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始末--從此世上無巾幗 ZT

(2009-02-22 15:38:21) 下一個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始末

前段時間,看《新民晚報》,上有作者慕安寫的連載故事“汪偽‘第一夫人’改造記”,是關於陳璧君的,大意是寫共黨如何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裏改造陳璧君。其間有一節是說,陳璧君在國民黨監獄裏,從監獄長到一般看守都不敢惹陳,因為陳璧君是以第一夫人自居的刁蠻潑婦;後來國民黨兵敗如山倒,退走台灣,陳璧君也作為戰利品留給了共黨,居然共黨也拿陳沒辦法,事事遷就著她。而且,還有過宋慶齡、何香凝寫信勸降陳璧君,說隻要她承認她和汪精衛有罪,宋、何就說合共黨釋放她並給予優厚條件頤養天年,結果被陳璧君堅拒了。

  宋、何去信原文為:“陳璧君先生大鑒: 我們曾經在孫中山先生身邊相處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我們十分尊重你,對你在抗戰勝利後的痛苦處境,一直持同情態度。過去,因為我們與蔣介石領導的政權勢不兩立,不可能為你進言。現在,時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們晉見共產黨的兩位領袖,他們明確表示,隻要陳先生發個簡短的悔過聲明,可馬上恢複你的自由。 ”

林思雲寫的《真實的汪精衛》,文中對陳璧君也有濃墨重彩的描述。當看到這些內容,我居然潸然淚下了……:為了消彌孫中山獨攬華僑捐款財政權在同盟會內部帶來的人心渙散影響,和應對政敵梁啟超關於同盟會領導人隻知教唆別人送死自己卻貪生怕死的指責,汪精衛決定從日本回國剌殺清庭大臣,陳璧君主動請纓要追隨汪精衛前行。有人開玩笑對陳璧君說,你此行當然是高枕無憂並非畏途的了,因為你有英國護照,到時候既使被抓,你可以拿出英國護照做擋箭牌,自有英國使館的人前來搭救於你。陳璧君聞聽此言,當即翻臉,拿出自己的英國護照一下撕得粉碎,以示自己立誌殺身成仁的決心!在場之人,莫不轟然動容!

  原來,陳璧君就是如此刁蠻潑辣的!

  到此,我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麽陳璧君在國民黨的監獄裏可以飛揚跋扈,從監獄長到看守竟然都不敢惹她;國共兩黨,可以成王敗寇地在世人麵前將種種汙水潑在她身上,但真正要直麵她的目光,連臉皮厚過城牆倒拐的**,都難對其鋒芒,反倒對她尊敬有加,孫中山遺孀宋氏也得寫信為她求情。

  其實,我潸然淚下的原因,也不僅僅為陳璧君不讓須眉的義舉,而是在於,自陳璧君先生之後,世間幾無須眉巾幗。我放眼望斷,今天在美、日、英使館門前排起長隊領護照的,盡是昨天才罵過美、日、英,發誓效忠黨國的紅男綠女、過江之鯽!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始末

  一個人一生,如果有一件事能被後世記住,那就可算是個曆史名人了。而汪精衛一生,卻至少有四個身份,都難以抹去地寫在民國正史和野史上。

  這四個身份是:天字第一號大;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另三個是梅蘭芳、張學良和周恩來);孫中山政治遺囑執筆人;刺殺清攝政王的刺客。

  法國人當幌子

  炸彈運進北京

  陪伴汪精衛刺殺清攝政王的,有一個叫陳璧君的姑娘。

  陳璧君是馬來西亞華僑商人陳耕基之女,比汪精衛小九歲。陳耕基支持革命,多次為孫中山捐款捐物。孫中山的回報就是經常給他寄《民報》,陳璧君十分愛讀這份報紙,深受革命思想影響。她爸爸曾為她和另一華商之子訂下婚姻,陳璧君和她的未婚夫談起對革命事業的向往,她的未婚夫皺起眉頭說:“革命是男人搞的事,你一個姑娘家革命像什麽樣子?”陳璧君深感失望,就死活吵著要父親退掉了這門親事,並得到了去日本參加革命活動的允許。在孫中山的特批下,陳璧君加入同盟會,在《民報》編輯部工作。

  1908年3月,汪精衛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和陳璧君相識。

  汪精衛北上行刺,陳璧君毅然相隨。當時有人輕佻地說:“你反正有英國護照,被抓了英國領事館自然會來救你的。”陳璧君聽後一言不發,當場取出護照撕得粉碎。

  汪精衛選中的一位合作者是四川人黃複生,汪精衛找到他吞吞吐吐還沒說完計劃,黃複生就大笑起來:“你怎麽不直說?我和你一起去北京!”汪精衛趕緊強調此事是絕對沒生還可能的,隻要一下手,不成功是死,成功了照樣慘死。

  黃複生朝他翻翻眼,說:“我參加革命以後,什麽時候想過生死的問題?”

  另一個合作者要會製作炸彈。汪精衛選中的是喻培倫,喻培倫毫不含糊,爽快地答應了。

  汪精衛、黃複生兩人先乘英國船到天津,他們的任務是把喻培倫做好的炸彈運進北京,而北京火車站盤查極嚴。這時一位叫鄭毓秀的同盟會會員起了大作用,鄭毓秀把炸彈塞進箱子,然後找來一個追求她的法國外交官,要那個法國外交官陪她去北京兼幫提箱子。這個法國人正愁沒機會獻殷勤,高高興興地答應了。

  1910年2月10日,北京前門車站,鄭毓秀挽著這個法國人的胳膊,大搖大擺走出檢查處。車站警察對這個西方人手裏那個沉重的箱子看都沒看一眼。

  炸彈運到北京後,喻培倫和陳璧君也趕到北京。

  深夜埋炸彈

  被車夫發現

  汪精衛和黃複生在北京的琉璃廠租了一棟房子,開了個“守真照相館”,因為照相館的暗室最適合搞炸彈的組裝,照相館裏飄出化學藥品的味道也不會引人懷疑。這裏就是四人暗殺團的據點。

  刺殺的計劃目標是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洵貝子和載濤貝勒。2月底,載洵和載濤從歐洲訪問返京,汪精衛、黃複生、陳璧君三人雇一輛騾車前往前門站。汪精衛和黃複生攜帶裝有炸彈的皮箱在車站門口等候,陳璧君則在騾車上接應,準備載洵、載濤一從門裏出來,汪、黃二人就扔出炸彈,然後衝回來跳上騾車就跑。

  沒有想到的是,當時危機四伏的清廷正努力挽回人心,搞了個廉政運動。載洵和載濤不擺架子,不設保衛,混雜在一般乘客中一起出站。於是,下車人流中,普通人裏夾雜著紅頂子官帽,而戴紅頂子官帽的人又極多,汪精衛和黃複生看花了眼也無法辨別哪兩個是載洵和載濤,他們隻好終止暗殺計劃,把那個炸彈又拎了回去。

  這次行動無功而返,汪精衛決定幹一個最大的,那就是宣統的父親、清朝攝政王、當時中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醇親王載灃。

  載灃的醇王府在什刹海邊上,載灃每天進宮上朝都要經過一座甘水橋,這裏環境非常僻靜,而小橋北邊又有一條能容一人的大陰溝可藏身。於是汪精衛決定事先將炸彈埋在小橋下,汪精衛自己藏身於陰溝裏,待載灃過橋時用電線引爆炸彈。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黃複生和喻培倫前往甘水橋埋炸彈。

  汪精衛和陳璧君留在照相館,去埋炸彈的喻培倫和黃複生突然先後匆匆跑回報信:大事不好,埋炸彈已經被發現!

  原來,有個趕大車的車夫,他的老婆三天沒有回家了,他氣得睡不著覺,深夜蹲在橋上。這個車夫隱約看見有人在甘水橋邊埋東西,他第一反應是有人在埋偷來的寶貝,趕緊悄悄溜到一邊,準備等埋東西的人走了再去撿個意外大財,不料接下去看到的是兩個人在拉電線。他知道這座橋可是攝政王每天的必經之地,兩個人深更半夜在橋下鬼鬼祟祟,一定大有問題,於是一刻不耽誤地跑去報案。

  輿論布疑陣 迷惑汪精衛

  黃複生和喻培倫剛埋好炸彈,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人影一閃,立刻知道他們的行動被人看到了。

  二人非常緊張,生怕已有人在暗中窺伺,於是用日語對話商討對策,決定喻培倫先回去向汪精衛報告情況,黃複生則在附近查看動靜。不一會兒那個男人帶著兩個巡警前來,黃複生知道完了,也回到了汪精衛處。四人趕緊商量對策。

  事發突然,汪精衛說雖然發現了炸彈,但警察不一定能查出來,看看風頭再說。

  第二天的報紙上果然全是有人想刺殺攝政王的大新聞,把炸彈、電線、兩個埋炸彈的人大肆渲染。為了一舉成功,暗殺團製作的那個大炸彈本有四十磅之重,報上說如果爆炸,會端掉大半個北京城;而且各報還分析評論,說這肯定是宮廷內部的爭鬥,扯到了慶親王、肅親王和載洵、載濤幾個人身上。

  汪精衛等人鬆了一口氣,開始策劃下一次行動:讓喻培倫去東京買炸藥,陳璧君去南洋籌款,汪精衛和黃複生繼續潛伏在北京進行下一次暗殺的策劃。

  幾顆螺絲釘 出賣暗殺團

  這時候,同盟會的老會員白逾桓匆匆來到守真照相館,催促他們快快逃走,因為偵查機關已全部出動,不可能不懷疑到這裏。他說:“哪有歸國留學生開照相館謀生的?隻騙得了你們自己,騙不了別人!”

  汪精衛和黃複生正在躊躇,這時,警方又宣布,在盧溝橋抓到什刹海炸彈案的案犯,已經處死。暗殺團放下心來繼續留在北京。

  4月16日,大批警察突然撲來,包圍了“守真照相館”,將汪精衛和黃複生一舉抓獲。原來他們大大低估了對手清政府的老辣:警察發現炸彈後,立即明白是革命黨所為。報紙上關於炸彈起因於宮廷爭鬥,以及案犯已被捕處決,是清政府故意放出的消息,就是為了讓行刺者安心不逃走。

  他們仔細檢查了炸彈,發現炸彈中的炸藥是外國製,但幾顆螺絲釘卻是新近製作的。於是警探拿著螺絲釘順藤摸瓜,到京城各鐵匠鋪核對,找到了它的出處;鴻泰永鐵匠鋪老板稍做回憶,就想起這是“守真照相館”要求他做的;警探緊密監視“守真照相館”,正好趕上“守真照相館”搞裝修,幾個密探混入裝修工人中,汪精衛隨身的機密文件都被他們從房間偷了出來……

  至此,汪精衛已完全暴露在清廷眼皮下,而他自己還渾然不覺,直到突然被捕。

  清政府示好 判永遠監禁

  企圖暗殺攝政王,這是一個大案。負責審理此案的是統率警察機關的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他的女兒就是後來被稱為“東洋魔女”的川島芳子。

  審理順利得很。炸彈、電線等物證一擺,人證鴻泰永鐵匠鋪老板一到場,黃複生哈哈大笑:“連你也來了,我還有什麽話好說!”於是,汪精衛承認自己就是主謀,目的就是幹掉載灃,動機是用以“振奮天下人心”。而黃複生所說跟汪精衛一模一樣。兩人爭著說自己才是主謀,罪責全擔;對方不過是個小幫工,毫無幹係。

  該如何判決這二人,攝政王載灃說,按刑律,膽敢加害皇族,要滿門抄斬。肅親王反複考慮後勸載灃,“不殺他們,可以表現出無邊恩德,民心就能站到我們這邊了。”

  1910年4月29日,清廷判決書下,稱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屬於可以原諒的對象,格外開恩不殺了,判處二人永遠監禁。

  袁世凱出頭 保釋汪精衛

  汪精衛入獄僅一年半,武昌起義爆發,隨即各地響應,清王朝土崩瓦解。風雨飄搖的清廷趕緊宣布隻要有人保釋,政治犯可立即釋放。

  剛剛從家鄉東山再起、滿心長遠盤算的袁世凱主動做了頭號政治犯汪精衛、黃複生的保釋人。1911年11月6日,汪精衛和黃複生重獲自由。

  1911年12月,汪精衛乘船到上海,在那裏,陳璧君正等著他。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以後,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偕陳璧君等家眷和部下飛離民國戰時陪都重慶,抵達昆明;19日,汪精衛等飛抵越南河內;29日,汪精衛在河內發表著名的“豔電”,正式投向了日本。

  死在抗戰勝利之前的汪精衛逃脫了審判。日本投降之後,他的墓地被蔣介石炸毀,而他的遺孀陳璧君則被送上了法庭。

  1946年4月16日,陳璧君被以罪判處無期徒刑。

  1959年6月17日,68歲的陳璧君死於獄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