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音樂要素--和聲

(2009-08-02 21:59:51) 下一個

音樂要素--和聲


    和聲(harmony)是音樂創作中多聲寫作的一整套體係,它是由一係列相互之間有機聯係的和弦組成的。

    首先來觀察和聲的基本單位--和弦(chord)。每一個和弦都由至少三個音組成,比如do,mi,sol,或者fa,la,do。

    譜例一:和弦:

和弦譜例

    do 和 mi 之間的關係是三度,mi 和sol之間也是三度,fa,la,do這三個音之間的音程關係也同樣是三度,這就是西方傳統的三度疊置和弦。

    一個和弦本身沒有什麽意義,要一連串的和弦才能形成音樂。這些和弦本身的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所謂"有機聯係"。正如我們在前一節"調式和調性"中提到的,調式中的每一個音,都有著自身的位置,如主音、屬音、下屬音。和弦就是在這些音之上構成的,上例中的第一個和弦,如果把它看作是它建立在C大調的主音do上,那麽它就是C大調主和弦。第二個和弦,如果也把它放在C大調裏麵來觀察,它就是建立在下屬音上的C大調下屬和弦。這些和弦之間的連接是有邏輯的,專業術語叫做"和聲進行"。

    和聲理論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根據聽覺上的美感歸納出來的。在長時間的實踐中,人們對和聲邏輯有了豐富的經驗,使它在音樂中產生了種種美妙的效果。

    下麵來聽一首無伴奏合唱,請仔細體會各個聲部同時發出的聲音,構成了怎樣的音響效果。這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Wagner)的歌劇《唐豪瑟》中的朝聖者合唱。通常我們隻是注意到它的主旋律,也就是這裏麵的男高音聲部,現在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下麵(即較低)的聲部中,看看能否聽出和聲的變化(也就是一個又一個和弦的連接),這變化又是如何使音樂獲得豐富的色彩並不斷地向前推動的。

    曲例一:瓦格納歌劇《唐豪瑟》中的《朝聖者的合唱》:

    一條沒有和聲的旋律,就像一幅隻用鉛筆勾勒出輪廓的畫一樣,而和聲,就像是著色,它為線條增添了色彩、光影、立體感。

    我們在前麵說,和弦由至少三個音構成,這幾個音之間是以三度音程疊置。僅是這種傳統的由三個音構成的和弦就有好幾種,因為三度本身就有大三度、小三度、增三度、減三度,它們構成的和弦就會有多種多樣,比如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減三和弦,它們的音響效果是各不相同的。和弦還可以由更多的音構成,如四個音、五個音的等等。此外,和弦也可以不是三度疊置的,而是四度或者二度疊置的(像19世紀末的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就常常用非三度疊置的和弦)。如果把形形色色的和弦分個大致的類別,那就是和諧的與不和諧的兩大類。在古典音樂中,和諧的聲音占主要地位,不和諧的聲音則是作為運動的"過程"出現,因為不和諧就是不穩定,它必須變得穩定才行,於是這不和諧到和諧的運動,就像不斷的矛盾和統一一樣,交替出現。在20世紀的許多作曲家手中,不和諧的和弦越來越多地成為主要成分,他們不追求音樂的穩定,而是追求一種強烈的衝突和矛盾,或者是新穎的、令人產生不尋常感覺的效果。這種音樂讓聽慣了古典音樂的人很不以為然,但它也有它自己獨特的美感。下麵請聽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寫於1966年的《安魂頌歌》中的一個段落《拯救我》,感受一下和剛才那首和諧寧靜的合唱在和聲上的區別。

    曲例二:斯特拉文斯基《安魂頌歌》中的《拯救我》:

    這種以不和諧的和弦為主要成分的作品,具有不尋常的效果,它常常帶有強烈的刺激感。

    下麵再舉一首器樂曲為例,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引子,作曲家使用和諧與不和諧的交替,構成了一種張力,一種悲愴情感,請特別注意主旋律下麵的背景,也就是和聲:

    曲例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引子:

    同一部作品的第二樂章則是以和諧的和弦為主的,它給人的感覺穩定、安詳:

    曲例四: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二樂章開頭:

    如果一首曲子從頭至尾都是不和諧的和聲,會讓人感到緊張,而如果從頭至尾都非常和諧,又會有缺乏推動力、缺乏色彩的感覺,就像一片平靜的水域毫無波瀾,沒有微風掠過,也沒有魚兒劃破水麵一樣。所以作曲家會在適當的時候,讓和聲變得不穩定不和諧。我們在欣賞時也許體會不到作曲家的良苦用心,但當我們突然覺得激動不安,或者感受到一絲憂鬱、一種心靈的悸動時,這常常就是和聲在發揮作用。


上一章節        返回目錄        下一章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雨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uanyuan88的評論:
很高興園園能用上它。這些資料來自網絡,我做了一些整理編輯,曲例格式轉換等等。
yuanyuan88 回複 悄悄話 你的這篇和聲文章解答了我的一個困惑。這些都是你寫的嗎?真了不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