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張靈甫死因:被俘後遭一排長槍擊 重傷不治

(2009-08-25 20:52:32) 下一個
[轉貼]張靈甫死因:被俘後遭一排長槍擊 重傷不治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亡命之謎

作者:冷玉健


1947年5月,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第一的整編七十四師被我殲滅於孟良崮。關於蔣介石最為鍾愛的心腹將領張靈甫如何致死,幾十年來,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死後張靈甫又葬於何處?更是鮮為人知。近年來,筆者采訪了現任中共臨沂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原全程參與張靈甫死亡調查及遺骨考證的崔維誌等同誌,對相關資料進行考訂後,終於解開了這一謎底。

  張靈甫之死的各種版本

  孟良崮大捷,這是鐵般的事實。然而在1947年是役結束至今60年間,關於張靈甫其人之死卻在各種書籍或報刊上存在著不同的版本。特別是近年來,一些人物傳記或回憶錄舊事重提,將擊斃張靈甫說得活靈活現,如臨其境。有的爭著說是其所在部隊所為,情節離奇,毫無佐證;有的稱自己是張靈甫屍體的第一見證人或驗屍者,還從張靈甫身(屍)上收繳了戰利品等等。這些多是在傳聞過程中經過人為加工的無稽之談。具體的說法有哪些呢?

  版本一:張靈甫自殺或集體自殺,這是國民黨的最初版本。張靈甫部被殲後,蔣介石按照張靈甫對其無限虔誠的性格作出推理,利用張靈甫的兩封遺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宣傳張靈甫“壯烈殉職”、“從容自戕”、“忠勇事跡”的活動。這是蔣介石慣用的欺騙宣傳伎倆,無疑是用編造的張靈甫所謂“臨難不苟之正氣、見危授命之精神”,繼續驅使其軍隊為其賣命。國民黨當局關於張靈甫“集體自殺”的宣傳,當時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和解放區新聞界曾反複予以駁斥。此說在喧囂一陣後便煙消雲散,但卻永遠留在了國民黨的檔案卷宗裏。

  版本二:張靈甫被擊斃或炸斃於其指揮所的山洞裏,此為我方最初的版本。孟良崮大捷對我軍來說顯得太重要了。由於當時的特定戰爭環境與通訊設施等限製,為了在第一時間宣傳報道我軍戰績,鼓舞士氣,我方對張靈甫之死采取了籠統的“擊斃”一詞,而對其死在何處又采用了常理推測未細加考究。後又因“左”傾政策的影響,這種說法長期沒有糾正。新華出版社出版的《陳粟大軍征戰記》、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孟良崮戰役》、《孟良崮戰役資料選》以及公開發表的解放軍將軍回憶錄與電影《孟良崮戰役》、《紅日》等,都說張靈甫被擊斃在山洞內。孟良崮一山縫上還刻有“擊斃張靈甫之處”的標誌。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版本三:張靈甫被俘後,我軍某戰士為取其金表而將其擊斃。此說參見1991年2月19日出版的某報刊文摘報。此說既歪曲了曆史事實,又給我軍士兵臉上抹了黑,應予批駁而不應采信。

  版本四:張靈甫被我俘虜後,又被我軍一名對國民黨軍隊刻骨仇恨的軍官打死。

  那麽,張靈甫究竟如何致死、何時而死又死在何處等,真是撲朔迷離,越說越糊塗。

  死亡真相

  從1994年開始,為澄清張靈甫死亡之謎,同時受旅居美國的張靈甫遺孀王玉玲關於查找張靈甫遺骨、遷回其老家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之委托,山東省臨沂市政協派遣崔維誌等同誌專程赴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查閱國共雙方軍內外相關檔案資料,訪問健在的知情人,赴戰役實地調查采訪考證,花了幾年時間終於理清了事實真相。1.活捉張靈甫。關於張靈甫的下落,軍事檔案資料表明: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曾兩次電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一是5月17日上報戰果時,說張靈甫自戕。二是5月30日的電報,稱“張靈甫於5月16日14時解決戰鬥時,被六縱特務團副團長何鳳山擊斃”。

  真的是這樣嗎?1997年3月27日,離休在天津的何鳳山回憶說:“打死張(靈甫)的是我團一營三連,一營教導員叫胡玉隆,三連指導員叫邵至漢(與邵誌漢為同一人,下同一筆者注),邵至漢在這次戰鬥中犧牲了。”可見,何鳳山不認電報之說。但據了解,當時行文常有把部隊首長指代部隊的習慣。所以,也可以這樣認定,電報所指的六縱特務團和張靈甫的生死有直接關係。 調查人員在國防大學資料室,找到了時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後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王必成撰寫的回憶文章《飛兵激戰孟良崮》,如是說:“下午2點鍾,總攻開始了。……我特務團首先突破孟良崮西側,直取敵師指揮所所在的山洞。絕望的張靈甫急令他的參謀長魏振鉞率1000多名匪徒衝到山腰,拚命阻止我特務團前進。我特務團指戰員奮勇迎戰,猛撲過去與頑抗之敵展開激戰,衝上去,被壓下來,又衝上去,又被壓下來,經過反複拚殺,將敵一部殲滅在山坡上,俘虜其大部,生擒敵參謀長,並乘勢向敵指揮所的山洞逼進。一營三連指導員邵至漢衝在最前麵。他身上多次負傷,仍然堅持戰鬥,率領部分戰士首先攻至洞口,恰遇張靈甫指揮其衛隊100多名亡命之徒,從洞中衝出,占據洞穴、石岩、山縫,作困獸之鬥。邵至漢不幸身中數彈,英勇犧牲。我三連幹部戰士怒火滿腔,奮不顧身,用抵近射擊和白刃戰消滅了敵人,擊斃了敵衛隊長,活捉了張靈甫,控製了洞口。後續部隊趕到後,立即集中火力向洞內猛烈射擊,子彈像雨點一樣向洞內傾瀉,手榴彈如冰雹似的砸向洞中,洞內鬼哭狼嚎。戰士們一擁衝進了敵指揮所內,隻見洞內屍體狼藉,血汙滿地。”此文先後刊登於1988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四集團軍軍史編寫辦公室編輯出版的《勁旅雄風》和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虎將王必成》兩書中。在采訪的老幹部中,大部分都讚同王必成關於張靈甫被俘的說法。用時任華東野戰軍供應總站副總站長、後任上海市政協秘書長的範征夫的話說:“王必成的文章以及我和當年許多老同誌的記憶是一致的。”

  除王必成等回憶說張靈甫在山洞外被俘外,還有一些知情人說其在洞內舉手投降的。如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參謀處科長的金子穀說:“戰役接近尾聲時,我六縱穿插部隊一個排,衝進張靈甫躲藏的山洞,張靈甫舉手投降。”還有的說:“我軍從洞外射進一陣子彈,又扔進十幾顆手榴彈。頓時,洞內硝煙彌漫,死傷枕藉。稍傾,六縱特務團副團長何鳳山和5名戰士衝進洞內,其實洞內中隻死了6個人,張靈甫還活著。他們見解放軍衝進來,嚇得舉起手。何風山當即命令張靈甫一行往洞外走。”關於張靈甫洞外還是洞內被俘的兩種說法,盡管事情發生的地點不同,但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是被我軍活著俘虜的。2.槍擊張靈甫。關於張靈甫被俘後又遭槍亡之事,王必成將軍回憶道:“勝利了,我們的老冤家、死對頭,終於被徹底殲滅了。但在慶賀大捷之餘,也有點遺憾,那個雙手沾滿人民鮮血、死心塌地效忠蔣介石的‘禦林軍’師長張靈甫,在被我縱特務團活捉之後,又被一名對他懷有刻骨仇恨的幹部給打死了!”另據金子穀回憶“張靈甫在洞內舉手投降後,衝進洞內的六縱那個穿插排的排長恨敵心切,端起衝鋒槍將其擊斃了”。1994年夏,調查組在上海訪問時任華東野戰軍《前鋒報》記者魯山時,他說:“孟良崮戰役後,陳毅司令員有一次講話中,在揭露國民黨報刊宣傳張靈甫是‘自殺’的欺騙宣傳的同時,還批評了當時用槍打死張(靈甫)的我軍一排長。”魯山還補充說:“當年打死張靈甫的排長姓司,曾在解放軍上海部隊××公司任過顧問。此人早已病故了。凡是聽過陳毅司令員批評那位排長會議的人員及聽過傳達這次會議精神的人員都會知道此事。六縱隊還遵照陳毅的指示,將違反俘虜政策擅自擊斃張靈甫的那個排長關了禁閉。”可見,對我軍排長槍殺張靈甫一事,華東野戰軍的首長並不隱瞞、忌諱,而且對違反軍規者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

  同時,調查還得知:孟良崮大戰剛剛結束尚未打掃完戰場,國民黨增援的重兵就圍攻上來,我軍為爭取主動,實施了迅速撤離戰術,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特務團官兵抬著張靈甫隨之向北轉移,次日(17日)抵達孟良崮以北約15公裏的原沂水縣野竹旺村。調查人員在野竹旺村的自然村董家莊(即今沂南縣馬牧池鄉董家莊,當時的董家莊、野.竹旺、拔麻村為一個行政村,統稱野竹旺)實地取證時,老村民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新情況:張靈甫受槍擊後並未當即死亡,我軍將其抬至董家莊時尚有氣息。據說張靈甫當時僅被打成重傷,戰士受令急忙送其至位於董家莊以北之北大山的六縱野戰醫院進行搶救,不料行至董家莊村的汶河邊時咽了氣,因而就地埋葬在那裏。這一個信息,曾任山東省沂南縣史誌辦主任的張建國前往調查時也獲得證實。因為上述的董家莊與野竹旺,是自然村與行政村的關係,為統一起見規範使用行政村名,即張靈甫死於野竹旺。3.厚葬張靈甫。調查人員獲悉:六縱副司令員皮定均曾對張靈甫善後事宜作出過指示,要求時任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吳強(小說《紅日》的作者)負責厚葬張靈甫等。吳強用1000萬元北海幣購買了一口4寸厚的楸木(當地生長的一種落葉喬木稱楸樹)棺材,用購買的新白布裹著張靈甫的屍體,就地安葬於一村民的地瓜窖內,並築起了大墳丘,立有一塊上書“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將軍之墓”的木牌。埋葬前,我軍參與轉移人員和部分張靈甫部被俘人員,還舉行了簡單的安葬儀式。我軍一負責同誌還發表了對其較為公正評價的講話:“張靈甫在抗日戰爭時期打過日本,負過傷,立過戰功。但後來跟著蔣介石進攻解放區,與共產黨為敵,說要在45天之內把我軍消滅在沂蒙山區。在這次孟良崮戰役中,我們犧牲了成千上萬人,他也死在這裏!”同時,當時新華社曾播發過張靈甫死亡及收屍的相關消息。

  歲月流逝,當年的墳丘、木牌已不複存在,張靈甫埋葬的地點先是人民公社生產隊的牛圈,後山崗建起村莊,其墓穴又被村民圈入宅院內。“文化大革命”中,本地和外地的一些學生造反派曾試圖掘開張靈甫的墓。但由於種種原因,其“革命行動”未能實現。由此,張靈甫的遺骨在沂蒙腹地的偏山僻壤無聲息地得以保存下來。正因為如此,臨沂市政協通過艱辛的調查考證,才找到了張靈甫的埋葬地點與遺骨,並將此信息通過統戰部門轉告當時旅美的王玉玲女士。

  綜上所述,張靈甫亡命之謎應該是一目了然,即“戰敗被俘——槍擊重傷——搶救未果身亡”的基本脈絡,而並非國民黨所說的集體自殺或自殺,也並非在其指揮所的山洞內或其洞外的當場擊斃,更非被我軍某戰士為獲取金表而擊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