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孟良崮戰役以後粟裕連戰連敗,被迫檢討
(2009-03-01 20:45:46)
下一個
鮮為人知:孟良崮戰役以後粟裕連戰連敗,被迫檢討
核心提示:揭開宣傳的畫皮,粟裕並非如許多人想象或吹捧的那樣是比林彪還牛的常勝將軍,共軍也遠非百戰百勝。勝敗乃兵家常事,然而共軍打的敗仗大都成了“軍事秘密”,被塵封了幾十年後才逐漸暴光。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經過40多天的休整和準備,又集中了主力11個整編師(整編師為軍級建製),32個旅、24萬餘人,由範漢傑統領,采取密集平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重新向魯中山區進犯,企圖將華東野戰軍主力消滅在魯中山區。6月底,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強渡黃河,開始戰略反攻。在山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為調動分散敵軍,創造在運動中殲敵機會,並直接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粟裕決定兵分三路,以一縱、四縱向魯南;三縱、八縱、十縱向泰安、兗州段出擊;粟裕直接指揮第二、六、七、九縱隊和特種兵縱隊留內線作戰,鉗製當麵之敵。
華東戰場國共兩軍力量對比其實我軍占優勢,華野12個野戰縱隊加地方部隊近50萬人,敵人總共不到達30萬人還分了幾路,隻要自己主力不分散,隨便打哪一路敵人隻要指揮得當都可取勝,比起紅軍時期敵我力量對比都是10:1的力量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麽難事。雖然毛澤東有“分兵”的建議但並不是命令。如有不妥,陳粟完全可以據理力爭,配合劉鄧並不一定要分兵,隻要他們能打勝仗就是最好的配合!
看到粟裕的部署,範漢傑抽調出5軍、7軍和57、65、48、83、85師,首先在魯南合圍了葉飛的一縱和陶勇的四縱,殲滅二萬餘人。當一、四縱拚死殺出重圍在魯西南與三、八縱會師時,部隊完全喪失了戰鬥能力。三、八縱也不順利,在拿下國軍留下的泰安這坐空城後,盲目驕傲,圖謀濟寧,結果損兵折將,丟掉了四千將士。粟裕所率的四個縱隊更是不妙,七月十日,粟裕令四個縱隊消滅黃百韜的25師,部隊出發後才得知25師和64師已經靠攏,於是倉促改變軍令,轉向胡漣的11師進攻,卻不知胡漣在南麻一帶早已防守嚴密,修造了極為精細的立體交叉陣地。粟裕的四個縱隊倉促連攻了三天,毫無結果,黃百韜的25師和64師又擊其兩翼,粟裕大敗而退,士氣極為低下。當此時,粟裕又得知8師剛到臨朐立足未穩,遂攻臨朐,誰知天不作美,大雨傾盆,山洪爆發,將士淹死者不計其數,加之8師防守不弱,粟裕強攻五天,傷亡慘重,無果而返。這兩仗下來,粟裕所率的四個縱隊損失將士四萬餘人。整個華東野戰軍共丟掉了近七萬人馬。粟裕和範漢傑的交手,顯得毫無章法,輸了再打,打了再輸,直到丟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後才清醒過來,不得已主力退出魯中。十一縱返回蘇中;二、七、九、十三縱進膠東。
七月分兵之敗後,粟裕代表華野給中央寫個匯報總結,說主要是“戰略上過於樂觀”。譚震林不同意,說戰略上問題不大,主要是組織指揮和戰術上的問題。陳毅當時也認同譚的意見。譚還特地給粟裕寫了一封信,很直率的指出粟裕同誌“軍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遠見”“常常隻看到一兩步”“不能簡單的以樂觀來檢討,這樣不能把問題搞清楚”。粟裕一聽,有些情緒,單獨給中央去電自求處分。
部下的看法:
葉飛:“吳化文過去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現在竟然敢跟著我們的屁股追!我葉飛現在有了個外號,你們知道不?我叫麵包!”
陶勇接過話來:“麵包雖然稀鬆了點,卻是幹貨。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點著名叫西瓜!”
王必成直來直去:“過去的手下敗將,現在追得我們東奔西跑,到處躲藏。真他XX的丟人現眼!我覺得造成這種局麵的責任在粟裕同誌,陳毅同誌也有責任!”
戰士的意見就更大了:‘反攻反攻,丟了山東,手拿煎餅,口咬大蔥;大好形勢,思想不通,有啥意見,要回華中。”
粟裕連打了4,5個敗仗,也檢討了,可是沒有檢討到點子上,真正的原因沒有找到,所以接著在土山集又打了敗仗。1947年9月陳粟率6縱10縱與1縱3縱會合,又與陳唐兵團4縱8縱匯合。粟裕決定集中6個縱隊的絕對優勢兵力在土山集消滅國民黨整編第11師,激戰3天後再次飲恨而歸。其實打敗仗的原因並不是兵力優勢不夠大,南嘛和臨朐用3―4個縱隊打一個師,兵力是足夠的,失利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野戰攻堅的戰術不精,可是粟裕的戰術素養不夠,也不願意在戰術上花精力,所以三野部隊戰術落後的問題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解決。粟裕繼南麻輸給胡璉後再次敗給胡璉,以後胡璉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裏。淮海戰役居然有膽量往粟裕的包圍圈中跳,以後又在金門,步登島、南日島屢次全殲了粟浴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