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人帶來益處

(2009-01-21 13:42:34) 下一個



給人帶來益處


作者:張申華

親愛的兒子,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基督教文化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榮神益人。就是說,我們一生最高的目的就是要活出神的樣式,彰顯神的榮耀,這樣你的所有言行就自然而然能給你周圍的人帶來益處。
 媽媽認為,聖經說的“榮神益人”,這裏說的“人” 是指所有的人,就是德文的“Mensch”,所以,這裏的“人”,不僅是指別人,當然包括自己。所以,人要愛自己,愛別人,愛人類。也就是說,榮神益人是指,做事情要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有利,對人類有利。

媽媽給你講一件事,一件媽媽親耳聞到的令人痛心的事情。
有一位叔叔,他以前像媽媽一樣來德國自費留學,是他姐姐擔保他來德國的。他在國內上海還有一個姐姐,已經下崗,國內的姐夫還有工作。這位叔叔的兩個姐姐比他大很多,相差十幾歲,因為他們的父母老得貴子,所以從小對這個叔叔倍加疼愛,當然,兩個姐姐對他也非常疼愛,什麽事都代替他做。這位叔叔在德國畢業後在德國公司擔任工程師,成家立業,也有一個可愛的小兒子,應該說是妻賢子孝、家庭美滿。可是,最近發生一件事破壞了他們家庭的安寧,應該說主要責任是這位叔叔。
這位叔叔的爸爸過世前將在上海的房子過戶到叔叔的名下,因為他是“獨子”。叔叔的爸爸走後,他在上海下崗的姐姐要求他同意,將父親遺留下來的房子裝修後出租,租金大約每月一千人民幣,每人五百。誰知這位叔叔竟然不同意,而且與他姐姐鬧僵了。我百思不解,為什麽每人每月五百元不想要,而讓房子空著?
那位叔叔親口對我說:“你怎麽能保證,我姐姐每月一定會給我五百元?第一個月可能,第二個月可能,如果她以後不給我一半房租,我的房子給她去賺錢,我不成了傻子嗎?”

親愛的孩子,媽媽為什麽感到痛心呢?因為這位叔叔的家庭教育失敗。倫理教育始於家庭。媽媽在上海國際機場看到的一幕:有一個小孩在哭鬧,小孩母親為了哄小孩,叫孩子打自己,小孩不理她,繼續哭,她居然拿著孩子的手打自己。你說,這位媽媽不是在破壞倫理嗎?如果小孩小的時候就敢打媽媽,長大後會孝敬媽媽嗎?
媽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有同樣的經曆:下飛機, 大家然後乘機場巴士去候機樓領行李,有一個小孩坐在椅子上麵,一群大人圍著他,中間是一個老人,孩子的媽媽坐在旁邊叫小孩讓位置給一位老人坐,那小孩兒居然說不。這孩子沒規矩。小孩不讓座給奶奶、爺爺,長大了會與人分享他的想法嗎?這種破壞倫理的行為,長大了當然就不可能與人合作。家庭倫理是團隊精神培養的第一站。

學校教育培育小孩的紀律。媽媽的親身經曆:阿文阿姨的男孩子參加小學一年級入學測試。一個小房間裏有一張小圓桌,這個小圓桌是經過設計的,10個小孩兒手一拉剛好一圈,其實它一點都不重,5個小孩兒也抬得起來,問題是你會不會抬。考試內容是10個小孩一起協力把這個小圓桌抬到隔壁的房間去。結果是,9個小孩兒的手搭上去,隻有阿文阿姨的孩子在旁邊看、沒動,當9個小孩兒把小圓桌抬到隔壁去的時候,老師就給阿文阿姨的孩子打分:不及格。結果當然是不被錄取。

李開複叔叔你肯定知道,李開複叔叔是華人有名的企業家,李開複叔叔曾說過,他人生隻做三件事情:一、有勇氣來改變他能改變的事情;二、有胸懷來容忍不能改變的事情;三、有智慧來區分這兩類事情。

兩位叔叔的話讓媽媽明白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了解為什麽做比如何去做更要重。當我們連為什麽去做都沒搞明白,也就是連想都沒想明白,做怎麽會做得明白呢?做都沒做明白,怎麽會產生希望的結果呢?
林前十:23 - 24,31 - 33  “凡事都可行, 但不都有益處。 凡事都可行, 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麽,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上帝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隻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
上帝賜給我們自由,不是簡單的為著我們自己,同樣也為別人,這樣我們才能榮耀上帝。
感恩是基督教的精髓。人要學會感恩,不能一味追求索求,感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才能對社會和他人有益。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十幾年來,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中國人不容易具備團隊精神,而西方人善於團隊合作。原來西方的基督文化裏榮神益人容易造就團隊精神。
榮神益人首先造就家庭、造就社會。事實上一個家庭,自己對父母親的關係、對親戚的關係、在學校裏麵對同學的關係,在一個宿舍裏麵和其他同學的關係,處理好這些關係、創造和諧的社會就是榮神益人。
坐電梯的秩序就是益人的文化。進電梯基本的秩序是這樣的,電梯裏麵的人沒有完全出來前,外麵的人不能進去。坐電梯有個基本的道義,進電梯的第一個人手要按住開的位置,讓別人都進來;同時在未下電梯前要替所有的人按樓層。這舉手之勞,就是社會秩序,就包涵益人文化。
在德國,你打開一個地圖,在街頭上一直看,沒多久就會有人走過來問:“需要幫忙嗎?走丟了嗎?迷路了嗎?”這就是良好社會益人文化。
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 -1955)的《財富的福音》是舉世著名的文章,他在這篇文章裏認為,像他自己這樣的人既然有能力賺錢,也應該有能力組織怎麽樣花錢,把錢花在點上,最大限度地為社會造福。
這種文化的底蘊來自聖經,這種文化底蘊就容易造就團隊精神。IBM給團隊的定義:團隊就是一小群有互補技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相互支持的人。對於一個團隊來說,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個清楚的目標:誌同道合。反過來說,團隊不是僅指任何在一起的工作集團,團隊工作代表了一係列的激勵傾向、積極響應他人觀點、對他人提供知識並尊重他人的興趣和成就的價值理念。團隊的業績來自每一個成員的個人成果,以形成集體成果,這就要求團隊隊員具有犧牲自我、協調一致、團結戰鬥的精神去完成團隊的共同任務與目標。
團隊合作精神歸納起來就是:良好的工作技能、妥善的人際關係,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正確的自我定位。
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做任何一個項目都不是自己一個人去做的,不管做研究開發或者合作的項目,都是多位同事一起想辦法,如果這個時候大家都彼此競爭,我自己做自己的,不告訴你我做什麽,願意幫助你。這個時候也許六個人都會做出六個不同的結果,最後對公司一點兒都沒有用。團隊精神的意思,團隊的成功才是公司的成功,個人的成功不算是最終的成功。

競爭應該是健康的。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考慮它是一個不是你贏,就是我輸,這樣情況的話,可能會有負麵的效果,造成一個人,甚至人品都可能出了問題。因為可能你為了要贏,不擇手段不是幫助自己贏,而是去讓別人輸,這些作為是很要不得的。

李開複叔叔說,微軟成功的秘密就是比爾•蓋茨先生。因為他對這些技術都把握得非常清楚,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他能夠聽。有一次,比爾•蓋茨開會的時候,他的一個技術助理跟他說,比爾你錯了,他說不,我對了。他助理說你絕對錯了,因為這兒這兒這兒,他聽了以後說,你是對的我錯了,當他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地步的時候,還能夠這麽謙虛地聽別人的講話,而願意承認自己的錯,這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我們期待每個人工作時,都擁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喬治•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說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後,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彼此交換之後,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想法。”

如何從不同階段培養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從生活和教育中不斷地培養規範出來的。

在一個企業裏,最會破壞製度和規章的就是企業裏麵的領導。有一天,美國 IBM公司老板湯姆斯華森帶著客人去參觀廠房,走到廠房門口時,警衛擋著他:“對不起先生,不能進去,識別牌不對”。原來美國 IBM有個規定,進廠區的時候,識別牌必須是淺藍色的,在行政大樓,公司本部統統是粉紅色的,湯姆斯華森和他的一些隨從們掛的都是粉紅色的,沒有換識別牌,不能進去。董事長的助理就馬上
對警衛叫起來,說這是大老板,但是警衛說公司教育不是這樣,必須按規矩辦事。結果湯姆斯華森笑著說,他講得對,快把識別牌換一下,結果所有的人統統換成淺藍色的。

一家企業如果真的像一個團隊,從領導開始就要嚴格地遵守這家企業的規章。整家企業如果是個團隊,整個國家如果是個團隊,那麽自己的領導要身先士卒帶頭做好,自己先樹立起這種規章的威嚴,再要求下麵的人去遵守這種規章,這個才叫做團隊。

親愛的兒子,恩賜乃是神所賜的,才幹則是透過訓練與學習而獲得的能力。不過,才幹也是上帝賞賜的。聖經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1:17)“你有什麽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仿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所以,一個人的才幹若是放在神的手中,神可以將原本個人因訓練或學習所獲得的能力,轉化並加強成為更具能力的事奉,成為服事人及榮耀神的工具,使更多人得到祝福。
我們知道,人有所不同的恩賜,為的是要互相配搭,互相補足,互為同伴,所以,團隊合作,益己益人
益人類。

(張申華,來自上海,任職德國埃爾蘭根大學,教授商務漢語,<<海外校園>>歐陸讀者聯絡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