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知道跟兒女生活在一起比較麻煩,所以有條件的老人就想在美國能不能買個房子裏兒女家近一些的,這是一個好辦法,有不少人也都是這麽做的。其實美國的老人雖然不依賴兒女養老但也喜歡跟兒女住的近一些。這個周末的時候看見鄰居家賣房子,我進去看熱鬧,最近美國房市有點回暖,所以房價也有所回升,盡管如此賣房子的人還是不多,所以看房子的人就比較多。
代理問大家都為什麽要買房,有個美國老人就說了,因為兒子就住在這附近,她想買個離兒子家近點的房子,看起來人年老了都希望跟兒女住的近一些,這個不管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是一樣的,不說互相照應也是老人自己有事兒的時候要找兒子能方便一些。
當然在美國也有的兒女不希望老人離自己近的,我認識一個美國老人就是,剛剛搬到我們州來,我問她是不是有兒女在這裏,她說,是兒子在我們邊上的一個州住,她希望離兒子住的近一些,可是兒子不願意,要求她不要離的太近,所以老人在我們州住下了,算是鄰州吧。
盡管聽上去挺可憐的,不過要想依靠兒女也隻能這樣。所以不是我們的老人喜歡跟著兒女,而是所有人老來都希望能跟兒女住的近一些,這樣心理上有個依靠。
我常常聽見有人說,我將來老了才不會給兒女添麻煩呢,我有錢,我自己過,我總說,你是沒老呢,等你老了就不這麽說了,真的,我相信等我們老了會跟我們的父母和所有的老人一樣的,都希望能有人關照,能有人照顧,因為這是人之常情。
也有的人說,等我老了不想活了就自己了斷,好多人期待安樂死合法化,可是安樂死為什麽遲遲不能合法化?就是因為人真的到老了,而且越老的越不希望自己死掉。記得我小時候有個同學,我們非常要好,每天一起上學放學,她姥姥跟他們家在一起住,那個時候她姥姥已經80多歲了,總是說,我這麽大歲數了怎麽還不死啊,還不死啊,可是等有一天她姥姥真的病了快不行了的時候,卻流著眼淚說,我是不是要死了,我還不想死呢。她跟我說,你看看我姥姥多有意思,平日要死要死的,等真的要不行了卻不想死了,這是為什麽?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明白了很多過去小時候不明白的道理,哪兒有人真的活夠了的呢?好多癌症病人在放化療治療期間受了很多罪,旁人看著都難以忍受,可是還有很多人熬過來了,為什麽呀?就是因為不想死啊,有些人明明知道沒有太大作用了還是會接受受罪的治療,很多人看著都說,如果我有這一天我一定不受這個罪,要我說還是沒輪到自己,誰都不想受罪,但誰都不想死不是。
所以我們現在還健康地活著的人們,不管是老的還是年輕的,都應當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很多人在忙碌之間就忽略了健康,忙著賺錢,總說孩子需要錢上大學,自己需要錢養老,豈不知,不管我們生活在哪裏,隻要你需要的錢超過了你能力的範圍,那麽很多時候這些錢就要用你的健康甚至你的生命來換了。
好多人都覺得美國養老很好,不要錢,其實不要錢的東西或便宜的東西在哪兒都一樣的,能讓你得到享受嗎?你隻能想不用花錢就是好了,當然也確實是,否則你怎麽老去呢?而有些有錢自己給自己養老的養老院相對當然條件好很多,可是即便條件再好也不如自己能自己照顧自己的日子好啊,所以要是健康的人就不用顧慮那麽多,隻要每天好好生活就是了,而不健康的人你即便有再大的顧慮也逃脫不了任人擺布的困境。
有的老人考慮到了跟兒女在一起會有矛盾,就想自己買個房子住在兒女家附近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這樣的經濟能力的,如果想依靠兒女買個房子讓自己住也不是很現實,當然也不是很多兒女能有條件做得到的,尤其外嫁的人們,美國人不會覺得應當這樣照顧父母更不用說住在一起或給父母買個房子住,當然如果夫妻是分開算賬的也許會好一些,但那就要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收入才行。
現在美國經濟不好是一方麵,兒女的花銷也很大,能買得起兩個房子的人畢竟不是很多,尤其現在銀行貸款的條件也相對高了,一般買第二個房子都會被問到是投資還是自己住,利息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是像想象的那麽容易。
父母如果自己在國內有房子想著賣掉一個,或把存款拿上來美國買個房子不是不可行,但要考慮到後期的費用,在美國養一個房子不是一星半點的錢能做到的,物業費,水電煤氣電話費,地產稅還有房屋保險等等的每年沒有幾千美金年是下不來的,如果老人沒有更多的收入或額外的錢來付這些費用那麽就是能買得起房也養不起房子的,剛剛工作的兒女收入不會很多,每年要拿出這些錢來幫助父母不一定沒有困難,所以這也是個問題。
有些父母來美國也許隻是探親那麽回去後房子怎麽辦,如果是移民來美國的如果你有財產是不是還能看病不要錢,能不能拿美國的救濟金什麽的都是問題,這些各個州的規定不一樣的,這些問題最好要搞清楚了再作決定。有些子女外嫁了,生活的很好,也有些子女外嫁了生活的很孤獨和寂寞希望父母能跟自己生活在一起,還有的子女沒有想太多,也沒跟外國老公商量就自己決定要父母來跟著一起生活,獨生子女沒有不希望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但是是不是要給父母養老這個問題現在也不好說。
我有個朋友女兒是獨生女,嫁到美國來了,老公也是中國人,父母一直都是每年探親來美看望他們,除了給錢給物就是給做飯看孩子,父母是隨叫隨到,她希望父母長期住在美國,父親在國內會開車她希望父親幫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而媽媽就是做飯做家務,這孩子現在還不是美國公民,所以也沒有條件幫父母移民,其實這樣的情況父親是不允許在美國開車的,父母原來跑著挺高興的,現在年紀大了也感覺吃力了,再說都是父母出錢還要每次多少給孩子一些,所以經濟上也不可能總那麽寬裕,父母想給他們付個頭款買房子女婿始終不同意,說工作不穩定等穩定了再說。
所以就是中國的姑爺也不一定就都願意接受父母跟自己住在一起養老,況且現在都沒有移民呢,談不到養老的問題,一旦父母病了看起病來那是無底洞。所以要來打算跟孩子常住的老人一定要有準備,在美國沒有醫療保險是絕對病不起的,美國人到了65歲就不再賣給你醫療保險了,因為就有政府的看病卡了,而年紀越大的人保險費越貴,每個月至少要1千多美金一個人。所以這也是很多老人不能在美國住的時間太長的原因,有些有老年病的老人就更是不能來美國了。如果趕上心髒病或腦出血需要手術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我認識一個美國人,前幾天剛剛做了換關節手術,就住了一宿的醫院總共費用8萬多美金,自己要交4千多美金。所以即便是美國人也不是都能一分錢不花看病的,除非你是窮人,當然窮人也不是你想換關節就能換的。這個就不多說了,跟咱們沒有太大的關係,這個各個州也不同,有些州經濟好些的會好些,有些則真的很差。
所以老人打算要跟兒女來美國養老的麵臨的問題確實不少,不僅僅是人來了就可以了,也不是住在一起互相謙讓一下就沒有矛盾了,這個方麵的問題有很多很多的實例呢。
我有位好友“白雲朵朵”,她現在也在美國陪孩子,在她的微博上摘幾段,給那些猶豫著要來美國的網友們做個參考。
1)我2010年來美國時,在華人基督教會認識了一位70多歲的老師,後來我倆成為無話不說的密友.她原是浙大教授,退休後來美國探望女兒,從此留在美國並獲綠卡.這兩天,我倆長時間通電話,從她那裏了解了許多我在基督教會查經班認識的華人老頭老太們在美國的生活狀況.一句話概括:"寄人籬下,委屈淒涼."
2)許多老人赴美的初衷是幫助兒女照看下一代,如今第三代漸漸大了,老人們體力不支需要人照顧時卻得不到子女的體貼和家庭溫暖,特別是在女兒嫁給白人的家庭裏,老人們成為多餘了.一位洋女婿不準6歲的兒子在家裏講中文,讓一對年邁的老人難堪無比,從小帶大的外孫是老人對外交流的窗口,逼得老人也要學習英文。
3)每周一次華人基督教會“茶經班”是華人老人們盼望的快樂時光,老人們能在這裏交流,即使不說話,聽別人講話也開心。難怪那麽多年邁的老人次次到場。有的老人話說不利索,語句表達不清楚也麵帶微笑坐在那裏。回到家,電視看不懂,與洋人不能交流,上網不行,當飯做不了的時候,老人真成了多餘的人了。
4)我問老師:“老人為啥不申請老年公寓,非要跟子女擠在一個屋簷下?”老師說:“申請需要一係列手續,需要子女的幫助,不懂英文的老人自己辦不了。”看來,將來投奔子女非英語過關不可,光會做飯照看孩子不行,老人也要自強自立。
5)我突然感覺到,嫁或娶洋人的家庭,不懂英文的老人插足在中西結合的家庭裏,實際上是很難受的,即使語言障礙不大,但幾十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以及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很難改變。老人們每天要準備中、西餐兩種,老人們先吃中餐,再為孩子們做西餐。學習、提高,符合洋人的口味,否則遭埋怨。
6)與我交流的那位老師告訴我:她女兒去年與洋女婿分手了,9歲混血兒跟了媽媽.當年女兒裸入婚姻殿堂,如今帶著兒子裸著出來.房產、家產啥都沒得。因為當年女兒太年輕,奔著美好的愛情,簽有婚前協議誰的名下歸誰。洋人無固定工作,房產繼承而來。女兒有工作,律師說,協議有益女兒,她不負責洋人的生活。
7)老師告訴我見過的一位從浙江嫁給洋人的中年婦女,生下混血女後被洋人拋棄,洋人每月支付母女倆1000美元,母親身體不好沒工作,住廉租房、享受窮人銀行每年8次食品補貼。洋人有前妻留下的兩個孩子,她和洋人至今未辦理離婚,因為無婚前協議離婚牽扯財產分割。女方也不願離婚,她等待享受洋人退休後的福利。
上邊這幾條隻是其中一部分,在美國生活著很多的華人老人,他們的經曆各式各樣,有些真的很淒慘,這次去加州跟家人過年遇到一些老人講述一些老人悲慘生活的例子,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人她有兩個子女在美國,老人先後給他們帶大了5個孩子,光探親延期就做過9次,說心裏話這樣的我還沒聽說過,不知道怎麽批準她能延期這麽多次的,後來孩子大了老人回國了,不久老人想回來子女卻誰都不要老人,老人在機場沒有人接,後來兒子決定把老人接回來,可是媳婦說如果接到家裏就跟他離婚,無奈之下兒子把老人接了送到了教會,老人在教會幫助打掃衛生什麽的度過了兩年多,到了能進老年公寓的時候老人去了老年公寓,現在還在那裏生活。
我不知道除了我聽說的這位老人外是不是還有其他老人也會有這樣的晚年,但是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老人在美國希望跟著兒女養老的都會多多少少的有些心酸。(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