,對津浦路中段戰役下一步作戰提出了三個方案:

(一)以一部在韓倉圍殲敵七十三師,吸引敵二十五師、八十三師北援濟南,一部從泰安、大汶口切斷鐵路,夾擊濟南。

(二)以一部集結泰安、大汶口一帶,一部集結泗水,待敵恢複津浦路中尋其一部包

圍殲滅,打擊援兵。

(三)以三個縱隊集結於曲阜、鄒縣以東地區監視敵人,相機殲敵一部。

但是,內線兵團的該作戰方案雖然實際指出了適合部隊作戰的目標所在,但是卻沒有考慮到粟的“主力兵團”已經陷入生死存亡的嚴重境地,所以為了保證此時實際已經是弱者的粟兵團的生存,軍委在次日迅速回電:

許譚,並告粟陳張,華東局,中原局:

二十六日十九時半電悉。我們不明韓倉七十三師情況,韓倉距濟南遠近及我攻韓倉兼打濟南援兵是否有把握,如果你們覺得有把握,自以打韓倉為有利,且可從容部署,以期必勝。惟七縱及魯中部隊暫時仍應吸引二十五師、八十三師援兗,該兩師不到兗州附近不要解圍,以利粟陳張行動。並須估計我攻韓倉不得手,該兩師到兗州後以一個師或一個旅加入兗州城防,蔣介石認為濟兗兩處均可確保,而於汴徐線緊急時以該兩師之主力回援汴徐線,加重對粟部之壓力。故在你們所提三個方案中,隻在估計打韓倉兼打濟援確有把握時,采取第一方案為最有利,否則應采取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

[軍委二十七日三時半]

其中沒有否定許攻打濟南的部署,隻是特別指出,許率領的內線兵團的作戰部署要“以利粟陳張行動”,讓內線兵團的軍事行動不要“加重對粟部之壓力”兩句話, 完全可以從側麵看出,即便是經過從5月到6月兩個月的時間的輸血,此時的粟部仍然危若累卵。在戰鬥力上,任何人都根本不能夠指望粟率領的外線兵團部隊配合內線兵團作戰,而是要內線兵團協助外線兵團,或者換個說法,是“拯救”外線兵團,因為“這樣對於配合粟部作戰較有利”!,同樣,在技術戰術水平上也有待提高。因為,在此前外線兵團休整期的6月3日,軍委就曾經電報外線兵團軍事主官,讓他們“全軍精心研究技術戰術”,提高技術戰術水平。由此,軍委給許世友的電報的核心,還是不離前麵的反複陳述的內容:

“你們有協助他們作戰並供給彈藥及新兵之任務”!

而配合的電報不止這幾封,在之後的6月27日,又有一封電報指示內線兵團暫時放棄已經在內線兵團重重包圍中唾手可得的兗州,也就是暫時撤圍,而是把重點轉向“配合粟部作戰”。可見雖然在各大主力的全麵支援下,外線兵團暫時攻占了開封城,但是並沒有有效緩解外線兵團麵臨的危機,更不必說什麽根本改變了!

許譚,並粟陳唐張,華東局,中原局:

根據粟陳唐張宥未電,八十三師仍隨邱兵團攻汴,並未向滕縣,邱區兩兵團全力尚有十一

個旅,四十七軍至中牟,六十八師向開封等項情況,考慮許譚兵團行動,我們認為兗州既已不能再打,今後行動不是打韓倉,而是改變三個縱隊分置三地的部署,將三個縱隊集中。其布置是將泰安、大汶口、鄒縣等地讓給敵人,讓敵重新打通徐濟路,許譚率三個縱隊照粟張前電提議,攻擊臨、韓、棗、嶧、台兒莊及其以南一帶,威脅徐州。這樣對於配合粟部作戰較有利。你們對於此項提議意見如何,盼考慮電複。軍委感申

之後,在7月6日,軍委為了配合粟部的“豫東戰役”作戰,解救陷於外部援兵紛紜而至,而黃伯韜兵團即將進入反攻作戰境地的外線兵團,軍委隻得再次電報劉鄧部隊與內線兵團,要求劉鄧阻擊吳紹周,許世友全力攻占兗州,以“保障粟陳唐張”的作戰行動。

劉陳鄧,粟陳唐張,許譚,並告華東局:

你們各電均悉。

(一)據陳唐張微午電,邱兵團九天前進僅十裏,陳留、蘭封被我占領,形成被包圍形勢,進退維穀,要求劉汝明來解圍,七十二師彈盡糧絕,師長哭臉,部隊動搖。在此種情況下,隻要十八軍被我拖回不能北援,則我粟軍於殲滅二十五師之後仍有可能續殲七十二師。因此務望劉陳鄧照微午電第二項,決心不失時機尋殲吳紹周,借以拖回十八軍,保障粟陳唐張取得完全勝利。粟陳唐張是否繼續殲擊七十二師,應由粟陳唐張於殲滅二十五師之後按當前具體情況決定。

(二)許譚即照粟陳唐微晨電集中三個縱隊及魯中兵團全力攻克兗、濟,殲滅十二師並準備殲滅八十四師南援部隊。你們於兗州將克未克之時,注意以一部兵力監視濟寧之敵,不使該敵跑掉,以利續殲。

[軍委魚醜]

同日,軍委的另外一封電報,是發給劉鄧的:

劉陳鄧並告粟陳唐:

微未電悉。為保障粟軍勝利,你們行動有二方案:(一)全軍(一、二、三、四縱)尾敵北進,直達睢杞地區。(二)以四縱尾十八軍北進直達睢杞,以一、二、三縱殲滅吳紹周。以上方案望擇一施行。如果不取第一案,則必須取第二案。務使十八軍於午灰前不超過睢杞,爭取殲滅七十二師(是否續殲七十二師,由粟裕按當麵情況臨機定),並使粟軍於戰役結束後有十天左右喘息時間,北移休整,立於主動地位(此點甚為重要),是為至盼。全軍進展情形望逐日電告。軍委魚醜

至此為止,內線與外線兵團、中原野戰軍仍然是各自指揮的狀態,總的協調由軍委負責。

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雖然內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全力支援,外線兵團仍然沒有殲滅帝丘店附近鐵佛寺那個“彈盡糧絕,師長哭臉,部隊動搖”的整編第72師,也就是說沒有完成軍委電報中強調的“取得完全勝利”的任務,既沒有殲滅疲憊之極的72師,也沒有殲滅黃伯韜兵團。最終,雖然有各大兵團的全力救助,外線兵團還是不得不在當晚,在軍委電報各部隊全力的協調下,被迫倉促撤出戰場,前往魯西南等地“喘息”。而後來王必成、皮定鈞在談到“豫東戰役”時說,“此次戰役,我們殺傷敵軍也很大,要談起來,我們就是殺傷敵軍一個整師,但是我們‘三弟兄’(外線兵團的主力的1、4、6縱)都殘廢了。”(《皮定均日記》)可見,被某

些人廣為宣傳的“豫東戰役”,其結局是很悲涼的。對於外線兵團來講,此次戰役結束時,已經不是隻有傷筋動骨那麽簡單,而是主力已經“殘廢”了,可見傷亡之眾!!

更重要的是,豫東戰役結束後,既沒有取得戰略要地,也沒有殲滅有生力量,而是一個敵我雙方兩敗俱傷的遭遇之戰,或者說,是號稱華野“主力部隊”的“外線兵團”在中原進行了一次武裝遊行而已!

所以,軍委才在發給劉鄧的電報中明確指出,你們的行動是:“使粟軍於戰役結束後有十天左右喘息時間,北移休整,立於主動地位(此點甚為重要),是為至盼。”兩個名詞的運用相當有說服力,也就是:其一,是讓外線兵團獲得10天左右的“喘息時間”;其二,是強調這樣的做法“甚為重要”!這些,都是軍委在正視外線兵團睢杞戰役慘敗(有的稱豫東戰役為“虎頭蛇尾”)現實的情況下,在1948年7月6日軍委電報內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等相鄰的各方,讓中原不對全力阻擊吳紹周部隊,以便讓粟裕的外線兵團獲得“喘息機會”,而內線兵團則按照前期的計劃繼續展開軍事活動,而活動的目標仍然是讓內線兵團能夠支援粟裕率領的 “外線兵團”(“希望許譚爭取於十天內外攻克兗濟,以便於粟部再戰時能夠直接援助粟部”)。

所以,按照配合外線兵團進行“喘息”的部署,許世友率領的內線兵團就這樣在曲折中進行了兗州戰役。

1948年6月20日,內線兵團一部包圍兗州,計劃誘殲徐州過來的援兵,支援外線兵團的開封作戰。到28日,由徐州前來增援的25師部隊進軍到藤縣時,獲知兗州攻城突然停止,感覺戰場情況不妙,怕被圍殲,於是迅速南撤。到7月1日時,內線兵團以3個縱隊再次包圍兗州,而以主力的9縱準備殲滅濟南來援之敵, 魯南軍區部隊於兗州以南準備阻擊徐州增援部隊,渤海總隊則於濟南以東牽製濟南守軍,再次展開圍城。

在接到軍委攻占兗州命令的1948年7月6日後,於7月7日開始肅清四關,近迫作業迅速展開。到7月12日,總攻開始,到13日18時,兗州被攻克,時間僅僅為一天。九縱北上追擊濟南增援部隊,殲滅84師主力一部,濟寧、汶上的守敵迅速棄城逃跑。戰役共計殲滅敵人6.3萬人,收複和攻克了濟寧、汶上、泰安、曲阜、鄒縣等城鎮12座,俘虜敵12軍軍長兼整編12師師長霍守義等!在取得戰役勝利的同時,實現了打通魯中南、魯西南解放區的戰略任務,也終於讓四處流浪的外線兵團有了一個穩定的“喘息”的地方。山東形勢上講,由於戰役的勝利,內線兵團完全控製了徐(州)濟(南)之間的700裏鐵路線,徐州與濟南的聯係被真正阻斷,山東省會的濟南城,被徹底孤立!

在戰役結束後的7月14日,軍委迅速電報內線兵團,指示迅速攻占濟南機場。之後,在7月16日,軍委對於內線兵團的戰果,作出了高度評價:

許譚並粟陳張,告華東局,中原局:

刪夜電悉。攻克兗州又殲八十四師甚好甚慰。望鼓勵士氣,於盡可能短促時間完成對濟南之包圍(首先奪取飛機場),並乘勝奪取濟南。如果可能,你們應爭取於十天內外奪取濟南。

[軍委銑午]

我們可以回顧整個過程來看一下意義所在。

整個戰役的進程,總指揮是軍委,而不是那個傷敵一萬、自損兩個五千的“第一軍事家”。

兩個戰役的進程,本來是獨立的,但是由於軍委要求配合的原因,兗州戰役的進程被迫推遲了。

在1947年10月份,軍委電報中對於許世友率領的內線兵團攻克掖縣的評價是:“慶祝你們收複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攻克兗州的評價則是“甚好甚慰”。相比之下,在外縣兵團集中優勢兵力用了5天時間才攻占開封後,獲得的評價僅僅是“慶祝攻克開封之大勝利”。之後的任務部署呢,則是真正的大相徑庭了:

對於在兩大兵團協助下攻占開封的外線兵團部隊,提醒的是“須避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哪怕殲敵一個旅也是好的”;而在所謂譽為外線兵團戰役轉折點的“豫東戰役”結束後,軍委要求各個部隊給予他們的待遇確實非同一般,就是劉鄧部隊阻擊敵人,內線兵團進攻兗州,實施連續作戰,“使粟軍於戰役結束後有十天左右喘息時間”,且“此點甚為重要,是為至盼”!

對於以攻克掖縣為標誌率先轉入反攻的內線兵團,則是“慶祝你們收複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地全麵轉入反攻”,把內線兵團的作戰與全國的戰局聯係了起來看;

對於同樣剛剛完成戰役的內線兵團,則是“望鼓勵士氣,於盡可能短促時間完成對濟南之包圍(首先奪取飛機場),並乘勝奪取濟南。如果可能,你們應爭取於十天內外奪取濟南”,不是命令別人配合其進入休整,而是明確提出了“乘勝奪取”新目標的戰鬥任務!

在解放戰爭時期,內線外線兵團的各自成立與各自的獨立指揮等,曾經被許多研究華東野戰軍戰史的人稱為敗筆。但是,從1947年10月內線兵團就率先轉入戰略進攻,以及兗州戰役的實踐看,7月分兵絕對不能說是敗筆,而是軍委的得意之筆。當然,如果單從外線兵團看,慘重的傷亡與接連不斷的敗仗如影隨形,而且幾乎沒有取得過一次帶有決定性的戰役上的完全勝利,分兵的曆史,就是一部失敗的曆史。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麽處境更加艱難的內線兵團怎麽就能夠迅速改變戰場形勢呢?怎麽就能從分兵時事實上的“偏師”成長為虎狼之師呢?所以,隻能從全局的角度看待問題,才能看清楚曆史的真相;隻有從客觀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知道事情的全貌所在。至於別的部隊參與協同作戰,就可以解釋為“指揮作戰”,由於參與的方麵多了,就可以解釋為“擅長大兵團作戰”,戰鬥計劃毫無目標,完全是隨意選擇, 竟然解釋為最高軍事境界等等荒謬的論點,無不是狹隘的思路在作怪,在軍事研究上是毫無可取之處的!

戒之!

順便說一下,近期中央電視台7頻道播出的《粟裕大將》裏麵提到,是粟裕指揮了兗州戰役。但是我想通過上麵的相關史料,人們可以發現一個真實的曆史,也就是說,完全不存在粟裕是兗州戰役指揮者的曆史事實。軍史可以被人歪曲於一時,甚至可以暫時編造於一時,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曆史真相是永遠都無法掩藏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