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影響當代中國的沉默巨人
(2009-04-25 19:31:09)
下一個
李石曾:影響當代中國的沉默巨人
以中國教育為終身職誌,影響當代中國思潮、學術而至實際政治的教育巨擘,隻有兩人: 蔡元培、李石曾。蔡、李同時代人,若論留法,李比蔡早上五年,還是第一個留法學生。他們不但同在北京大學;蔡為校長,李為教授。李尚接下蔡擔任中法大學校長。又先後擔任過北平大學校長、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及院長、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若論家世顯赫;實際資助教育和青年、創辦中法大學和接引中國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為國家造就無數人才,實質影響到中國政治。李或有過之。胡適之當然也影響思潮和學術,但他並不是終身以教育為職誌的人。
舊世家的新人物
李石曾以字行,原名李煜瀛。出身顯赫的世家。據清史記載這一家:自明代居於山西,後遷於河北高陽。高陽李氏自李國普(木旁)中式進士,開始科名鼎盛而成仕宦世家。李國普諡號文敏;子霨諡文勤;再傳至李敏啟,為太常寺少卿;李鴻藻更顯赫,曆鹹同光三朝諸部尚書而至太子太傅、大學士;在明清一代即宰相,可稱相國;諡文正。是文人從政最尊崇的諡號。有子焜瀛(符曾,官至郎中)、煜瀛(即石曾先生)。李氏昆仲雖來自傳統世家,但會當清末亂世,卻極思改革社會,接受新潮思想。同響往當時普魯東、克魯泡特金等之無政府思想。李石曾並翻譯“克魯泡特金回憶錄”,和法國著名地理學家、烏托邦主義的雷克呂(Elisee Reclus 1830-1905)的著作。他認為科學和教育,能為落後的中國掃除腐陋的成規和傳統的偏見;並可建立一個與時代同步的新社會。李石曾從小得慈禧太後的歡心,收為義子,賜三品官;惟終李一生,未穿清服。並在一九零六年加入同盟會,反對專製腐敗的封建王朝。為創建民國四大元老之一(其他為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可見李的人格獨立,不依傍權勢。
民國成立後,李石曾仍一本初衷而獻身教育。其兄則從事實業興國,都隻對國族、社會盡其責任,未見名利的私謀,高風亮節,世所少見。
帶動社會改革的風潮
李石曾生於公元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中國喪亂以啟列強瓜分企圖,但亦是慈禧太後權利鼎盛之世,德宗尚未親政。一九零二年(光緒二十八年)石曾先生二十一歲,如果他想為官,別的不談,隻以慈禧的義子言,就可以飛黃騰達。但他卻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到法國留學,是中國留法學生第一人,同行尚有張靜江和夏堅仲。初入孟達順莪農學院畢業後入巴斯德學院、巴黎大學,成為中國留法著名的生物學家。還在李石曾求學的年代(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已將組織的“中興會”改為“同盟會”;翌年(一九零六),李石曾就參加該會從事打倒清廷的革命工作。同年和吳稚暉組織“世界社”;以出版、研究、教育。社會四項事業為立社的目的。一九零七年,蔡元培也到了法國實行儉學,當時李石曾已成為巴黎大學出身的生物學家了。
我們從“世界社”成立的目的(或稱宗旨)看,李石曾致力於出版事業,來配合他喚起國人對中國積弱的的研究,以教育來達成社會的改革,以建立新的社會為目的。這都是相輔相成。李石曾認為,戲劇對社會的影響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認為要打破傳統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壟斷的中國劇場,必須注入新的思潮,帶動傳統社會的改革。他以“世界社”雜誌的兩期開始介紹西洋戲劇。並第一個翻譯當時法國流行的諷刺社會的獨幕劇“鳴不平”,對階級、職業的貴賤有深刻的描寫。此劇後來在中國演出,更名為“黃金塔”,就是法國原著的“鳴不平”,(出自劇作家L’Echelle 的手筆)。李石曾又翻譯了三幕名劇“夜未央”(LeGrand Soir)
描寫帝俄女英雄暗殺沙皇的故事。李有激發人心反抗黑暗專製的戰鬥精神,當然是配合他的革命思想。原作者為波蘭人Leopold-Kampf(中譯名:廖抗夫1874-1913)。李石曾得當時主演該劇的女主角 De Sanoit的介紹,與原作者廖抗夫認識;並得他為譯本寫序。
李石曾的譯本把法國舞台劇帶進中國,引起了翻譯西洋劇的風潮;以後有馬君武翻譯德國名劇“威廉退爾”;曾樸翻譯法國雨果的“梟歟”;陳睱譯的挪威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等。打破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壟斷了中國社會劇場。表現了真實的題材、新穎的場景和表演形式。李石曾又把中國的戲劇介紹到西方劇場去,通過法國的音樂大師拉格伊(Louis Laloy 1874-1944);連同他翻譯馬致遠的“漢宮秋”、“黃粱夢”介紹到法國。中法戲劇交流又是從李的介紹始。他的確相信戲劇對社會的影響。一九三零年(九一八事變前一年)他又致力於創辦“北平戲曲專科學校。
(以上照片由高陽李氏學會提供)
從“勤工儉學“到”中法大學“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在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各省響應,孫當選臨時大總統。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李石曾並不熱衷政治活動,他認為要建立一個新國家、新社會,要培養人才為第一要務。“百年樹人”對教育長遠的規劃,更需要像他這些不計眼前名位者的獻身,為新國家、新社會造就人才。他完全了解國家自鴉片戰爭(一八四零)開始已曆七十二年的喪亂,讓國家負擔大量青年出國求新知當無可能。憑他個人在法國的經驗和人際關係,於一九一二年與吳玉章在北京發起成立“留法儉學會”。第一次將他的教育理想寫進會章;“改良社會,首重教育”、“造成新社會、新國民”。他熱心為青少年的留學出錢出力,和向各界籌募,並常到法國為留學生安排工作和各校選讀的課程。一九一六年,他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在他的組織和交涉下,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零年間,先後分二十批共一千七百人到法國勤工儉學。包括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一九二零年,已有許多學成歸國的學生,回來協助李石曾將北平碧雲寺原有的“法文預備學校”擴充而成“中法大學”,隸屬“世界社”興辦教育下的“世界大學”。一九二一年,複在裏昂成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即裏昂中法大學)。北平的“中法大學”本部先後增設“孔德學院”(以法哲學家命名)、“服爾德學院”(以法文學家命名)、“居禮學院”(以物理學家命名)、都經政府明令立案,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搖籃,影響至大。“中法大學”首任校長蔡元培,繼之為李石曾、李書華、李麟玉。至一九五零年與華北大學工學院合並始結束。在法國的“裏昂中法大學”以李石曾之努力,獲法國以庚子賠款捐出興建,以法國為主管。中國留學生有一百三十一人獲得博士學位,六十人獲得工程師文憑。他們大多學成歸國,成為我國科學界、教育、文化‘藝術的中堅。該校至一九五一年始停辦。
超越黨派的巨人
李石曾不空談教育理想,他以務實來實現它。一九三三年的“北京晨報”(五周年特刊)刊出他的教育觀:一。儉學與工學相結合;就是勤工儉學結合當時國情,打破了少數官費生的紈絝子弟的陋習。這也是打破傳統壟斷教育的習氣,鼓吹起近世半工半讀的克難刻苦精神,造就了大批留學生。二。學理與實用相結合。近世大學已有所謂Co-op大學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機構實習。加拿大著名的滑鐵盧大學等就是采取學年中一半在校上課,一半到相關企業、機構實習。李石曾的先知先覺提早了半個世紀。三。身體力行、兼全並重。就是提倡苦幹求實效。四。以天然優美的學習環境和工作,代替學校之假期與遊藝,將學校設於風景區。他認為:辦學還應結合四個元素:嚴謹、求實、科學、民主。
李先生幾乎是民國史上一個完人,一生孜孜矻矻於造就青年的教育事業,心無旁騖。隻要有益於人群社會或國家民族的,他都不辭勞苦,甚至獨任艱巨,而從不誇功逞能。過去有人非議他的翻譯無政府主義論調,引入這種荼毒人心的邪說。殊不知石曾先生崇尚自由民主,奉膺“人民有知的權利“,他當時介紹這一種新的學說,並不等於他信服他它,讚成它。如他出身於傳統封建家世,卻終身信奉孫中山學說,並不因提攜過的人飛黃騰達而心存異誌。“菜根譚”有言:“看得開名利,便可超凡”。李先生幾可稱民國完人,大概與此有關。
近日讀到“高陽李氏”的網頁,對這一位影響當代中國的沉默巨人,興起我將這些零零碎碎的史料,整理較為有係統的初步陳述,作為曆史存真的開步。實際上,去年底我已讀到石曾先生的侄孫女李潔珣部分相關的傳記,並帶到台灣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黨史館,向館長建議為這一位開國元勳出單行本。館長也認真看過,也認為有此必要。可惜黨史館沒有經費(不是不足),隻可擱置下來。我想,如果不是黨同伐異,像李石曾對當代對中國的影響,早已超越黨派的巨人,國民黨黨史館的館長,向一個熱心推薦黨元老的中評委沒有說謊的可能。我後來再向台灣、香港一些出版社問詢或推薦,都基於商業的投資報酬而未果。倒希望國內有廣大讀者市場的公私出版企業促成。試想;直接間接接受李石曾恩惠的組織、機構或個人,連他一本傳記都無法出版,真是負德負恩說不過去的。
先生生於一八八一年,終於一九七三,享壽九十二歲。晚年有田寶田為伴,當時台灣尚艱苦,先生沒有其他照顧,生活生計桎梏,恐非當年輸財興學時始料所及。我在學生時代尚及見,他已是老境頹唐了,時代辜負了他!不禁擲筆三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