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美軍不容挑釁,我軍的幾次失誤及之所以失誤

(2009-05-09 18:35:23) 下一個
[轉貼]美軍不容挑釁,我軍的幾次失誤及之所以失誤

在和平年代,論證昨天的失誤,可使明日的戰爭少失誤或不失誤。若連正視這一點的勇氣都沒有,那麽改革開放這麽多年就白搞了。付出代價就要拿回成果,不管它是正麵的或是負麵的,都將有利於我軍的建設,也更有利於打贏未來更複雜的戰爭。在此基礎上,明日的戰爭必將證明我軍的光榮和強大是無可爭議的。




  (一)知己知彼上的失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朝鮮戰爭中,美軍的攻防主要靠飛機坦克火炮,且彈藥源源不絕。而我軍靠的是數倍於敵的兵力,“小米加步槍”的裝備,特點是敵後穿插近戰、夜戰,缺點是火力不足。數天背負糧彈、靠兩條腿的戰役機動,無飛機坦克,火炮機動性差,基本無戰術火炮,彈藥供給極差。




  但我軍的長處與特點很快被天才的李奇微將軍所洞察,並發明了“磁性”戰術,對我星期攻勢。“一線平惟”對我割裂穿插很快扭轉了戰場形勢,並有效地轉入反攻,使病入膏肓的美軍有了留在朝鮮的希望,成為朝鮮戰爭的轉折點。而這一重要轉折卻出自一個剛到朝鮮不久的將軍。戰爭中他被提升為北約總司令,是朝鮮戰爭中知己知彼的成功運用者之一。他準確地洞察對手,並拿出了有效的方案。而我軍除防敵側後登陸外,卻沒有大的改變。這裏指的是戰役指揮。如五次戰役,令十二和二十七軍的部隊幾乎插到三十七度線,且把殲敵數預定為五個師,其中美軍三個師。結果未能成建製地殲敵一個團自己反受創,防線反而被迫後退,造成被動。應該說,知己知彼我軍用的不好。在五次戰役前,雖洪學智等提出反對意見,指出美軍作戰特點,誌司卻未能拿出有效的對敵方案,使敵之長處得以發揮。




  (二)“不準對空射擊”




  入朝初期誌司向全軍下令“不準對空射擊”,若違反必嚴懲。其理由是各軍用輕武器對空射擊,不但打不下飛機還會暴露目標,招致更大傷亡。出現此令我以為在誌司眼裏,敵飛機速度快且火力強,對我軍危害超過坦克,定是鋼鐵怪物,靠輕重機槍當然打不動它。




  但當時的美軍F-51(螺旋槳)、F-80和F-84戰術轟炸機既無裝甲,速度又在音速以下,在空中撞上比鴿子大的飛鳥都可能機毀人亡,它根本不是坦克,美國飛行員的勇敢完全是我軍單方麵未抵抗所致。使得他們可像捕獵食草動物一樣,毫無顧忌地對我行軍縱隊、運輸車輛、前沿陣地、物資囤積點甚至單兵進行低空俯衝,其命中率極高。致使我軍攻擊受阻,運輸不暢,使夜間被圍之敵,天亮後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成功突圍,對我軍造成的傷亡損失與敵炮兵造成的幾乎不相上下。




  直到四次戰役時才發生戲劇性變化,即一個機槍手加誌司的知錯就改,將美機在對地攻擊時的“保護傘”突然擊落。也是從此,不斷有敵機被步槍擊落,使得敵機再不敢肆無忌憚地低空攻擊,也使其命中率大為降低,“關崇貴,該戰士是四十二軍三七五團十連一排二班副班長,機槍手。”該連在抗擊英二十七旅一個營的攻擊中,遭十幾架美軍飛機的低空轟炸。關崇貴被逼急了,端起機槍就要打,副射手趕快製止“副班長咱可別犯錯誤”。氣急敗壞的關崇貴大叫“大不了槍斃我”,他開火了,一個點射打了七發。這時又一架飛機向他俯衝下來,關崇貴迎頭就是一個點射,這一下他可傻了,隻見那架F-51翅膀一斜,屁股後麵冒出了黑煙,一頭栽進山溝裏,然後就是劇烈的爆炸和衝天的濃煙。“打中了!”“打中了!”陣地上的中國兵歡呼起來,技術高超的飛行員跳了傘,但由於高度太低沒等傘張開,就掉到樹杈上戳死了。這可了不得,事關重大。從營裏報到團裏,由於他打下了飛機,無人敢處理,最後報到誌司那裏請求處理意見。正為我軍防空火力不足焦急的誌司一聽經過,異常興奮,他說:“這個紀律犯出了條經驗”,就是輕武器是可以打下飛機的,要對這個關崇貴重獎。於是這個犯了大錯的關崇貴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記特等功一次。授獎時他還傻乎乎地堅決向營首長要求處分,首長又氣又笑說:“關崇貴你再犯傻,我可真處分你了。”後又因其作戰英勇被誌司連升三級,並由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其實作為誌司對自己不了解的問題,完全可以請教國內專家或新組建的空軍。貿然下達重大的不正確的軍事命令,隻能為對手撐起不該有的保護傘,給自己作戰帶來困難,成倍的增加傷亡,使敵機每擊必中,將戰場變靶場,此一失誤令人遺憾。 




  (三)麵對強大的美軍,未想到大量裝備便攜式“火炮”(火箭筒),造成攻防戰中“圍不能殲,攻不能克,敗不能歸”。




  坦克是什麽?坦克是刀槍不入,可打衝鋒的活動地堡,坦克是最早的有人機器鬥士。在裝備差的軍隊麵前,坦克是步兵最頭痛的鋼鐵怪物。我軍入朝前,人民軍狂勝美韓軍隊。靠的就是二戰明星T-34和蘇軍支援的舟橋裝備,而韓軍既無坦克有無有力之反坦克武器,在漢城上潰退時,為了提前擋住狂彪猛進的人民軍坦克,甚至在韓軍第二、三、五、七師和首都師遠在漢城外圍拚死抵抗時,韓就決然下命:炸毀漢江上惟一的漢江大橋,致使數個師的人員裝備都丟給了人民軍,包括以賴特為首的美軍顧問團。戰前韓軍9.8萬人,最終逃過漢江的隻有2萬餘人,且“炸橋令”是在美顧問團堅決反對的情況下執行的。爆炸時,橋上擠得轉不過身的難民和軍隊,連同橋體在火光中飛上了天,可見人民軍坦克的虎威(而這僅僅是開戰的第四天)。




  漢城大敗後,韓軍定出三條新戰策,第二條“為消除坦克恐怖症,決定以高級軍官編成近戰打坦克突擊組,為全軍進行示範”。麥克阿瑟也注意到這一點,親調88.9毫米火箭筒緊急空運到前線,並由英勇的二十四師師長迪安將軍(後被俘)親自督戰,以88.9毫米火箭筒冒死和人民軍坦克近距離對打。可見美國人對敵坦克的反映。相比之下,我軍每個營二具的裝備量麵對美軍大量坦克,導致我軍不能殲敵。




  如對美韓多個師級團級規模的包圍都是因火力而不足導致天亮後由飛機坦克掩護而突圍,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戰術火炮。五次戰役前我入朝的三個炮兵師,在美空軍絕對製空權下,生存都困難,更談不上戰術機動和有效的支援了。如三次戰役,我軍為突破三八線,炮一師二十五團一營僅四個夜晚的行軍中就翻車翻炮一百多次;炮二師和炮八師情況也差不多。最終炮一師參戰的火炮隻有二十四門,還有一個團未趕到前線,這二十四門還是主攻方向的主力。




  而我軍方便使用的隻有輕便的火箭筒,像對砥平裏的夜間攻擊,對陸戰第一師的圍追堵截。我十二個師對美陸一師又美七師一個團,雖部隊英勇頑強,但始終不能全殲,令人扼腕。又如五次戰役回撤時敵“紐曼尖兵”四輛坦克兩輛吉普兩輛卡車,不到四十人的步兵,敢於對我龐大的後撤部隊猛烈穿插又成功到位,說明敵對我破壞隘口的意識和反坦克的能力有清醒的了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那麽我軍能不能像麥克阿瑟一樣急調火箭筒去前線呢?我認為能。因為當斯大林得知中國同誌在無空中掩護的情況下也將出兵時,他基本上是無保留的支援了。即除空軍外,就連最先進的米格-15都拿出來了。應該承認當時的蘇軍才少量裝備,別說小小的火箭筒了,單他繳獲的德軍鐵拳反坦克火箭就不在少數,定有大量仿製品。但我軍卻無人向蘇軍申請,直到51年,我國自己仿製美軍的88.9毫米火箭筒(4800具)於51年秋先後裝備部隊,但卻沒有集中到前沿大量裝備。如五次戰役後,我六十八軍二零四師在對敵坦克劈入戰中,全師連同軍加強的火箭筒才二十四具。我以為在入朝初期,若裝備大量特調的蘇軍火箭筒,哪怕是老式的德國鐵拳(鐵拳有效射程150米,破甲150毫米),也不會使美陸一師逃走。三十八軍拚死擋住的美韓主力,將是另一種結果。在裝備量上若一個師加一個一百具的反坦克營,其最終結果決不是成建製的殲敵一個團(美軍)。這不是生產能力的問題,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就有一定的繳獲量。若說不了解它的用途,實在勉強。看來我軍對火箭筒的重視遠不如美軍。在今後步兵分隊中必須有大威力火箭(如國產98式120毫米)和像俄羅斯“短號”類的便攜式裝備(本人將“短號”看成是步兵種的“戰斧”導彈)且裝備量要達到能製約對手的程度。當然隻能是再次大裁軍以後的事了,否則將無法達到鄧小平的“頂用”標準。講個不恰當的例子,阿根廷若有百枚空對艦飛魚導彈的話,大英的遠征艦隊還能回去嗎?曆史雖不能重演,“超限戰”我們也用不著,但論證和裝備意識上卻不能落後。落後是不能打現代戰爭的。我們需要的裝備很多,但有些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如每個步兵連裝備不少於三具的“短號”類多用途便攜式導彈和九具120毫米火箭(未來的戰爭中突擊步槍的作用應是自衛、警戒、抓俘虜,還想靠突擊步槍作戰隻能是一廂情願了),才有可能和對手單挑,“頂用”。







(四)通過戰爭達到政治目的時,未能體麵的接受停戰建議,痛失戰勝良機




  戰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戰爭是為達到政治目的而不得已進行的。當通過戰爭成功的達到政治目的時,就應果斷的停止戰爭。




  我們最初的目的十分明確,即美軍若跨過三八線,中國人民不能坐視不管。這是中國政府對聯合國軍的警告。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美國政府卻漠視聯合國軍,跨過三八線,超越了聯合國軍的政治目的,即“驅逐攻入南朝鮮的北朝鮮軍隊”。結果造成了中國政府的決然出兵(這不同於二戰中蘇軍進入波蘭,是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在“無空中掩護下”,神勇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以擅長的近戰、夜戰和凶猛的割裂穿插,直打得美韓軍一潰數百裏,連以英勇頑強著稱的王牌部隊“陸戰第一師”都險遭殲滅。強悍的第二師即遭重創。誌願軍通過三次戰役,打得有二百年曆史的山姆大叔捉襟見肘,狼狽地逃至三十七度線。在搶過漢江時,連身經百戰大智大勇的李奇微將軍都為這支光榮而悲慘的部隊捏一把汗。若這時有一支中國軍隊趕到,災難將是毀滅性的。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一個錯誤即越過三八線,超越了政治目的,使美國士兵的寶貴生命遭受到不該有的損失。(戰後,中朝統計殲敵1093839人,美方稱總損失1474269人,美軍傷亡失蹤被俘總計142091人。) 




  但戰爭並未停止,大獲全勝的中國軍隊不知何時又會大喝一聲揮戈南下,聯合國軍有被徹底打敗或趕下大海的可能,在這危急關頭,老朋友英法站出來了,他們提議立即停戰。美國政府權衡利弊,通過投票,最終痛苦地接受了這一提議。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類似投降書一樣的東西——《立即停戰條款》。於51年1月13日,由英法兩國向安理會提出(其內容參見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朝鮮戰爭》中部P481)。




  (1)建議立即停戰。但必須保證這種停戰不得用於準備新的進攻和隱蔽下次軍事活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停戰期間,雙方要相互尋求永遠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法。




  (3)外國軍隊要在適當的階段退兵。




  (4)停戰期間,整個朝鮮的管理,由聯合國批準的委員會負責。




  (5)為了解決台灣的將來和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等,建立包括中國、蘇聯、英國、美國等四個國家在內的特別機構。




  很明顯這個議案對於已經傾注了幾萬人生命和巨大戰爭費用的美國來說,哪裏是“體麵的停戰”,完全是屈辱性的投降。




  約翰8226;斯帕涅爾評論說:“如果中國在那個時候同意談判,戰後的政治地理和國際形勢就會同現實有很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對中國來說一定會更加有利。這是因為,那時候的中國能夠作為不敗的勝利者,使美國懷有中國強大的印象來到會議的座位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我認為,當你用有效的手段將對手征服後,就應果斷的將其成果占有。反之他將不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特別是對手喪失作戰信心的情況下。




  (五)軍事民主的重要性




  1.過分遙控前線司令官,有害無益。




  誌司在四次戰役中,丟下十萬火急的前線司令部,風風火火地趕回北京和主席理論進退,何必如此呢?我軍雖在三次戰役中大獲全勝,將敵擊退至三十七度線附近,並解放了漢城,看似形勢大好。但誌司深知敵在大規模退卻中,特別是美軍並未受到嚴重的兵員損失。現在敵人開始反撲,我軍應放棄漢城,主動撤至有利地區,轉入防守。原因是,三次戰役中我軍兵員損失,彈藥糧食物資等都未及補充,是強弩之末,再勉強攻擊,無勝算可能。但主席來電,不但不同意放棄漢城,反而要其打到大田和安東,這已接近三六線了。在電報不能講明的情況下,彭決然返京理論進退。這在客觀上說明,中央對前線司令員過多過重地遙控指揮。用美國人的話說就是“前線的攻防由它的司令官決定吧,他比我們更清楚該怎麽辦,過多地幹預隻能把事情搞得更糟”。而誌司的火線返京就說明了該問題的嚴重程度。它會使前線的司令官既做不成無米之炊,又不知所措,搞不好會弄成臨陣換將。此乃兵家大忌。 




2.不利防守的陣地應堅決放棄。




  在上甘嶺戰役中從五聖山的位置看,它是深入敵陣地的兩個高地。從火力控製上看,對我極為不利。我軍兵力糧彈的補充都要在敵火控製下進行,防守十分困難。用當事者的話說“在敵人的鼻子底下硬要楔入釘子,這個釘子是否楔得住?”“九十二團隻打了三天就不得不換上九十三團,問題是,九十三團又能打幾天?之後,一零六團又能打幾天?自己還有多少團可供這種毀滅般的消耗?王近山躊躇不已……”“上甘嶺總麵積大約3.7平方公裏。如果把五聖山比作一個坐下的人,五九七點九高地和五三七點七高地則是這個坐著的人伸出的兩隻腳。並且,這兩隻腳已經踹到敵人防禦陣地的中腹了。”②結果我軍先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十五軍和十二軍傷亡嚴重。我以為放棄上甘嶺,以五聖山為主陣地,以炮火控製上甘嶺更為有效。反之在敵火下占領上甘嶺,我炮兵也不可能在上甘嶺上以火力有效控製敵的交通。在上甘嶺的暴露人員和裝備基本無法生存,把不好守的陣地放棄,使敵在得不到切實利益的情況下徒增傷亡。雖王近山想到了,但未能力陳主見,不知是膽量不夠或是沒有軍事民主意識。我以為人民軍對某地的死戰不退,不應成為我軍死守不利陣地的尺度和借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陳賡等建議坑道戰的重大貢獻。




  用二戰名將隆美爾的話“我們在東線是同人在作戰(指蘇軍),我們在西線是和鋼鐵作戰(指美軍),我軍放一炮敵軍還十炮百炮。”說明了美軍火力的強度。我軍在陳賡等建議下發明了最為有效的坑道戰,並成功的守住了防線,且大量殺傷了敵有生力量,最終使戰線穩定。這是我軍事民主的光輝典範,是用任何戰法無可替代的優秀創舉。

  4.在鄧華等建議下,誌司明智的撤銷了第六次戰役,也是戰爭中看不見明顯戰果英明之舉、民主之舉。

新上任的克拉克將軍基本作戰意圖就是歡迎共軍進攻。他認為“對付共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待其走出陣地後,在野戰的情況下,以我絕對優勢的火力給以決定性的打擊。”但他的幻想被鄧華等識破。若無人提出此建議,第六次戰役必然發起,正中美軍下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