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宋健臭名昭著的“人口控製論”

(2009-05-06 11:51:51) 下一個
宋健臭名昭著的“人口控製論”

作者:易富賢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產,二是物質再生產。政治、經濟、國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賴於人口安全

,社會要可持續發展,人口本身必須持續發展。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在目前的壽命和死亡情況下,婦女平均得生育2.1個

孩子(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考慮到不生育人口(不孕不育症人口、單身、丁克人口),有生育能力的家庭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個

孩子,由於相當部分家庭隻願意生育一兩個孩子,另外一些人就必須生育4、5個孩子。換句話說,一個正常的社會是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

部分家庭生育一兩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個孩子 。

1949年之後,由於醫療衛生等方麵得到長足的發展,死亡率急劇下降,壽命顯著延長,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81年的68歲(而印度

隻延長到54歲),再到現在的72歲;而世界平均預期壽命隻從1949年的47歲延長到1976年的58歲、現在的67歲。就是說中國壽命延長明顯快於

世界平均水平,更是遠遠超過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在1970-1975年時候中國預期壽命比韓國長0.6歲,現在比韓國短5.4歲。


我在《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中國人口問題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嗎?》http://www.dajun.com.cn/renk.htm)已經指出:中國人口從1949年

的5.5億增加到1980年的10億,更大程度是因為“死的太少”,而不是“生的太多”,是因為中國社會發展明顯超前於經濟發展。


  


加上當時文革的一些僵化經濟政策,這種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益明顯。1973年全國城鄉計劃生育工作全麵開始。1973年12月,全國第一

次計劃生育匯報會上,提出計劃生育要實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歲、女23周歲才結婚;“稀”指兩胎要間隔4年左右;“少”是

指隻生兩個孩子。此後在各地的宣傳中出現了“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可見當時對控製人口是小心翼翼的,而不像那個年

代對其他事情一樣。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從1973年的4.54(平均每個婦女生育4.54個孩子)快速下降到1976年的3.27、1979年的2.75(與現在

印度差不多)、1980年的2.24。就是說在1980年時候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經接世代更替水平,而伴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育意願將不斷降低

。由於壽命增加在延緩,隻要維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在低慣性增長一段時間後,就會停止增長。隨著農業技術的推廣、經濟的發展,人口

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間的矛盾就會逐步得以解決。比如1976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國稻區推廣,糧食大幅度增產。可見1970

年代這樣的寬鬆計劃生育到1980年的時候應該停止而不應該再強化。


  


1980年,新華社公布了導彈控製論專家宋健等人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人口控製論”的方法研究出來的“百年人口預測報告”

:如果按中國當時的生育水平延續下去,2000年中國人口要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即使今後平均每位婦女隻生兩個孩子,也要

到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後,才能停止增長(北京電視台:《天賦人責——宋健》http://www.btv.org/btvweb/kejiao/2006-

03/01/content_13921.htm)。這種預測結果要是考慮到經濟發展(降低生育率)和科技進步(增加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以及壽命延長已經減

緩的話,本不應該引起恐慌。但學術界還處於“一日被蛇咬,三年怕草繩”的心態:1980年中國人口才10億,糧食就已經短缺,要是增加到15

億,等於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來分有限的資源,中國肯定崩潰,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須減少人口。新華社這一預測結果發布後,引起人口

學界和政界的很大震動。一些人甚至產生了恐慌心理,驚呼中國已人滿為患了。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專門詢問了預報的計算情況。錢學森和經

濟學家許滌新等致函國務院,希望重視這一研究工作的意義。


  


1980年宋健在光明日報撰文說:“我們絕不應該保持前兩年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2.3個孩子的生育水平。為使我國人口將來不再有大幅度增長,

應該在今後30到40年的時期內大力提倡每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這是為了糾正我們過去在人口政策上所出現的錯誤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根據

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權衡利弊而作出的最優選擇。”“英國生態學家根據英國本土的資源推算,現在5600萬人太多,應該逐步降到3000萬人,

即減少46%;荷蘭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現在的1350萬人口已經超過了4萬平方公裏上的生態係統所能負擔的限度,應該在今後150年內降到500萬

,即減少63%。”(宋健:《從現代科學看人口問題》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 ... 149BBB90C48256B3200731414)。


  


1981年宋健從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百年後中國適度人口數量,結果表明,如果生育2個孩子,我們整個民族將一直處於不良式供應狀態。如果

在100年左右時間內,我們飲食水平要達到美國和法國目前水平,中國理想人口數量應在6.8億以下。從淡水資源看,中國的水資源最多隻能養

育6.5億人。同年田雪原等也得出中國最適人口應該在7億以內的結論。(陳衛/孟向京《中國人口容量與適度人口問題研究》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853)








  


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首要意圖是要在20世紀內,將中國的人口總數控製在12億之內,這一目標最早是由宋健、田雪原預測在實行中(21世紀初

的20-30年)不用擔心高齡化問題發表後(http://women.sohu.com/6/0204/17/blank219001707.shtml),於1980年9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

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其後,在同年中共中央《關於控製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中

,在1981年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全國計劃生育工作會議紀要》中和1984年中央批轉國家計劃生育委

員會黨組關於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匯報,即中共中央中發[1984]7號文件中,都又相繼強調了這一指標。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把計劃生

育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11月召開的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新憲法,更明確地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夫妻雙方都有實行

計劃生育的義務”。《關於控製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

02/04/content_2547034.htm)中說:“有些同誌擔心,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將來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化,勞動

力不足,男性數目會多過女性,一對青年夫婦供養的老人會增加。上述這些問題,有些是出於誤解,有些是可以解決的。老化現象最快也得在

四十年以後才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可以不必擔心。實行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將來生產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會福利和社會

保險一定會不斷增加和改善,可以逐步做到老有所養,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


  


總結一下當時的情況:





1、宋健認為毛澤東時期的人口政策是錯誤的,而獨生子女政策是為了糾正毛澤東時代在人口政策上所出現的錯誤。宋健的這種認識本身是錯誤

的,因為毛澤東時代人口政策並沒有錯,參見我的文章《曆史表明馬寅初人口論是錯誤的》(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9) 、

《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中國人口問題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嗎?》(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




2、根據宋健等人的預測,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2000年中國人口要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這個結論沒有考慮到很多現實因素;

筆者在《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麽樣?》已經推算即使中國1980年開始不實行計劃生育,2050年中國人口都難以達到17億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 ... sp?boardID=9&ID=84151)。





3、當時認為即使平均每位婦女隻生兩個孩子,也要到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後,才能停止增長,(宋健對於中國15億人口不能容忍)。





4、宋健認為如果生育2個孩子,我們整個民族將一直處於不良式供應狀態,宋健對當時2.3左右的生育率是不能容忍的(要是日本和歐洲國家能

達到這個生育率,估計要舉國歡慶的)。





5、當時認為,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21世紀初的20-30年)不用擔心老年化問題(事實上中國1999年就進入老年化,比預期早30年)。

6、當時認為不必擔心勞動力不足,但事實上2003年就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民工荒),全麵勞動力短缺為時不遠。

7、當時認為不必擔心“男性數目會多過女性”,但事實上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幾年就出現出生性別比增高,現在已經高達120-130,這26年

以來有近兩千萬女嬰到哪裏去了?

8、當時認為不必擔心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問題,能夠做到老有所養。但是現在養老金缺口就已經相當於一年的國民經濟總收入。到2033年將有8

萬億養老金缺口。

9、當時認為中國最適人口隻能在7億以內(要是在三百年前的話,中國最適人口才數千萬呢;參見我的文章《誰能斷言中國人口上限?》

10、獨生子女政策需要實行30-40年(就是說要到2010年-2020年才能停止,停止之後估計至多隻允許二胎,否則不可能實現7億人口目標)。

11、宋健當時認為,英國希望將人口減少46%, 荷蘭希望將人口減少63%。事實上這些觀點隻是個別學者的觀點,英國、荷蘭政府從來沒有用這

些理論來控製人口,反而鼓勵生育,但仍然難以阻擋人口下降和老化。在這方麵我們搶了個第一,從理論到實踐不到一年,但這個第一是我們

幾代人都難以承受的。作為一個大國,在社會製度的探索上寧願晚些時間也不能搶第一(這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差別),更不能做“唯一

”(比如中國目前的計劃生育),當年幸虧蘇聯、東歐搶了第一,我們才避免社會動蕩。

12、宋健當時認為,“短期預測的精度與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長期預測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幾的水平。”(宋健等:《人口預測和人口控製

》,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頁。)然而僅僅過了幾年,中國的首次百年人口預測結果就已遠脫離實際。可見,即使是相當有把握的短期人

口預測,也隻能作為人口規劃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指令性的人口計劃目標來執行(馬瀛通《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與從嚴控製人口中的誤導與失

誤》

13、當時沒有考慮不孕不育(當時不到2%,但現在有至少12.5%)和丁克、單身等不生育情況(目前北京、上海不生育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30%

左右)。

14、當時根本沒有考慮到社會發展本身能夠降低生育率的問題(現在上海、北京的生育意願不到1.1,農民也不到1.8)。

田雪原(現在為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和宋健都計算中國“最適人口”在7億以內,都認為中國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過程中不會擔心老年

化。那麽我們看看田雪原的另外一項預測:1995年底中國人口12.1億,田雪原1996年說:“2000年全國人口可達13億,2010年可達14億。”依

照田雪原的預測,到2000年中國人口達到13億,五年增加0.888億,實際上2000年底人口12.4億,五年隻增加0.3億;依照田雪原的1.8%的濾報

率(而沒有考慮同樣比例的重報率)將2000年人口“修正”成12.7億,即便如此,那五年也隻增加不到0.6億。12億多人口中每年出生1300多萬

,死亡800萬左右,變量一共隻有數百萬。田會長的預測五年就差異2880萬到5880萬。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就是根據田雪原和宋健這樣的專家

的理論製定的,嚇不嚇人?

似乎宋健很喜歡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當初的“人口控製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夏商周斷代工程”也

是,現在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中國近代史上三次“斷代工程”(斷子孫的代、斷曆史的代)都是宋

健主持,都是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前兩項“斷代工程”已經證明是錯誤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報告,被“國際學

術界撕成碎片”),第三項能是例外?由於自然科學的學者不懂社會科學,而社會科學的學者不懂自然科學,隻有宋健“既懂自然科學也懂社

會科學”,結果兩派的結論都往宋健的設想靠攏。就象兩個隊在登山,一個在山的東麵,一個在山的西麵,雙方都看不見彼此,而宋健在山頂

,宋健向東邊吆喝幾句,向西邊吆喝幾句,結果兩隊都爬到宋健所在地。就是說兩個善良、高水平的學科群體從某種角度看,張維慶也是宋健

、田雪原的受害者龐大的“國家發展戰略組”看起來嚇人,其實不過是宋健個人的觀點。拋開最後的結論,兩派的觀點確實有意義,但經過宋

健的“畫龍點睛”就麵目全非了。,要是沒有計劃生育,他副省長當的好好的,用不著當吃力不討好的計生委主任。被宋健挾持,為宋健的理

論“背書”。

可見計劃生育是始於草率。是學者(個別)誤國的典型!挾持外行專家,誤導黨和政府。當年日本“辛苦”八年才減少三千萬中國人;宋健(現

在為中日友好協會會長)一個錯誤的理論,減少1-2億人口(依照計生委的說法是3億),使得今後無數家庭老無所養,改變中國民族結構

(2000年到2005年新增人口中少數民族占42%),降低中華民族占全球的份額,改變了無數家族的曆史,威脅中國持續發展。從後果來說,中國

曆史上還有幾個人比宋健對中華民族損害更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