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曆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9-05-08 17:42:46)
下一個
ZT 中國共產黨曆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當時,在法國的共產主義小組還沒有和國內取得聯係,所以沒有派代表出席)。推舉的代表共12人:湖南小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小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劉仁靜、張國燾,濟南小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陳公博,日本東京小組周佛海。參加大會的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會議。
1921年7 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鑒於當時黨員的數量比較少,各地組織尚未健全的情況,決定暫不成立黨的中央委員會,先組成中央局,負責黨的領導工作。會議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 3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組織主任,李達任宣傳主任。中央局的設置,對健全黨的組織,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加強中央對各地黨組織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議在召開過程中曾遭到帝國主義密探的幹擾,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討論了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共二大
1922 年7 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根據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精神和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為製定中國民主革命的綱領,團結全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在上海南成路輔德裏 625號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蔡和森、高君宇、王盡美、鄧中夏、施存統、李震贏、楊明齋、陳望道、項英等等12人。代表黨員195 人。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當選為中央委員。鄧中夏、向警予當選為候補委員。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的部分代表,回國後參加了大會,並向大會作了報告。陳獨秀主持了會議並代表中央局報告了一年來黨的工作,介紹了黨組織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情況。張國燾報告了遠東人民會議以及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情況。施存統報告了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況。大會分析了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討論了黨的任務,通過了《關於“ 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及關於《議會行動議決案》、《關於“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少年運動問題的決議案》、《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案》、《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當選為中央委員,鄧中夏、向警予當選為候補委員。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會後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大會的不足之處是,對於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對於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聯係問題,認識尚不清楚。對於工農聯盟的問題,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以及建立工農政權等問題,也都還沒有認識。中共二大之後,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為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而鬥爭的新征途。
中共三大
1923 年 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張太雷、陳潭秋、向警予、張國燾等30餘人(其中有表決權的19人),代表黨員420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大會。在大會開幕前舉行了兩天預備會,議決分工起草黨綱、黨章和各項決議案。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澤東、張太雷、向警予以及馬林等參加了會議文件的起草和會議的組織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出由 9名正式委員、5名候補委員組成的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毛澤東、王荷波、朱少連、譚平山、項英、羅章龍;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鄧中夏、徐梅坤、鄧培、李漢俊、張連光。中央執行委員會選出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譚平山(後因譚平山調任駐粵代表,9月補入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委員長,毛澤東任秘書,羅章龍為會計。其餘4名中委分派:李大釗駐北京、譚平山駐廣東、項英駐湖北、朱少連駐湖南。中央局下設組織、宣傳、婦女等部門,毛澤東負責組織,蔡和森、羅章龍、瞿秋白負責宣傳,向警予負責婦女工作。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同年1 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指出的“中國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及其在中國的封建代理人”,“國民黨與年青的中國共產黨互相配合行動是必要的”,但“黨必須保持自己本身的組織和嚴格集中的機構”,“無論如何不應當與它合並,不應當在這些運動中卷起自已的旗幟”等精神,討論是否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和產業工人是否加入國民黨的問題。陳獨秀主持了大會,並代表上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作了工作報告。大會在討論中,多數代表著重批評了張國燾等不願積極同國民黨合作的錯誤意見,也不同意馬林、陳獨秀提出的“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右傾觀點。大會最後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同時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政治上的獨立。經過充分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以及《關於第三國際第四次大會決議案》、《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關於黨員入政界的決議案》、《勞動運動議決案》、《農民問題決議案》、《青年運動決議案》、《婦女運動決議案》等7 個決議。上述文件,內容豐富,涉及到各個方麵,在黨的建設方麵有許多重要內容。最後,大會選舉出由9 名正式委員、5 名候補委員組成的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毛澤東、王荷波、朱少連、譚平山、項英、羅章龍;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鄧中夏、徐梅坤、鄧培、李漢俊、張連光。中央執行委員會選出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譚平山(後因譚平山調任駐粵代表,9月補入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委員長,毛澤東任秘書,羅章龍為會計。其餘4 名中委分派:李大釗駐北京、譚平山駐廣東、項英駐湖北、朱少連駐湖南。中央局下設組織、宣傳、婦女等部門,毛澤東負責組織,蔡和森、羅章龍、瞿秋白負責宣傳,向警予負責婦女工作。中共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思想,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正確地確定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促進了國共合作的形成。但是,大會對於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農民問題和軍隊問題還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
中共四大
1925年1 月11日至22日,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彭述之、張太雷、陳潭秋、李維漢、李立三等20人,代表黨員994 人。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參加了大會。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加強黨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以及在宣傳工作、組織工作和群眾工作方麵如何準備迎接大革命的高潮。陳獨秀主持了會議,並代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維經斯基在會上作了關於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的報告。出席1924年6、7月間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的中共代表,向大會作了關於共產國際五大的情況和決議精神的報告。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先後在大會上講話。各區、各地方委員會的代表向大會報告本地區的工作情況。
大會回顧了三大以來黨的政策製定和實施的情況,肯定了上年5 月中央擴大會議對黨的工作中右傾錯誤的批評,重新規定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合作以及關於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等方麵的一些方針,指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性。大會圍繞著當前的中心工作,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和《對於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代表報告之議決案》、《對於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代表報告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之議決案》、《對於同誌托洛茨基態度之議決案》、《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之議決案》、《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對於職工運動之議決案》、《對於農民運動之議決案》、《對於青年運動之議決案》、《對於婦女運動之議決案》、《對於宣傳工作之議決案》、《對於組織問題之議決案》等1 1 個重要決議。大會閉幕前一天,正值列寧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大會為此發表了《對於列寧逝世一周年紀念宣言》。
大會選出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新當選的中央執行委員共9 人: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項英、瞿秋白、彭述之、譚平山、李維漢;候補執行委員5 人:鄧培、王荷波、羅章龍、張太雷、朱錦堂。在隨後舉行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陳獨秀被選為中央總書記兼中央組織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傳部主任。張國燾任中央工農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傳部委員,以上五人組成中央局並駐中央局。
中共四大的主要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隻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中共五大
1 9 2 7 年4 月2 7 日至5 月9 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澤東、任弼時、劉少奇、鄧中夏、張國燾、張太雷、李立三、李維漢、陳延年、彭湃、方誌敏、惲代英、羅亦農、項英、董必武、陳潭秋、蘇兆征、向警予、蔡暢、向忠發、羅章龍、賀昌、阮嘯仙、王荷波、彭述之等8 0 多人,代表著5 7 9 0 0 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羅易、鮑羅廷、維經斯基等也出席了大會。
這次代表大會是在大革命的緊急關頭召開的。大會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糾正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錯誤,並決定黨的重大方針政策。陳獨秀主持開幕式,並代表上屆中央委員會作了《政治與組織的報告》。報告的整個基調是右傾機會主義的,既沒有正確地總結經驗教訓,也沒有提出挽救時局的方針和政策,並為過去的錯誤進行辯護,繼續提出了一些錯誤的主張。陳獨秀報告之後,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羅易作了題為《中國革命問題和無產階級的作用》的講話。接著,大會代表對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作了一定的批判。瞿秋白把自己寫的批判陳獨秀錯誤的《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的小冊子,印發給大會代表,並作了係統發言。蔡和森在發言中指出:中國小資產階級政黨(國民黨)過去之弱點及現在動搖,說明能領導革命到底並取得勝利的隻有無產階級政黨。我們應以堅決的無產階級的領導去製勝小資產階級的動搖與猶疑。毛澤東批判了陳獨秀在對待農民問題上的錯誤,主張把農民組織起來,武裝起來,迅速加強農民的鬥爭。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關於中國問題決議案之決議》、《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案》、《土地問題決議案》、《職工運動決議案》、《組織問題決議案》、《對於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決議案》以及《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大會還發表了《為“五一”節紀念告世界無產階級書》和《為“五一”節紀念告中國民眾書》。
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當選的中央委員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周恩來、李維漢、李立三、瞿秋白、劉少奇、蘇兆征、張太雷、阮嘯仙、任弼時、陳延年、羅亦農、賀昌、向忠發、彭湃、項英、彭公達、趙世炎、惲代英、譚平山、彭述之、羅章龍等2 9 人。候補中央委員有:毛澤東、陳潭秋、陸沉、黃平、李振瀛、袁達時、林育南、吳雨銘等11 人。
1 9 2 7 年5 月9 日,中共五大選出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在隨後召開的中央五屆一中全會上,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機構。陳獨秀、蔡和森、李立三、李維漢、瞿秋白、譚平山、張國燾 7 人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陳延年、周恩來4 人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瞿秋白4 人(後又增補李維漢)為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繼續被選為總書記。周恩來為秘書長(未到任前,由蔡和森代理)。
中共五大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作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陳獨秀雖然作了一些檢查,但沒有真正改正錯誤。因此,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中共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出席大會的共有142人。
會議的主要報告有:瞿秋白作《中國革命與共產黨》的政治報告,周恩來作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的報告,共產國際代表布哈林作《中國革命與中共任務》的報告。會議共通過政治、軍事、組織、土地問題、農民問題和職工運動等14項決議案。這些決議案指出:中國社會的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勢正處於兩個革命高潮之間;黨的總任務不是進攻,而是爭取群眾、準備暴動。會議還製定了中國革命現階段的十大政綱;規定了黨的建設、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紅軍和根據地建設的各項政策;批判了“左”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特別是盲動主義的錯誤。
會議還選舉了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由委員23人、候補委員13人組成。
中共六大製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1928 年7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包括蘇兆征、項英、周恩來、向忠發、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7名正式委員和關向應、李立三、羅登賢、彭湃、楊殷、盧福坦、徐錫根7 名候補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蘇兆征、向忠發、項英、周恩來、蔡和森5名正式委員和李立三、徐錫根、楊殷3名候補委員共8人組成。向忠發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常委主席。20日,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常委的分工。周恩來任常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蔡和森任宣傳部長,楊殷任軍事部長,蘇兆征任工委書記,李立三任農委書記,張金保任婦委書記。這次中共中央組織機構和領導成員變化的一個明顯特征是高級領導成員的工人成分增加。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曆時50天。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共計755名,代表全國121萬黨員。大會選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彭德懷、康生、陳雲、陳毅、賀龍、徐向前、高崗、張聞天、彭真15人組成主席團,選舉任弼時為大會秘書長、李富春為副秘書長。
大會的主要議程是: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的報告;任弼時作關於黨的曆史問題的報告;通過新的黨章,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6 月9 日,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4 4 名。6 月1 0 日,選舉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3 3 名。6 月1 1 日,大會閉幕,毛澤東致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選舉產生了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97人,候補中央委員73人;
政治局委員17人,政治局候補委員6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總書記鄧小平;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和總書記組成,共6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
可以看出,八大的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為建國初期的中央書記處的五位書記,八大的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中共七大中央書記處的延續。
當時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軍政任職: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
朱 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劉少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周恩來――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陳 雲――國務院副總理;
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8年5月25日,八屆五中全會增選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林彪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作為黨的第五位副主席,林彪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六,在鄧小平之前。此後,一直到“文革”前,政治局常委的人員和排位都沒有變動。當時中央辦公廳內部習慣稱呼毛、劉、周、朱、陳、林、鄧為“一組”、“二組”、“三組”、“四組”、“五組”、“六組”、“七組”。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1966年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調整了中央領導成員:中央委員會主席仍為毛澤東,副主席隻留林彪1人,對劉、周、朱、陳的副主席職務不再提及;政治局常委增加了陶鑄、陳伯達、康生、李富春4人;新的排序為: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新的常委最顯著的特點,一是身為“副統帥 ”的林彪地位急劇上升,從原來的第六位一下升到第二位;二是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國家主席)、朱德(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排名大幅度下降,分別從原來的第二、第四位降為第八、第九位;三是常委人數增至兩位數,達到11人。這是中共黨史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最多的一次。
新增加的政治局常委其他主要任職為:
陶鑄――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宣部部長,中央文革小組顧問(1966年12月停職);
陳伯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中宣部顧問;
康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李富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
196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劉、鄧、陶均被打倒,朱、陳、李也“靠邊站”,實際隻剩下毛、林、周、陳(伯達)、康5人。
1968年10月,八屆十二中全會錯誤地決定永遠開除劉少奇黨籍,並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中共九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2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70人,候補中央委員109人;
政治局委員2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林彪;
政治局常委:毛澤東、林彪、陳伯達、周恩來、康生。
本屆政治局常委沒有新增委員,所當選的5人均為八屆十一中全會常委;毛澤東是中央主席,林彪是副主席,理所當然地排在第一、二位。林彪“副統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後三位是按姓氏筆畫排列,周恩來當時是黨內第三號人物。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職務:
毛澤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林 彪――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陳伯達――中共中央文革小組組長;
周恩來――國務院總理,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康 生――中共中央文革小組顧問。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廬山召開的九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宣布對陳伯達進行審查。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
中共十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249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5人,候補中央委員124人;
政治局委員2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王洪文、康 生、葉劍英、李德生;
政治局常委由9人組成,按姓氏筆畫為: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朱 德、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康 生、董必武。
這屆政治局常委令人矚目之處頗多:一是王洪文政治地位的迅速飆升,由九屆中央委員一下升至中央副主席,在黨內排第三;二是黨的副主席增至5人,為建國後曆屆之最(八屆一中全會為4人,八屆五中全會增補為5人);三是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當選副主席,在人民解放軍總部領導中前所未有;四是常委增至9人,遠多於八屆一中全會的6人和九屆一中全會的5人;五是德高望重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董必武和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入選常委(盡管朱、董屬“照顧”性質)。
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任職:
王洪文――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
葉劍英――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主持),國防部部長;
李德生――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總政治部主任;
朱 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張春橋――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
1975年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的十屆二中全會,增選“文革”初期被打倒、1973年3月複出的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批準了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的李德生關於辭去所擔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請求。這樣,政治局常委一增一減,仍為9人。
1975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代主席董必武逝世。
1976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許多對中國曆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事驚人地集中於這一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病逝。4月5日發生“天安門廣場事件”。4月7日,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國務院總理)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錯誤地撤銷了鄧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元帥辭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幫”,竊居黨政軍要職的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被解除一切職務。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軍委主席。中共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職的隻剩葉劍英一人。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追認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恢複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永遠開除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中共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0名。選舉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201人,候補中央委員132人;
政治局委員23人,政治局候補委員3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
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組成。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主要任職:
華國鋒――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
葉劍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
鄧小平――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總參謀長;
李先念――中央軍委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汪東興――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華國鋒以其在粉碎“四人幫”中的作用和當時的特殊背景,繼續當選中央主席;葉、鄧、李三員老將在政治、軍事、經濟工作中坐鎮中樞,起到了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汪東興是九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十屆政治局委員,本屆政治局常委,一屆升一格,也不算意外。本屆政治局常委全部由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常委組成,前三位分別擔任軍委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充分表明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軍隊地位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八大政治局常委陳雲時隔十餘年後重進政治局常委,並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數,選舉胡耀邦、趙紫陽為政治局常委;批準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和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的辭職請求。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六中全會,改選和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同意華國鋒辭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選舉胡耀邦為中央主席,趙紫陽為中央副主席,華國鋒為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政治局常委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組成,新的排名順序為: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華國鋒。
胡耀邦上升至第一位,華國鋒則降至第七;鄧小平雖然排名仍是第三,但他身居軍委主席要職,實際上已經確立了在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核心地位。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選舉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210人,中央候補委員138人;
政治局委員25人,政治局候補委員3人;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
政治局常委: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 雲。
新一屆中央委員會不設主席、副主席,黨的最高領導人改為總書記;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延續,華國鋒不再擔任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員,保留中央委員資格。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胡耀邦――中共中央總書記;
葉劍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鄧小平――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趙紫陽――國務院總理;
李先念――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工作(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陳 雲――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5年9月16日至24日召開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同意年事已高的葉劍英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選舉產生了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75人,中央候補委員110人;
政治局委員17人,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
政治局常委:趙紫陽、李 鵬、喬 石、胡啟立、姚依林。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趙紫陽――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李 鵬――國務院副總理(1988年3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總理);
喬 石――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胡啟立――中央書記處書記;
姚依林――國務院副總理。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的職務;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免去胡啟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職務。
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為:江澤民、李 鵬、喬 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選舉產生了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89人,中央候補委員130人;
政治局委員20人,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 鵬、喬 石、李瑞環、朱榮基、劉華清、胡錦濤。
常委中的前四位是十三屆四中全會政治局常委成員,排名順序不變;新當選的常委中,朱榮基是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胡錦濤是十三屆中央委員,劉華清則是十四屆新當選的中央委員。但劉是老紅軍,1955年即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本屆常委中資曆最老。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江澤民――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
李 鵬――國務院總理;
喬 石――中央黨校校長(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李瑞環――(1993年3月在政協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朱榮基――國務院副總理;
劉華清――中央軍委副主席;
胡錦濤――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選舉產生了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3人,中央候補委員151人;
政治局委員22人,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 鵬、朱榮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
常委中前五位均為上一屆常委成員,朱榮基與李瑞環的排名對調;新當選的尉健行、李嵐清為上一屆政治局委員。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江澤民――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 鵬――國務院總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朱榮基――國務院副總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總理);
李瑞環――全國政協主席;
胡錦濤――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副主席);
尉健行――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李嵐清――國務院副總理。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勝利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選舉了十六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8人,中央候補委員158人;政治局委員22人,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 菊、吳官正、李長春、羅 幹。
這次代表大會在黨的曆史上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它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走向。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順利實現了新老交替。政治局常委中隻有胡錦濤是上一屆政治局常委成員;曾慶紅為上一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其餘7人均為上一屆政治局委員。
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21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代表7300多萬黨員的2200多名黨的十七大代表和特邀代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出由371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和127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
另外,江澤民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分別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