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砥平裏之戰

(2009-06-12 00:21:55) 下一個
[轉貼]砥平裏之戰

砥平裏之戰是中方非常著名的敗仗,網上網下都有不少關於砥平裏的文章,但感覺比較全麵真實地描述和分析很少,筆者也很難達到這一高度,除了水平有限,缺少可靠資料也是個大問題。不管怎樣,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拋磚引玉,就算給各位方家提供一個進一步討論的平台吧。

  先做個預告,準備按時間順序寫,大致分以下幾個部分:
橫城戰役後的形勢(2/13/1951)
  砥平裏第一晚(2/13-2/14夜)
  注岩裏和原州 (2/14晝)
  砥平裏第二晚(2/14-2/15夜)
  增援與阻擊 (2/15/1951晝)
  最後的決定 (2/15/1951 夜)
  總結與意義

橫城戰役後的形勢

  甚至在橫城戰役還沒有結束時,彭德懷和鄧華就下令打砥平裏了(注1),但彭與鄧想象中的戰鬥模式決不是攻堅,而是和橫城及中方入朝後的其它成功的戰役一樣,是準備正麵施壓,側背截斷,再殲敵於逃路。2/12日下午,鄧華命令在橫城戰役中各軍和師的預備隊即40軍119師(缺一個團)和120師359團及42軍125師的375團共4個團由119師統一指揮攻砥平裏(注2);奇怪的是,鄧華似乎沒有告訴119師他還安排了另外2路人馬,原在砥平裏西側保護38軍漢江南岸突出部側翼的42軍126師也奉命截斷砥平裏南的24A公路及從西麵進攻砥平裏;而橫城戰役的總預備隊39軍115和116師也開始南下,從東側遠遠地瞄著另一條路, 砥平裏至驪州的24號公路,似乎是在引誘砥平裏美軍從該路撤退,再來個猛虎撲食,殲逃敵於運動中。
美軍方麵,李奇微早在2/12日與美10軍司令阿爾蒙德的見麵時就說要堅守砥平裏,但是當駐守砥平裏的美2師23團的左右友鄰都紛紛撤退(西側是美21團1個營,東側是美9團第1營)之後,23團團長Freeman不想自己當“熟透的李子”等著中國人來采摘,也反複地要求撤退,美2師和美10軍都同意了,但阿爾蒙德強調需要李奇微最後批準。在等待期間美23團也作了些撤退的準備,儲備的彈藥太多,帶不走的準備無目標地發射掉,Freeman也在考慮撤退路線,“一個選擇是到第24師(通過24A公路經梨浦裏到利川), 另一個是回到我原來的地方(24號公路到驪州)”(注3),但不久美10軍上下等待李奇微改變主意的期望落了空,李奇微重申了守住砥平裏的決心。

  李奇微為什麽要守砥平裏?這裏贅言幾句,抗美援朝戰爭史說是放棄砥平裏會致使西側美9軍的側翼暴露而招致美全線龜裂(注4, 239),錯!從地圖上看,放棄砥平裏實際上拉平了美軍防線因而表麵上看來有利於美軍的防守,這也是為什麽美10軍上下都要求撤出砥平裏的原因之一,但李奇微比美軍其他將領棋高一著,他看出砥平裏雖然不是美軍防守的“急所”(這裏用了個圍棋術語),但卻是中方的“急所”,中方在橫城打開了戰役缺口,無論是按中方預定計劃和美軍的預測,中方都是要利用這個缺口繼續發展,下個目標肯定是原州及後方的牧溪洞忠州和堤川方向,美軍守住砥平裏這個突破口的根部從而對突擊之中朝方部隊的側翼形成了巨大威脅,使中方不敢放膽進攻,更有可能消中方的突破於無形。

  但是如果砥平裏的美23團守不住被消滅了,那可是舍了孩子又打不了狼的局麵了,雖然李奇微好像表現得很有信心,他富有歐戰經驗,可能二戰中的突出部戰役中(阿登戰役)美空降101師的環形防禦給他的印象很深,但筆者認為李奇微實際上心裏也不是那麽有底,這還是一種賭博,守砥平裏的價值如此之大使他認為值得一賭,最後他賭贏了。

  注1。軍事科學院,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p238。
  注2。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0。
  注3。J. D. Coleman,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73。注4。軍事科學院,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p239。

  上麵說了砥平裏不是美軍防守的“急所”,那麽美軍的“急所”在哪裏?答案是原州。2/12日中午當阿爾蒙德見橫城不保,便開始準備原州的防禦了,橫城附近的美軍後來也大都退到原州,主力是空降187團,部署在被認為中方最有可能襲來的方向, 29號公路的兩側,187團的東翼是韓3師第18團,西翼依次是美38團3營一部和荷蘭營,美9團1營,美38團未受損的第2營作為預備隊,美7師17團2營放在原州南以保證後方安全(注5),又說17團大部都位於原州南(注6)。

  2/12-2/13日原州方麵中方沒有動靜,這是一個失誤,沒有打出連續組合拳,給了美方寶貴的喘息時間,同時美方突然注意到在原州西側的美9團1營和砥平裏之間有個長達12英裏的地段沒有防守!而中方的2個師(115和116師)看來正在向缺口挺進,如果這2個師繼續前進,遇到的抵抗會很輕微,可以輕鬆地把美10軍防線撕開兩半,繞到美10軍的後方。美方緊急從美9軍轉隸英27旅和韓6師填補空缺,眼看是趕不上了,但對於美方幸運的是115和116師另有計劃,它們轉向了砥平裏的後方(注7)。

  鄧華在原州方向當然也有籌劃,2/13日下午,他下令42軍主力(124師和125師2個團)往原州西南方向穿插截斷原州西至驪州的20號和原州南至牧溪洞的29號公路,40軍120師(2個團+119師的355團)歸42軍指揮從原州的西北方進攻,66軍主力(196和197師)沿著29號公路東側向美韓軍正麵施加壓力(注8)。這又是一個典型的中式打法,和橫城及設想的砥平裏打法相似,都是正麵施壓,側背迂回穿插,穿插要選擇弱敵如韓軍或繞過強敵如美軍。

  有一點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反擊發動前在打橫城或砥平裏中二選一時強調力量不夠不能同時打兩處,為什麽在橫城戰役結束後又同時打砥平裏和原州?而且從力量的安排看打砥平裏似乎放在了首位,這又與打橫城的初衷不一致,打完橫城再向牧溪洞忠州方向發展是中方事先既定的計劃,但現在給打了折扣,用了非主力的42和66軍而且延誤了一天後才發動。除了因橫城的勝利而導致的輕敵外還有什麽另外的解釋?

  一個可能原因是中方對於深入到自己身後的砥平裏無法容忍,鄧華等中共將領長期以來習慣於打側後迂回包圍的殲滅戰,老是算計別人的人對於別人的同樣算計也特別敏感,習慣於包圍對手的也最怕自己的後方受威脅被包圍,所以隻要砥平裏的美軍不跑或來不及跑,橫城之後打砥平是個不言而喻的選擇。筆者在這裏會禁不住設想,假如是隆美爾那樣富有冒險性的將領在鄧華的位置會如何抉擇,說不定是由一部看住砥平裏,集中主力突破原州,形成雙方相互威脅對方側翼的勢態,最後就看誰先挺不住了,從我們戰史愛好者的角度看這個場麵更富有戲曲性也更能吸引住眼球。
砥平裏是個交通樞紐,漢城至原州的鐵路由西北到東南橫貫小鎮,公路伸向四方,其中2條路即南偏西的24A和東南方向的24號公路是美軍撤退或增援的必經之道。從地形上看,砥平裏是個盆地,四周是連綿的高地,南有望美山(397峰),東南是379峰,東有506峰,西北是葛芒山(或葛芝山,345峰),西南有 248峰,這些高地是再理想不過的防守陣地了,但是美23團團長Freeman認為他的兵力不足,為了避免較大的間隙,他采用了較小的防禦圈(注9),在南東北3個方向依靠砥平裏鎮周圍的小丘分別部署了他的2營3營和1營,防禦圈內最高峰是3營防區的229峰,西麵無險可守,法國營的4個步兵連(包括一個配屬的韓兵連)在平坦的水田中挖掘工事,預備隊是1營的B連和配屬的特種兵連(Ranger Company,又譯遊騎兵連)。此外還有一個工兵連。

  團坦克連當時有14輛謝爾曼中型坦克,配屬的防空機炮連有半履帶4管高射機槍M16六輛和全履帶2管高炮M19四輛(注10,11),這些裝甲都分配給各個步兵營作為火力支撐力量,在砥平裏的防守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榴炮有野炮37營的105mm十八門和野炮503營B連的155mm 六門共24門,遠距曲射武器在近戰中用途不是很大,不如迫擊炮實用;團重迫擊炮連(4.2英寸)的火力平分給各個方向,營級有自己的81mm迫擊炮(各營的武器連),連級有60mm迫擊炮(注12)。各種型號的榴炮和中重型迫擊炮的觀察員下到連級,更讓人驚歎的是連級可以指導空襲,後來對於失守的G連陣地的空襲就是通過F連指示方位的,這點不知現在我們能否做到。

  美23團從2/3日之進入砥平裏,至戰鬥發起之日2/13日有10天時間準備工事和囤積彈藥物資。各連防線設置了鐵絲網,陣地前布了地雷和燃燒桶,但工事沒有頂蓋的,另外,在環形主防禦陣地外還伸出到周圍各高地和公路上建立了前哨警戒陣地,白天守晚上撤,撤時布上地雷和信號裝置,各路口也設置了路障,炮兵射擊的諸元也預先計算好。彈藥充足,Freeman是這樣說的,“自從我們到朝鮮來還沒有這麽多彈藥,如果不經一戰而撤退,我要擔心如何處理所有的這些彈藥”(注12),可是,他在回憶時接著又說,一旦打起來,彈藥總是不夠。

  2/13日下午直到傍晚,守軍可以看到四周遠處的信號彈,這是中方在相互聯絡,現在,砥平裏美法軍5400官兵(注13)中的每個人都確信,今晚中國人要進攻了!

  注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84。注10。K. A. Landry, Leadership in Battle: The Siege at Chipyong-Ni. Army Magazine, Sep 2002.(http://www.ausa.org/webpub/DeptArmy...yid/KGRG-6FJHHH .注11。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34。
  注12。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86。注1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5。

  鄧華計劃中參加攻砥平裏的部隊有6個團,42軍126師的2個團由本師首長指揮從西麵進攻,其餘4個團由119師師長徐國夫指揮由東和北進攻,沒有前線總指揮,東西2師統由鄧華遙控,而119和126師之間可能都沒有聯係,119師的徐師長甚至和歸他指揮的其它師2個團之間也缺少有效的通信聯係,以至戰鬥開始後不知125師375團的去向(注14)。戰鬥組織得如此匆忙雜亂是鄧華的責任,鄧戰後也認帳。鄧當時基於入朝後對付美軍的經驗判斷砥平裏美軍要跑,所以當務之急是抓住逃敵要緊。

  還有“預料以外的問題,炮兵42團在13日下午,因為馬匹受驚暴露目標,遭到空襲,陷入癱瘓,當晚未能投入戰鬥”(注15),使得119師各團失去了野炮支援。這決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至4次戰役止,除了第3次戰役初期,中方炮兵(前4野的炮兵)全無遼沈平津戰役的威風,基本上被美戰術空軍壓製,甚至連自身的生存都成問題了。這點並不奇怪,二戰中強悍的德國裝甲部隊和大日本帝國海軍後來在美空中優勢下都是一敗塗地,相對而言,中方部隊的輕步兵性質反而使其受的影響要小,如果利用對手的輕視和失誤,加上戰術的靈活和官兵的精神因素,往往能夠在運動戰中取得預料之外的戰果。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輕步兵稀薄的攻擊火力,貧弱的反裝甲和防空能力及原始的後勤,如果再加上混亂的指揮和通訊聯係,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注定砥平裏攻堅戰的失利。打個比方,這就有點像輕量級和重量級拳擊手比賽,輕量級選手必須要出奇製勝,且不能出錯,而重量級選手即使出了幾個大錯也無妨,隻要不致命,端正態度後總能夠緩過來的。

  天黑後,中方各團向砥平裏逼近,可能有人已經注意到了,在攻砥平裏鎮前,中方各部的第一個動作是控製周圍的各高地:376團-345高地,377團-397 高地,356團-319高地,359團-506高地,357團是沿著公路進攻的,但還特地派出一個連去警戒葛芒山(注14)。攻山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居高臨下地發揮重武器(實際上也就是迫擊炮,機槍射距似不夠)的威力,更主要的是避免進攻砥平裏的部隊背後受敵。因為各高地最多是美軍的白天警戒陣地,晚上無兵防守,所以並無中方預想的戰鬥發生,除了42軍公開戰史中關於376團的描述。該書說經戰鬥攻占了葛芝山和一個叫田穀的村莊(注16),但美23團團長Freeman認為是中方攻擊了美軍無人警戒陣地後,引發了地雷招來了美軍預先校準的炮火,在黑夜中自家人之間產生了誤會(注17)。

  雖然中美雙方團的數量比是6:1,但經過幾次戰役未經補充的中方一個團人數估計有2000-2500人,算來雙方人數比約為2.5:1,另外中方進攻部隊每個團大致展開2個營,留下1個營為預備隊;參與進攻的每個營也要留預備隊,如果每營也展開2個步兵連,那麽中方真正參戰人數的優勢可能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大。

  注14。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2。
  注15。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3。。
  注16。郭寶恒等,四十二軍在朝鮮,p225。想多說幾句,該書的不少細節不僅與美方的一些資料對不上,也經常與中方的其它資料不吻合,宣傳成分過大,難以作為信史,而另一本書-42軍當時的軍長吳瑞林回憶錄中的具體細節很少,但這2本書是僅有的有關42軍各團在砥平裏戰鬥的公開史料,也隻能湊合地參考吧。42軍作為首期入朝的部隊之一不僅有苦勞也有功勞,但反映在書中常常是真假難辨,其拔高的宣傳可能效果是適得其反,也很可能淹沒了一些真正的英雄和事跡。

砥平裏——13日

  首先對砥平裏四周地形及美軍的部署作一個簡單的補充。砥平裏是個村鎮,在原州西北30多公裏處,除原州通往漢城的鐵路經過該地以外,穿鎮而過的兩條公路分別是驪州通往楊平和洪州的。2月3日美23團占據砥平裏之後,以砥平裏村為中心,已經構築了直徑約1.6公裏的環形防禦陣地。在該陣地四周,南有望美山(397高地)、西南有248高地(在我軍戰史中該高地標高為247.8),西北有345高地(即葛芝山我軍戰史中該高地標高為345.4),北有207高地(應該就是我軍戰史所稱鳳尾山或其附近,鳳尾山標高216),東北有212高地(大致是我軍戰史中229高地或附近)(注1)。實戰中,美二十三團團長Freeman因兵力不足,將防禦圈縮小,除西側陣地設在稻田間外,其它各方向陣地均修築在40至100米的丘陵上。以一營控製負責北側207高地南端,二營負責南端望美山下部棱線,三營負責東側212高地東南斜麵,法國營負責西側盆地稻田地中間以及通向楊平鐵路線周圍(注2)。

從誌願軍角度觀察,美軍主要陣地設在馬山東西地區、229高地、鳳尾山、247.8高地東側南北地區,並設有警戒陣地。主陣地構築有暗堡、掩體、掩蔽部和交通壕。各陣地之間有可通吉普車的公路。前沿前兩道鐵絲網間設有梅花形拉雷群網,內外裝有照明彈,且在便於誌願軍接近的地區造成了冰區(將雪掃除,潑水結冰)。間隙地、穀地和道路均由炮火控製,並以坦克構成遊動火力點,掩護陣地側後(注3)。

  13日晚誌願軍的具體部署可以大致分兩個方向:

  由119師師長徐國夫直接指揮的北線和東線由4個團組成,40軍119師356、357團、120師359團、125師375團。119師2月12日晚根據軍的指示集結於龍頭裏以西以南地區,13日16時,40軍令119師於當日17時30分發起總攻擊。該師在簡單準備後,決定:356團進至上高鬆之後,首先攻占363高地、319高地(在砥平裏東南),爾後沿鐵路以東向砥平裏攻擊;375團到達石隅、長滿後,首先攻占536.9高地、401.1高地、草旺裏東山、茂村(砥平裏東南以南),爾後向九屯派出警戒,主力沿鐵路西側與356團並肩攻擊,攻占望美山北山腳(大致在砥平裏以南)之後,即向砥平裏攻擊;357團由望陵裏出發,首先攻占廣灘裏(砥平裏正北),爾後以一個連奪取葛芝山腳,監視葛芝山之敵,主力沿公路及廣灘裏東山向鳳尾山攻擊,得手後,向砥平裏攻擊;359團待356團攻占363高地後,沿356團右翼,直插砥平裏,向砥平裏東山(229高地,在砥平裏東北),成功後,向砥平裏街裏攻擊(注4

另一方向是由39軍首長指揮的西、南線,由39軍115師、116師、42軍126師組成。39軍當日的具體部署為:以116師插至石穀裏、注岩裏,斷敵退路,由南向北攻擊;115師配屬375團,由三加裏、廣灘裏(?此處疑有誤)、下高鬆由北向南攻擊;126師由砥平裏西南向東北攻擊。

  其中,13日直接參加攻擊砥平裏戰鬥的隻有126師。該師具體部署如下:以376團向327高地(砥平裏以西)攻擊,得手後向砥平裏攻擊;377團第一步占201高地(位置不詳,大致在望美裏西南,有可能是301高地之誤),第二步攻占望美山,得手後視情況,如果砥平裏已被376團攻占,即向望美裏攻擊;378團以1個營控製曲水裏、299高地,阻敵增援;團主力隨377團後尾跟進,視情況投入戰鬥(注5)。

  從以上部署來看,表麵上計劃相當之漂亮,四麵圍攻,主力由東西主攻壓縮,給美軍虛留南逃生路,以115、116師主力截擊。但結合戰後情況仔細考察,至少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多頭指揮,互相之間缺乏通信聯係。因為錯判敵人要逃跑,所以急於抓住敵人,采用了不分建製,附屬高一級部隊指揮的做法,但由於通信聯絡方麵的落後,往往互相之間無法聯係,難以協同。119師方麵,由鄧指、軍、師三級指揮,由於需要協調39軍的方向,許多命令不得不由鄧指直接發布,而戰場具體組織指揮則由119師負責,但119師和鄧指之間卻一直無法建立聯絡,軍實際上隻能起轉發雙方電報的作用(注6)。126師方麵,先是由軍指揮,後來改為由39軍指揮,但攻擊開始後,實際上連指揮線路都沒有架通(注7)。

  而各師團之間的聯絡也成問題。375團在通過401.1高地,就和119師失去了聯係,未參加當天的戰鬥。而該團究竟應該隸屬於119師還是39軍,也很不明確。或許是前後有變動,但119師也好,39軍也好,均對該團布置了任務,令人有無所適從之感。

  第二、倉促攻擊,協同不力。40軍13日16時給119師的電令,要求17時30分開始總攻擊(126師開始總攻擊的規定時間也是這個時間),這之間隻有短短1個半小時,部隊要開進、展開、準備,無論如何是來不及的。因此,部隊是邊到邊打,零敲碎打,形不成整體攻擊力量。如356團一直到天亮也沒和敵人接觸,359團則是13日24時或更晚才進入戰鬥,357團是20時30分和敵人發生接觸戰,375團根本就失蹤了,126師376團是20時30分展開攻擊,377團則是22時完成第一步作戰任務的。

  過於匆忙的結果,使本來作為主攻方向的東側,實際當晚隻有359團和美軍發生一些接觸戰,356團跑到靠南邊的望美山、馬山一帶去了,和126師377團的攻擊方向發生了重疊,而應該和該團並肩攻擊的375團則失去了聯絡。另外,本來葛芝山對攻占砥平裏作用不大,因而119師隻令357團派一部監視,但126師卻又令部隊去占領,白白浪費了時間,還誤會將田穀村當作砥平裏,停了下來,耽誤了3個小時。

  另外,炮兵火力支援不夠,也是重要原因。主要是缺乏炮彈,以至於關鍵時刻也不敢過多發射。

  注1:《朝鮮戰爭》(第一卷:中共軍參戰及聯合國軍重新反攻),《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2:《朝鮮戰爭》(第一卷:中共軍參戰及聯合國軍重新反攻)。
  注3:《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4:《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5:《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六師誌》。
  注6:《閃光的篇章》。
  注7:《八千裏路雲和月——朝鮮戰爭中的42軍》。

第一天誌願軍各部的戰鬥經過大致如下:

  2月13日16時30分,356團前衛到達363高地,並未發現敵人。該團稍事集結後,於18時繼續向敵逼近,至319高地仍未發現敵人,遂以2、3營並肩沿鐵路向砥平裏逼近,21時到達新垈、望美山、馬山一線高地(注1)。此後,很奇怪的是,356團的部隊似乎隻是用小部隊進行了一些偵察性質的攻擊。22時,以大約兩個班的兵力分別從望美山腳和馬山向美23團2營G連3排的陣地左右兩翼接近,並投擲手榴彈,引誘美軍機槍發射暴露陣地。23時又向3排的中間發動了一次襲擊。接下來是迫擊炮的火力準備,將美軍一個機槍陣地炸毀。之後,可能是因為射擊的停止導致誌願軍認為已經消滅了敵人,遂以約1個排兵力向法國營左翼發起衝鋒,但被擊退。這時已經是14日淩晨2時左右了。此後至天亮,誌願軍又發起4次班規模的攻擊,大致都是偵察性質的(注2)。該團當日的表現似不佳,這也許和認為363高地、319高地已經奪取且逼近砥平裏,已基本完成任務的心理,以及等待友鄰375團加入戰鬥的心理有關。天亮後,該團奉令停止了攻擊。



  359團17時由龍頭裏東南溝出發,經6小時開進,23時才到達505.5 高地,經1小時集結準備後,即以1營向229高地北山腳攻擊。經1小時戰鬥,攻占了該高地之東北一線無名高地,在拂曉前,先後組織了3次攻擊,均未奏效,並遭到較大的傷亡。14日1時,團以3營向南直插鐵路東側,因地形不利和遭到敵炮火殺傷,遂又於2時改變計劃,配合1營向北攻擊229高地,經3次攻擊未成,傷亡較大,無力繼續。天亮後,奉命鞏固既得陣地(注3)。該團當晚打得比較主動頑強,但顯然沒有得到原應該在其左側進入戰鬥的356團的有力支持,以致於該團自行派出1個營試圖向南迂回,取代原356團的攻擊以作配合。

357團,於17時30分開始由望陵裏開始接敵。19時,1營進至廣灘裏,發現敵人已經收縮,恐敵跑掉,遂展開兩個連,沿公路和廣灘裏東南山地向敵逼近。20時30分進至鳳尾山前沿與敵接觸,3營也在1營左翼展開兩個連,協同一營向鳳尾山西之山腳攻擊。該團連續發起三次攻擊,均未成功,傷亡很大。拂曉前,僅攻占鳳尾山北山腳(注4)。

  375團在通過401.1高地之後,即與師失去了聯係,未參加當日的戰鬥(注5)。

  126 師這邊,從13日16時開始接敵運動,20時打響。376團1營20時30分攻占了葛藝山(應為葛芝山);2營21時攻占了327高地及田穀。但該團攻占田穀後,誤以為是砥平裏,所以停止了攻擊,耽誤3個小時。師查明情況後,令376團1營在山炮7門、迫擊炮23門的支援下,單獨向砥平裏進攻。但因兵力過少、炮彈不足、步炮協同不好、地形開闊、敵火力強等因素,攻擊3次均未奏效,部隊傷亡較大。拂曉後,奉令停止攻擊,鞏固陣地(注6)。

  377團1營於22時攻占了201高地、望美裏;2營4連攻占了望美山(注7)。但當晚該部隻是“準備繼續向砥平裏攻擊”,似乎並未展開真正的攻擊,這可能和356團攻擊方向重疊有關。

  這樣,當天實際上359、357團方向都發生了較為激烈的戰鬥,但時間上並不統一。126 師376團實際隻用了一個營在西麵進行了實質性的攻擊,沒有給對方防線造成很大的威脅。最糟糕的是原本東麵的主攻方向,3個團隻有1個團打響,1個團(375團)失去聯絡,另一個團(356團)則繞到了南邊,而且打得鬆鬆垮垮,幾乎沒有給對手任何壓力。

  從支援火力來說,美軍當晚以炮兵火力對四周進行了彈幕射擊,平均每門炮發射250發炮彈,並且按照每5分鍾一發的比例發射照明彈,以支援步兵的戰鬥(注8)。

  誌願軍方麵除隊屬山炮和迫擊炮以外,本來應該能夠得到40軍所屬炮42團以及誌司直轄的炮1師25團、炮2師29團部分單位的野榴炮的支援。但由於時間很倉促,均未能與當日趕到戰場。其中炮兵第42團13日下午開進途中,遭敵機空襲,損失了兩門炮。且因為一座公路橋被炸毀,該團無工兵,無法修複,隻好繞道,因而耽誤了時間(注9)。

  注1:《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2: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的《朝鮮戰爭》。
  注3:《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4:《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5:《教學參考戰例(初稿)》(第一冊:進攻部分之一)。
  注6:《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六師誌》。
  注7:《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六師誌》。
  注8: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的《朝鮮戰爭》,另參見南朝鮮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朝鮮戰爭》(第一卷:中共軍參戰及聯合國軍重新反攻)。
  注9:“抗美援朝中的炮兵四十二團”,《閃光的篇章》。另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師簡史》、《陸軍第二十集團軍炮兵旅旅史》。

  以下來自美方資料,先說砥平裏北麵,進攻方是中方119師357團,火力弱,如357團的3營的2門迫擊炮僅有炮彈84發(注18);防守方是美23團1營,其中C連陣地橫跨公路兩側,A連守鳳尾山(圖中的200m等高線山頭),B連是作為團的預備隊,另外還有營重武器連,以及團屬炮兵和裝甲力量的一部分(重迫擊炮,坦克和M16/M19,105/155榴炮)的強大火力支持。

  幾乎所有的英文資料都一致認為,雙方步兵首次接觸是在砥平裏北的美1營C連陣地(注 19,20,21,22),時間大致是晚上10時後,猜測是357團1營的試探,1營稍後對美軍工事發起進攻;另外 357團 3營也對鳳尾山A連發起攻擊(注21,22)。在首批進攻被美1營擊退後,中方於午夜後1-2時間重新組織了進攻,地點是美軍C和A連的接合部,美軍在4 管高射機槍M16和位於法國營地段的坦克火力支持下又一次打退了中方的進攻(注22)。對C連的第3次攻擊從4:20持續到黎明前,但美軍一直都守牢著陣地(注23)。中方記載有2個營共4個連參與進攻,但火力和美軍懸殊的不成比例,中方的三次攻擊均未成功。在這種情況下突擊部隊的傷亡可想而知,3營7連連長和指導員雙雙陣亡(注18)。美方1營營部和一輛M16被迫擊炮擊中起火 (注24),但人員傷亡輕微。

  這個方向中美雙方的記載比較一致,美方記載C連方向較多,表明357團1營的攻擊更激烈些。

  注18。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3-244。
  注19。B. C. Mossman, Ebb and Flow, p287。
  注20。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86注2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4。
  注22。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7。
  注2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4。
  注24。P. L. Freeman, Wonju Thru Chipyong,p31。(Freeman 當時是美23團團長)

  再談砥平裏東側120師359團對美23團3營陣地的攻擊。
美23團3營的防禦是圍繞美軍環形陣地內的最高點229高地進行的,但美軍在這裏沒有控製地貌上的最高點,而是在229高地的前坡同樣是200m等高線上下的若幹山頭上組織K連(229高地東偏南)和I連(東偏北)的防禦,L連守東北方的另一200m等高線山頭。

  午夜時分,中方對I和K連的接合部發起攻擊(注19,20),估計是359團的1營,時間和地點都對上了;接下來是對K連的攻擊,時間是2:30 (注25),又有說是early morning dark(估計是淩晨2-4時,注26, 27),這是運動到229高地東南方的359團3營向北發起的攻擊,同時1營也對I/K連陣地再次發起突擊以協調3營的進攻(注27),359團3營的進攻取得了部分成功,但美軍發動反擊,雙方纏鬥直到早晨後美軍恢複了陣地,美軍的高射防空武器又一次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1個半小時內1輛M19雙管高炮發射了580發,2輛4管M16高射機槍發射了 2200發(注26)。中方記載359團3營9連在爆破英雄關德貴的帶領下在拂曉前攻下3個山頭,關多處受傷仍然堅持在前線,但敵主陣地(229高地)沒攻克 (注28)。

  總算把東方向雙方的戰鬥對上了,中方展開了2個營,每個營是否也有2個連參戰?不知道。美方的L連方向似沒有戰鬥,戰鬥發生在K和I連,以K連方向最為激烈。

  注25。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6。
  注26。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7。
  注27。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4。
  注28。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5。

  西麵是126師376團對法國營的進攻。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法國營的部署英文資料就不統一,有的是這樣的:西線從北向南的布防順序是3連2連韓兵連和1連;而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2卷和Coleman的Wonju那本書中隻標出兩個連防守位置:北與美1營相鄰的是3連,南和美1營接壤的是2連,其他連沒有提及。本文當然采用第一種較詳細的說法。

  126師376團對法國營的進攻似乎是以砥平裏火車站為目標的,火車站位置不詳,但從文獻中分析應該位於砥平裏西端法國營第2連及韓兵連背後(注29)。376團應該有1個營從345高地往東南方向進攻法國營第2連和3連陣地,另一個營經248高地北側攻法國營第1連和韓兵連的接合部,時間大概是在午夜(注29,30),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火車站附近法國營兵力比較集中,營重武器連也在這個區域,同時法國營第3連(營預備隊)也能抽出兵力支持,不奇怪 376團的數次進攻失敗。中方記載,後來“376團1營在山炮(筆者疑問:76mm口徑榴炮?)7門和輕重迫擊炮23門支持下,單獨向砥平裏發起猛攻,終因炮彈不足,步炮協同不好,敵火力太強及地形開闊,連攻3次均未奏效,部隊傷亡較大。時天色漸明,停止攻擊,鞏固已得陣地(注31)。”

  之後中方的注意力似乎轉向法國營第1連地段,這次的進攻比較有效,淩晨2:15,法國營第1連連長請求增援,雖然 2輛高射機槍造成中方不少傷亡,但部分陣地被突破。營部立即增援2個班,在團部4輛坦克和鄰近的美G連陣地重機槍火力配合下,至4:25終於穩住了防線(注32)。但問題是:這次進攻的是中方那隻部隊?一頭霧水,顯然不是376團,因為後來376團隻有1營單獨從西北方進攻;有可能是126師377團甚至是119師356團的部隊,猜吧。

  注29。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9。
  注30。郭寶恒等,四十二軍在朝鮮,p226。
  注31。郭寶恒等,四十二軍在朝鮮,p227注32。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3。

砥平裏——13日-14日

  關於359團的進攻

  359團3營的犧牲是整個砥平裏之戰中最慘烈的一幕。本想放在14日裏討論,但因為這一戰鬥有連續性,故根據120師師史單獨敘述這一戰鬥。

  13日23時,359團前衛3營到達505.6高地山腳下。14日1時,7連、8連平龍東南山越過小山崗,直插鐵路東。7連占領153高地,掩護主力向縱深發展,8連進至228高地(應為229高地)東南山腳,準備配合1營攻擊228高地。1營進至228高地北山腳下,以1連、2連和8連同時向228高地發起攻擊。

  戰史記載,3營打得空前慘烈,“幾乎個個帶傷,人人浴血”,9連指導員(據烈士名錄,似應為7連指導員)關德貴帶領突擊2排占領了三個小山包,但關負了重傷(此役中犧牲)。至拂曉,未能突破敵主要陣地。按照慣例,部隊天亮應該撤出陣地,轉入隱蔽,待天黑再戰。但為防止敵人逃跑,不致前功盡棄,鄧指命令白天堅守既得陣地,待天黑再組織進攻。


砥平裏的美軍在瘋狂地抵抗。——老參謀注

  天漸亮,我軍夜間攻擊占領的山包均為幾十米高的丘陵地段,處於229高地、鳳尾山等俯視之下。美軍集中坦克、火炮、機槍將三營陣地完全覆蓋,隻要有一點動靜,就會遭到集火射擊,此時想撤也撤不回了。

  天大亮後,敵軍飛機臨空,進行輪番掃射和地毯式轟炸。3營此時攻不能攻,退無法退,陣地前沿突擊2排全部犧牲,9連百餘名官兵大部陣亡,3營表麵陣地上已經看不見人影了。359團團長李林一命作戰股長帶司號員接近3營陣地吹號聯係,但全無反應。李團長對通信連下了死命令,向3營陣地架通有線電話,通信連接連派出7名通信員,全部犧牲,也未能溝通聯係。

  14日12時,敵人向359團既得陣地發起第三次攻擊,部隊傷亡增加,既得陣地逐漸失守。至午後14時,2連、3連被迫發起反衝擊,均未奏效,傷亡繼續增加。19時,6連配合2、3連向228高地組織了兩次攻擊,均被敵火力壓製。5連接著再次衝擊,仍然未成功。

  按照120師師史記載,此役(指整個砥平裏戰鬥)359團斃傷敵220餘名,擊毀坦克2輛,但己方傷亡慘重,3營大部犧牲。翻檢該師史中連以上幹部烈士英名錄,“1951年2月14日,第四次戰役砥平裏戰鬥中光榮犧牲”的名單是長長的一串:

王福吉,359團1營教導員;周誌臣,359團1營副教導員;張俊江,359團2連連長;朗奎珊,359團2連指導員;王本德,359團3連副連長;田璽璦,359團5連副指導員;邵興財,359團6連連長;張泉生,359團6連副指導員;張鳳玉,359團3營營長(師史中稱該營營長為牛振厚,疑有誤);魏子山,359團3營教導員;張玉廷,359團3營副營長;許傳智,359團3營副教導員;關德貴,359團7連指導員;張炳榮,359團8連連長;張永山,359團8連副指導員;紀紹武,359團9連指導員。

  如此慘重的傷亡,不能不說是指揮上出現了失誤。如果不是將部隊放在如此狹小的地域內被動挨打,無論如何不至於打到全軍覆沒的地步。“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思之令人愴然!

  砥平裏南環防線是由美23團2營負責,防守陣地是建立在一係列海拔不超過200m的小山包上的,G連位於西側,西與法國營1連以24A公路的路口為界;F連位於中間,E連位於南線的3營和東線的1營接合部,卡住24號公路和鐵路線。G連後麵是個小盆地,155mm榴炮連就放在這盆地裏,24A公路的路口由榴炮連防守。

  2/13日晚中方對於砥平裏南美軍陣地的進攻主要集中在2處,一是沿著397峰和馬山向北攻擊G連,二是沿鐵路攻擊E連,中間的F連處沒有戰鬥。

  晚11時左右,中方2個班開始試探美軍G連防線,2/14日2:30,開始主攻,2發白色信號燈騰空,數分鍾後6個班級規模的突擊部隊發起衝擊,同時又1個排向美G連的2個排防守的山包之間攻擊,試圖滲透到G連後方,但被美軍擊退。一個小時後,中方沿著397峰(望美山)向北伸出的山脊再次發動攻擊,突破了G連 3排的陣地,美2營副營長(battalionexecutive officer,直譯是營執行官)帶1個排的預備隊(F連的1個排)在坦克的增援下反擊,恢複了陣地。(注33)

  我認為這是126師377團的進攻,“377團...橫跨曲水裏至砥平裏公路(24A公路,筆者注),再向東北攻擊前進,於22時攻占201高地(位置不詳,筆者注),望美山並往北發展,但因得到376團誤將攻下田穀為砥平裏的消息而停止攻擊,隱蔽待命達3小時之久” (注31)。這裏,“往北發展”可能是一次試探進攻,377團得到誤報應該是10時後的一個時間,假定是11:00左右,之後“隱蔽待命達3小時之久”,該文隱含的意思, 2時後377團恢複了進攻,這是我的理解,也比較符合美方資料的記載。

  在法國營和G連接合部,155榴炮連人員用機槍封鎖24A公路路口,以及向兩側-西側法國營1連和東側的G連陣地-提供火力支援,中方1發迫擊炮彈導致了機槍組8人傷亡(注35)。從資料上判斷,似乎沒有中方部隊從路上直接進攻。377團有可能是在公路的兩側展開攻擊的,這麽看來,對於西側法國營1連的進攻,也有可能是377團的另外一部發起的。

  美2營E連陣地在砥平裏東南向,包括24號公路和鐵路線。午夜前,先是1個排然後是連級規模的中方部隊從鐵路的隧道口出發開始了攻擊,但進攻在鐵絲網前被美軍輕重火力和M19/M16及炮火製止;淩晨時分,中方又一個連出現在隧道口,美E連連長下令引爆預先埋置的汽油彈(fougass),巨大的爆炸阻止了還沒展開的進攻,之後中方再也沒有用該隧道作為進攻出發陣地。(注35)。

  問題來了,如果美方的記載無誤,那麽進攻的中方部隊屬於那個團,開始我認為是119師的356團, 但我們已經把356團放到美G連方向了,那麽攻擊美E連的是誰?讓我們看看中方資料怎麽說的。

  “356 團...至319高地又未發現敵人,團遂於21時以2、3營並肩沿鐵路向砥平裏逼近,到達新垈、望美山、馬山一線時天已經亮了,該團即停止攻擊,控製已占陣地”(注36)。這段文字說的較含糊,圖上看從319高地到前沿肯定不需要近一個晚上的時間;另外望美山馬山對麵是鐵路西麵的美G和F連,新垈是何處?會不會是美E連方向前的小村莊?因為356團至少有1個營在鐵路東側向砥平裏逼近,而E連部分陣地包含鐵路進砥平裏的入口。很有可能這是356團在鐵路東側一個營的有關部隊對美E連發起了進攻。

  注3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2-163。
  注34。R. A. Gugeler, Combat Actions in Korea, p106。
  注35。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8。
  注36。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2-243。

  13日夜間砥平裏南麵的戰況的確令人迷惑,按照作戰部署來看,南麵應該是126師的攻擊地域。但從當夜實戰的狀況來看,356團有一個營似乎是跑錯路了。我的推斷大致有以下這些理由:

1、 126師377團在攻占望美山後,“因得到376團誤將攻下田穀為砥平裏的消息而停止攻擊,隱蔽待命達3小時之久”。如果假設377團於11時左右獲得假消息,那麽加上隱蔽待命的時間已經是翌日淩晨2時,再要重新組織進攻,顯然已經不可能在當夜達成突破,而天一亮就又要為防空而隱蔽了,所以指揮員當夜沒有再組織進攻是可能的。這和126師誌的記載稱該團“並準備繼續向砥平裏進攻”是一致的。

  2、126師誌對當晚376、377團的作戰行動的地點描述很清楚,但不包括“馬山”這一重要的標誌地域,而《教學參考戰例》中當晚356團到達地域中卻包括了“馬山”,該地域應該是美軍G連的防禦地帶。很顯然,356團已經走偏了。

  3、從《教學參考戰例》以及四十軍軍史中該戰鬥的附圖來看,356團當晚的攻擊方向顯然已經偏到鐵路以西去了。

  關於新岱,是在鐵路線上,大致是E連防禦的東南方向。

  數來數去第1晚中方隻有5個團參戰,為什麽正史稱有6個團(注37)? 第6個團就是神秘的375團, 40軍方麵的說法是該團當晚沒有投入戰鬥(注14),但42軍另有一說:“375團在砥平裏以東向505.5高地,328.9高地展開進攻...遭到敵人炮兵,坦克的猛烈射擊,在許多地段受到地雷的殺傷,衝到鐵絲網附近時,又受到敵自動火器的攔阻,部隊傷亡較大,進攻受阻”(注38)。誰是真話?不知道,505.5高地能在地圖上找到(即506高地),328.9高地不詳,砥平裏東麵300m等高線的山頭或山坡很多,無法確定375團聲稱的進攻方位,也就無法從美方的資料中求得反證。

  筆者認為375團很可能沒有投入戰鬥,聲明一下,這個判斷十分主觀,沒有直接證據,美方的資料倒是提供了不太可靠的蛛絲馬跡:雖然相對125師的其它2個團,375團在月初的雙聯隧道一役中損失不大,“可是據一個戰俘說,全師的3000戰鬥人員平分開組成了三個臨時團”(注39)。125師的實力是不是如此減弱?存疑,但看來不是空穴來風,125師各團在橫城戰役前的防禦戰鬥中還能夠頂住,但在隨後的進攻戰中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師主力在橫城外圍和375團在砥平裏的表現均不佳,作戰保守消極。

  中方資料也常常說炮彈不足,實際上中方炮兵在砥平裏的第1晚圍攻中還是相當活躍的,但步炮協調不好,據美方觀察,大部分炮彈都落到美軍防線的後方,美軍的團部營部,炮兵陣地和後勤部門反爾比最前沿更危險,有個前沿步兵承認說:“某種方式上,我們有點幸災樂禍”(注40)。

  午夜前後(注41),一發迫擊炮彈擊中了美23團團部,團情報參謀長(S2)受了致命傷,團長Freeman也受了傷,一拇指大的彈片嵌入Freeman的左小腿,醫務人員包紮了他的傷口,並推測腿骨裂了,但Freeman瘸著腿繼續指揮作戰。消息傳到了美10軍司令部,素來與Freeman有隙的阿爾蒙德下令由美10軍G-3(作戰參謀長)Chiles替換Freeman,有人認為這是阿爾蒙德乘機把自己的親信愛將放在能被提升的位置(42)。

  Freeman對此反應很激烈,當14日Chiles稱輕型飛機來到了砥平裏,Freeman強硬地拒絕放棄指揮權,美2師副師長Steward回憶:“在無線電上 Freeman說在戰鬥中被解職是一個軍官的最大恥辱,說他不打算出來。最終我說服了他,說他的表現沒有任何問題,他也一定會得到勳章和提升。最後他同意離開”(注43)。但Freeman堅持離開時間由他自己定,他要呆到增援來到及他的團隊脫離危險之時。

  注37。軍事科學院,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p240。
  注38。郭寶恒等,四十二軍在朝鮮,p227-228。
  注39。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88。
  注40。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1。
  注41。Freeman受傷的時間美方資料有說午夜前,更多的說是午夜後,最近的一本書認為是在黎明前。
  注42。C. Blair, Forgotten War, 699-700。
  注43。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0。

  377團從望美山(397高地)往北發展,也就包括馬山了,另外,晚上2時後在別的地段(東西北各方)都發起了進攻,甚至在黎明前都有新的攻擊,所以377團2時後發起攻擊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既然357團一部也到達馬山望美山一線,有可能這2個團的部分部隊的進攻交錯在一起了,即在同一地區(美軍G連)可能有不同的部隊在不同的時間發起攻擊。類似的情況是法國營1連地段,可能376團377團甚至357團的不同連隊都參與了進攻。這2個方向也被美23團團長Freeman認為是第1晚戰情較緊張的地段,另一處是K連方向(注)。

  很可能我們不能區分具體時間誰在進攻,但有一點是弄清楚了,中方在砥平裏南的部隊,無論是377團或357團,是積極求戰的。不知別人的感覺,至少我在初讀中方的一些有關資料時,雖然資料上沒有明說,但給人的暗示是377和357團在頭晚最多是接觸戰。

  另外,馬山據美方資料是個小村莊,位於G連陣地東麵小山包的山腳下,中方資料提及的馬山似乎不限於村莊,而是包括周圍的海拔小於200m的小高地,就是G連陣地。馬山是望美山支脈末端的一個小村莊,中方戰史中是將望美山腳以下的丘陵地帶以馬山為標誌點來說明的,所以有時籠統地稱之為馬山或馬山東北無名高地。

  天色漸明,除了東麵美3營還在和359團激戰,美軍感到對砥平裏的壓力也漸減,黎明時中方在西麵法國營方向發起了第1晚最後1次進攻,法國營衝出防禦陣地來了個反衝擊,抓住了14名俘虜,懂中文的Freeman親自審訊了戰俘,說證實了中方有5個師部隊的成分參戰。 Freeman在回憶中說,2/14日早晨7:30後,中方在所有地段都脫離了接觸,撤至東西兩側的高地之後。他接著總結道:“我們有個艱難的一夜,但在(防線的)任何一點上都沒有經受嚴重的危機,預備隊沒有動用,傷亡也不大。” (注44)

  根據中方記載(注45),359團3營在天亮後奉命堅守已有陣地而遭美軍反擊幾乎全軍覆沒,這似乎和Freeman的中方脫離接觸的說法相抵觸。美方對白天東線的戰鬥沒有特別提及,隻是作為第1晚戰鬥延續的一部分籠統地說東麵美1營激戰到早晨。合理的解釋是天明後美軍能更好地協調絕對優勢炮火,居高臨下,而僅僅守山腳下小丘陵的中方部隊完全被動挨打全無還手之力,而使美軍沒有感到威脅,因而也沒有覺得需要特別記載。這是中方的一個戰術錯誤。即使要守,放上少數兵力即可,沒必要放個整營,我們後麵會看到,2/15日白天115師343團2營在馬山也有類似的錯誤。

  還有一點,40軍和42軍資料都提到2/14日白天,美空軍飛機成群結隊飛來,其中有大批轟炸機對砥平裏周圍中方陣地掃射和轟炸(注45,46)。美軍的確有大批運輸機(24架C-119)從日本基地運來並空投了大量彈藥和物資補給,但美方說因為原州方向情況更緊急,戰鬥轟炸機顧不了砥平裏,整個白天僅僅出動了3架次轟炸了砥平裏南部雙聯隧道地區,該地區被美軍認為是中方的主要集結地 (注47)。

  空投砥平裏的補給甚至包括了飲用水,但美23團官兵並不滿意,沒有用於夜戰的照明彈;步槍子彈是散裝的,而不是已經固定在彈夾上,士兵在寒冷的冬夜用凍僵的手指裝填彈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經對撤換指揮權一事惱火的Freeman立刻在無錫電上指責軍團司令阿爾蒙德(注48)。相對於對手,中方的後勤原始的可憐,當美軍飛機從日本幾個小時內送來補充彈藥時,中方從遙遠的中國東北為了避開美空中轟炸,用盡了各種手段包括馬拉肩扛,花了幾周時間才能到達前線;當吃著熱飯的美軍抱怨散裝子彈時,中方饑寒交迫的士兵中有些人甚至沒有合適的鞋子,凍傷的腳上裹著毛毯,從腳上滲透出來的血跡印在行軍的雪路上(注49)。

  注44。P. L. Freeman, Wonju Thru Chipyong,p32-33。
  注45。李英等,四十軍在朝鮮,p245-247。
  注46。郭寶恒等,四十二軍在朝鮮,p228。
  注47。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8。
  注48。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0。
  注4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

附:關於法國營

  首先,在朝鮮的這個法國營不是由法軍中的任何建製部隊組成的,其成員是來自各種背景的誌願者(真正的誌願軍, 筆者注),雖然有70%的軍官和一半的軍士及近1/4的士兵是正規部隊的誌願者;另外所有的誌願者必須具有法國國籍,這點限製了外籍軍團士兵的加入,法國營中隻有約20名已經取得法國國籍的原籍德國和瑞士外籍軍團士兵,另外還有約50名阿爾及利亞人,但當時阿爾及利亞被認為是大法國的一部分。(

  許多誌願者為了加入該營而自願降低自己原來的軍銜,其中包括營長Ralph Monclar,中將級在朝鮮佩戴中校肩章,因為這個原因,有個老兵說: “這個營是冒牌的”,意思是在質量和數量上法軍中沒有任何一個營能和這個營相比。(注51)

  法國營的武器彈藥及供養全部由美軍提供(注52),法國營的建製組織也和美軍步兵營相近, 該營的1017人組成3個步兵連,一個重武器連和一個營部連。每個步兵連有3個步兵排和1個火力排,每步兵排裝備一挺0.3英寸口徑機槍和3挺勃朗寧自動(輕機)槍,火力排配有2門60mm迫擊炮和2門57mm無後坐力炮;營武器連有1個重機槍排(8挺)和1個反坦克排(75mm無後坐力炮4門)(注53),應該還有個81mm迫擊炮排(這個是筆者自己加上的,因為美軍的營有中型迫擊炮,另在文獻中其它處也提到法國營使用這種武器)。另外在後方還有個400人的補充單位。

  法國營於10/25/1950到達朝鮮,由於戰況緊急,原定3周的美式武器訓練縮短為10天即送上前線,配屬於美2師23團在戰鬥中熟悉裝備及在朝鮮的防禦及戰術。法國營和美23團一起在第3次戰役後期經曆了與朝鮮人民軍在原州橫城地區的拉鋸戰,1/31-2/1日和23團3營在美空軍的強力支持下於雙聯隧道地區險勝誌願軍125師,接下來在砥平裏又有突出和頑強的表現(法國營在砥平裏另配屬1個韓兵連),使得美軍對其刮目相看,“第23團視法國營為浴血兄弟,對法國人的士氣和勇敢給予高度評價,我們願意這種協作關係無限期保持下去,法國人在各方麵都是當之無愧的第1名” 。(注54)

  注50。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5。
  注51。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7。
  注52。 D. T. Murphy, Allied Coordination in a Combined Arms Battle: the French Battalion at Chipyong-ni, Korean Febrary 1951, A Research Paper for

  Graduation Requirement ,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May 1976 , p1&6. (該文是美軍指揮和參謀學院的學生畢業論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