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對抗日戰爭的曲解
■ 一、前言
民國七十四年,中共大張旗鼓的大搞「紀念抗日
戰爭勝利四十週年」,目的是為對中華民國進行「
和平統戰」。在八年的抗戰中,中共扮演著一個什麼
樣的角色?過去,它大言不慚的說﹕「是我中共一
黨領導的」;現在,它又改說﹕「是國共兩黨共同領
導的」,甚至還低聲下氣的說﹕「國民黨領導正麵
戰場,共產黨領導敵後戰場」。謹就中共對抗日戰爭
的種種曲解,做一駁正。
■ 貳、近年來國內外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概況
一、日本學界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
從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到民國三十四年八
月十五日日本投降,中日兩國進行了長達十五年的
戰爭。戰後日本對中日戰爭史研究有很大發展,出版
了一大批研究著作。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十年代至
今日本大約出版了近百部關於中日戰爭史的專著。至
於回憶錄、資料集有數百種之多,論文達千篇以上
。通觀這些著作有四個特點﹕
第一,重視程度高。如民國四十二年日本歷史研
究會編著的『太平洋戰爭史』,就是以知名學者宇佐
美次郎、汪口樸郎、遠山茂樹等為編輯委員,集中日
本學界的力量撰寫成的。
第二,起步比較早,日本歷史研究會自五十年代
以來即組織人員共同研究中日戰爭史。在七十年代
又根據新的研究成果重新修訂了『太平洋戰爭史』。
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自八十年代以來也把中日戰爭
史研究作為該會的主要研究課題。於民國七十六年(
一九八七)年把成果匯總出版了『抗日戰爭與中國民
眾』。
第三,專著數量多,篇幅長。如民國四十二年(
一九五三)及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日本歷史
學研究會的『太平洋戰爭史』,共五卷。民國五十一
年(一九六二)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的『走向太平洋
戰爭的道路』,共七卷。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
島田俊彥等的『日中戰爭』,共五卷。民國五十五~
七十年(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一年)日本防衛廳防衛研
究所編的『戰史叢書』總計一百零二卷,其中四十一
卷是有關中日戰爭的。
第四,有一批有學術價值又有社會影響的著作。
如『太平洋戰爭史』的出版及修訂再版,均受到日本
史學界的重視和歡迎。此書曾譯為中文出版,也同樣
引起中國史學界的重視。還有,黑田清隆的『日中
十五年戰爭史』、石島紀之的『中國抗日戰爭史』、汪
口圭一的『十五年戰爭簡史』,池田誠的『抗日戰爭與
中國民眾』、藤原彰及今井清一編的『十五年戰爭史
』等書,皆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在這些數量可觀的中日戰爭史研究著作中,大致
反映出四種觀點﹕(註五三)
第一、「大東亞戰爭史觀」﹕這是戰前皇國史觀
的延續及複活,是肯定日本的侵略戰爭,為日本軍
國主義翻案的。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服部卓四
郎著的『大東亞戰爭全史』、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
三)林房雄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是這種史觀的
代表作。最近日本社會中不斷有人提出重新評價中日
戰爭、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等等論調,也是這種史觀的
反映。
第二、「太平洋戰爭史觀」﹕隻強調日美間的太
平洋戰爭,不承認日本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發動的侵
略戰爭。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的『走向太平洋戰爭的
道路』,就集中地反映了這種史觀。從實質上說,這
種史觀與前一種隻是說法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
第三、「亞洲太平洋戰爭史觀」﹕強調從戰爭的
地區上指出這種戰爭的侵略性。
第四、「十五年戰爭史觀」﹕強調時間上的連續
性,從戰爭的全過程把握戰爭的本質。此一史觀是
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首先由鶴見俊輔提出來的
,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黑田清隆寫的『日中
十五年戰爭史』使這一稱謂普及開來,民國七十五年
(一九八六)汪口奎一寫的『十五年戰爭簡史』更使
這一稱謂在日本完全獲得了支持。
戰後數十年來日本的中日戰爭史研究雖有相當的
進展,但日方企圖竄改史實之處仍相當的多。例如
中日戰爭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也是日本關於
教科書審定問題的焦點之一,是日本發動戰爭的侵
略性質以及侵華日軍的殘暴罪行,如在中國各地進行
的大屠殺、進行生體實驗、施放毒氣等問題的研究
實在很不夠,有的甚至在故意迴避。又如對南京大屠
殺事件的研究,在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以前
隻有早稻田大學的歷史學家洞富雄一人,正是這種沒
有完全麵對歷史事實的態度。
二、中華民國學界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
我國學者出版抗戰史專著者,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
第一、起步比較早。我國學者對抗戰史的研究是
從六十年代吳相湘教授鼓吹以後才開始的。
第二、重視程度高。從民國四十九到六十九年(
一九六○~一九八○)的二十年間,台灣出版的抗
戰史專著(不包括資料集、論文集和回憶錄)就達一
百三十多種。
第三、出現了大批抗戰史專著,其中有些具學術
價值及社會影響。如六十年代以來先後出版了由國
防部史政局編印的『中日戰爭史略』,胡璞玉主編的『
抗日戰史』;吳相湘編著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國
防研究院出版的『抗日戰爭史』等一百多部抗戰史專
著。
我國學者對抗戰史研究的重點大致如下﹕
、關於戰時國共關係﹕如李雲漢、蔣永敬、李
守孔等,他們對於戰時國共關係的主要論點是﹕(
註五四)
1認為中共在抗戰前夕已處於「窮途末路」,
為避免被國軍消滅,隱藏了共產主義原則,彈性地
利用了民族主義,向國軍輸誠、乞降。
2認為中共與國民黨合作抗日無誠意,而是借
合作抗日來發展自己的勢力,實行「一分抗日、二
分應付、七分發展」的策略。
3認為中共在抗戰中不抗日,專門製造磨擦,
到處襲擊國軍。
4認為抗戰後期中共提出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是同國民黨爭奪權力。
、關於戰時政治﹕我國學者對於戰時政治研究
略顯不足,他們主要研究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建設
,如抗戰時期的建國綱領及國民參政會。但對於中共
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幾乎未有研究。
、關於戰時經濟﹕我國學者對於戰時經濟建設
的研究,範圍比較廣泛,成果較多。主要圍繞在國
民政府抗戰期間的財政措施及內地工業的發展之研究
。
、關於戰時軍事﹕我國官方刊行的抗戰史籍重
於戰時軍事問題的研究,有些專著從軍事戰略角度
去研究,有些專著從具體戰役角度去研究,也有些從
事專史研究,例如,我國「空軍委員會」、「空軍
總部」編印的「空軍抗日戰史紀要初稿」(十一卷)
;海軍總司令部編譯處編印的「海軍抗戰事跡」等
。綜觀我國學者的中心論點是﹕中國之所以能戰勝日
本,是因為中國在戰略上運用得當,最後迫使日寇
就範。同時把戰爭期間野戰戰略分為三個時期﹕民國
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七月
至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為抗戰初期;民國二十七年十
一月至三十年十二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
一年十二月)為抗戰中期;民國三十年至三十四年(
一九四一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為抗戰後期。
、關於戰時外交﹕主要集中在﹕1戰時外交方
針及其運用;2戰時中國與英美關係;3戰時中日
關係之研究。
一般而言,從以上我國學者對抗戰史研究的扼要
評述中,可以發現他們在研究方法上有幾個特點﹕
第一、一部分抗戰史專著能夠生動地呈現原始材
料。如吳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收集大量原始
材料,全書引用中文資料一四八種,日文一二一種,
英文四十種。
第二、大量的使用外文資料是我國抗戰史研究中
的一大特色。如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引用日
、英文資料多達一六○餘種,梁敬醇『九一八事變史
述』引用日文六十三種、英文四十三種,『開羅會議』
一書引用英文四十二種,李雲漢『宋哲元與七七抗戰
』,引用日文資料八種、英文資料十八種,而且吳、
梁、李三人都親自赴日蒐集。
三、中共學界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
中共「中國現代史學會」、『歷史研究』、『近代
史研究』編輯部於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七月召
開「七七抗戰五十週年學術討論會」,對有關抗日戰
爭的若幹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大致如下﹕(註五五
)
1關於抗日戰爭的國際意義和階段劃分
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意義﹕有的學者認為中國
抗日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作出了重大貢
獻,具有世界意義,應予重視。
抗日戰爭的起點﹕抗日戰爭是以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為開始的,有的
學者提出,應以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九一八事
變算起。
抗日戰爭中戰略相持階段何時來到和有無戰略
反攻階段﹕中共史學界一般以武漢失守民國二十七
年十一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作為抗日戰爭中中日
雙方戰略相持階段到來的開始。但有的學者提出民
國三十年(一九四一)以後,抗日戰爭才進入完全的
相持階段。關於有無戰略反攻階段問題,一些學者
認為,中國軍隊戰略反攻作戰是在蘇聯紅軍進入東北
後開始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民國三十三年(一九
四四)已局部反攻。
◎
◎ (八年抗戰期間,關於中國對日軍)
有無戰略反攻階段問題,一些(中共)學者
認為,中國軍隊戰略反攻作戰是在蘇聯紅軍進入東北
後開始的。
◎
◎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戰略反攻作戰是在
◎ 一、日本海軍瓦解之後,及
◎ 二、中國軍隊得到外國軍火援助時
◎ 兩個條件都為真時,中國軍隊開始反攻日軍。
◎
◎ 民國三十三年七月七日太平洋塞班島的日軍全軍
◎ 覆滅,同年十一月下旬,日本本土遭到持續的轟
◎ 炸。所以日本海軍的潰滅發生於民國三十三年十
◎ 月至十一月之間,此後日本對在華侵略軍的補給
◎ 困難。
◎
◎ 中國軍隊得到軍火外援則開始於日本偷襲珍珠港
◎ 之後,其時間為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
◎
◎ 所以,兩個條件都為真的時間是
◎
◎ 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開始,中國軍隊有能力反攻
◎ 日軍!
◎
◎ 中國反攻日軍與他蘇聯紅軍侵入東北何幹!!?
◎
◎ 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開始,中國軍隊有能力反攻
◎ 日軍!
◎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八日,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
◎ 原子彈,俄羅斯見風轉舵,看見日本敗北成為定
◎ 局,於三十四年八月九日才對日本「宣戰」。
◎ 所以,中共以為
中國軍隊戰略反攻作戰是在蘇聯紅軍進入東北
後開始的。
◎ 是無恥的謊言!!
2關於第二次國共合作及其歷史經驗
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的歷史條件,主要分析抗
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如有「反蔣抗日、逼
[220]
蔣抗日、聯蔣抗日」等階段的說法。
強調第二次國共合作對國民黨產生積極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此種合作的經驗可供第三次國共合作
參考。
3關於兩個戰場及其相互關係
中共學者認為抗戰時期存在著國民黨的正麵戰場
與共產黨的敵後戰場,這兩個戰場是否為相互依存
,是誰為主,誰為副,則各有正反兩麵的說法。
4關於對國民黨抗戰的估價
中共學者對於國民政府抗戰前的建設及「安內攘
外」的政策,亦有正反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應予
肯定,有的認為「安內攘外」是為了反共、滅共。因
此相持階段的國民黨抗戰態度已趨消極了。
5關於抗戰時期的中外關係
主要集中在中日、中蘇、中美、中德、中法關係
的研究及探討抗戰時期這些國家的對華政策。
6關於抗戰時期的中間黨派
主要研究中間黨派、「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戰中
的政治態度和動向,如何從擁蔣到擁共的變化。
7關於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
許多論文廣泛涉及抗戰時期國民黨統治區、中共
佔領區、日軍佔領區的政經文教等問題。如一部分
論文論述了中共與抗日戰爭領導權、民族政策、婦女
運動、陝甘寧邊區和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等問題
。其他如「國民參政會」、「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
、「抗戰建國綱領」和抗戰時期的中國石油工業、
資源委員會等。有些論及抗戰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抗
戰文化等,有有的論述了汪偽「和平建國軍」的始
末及日本掠奪淪陷區,攫取淪陷區海關等情況的研究
。
■ 參、中共對抗日戰爭史的曲解
中共一向詭稱抗戰時期,是「國共第二次合作」
。其實是心懷鬼胎,向國民政府乞降投誠,那來的
什麼「合作」。
民國二十四年七月,正當共軍流竄於川黔之間,
日暮途窮之際,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在莫斯科開會
,史大林指使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 在大
會上提出「統一戰線」的報告,對於中國主張建立
「廣泛的抗日反帝統一戰線」。這個報告當經大會決
議,指示中共執行。八月一日,中共遵照指示,從
毛兒蓋發出所謂「八一宣言」提出「抗日人民統一戰
線」,要求組織「全國人民聯合國防政府」。(註
五六)同時,中共及其同路人利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
子的愛國熱情,在全國各大都市煽起實質上是為中
共宣傳的「抗日救國」運動,迫使政府放棄安內攘外
政策,好讓中共發展坐大。
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中共發出「停戰議和」
通電,隨即由共產國際代表潘漢年,中共代表周恩
來,到南京與政府代表陳立夫先生進行談判。政府提
出的條件四點﹕遵奉三民主義;服從蔣委員長
指揮;取消「紅軍」,改編為「國軍」;取消蘇
維埃,改為地方政府。(註五七)經過長時間的談
判,中共終於接受並達成協議。民國二十六年二月十
日,中共致電國民黨三中全會,提出如下的四項原
則﹕
、在全國範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
動方針;
、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
改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
會之指揮;
、在特區實施普選的徹底民主製度;
、停止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堅決執行抗日統一
戰線之共同綱領。(註五八)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軍閥引發盧溝橋事
變,國民政府認定已到最後關頭,乃領導全民展開
長期抗戰。八月二十二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
收編投誠的共軍命令,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
路軍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共轄三個師(按即
一一五師林彪,一二○師賀龍,一二九師劉伯誠)
,其實力為二萬人。第八路軍列入第二戰鬥序列,歸
閻錫山指揮,開赴晉北作戰。陝甘寧邊區政府由林
祖涵與張國燾分任正副主席。此後又收編散處江南各
地共軍,成立新編第四軍,以葉挺、項英為正副軍
長,共轄四個支隊,兵力約一萬餘人,列入第三戰鬥
序列,歸顧祝同指揮。(註五九)九月二十二日,
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四項諾
言﹕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今日之必需,本
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
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動沒收地
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
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
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
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註六○)
中共信誓旦旦的左一個諾言,右一個宣言,它的
真正目的是什麼呢?根據民國七十四年中共在紀念
抗戰勝利四十週年慶祝會上透露﹕
民國二十六年秋,朱德率領第八路軍從陝北
出發時,毛澤東對共軍講話說﹕中日戰爭是中共
發展的絕好機會。我們的決策是七分發展,二分
應付(對國民政府),一分抗日。這一決策,可
分為三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與國民黨妥協
,以求生存發展;第二階段,與國民黨取得力量平
衡,而與之相持;第三階段,深入華中各地,建
立華中根據地,向國民黨反攻。(註六一)
又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
過「關於抗戰前途及中共的路線」的決議,確定其
工作方針如下﹕
擴大並加強統一戰線,將組織與活動,由秘密
變為公開,由局部變為全麵,為黨取得合法的平等
競爭地位。在中國政治上的決定力量是武力。要在
抗戰過程中,儘量擴大黨的武裝力量,以為將來爭
取政權的基礎。
以上是鐵的歷史事實,不容否認,可是中共天津
出版社於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出版作為大學
教材之『中國革命史』,不僅醜化國民黨,而且將抗
戰的歷史加以篡改。就抗日戰爭史而言,中共史家有
下列的論述﹕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
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組織下,在一
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以後,形成了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
砥柱。……強大的中國共產黨、強大的人民軍隊
和強大的人民解放區,成為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
力量。(註六二)
而關於國民黨方麵,中共史家說﹕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蔣介石就於八月十六日電令
東北統帥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
,我軍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一二八事變發生
,上海居民的抗戰卻遭到蔣介石、汪精衛等的破壞
而失敗……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入關內,蔣介石放棄熱
河破壞長城抗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
與中共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遭到蔣介石的…
…鎮壓……一九三五年一月,日軍挑起「察東事件
」,國民黨全部接受日方要求,完成了賣國的秘密協
定,即「何梅協定」;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
對抗日仍在動搖之中,……嗣雖被迫抗戰,但蔣介石
集團則消極抗日,保存實力,避戰觀戰,將其主力
部隊撤退到大西南和大西北,遠離日本佔領區。同時
還暗中與日本勾結,進行投降活動。……一九四一
年日軍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不是避戰就是不戰而潰
,不僅如此,國民黨還以「曲線救國」為掩飾,指
使其官吏和軍隊大批投降,聯日反共。……危害和破
壞了抗戰,給中國人民的抗戰鬥爭增添了嚴重困難
。……一九四四年,國民黨在豫湘桂戰場上再一次大
潰敗。……事實表麵,國民黨……奉行反對人民的
路線,是動員中國人民抗日力量的根本障礙物,是國
民黨抗戰失敗的主要負責者。(註六三)
因此,中共史家的結論是,抗日戰爭是由共產黨領導
,經其英勇奮戰而獲勝;而國民黨蔣介石則不僅「
畏戰」、「避戰」、「破壞抗戰」。而且「賣國投降
」。其實,這結論是顛倒黑白的,因為,吾人僅就
中共史家用以顯示中共軍隊「英勇」抗戰的四大戰役
加以分析,即可獲得證實。
(一)、平型關大捷
[225]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分三路進
攻華北,沿平漢、津浦、平綏等鐵路前進。十月攻
陷歸綏和包頭,同時進攻平型關。中共史家說﹕
九月二十五日,剛剛開到山西抗日戰線的八
路軍一一五師首戰告捷。該師利用平型關附近險竣
地形,經過一天激戰,一舉殲滅阪垣師團輜重隊 (坂 阪 〔土
一千多人,擊毀汽車八十餘輛,繳獲九二式野炮一
門,炮彈二百多箱,各種槍三百多支,還有大量
輜重。我軍傷亡六百餘人。平型關戰鬥是抗戰以來
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打破了所謂皇軍不可
戰勝的神話,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必勝信
念。八路軍從此聲威大震。(註六四)
按﹕所謂「平型關大捷」,乃中共一貫對外吹虛的樣
版戰例。中共曾先後有三次不同的說法﹕
1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八路軍參謀處發
出的告捷宥電﹕「大公報鑒﹕九月二十五日,我八
路軍在晉北平型關與敵萬餘人激戰,反複衝鋒,我軍
奮勉無前,將進攻之敵全部擊潰……敵軍被擊斃者
屍橫山野……現殘敵潰退至小賽村,我四麵包圍中。
」(註六五)
2胡華著的參考資料說﹕「據統計,這次戰鬥殲
滅敵軍三千多,毀汽車一百多輛,繳獲九三式野抱
一門,輕重機槍二十多挺,步槍一千多支,擲彈筒二
十多個,戰馬五十三匹,日幣三十萬元,其餘軍用
食品無數。單是日本大衣,就夠我師每人一件,八路
軍傷亡近千人。」(註六六)
3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八月十一日,中共
「新華社」通訊﹕「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奪得了對
日作戰的第一次勝利,殲敵一千多名,振奮了全國軍
民的抗戰熱情。」(註六七)
從上述三項資料看,從「與敵萬餘人激戰」,到
「殲滅敵人三千多」、「殲敵一千多名」,到底何
者是對,恐怕中共也弄不清。由此可見,中共公開宣
傳的「平型關大捷」,全與事實不符。而實際參與
平型關戰役的軍隊,有國軍,亦有受編為國軍之共軍
。國軍實為主力,有雲﹕
為第十七軍高桂滋的八十四師高哲、第二十
一師李仙洲;第十五軍劉茂恩的第六十四師武庭麟
和劉茂恩自兼師長的第六十五師,以及劉奉濱的
第七十三師,共計六個師。中共部隊,其時剛剛成
立不久,所有林彪的第一一五師,賀龍的一二○
師,劉伯成的第一二九師,毫無戰鬥能力。九月二
十六日的平型關之戰,中共第一一五師主力曾參
加對日輜重的截擊,也是他大吹大擂對外宣傳的第
一次戰鬥。(註六八)
因為,平型關戰役的目的,是要確保晉北要地,戰況
如下﹕
(日軍)自九月下旬完成攻擊準備後,以約
一師團兵力向平型關團城口之線進攻,因受我兩方
包圍夾擊,敵即向蔡峪口潰退;敵因攻擊未能成
功,遂積極增加兵力,二十五日敵得援,繼續向平
型關攻擊,迄二十九日敵另以大部兵力由茹越口
直衝鐵角嶺,我移調北樓口突出之一部抗阻之,但
時機稍遲,敵遂由鐵角嶺直驅繁峙,我平型關正
麵以退路被遮斷,乃於三十日夜分向五台山地岱縣
之線轉進(註六九)
因此,從整個戰役看來,中共一一五師隻是擔任對敵
輜重伏擊任務,無論戰果如何,其在整個戰役之地
位及價值,與其他六個師相比,是不能等同的。而中
共史家把平型關戰役寫成共軍的「大捷」,並謂「
打破了所謂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全國人民的
抗戰熱情和必勝信念,八路軍從此聲威大震。」這
完全與歷史事實不符。
(二)、百團大戰
中共史家另一吹噓的戰役,就是百團大戰。它說
﹕
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五日,八路
軍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反擊戰,有
一百多個團參加,故稱「百團大戰」。這次戰役
歷時三個半月,經大小戰鬥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斃
傷日偽軍二萬五千八百餘人,破壞鐵路九百四十
多裏、公路三千多裏、車站橋梁隧洞等二百六十多
處,摧毀了大量敵堡和據點,繳獲了大量武器彈
藥和物資。八路軍也傷亡一萬七千多人。這次戰役
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和偽軍,提高了共產黨
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威望,更加堅定了全國人
民抗戰勝利的信心,對於克服當時的投降危險起
了重要作用。(註七○)
這次作戰的期間和戰果,中共先後也有三種不同
的說法﹕
一、新華日報報導說法﹕
總結六天(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以來百
團大戰的戰績,共進行戰鬥一○二次,克複大小據
點四十六個,殲敵六千以上,俘日軍一二九名,
繳獲長短槍二千餘支,輕重機槍一百餘挺,山抱迫
擊抱共十二門,有無線電機二十架,擲彈筒六十
八個,炸毀大橋五十餘座,煤礦井一個,火車頭九
個,火車六列,車皮一三五輛,汽車十八輛,解
放礦工三千餘名。(註七一)
二、聶榮臻的憶百團大戰說﹕
在三個半月的戰鬥過程中,各戰區軍民與敵
人進行了大小戰鬥一千八百多次,斃傷日偽軍兩萬
五千餘人,俘日軍二百八十一人,偽軍一萬八千
餘人,拔除敵人大小據點兩千九百多個,繳獲各種
抱五十三門,步槍、馬槍五千餘支,輕重機槍二
百餘挺,還有大量武器彈藥、軍用物資,破壞鐵路
九百多裏、公路三千餘裏,橋梁、車站、隧道二
百六十餘處。(註七二)
三「新華社」報導﹕「百團大戰,歷時五十天兩
個階段的作戰,大小戰鬥八百八十餘次,攻克據點
二百餘座,斃傷日偽軍一萬三千餘人,俘虜日偽軍一
千四百餘人。」(註七三)
此役係八月號(二十)日開始,與敵正麵
之作戰者五天,有(二十五)日即將大部撤往平山
、孟縣五台一帶,隻留少數兵力在鐵路沿線,續
行襲擾,朱、彭所報正太戰爭迄九月灰日始告結束
,不符事實。中共此次在正太沿線所用兵力共
十一團,朱、彭報為三十餘團。所獲戰績計破壞
鐵路二百餘裏,破壞大道橋梁四十餘座,搗毀車
站十一所自禾號至甲文,截斷正太全線交通者二十
四天,並破壞井陘賽魚煤礁兩處,據敵方估計,
此役損失頗大,除此之外,朱彭所報多非事實。
斯役敵傷亡三千左右,及偽軍二千餘,中共傷亡
亦約三千餘,此數尚有參加作戰之民眾四千餘。又
中共撤退後,敵因此次鐵道破壞,民眾之力居多
,故對民眾大為發怒,焚燒鐵道兩側村莊百餘,人
民被殘殺傷害者約四五千人。(註七四)
另據日本資料﹕「累計被破壞之線路距離四十六
公裏,日方人員損失,缺乏完整統計,但被損害最
大的獨立第二、第四混成旅團計戰死四○九人;而在
晉冀兩省邊境曾有一個中隊覆滅。」(註七五)其
與中共所宣傳之戰果,則差距尤大。
事隔二十七年,中共一貫渲染的「百團大戰」,
「文革」時期卻成為清算朱德、彭德懷的罪證。民
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二月二十四日,北平出版的
「戰報」第六期,以「大軍閥大野心家朱德的滔天
罪行」為題的文章,歷數朱德罪行,其中關於「百團
大戰」一項說﹕
一九四○年秋,
● 朱德、彭德懷違反黨的組織紀律,
● 不請示毛主席,擅自搞「百團大戰」,
● 完全違背了毛主席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
●●把日寇的兵力吸引過來了, (8810260744此點說明)
●●減輕了日寇對蔣介石的壓力,(共產黨不願意抗日!)
● 使我八路軍和地方遊擊隊都受到很大的損失,
● 造成我黨我軍力量的下降,
● 得到蔣介石的勳勉,
● 這是朱德執
● 投降主義的又一重大罪惡。
朱德在一
九四○年十一月九日「為顧全大局挽救危亡,朱、
彭、葉、項複何應欽、白崇喜佳電」中卻說﹕「
即如此次華北『百團大戰』,自八月開始以來,已歷
兩月有半,現在進入第二階段,曾奉委座明令,
勗勉備至,全軍感奮」。一九四一年九月「擴大百
團大戰的勝利」和一九四五年四月「論解放戰場
」中,還大肆吹噓百團大戰「有全國性的偉大的戰
略意義」,「八路軍百團大戰的威力,驚醒了敵
寇」,公開與毛主席的論調唱反調。(註七六)
其中,所謂百團大戰係朱、彭擅自發動的,此說
不足置信。因毛澤東當時是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非
軍委命令,絕無擅自發動戰爭的可能。而其中說明,
● 朱、彭曾獲「蔣介石的勳勉」,
● 這對當今中共史家所謂「百團大戰」
● 「對於克服當時的投降危險起了重要作用」
● 的說法,卻是一種否定。
● 因為,當今中共
● 史家都說當時的「蔣介石集團」對抗戰「動搖」,
● 並「醞釀對日妥協」「投降」。(註七七)
● 試問﹕蔣既「醞釀妥協」「投降」,那何以又
● 對中共所謂「英勇」抗日的「百團大戰」
● 給以勳勉?這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百團大戰至此結束,以下是另外兩個戰役。自由人註)
(三)、忻口戰役
日軍在平型關遭受打擊後,其主力即由平型關與
雁門關之間的應縣茹越口突破內長城防線而指太原
。國民政府遂在忻口北麵佈防,而有忻口會戰。中共
史家肯定此役「國民黨廣大官兵同仇敵慨,英勇作
戰,肉搏衝鋒,頑強抵抗。」而所以作此肯定,則因
有中共軍與「國民黨軍隊」並肩作戰之故。它說﹕
「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在敵側翼和背後勇敢出擊……同
忻口國民黨軍隊協同配合,有力地援助了正麵陣地
戰」(註七八)。但據何應欽將軍指出,「朱德率領
三十八集團軍雖曾配備參戰,但第一一五師林彪部
在懷台為預備隊,第一二九師劉伯承部在陝北尚未到
來,楊支隊、劉支隊在晉冀察邊區建立根據地。」
(註七九)所謂「從九月至十一月初,八路軍與敵大
小戰鬥百餘次,殲敵數千人,擊毀敵機二十四架,
汽車和坦克六百多輛,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配合了友
軍作戰」(註八○)一節,如何能置信呢?
(四)、台兒莊大捷
台兒莊可能屬於山東省,台兒莊在徐州東北偏東,徐州在江蘇省
西北角。徐州是東西向之隴海鐵路與南北向之津浦鐵路交會點。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三月,日軍進攻台兒
莊,國民政府軍與敵激戰,奮勇反擊,終獲大捷。
中共史家並不敢否定,承認它「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
麵戰場上又一次重大的勝利。」(註八一)但中共
史家並不希望這筆勝利的紀錄完全歸諸國民政府
而附加陳述﹕「在台兒莊戰鬥中,中國共產黨領導
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一部和抗日遊擊隊破敵交通,襲敵
後方,有力地牽製了敵人。」(註八二)但據何應
欽將軍指出﹕「國軍與日軍地麵大小作戰四萬零七十
次的實戰中,中共第十八集團軍僅在民國二十六年
九月和次年春季,有過山西平型關和晉南遊擊戰的行
動。……除上述兩次戰鬥,此外再無中共對日作戰
的行動。」(註八三)是則,中共史家所謂中共軍在
台兒莊大捷中扮演了一角之事,亦屬虛構。
◎
◎ 抗戰期間,中共的對日抗戰,除了平型關戰
◎ 役及「百團大戰」之外,其他的中共自稱「抗戰
◎ 史跡」的規模,都是小型的側翼協力戰,或遊擊
◎ 戰,這些小規模的戰鬥相比於硬碰硬的陣地戰或
◎ 大會戰,顯的無足輕重。中共為了誇張其抗戰成
◎ 績,把所有小規模的遊擊戰、側翼騷擾戰等都宣
◎ 傳為足具分量的中型戰鬥。這是造成中華民國抗
◎ 戰統計與中共的宣傳差別之所在。
◎
總之,從以上四大戰役來看,中共的實際貢獻,
亦微不足道,其又何能謂抗戰勝利果實由中共所創
造?益見其曲解抗戰之居心乃無所不用其極。
■ 肆、小結
綜上所述,從國內外學者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
中共對抗戰的貢獻,不僅不大,還乘機利用抗戰壯
大勢力,大言不慚「抗戰是共黨領導」的,近年來則
改口說「國民黨領導主戰場,共產黨領導副戰場」
,並妄圖攘奪抗戰的果實,渠強史就我的司馬昭之心
,昭然若揭,是無法欺騙世人的。
註釋
註 一﹕吳以群,「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南京國民黨
政府的建立」『學點民國史』,(『人民日報』出版
社出版,一九八四年出版),頁七一~~七
五。
註 二﹕見顏昌嶢,『中國最近百年史』,頁二一七,
引自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出版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頁四○六。
註 三﹕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出
版,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頁四○六。
註 四﹕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二冊,(台北﹕政治
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東亞所出版,民國五十八年
),頁二一○。
註 五﹕Harley F. Maxnair, China in Revolution,
(Chicago, 1931) P.116.
註 六﹕王健民著『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台
北,民國五十四年出版),頁三○八。另見宋晞「論
民國十五年廣東省黨部的夏令講學班」,引
自宋晞『中國現代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七十八年五月),頁六一~~六三。
註 七﹕同註六,頁三○二~~三○三。
註 八﹕同註六,頁三○八。
註 九﹕李雲漢,「上海中央與北伐清黨」(台北,
『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七十
七年八月十三、十四日),頁一~~二六。
註一○﹕同註六,頁三○○~~三○一。
註一一﹕李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話』(廣
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出版),頁四七~
~五一。
註一二﹕王章陵,「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話』
」(台北﹕國史館編印,『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中共書籍,民國七十五年六月出版),
頁五一一~~五一三。
註一三﹕同註四,第二冊,頁二一○~~二一二。
註一四﹕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
出版,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頁四二四。
註一五﹕同註一四,頁四二四~~四二五。
註一六﹕同註一四,頁四二五。
註一七﹕同註一四,頁四二六。
註一八﹕同註一四,頁四二六~~四二八。
註一九﹕蔡德金、李惠賢,「關於汪偽政權問題學術
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第五期(一九八六年五
月出版),頁一八五~~一八六。
註二○﹕蔡德金、李惠賢,前引文,頁一八六~~一八八。
註二一﹕蔡德金、李惠賢,前引文,頁一八八~~一八九。
註二二﹕蔡德金、李惠賢,前引文,頁一八九~~一九○。
註二三﹕蔡德金、李惠賢,前引文,頁一八九~~一九○。
註二四﹕蔡金德,「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的前前後後
」,『近代史研究』第二期(一九八三年四月出版)
,頁一八七。
註二五﹕蔡德金、李惠賢,「關於汪偽政權問題學術
討論會綜述」,頁一八九。
註二六﹕見「蘇日中立條約訂立前(後)的中共與敵
偽」,『共黨問題研究』第五卷第十一期,(台北﹕
法務部調查局出版,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十
五日出版),頁一二○~~一二一。
註二七﹕李國祁,「國父去逝後汪精衛的爭權」,『
民國史論集』,(台北﹕南天書局發行,民國七十九
年二月初版),頁四五六~~四五七。
註二八﹕同註一○,李國祁,『民國史論集』,頁四
五六~~四五七。
註二九﹕蕭良章,「西安事變原因之研究」,『國史
館館刊』複刊第二期(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出版),頁
一○一,轉引自蔣宋美齡,『西安事變回憶
錄』。
註三十﹕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南京中央的重要人物,
在思想上似乎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是熟讀
明史,知土木堡之變失君得君的利弊得失的
人,他們主張立刻正名討逆,臨之以威,才可以達
到營救蔣委員長出險的目的。另一方麵,有
若幹人卻認為蔣委員長既已被人劫持,當盡力婉商
,以策安全。深恐激怒張氏,使蔣委員長的
生命更陷於危險。
註三一﹕爾朱榮,後魏秀容人,明帝時以討賊有功,
授六州大都督。會靈太後毒明帝,立幼主釗,榮統
兵入洛陽,以靖內亂為名,殺靈太後及幼主
釗與王公以下二千餘人,功至大丞相、天柱大將軍
。後陰有異誌,入謁時帝親刺殺之。
註三二﹕傅斯年,「西安事變之教訓」,(民國二十
六年二月),此引自李雲漢著『西安事變始末之研
究』(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附錄,頁三
五三。
註三三﹕同註一,引自蔣中正,「西安事變對張楊訓
詞」(蔣宋美齡筆記)。
註三四﹕同註一。
註三五﹕楊漫克,「專訪朱永德教授﹕西安事變縱橫
談」(『中國之春』,總第四十四期,一九八七年二
月出版),頁三七~~三八。
註三六﹕同註七,頁三九。
註三七﹕司馬長風,『中國現代史綱』(香港﹕波文
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增訂版),頁二六九~~二
七○。
註三八﹕同註一,蕭良章,「西安事變原因之研究」
一文
◎ 8809231423經常我正輸入到一半,突然,再怎麼打字
◎ 也無法輸入於 write.exe 的工作卷,此時我必須要
◎ 點另外一個卷,再回頭點 write.exe 的工作卷,才
◎ 能輸入!?
中舉出事變之間接原因有全國性者﹕戰禍
連年,農村破產。安內攘外孰先問題。
與東北軍或張學良有關者﹕父仇不共戴天,毅然
歸順中央。中原大戰,進佔平津。潘陽
、熱河失守遭謗。不願統兵剿共,幻想聯合抗日
。東北淪陷,東北軍減俸。政府疏於防
範﹕蔣委員長自認之疏忽及孔祥熙之勸告。西
安流傳之不當言論。其次事變之直接原因,
有內在原因﹕西北剿匪總部人事不調。東北
軍陣亡將領撫卹問題。東北軍未獲補給。
雙十節張未受勳。定張為抗日後備長。洛陽
進言,未蒙採納。西安會議與撤換張學良
,改編東北軍之謠。外在原因﹕閻錫山之言辭
費揣摩。共產黨之蠱惑離間。楊虎城獻
策挾天子以令諸侯。
註三九﹕同註一,引自劉健群,「窺測西安事變的前
因後果」(『傳記文學』第九卷、第三期)頁一○
二。
註四○﹕李新,「西安事變初探」(『歷史研究』,
第十一期,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十一月十五日
出版),頁一七~~三五。
註四一﹕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台北﹕政大
國際關係研究所、東亞所印行,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增
訂版),頁一六五~~一六八。
註四二﹕同註一三,頁一六九~~一七○。
註四三﹕同註九,頁二六九。
註四四﹕同註一三,頁一七○~~一七一。
註四五﹕同註一三,頁一七一。
註四六﹕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台北﹕漢京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出版),頁
九七~~一○○。
註四七﹕同註一八,頁一○○。
註四八﹕同註一八,頁九九。
註四九﹕同註一八,頁九九。
註五○﹕同註一,頁一三○~~一三一。
註五一﹕同註一,頁一三一。
註五二﹕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一日張學良九十大壽生日
,向新聞界公開露麵之談話。
註五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齊福霖,
「略論日本學界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人民日
報』海外版,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第二版
。
註五四﹕李鬆林,「台灣學者抗戰史研究述評」(『
台灣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頁六八~~七六
。
註五五﹕「中國現代史學會『七七』統戰五十週年學術
討論會綜述」(『近代史研究』第六期,一九八七年
十一月出版),頁二三六~~二四四。
註五六﹕甘棠,「中共紀念抗戰勝利四十週年」(『
中國大陸研究』,二十八卷三期,一九八五年九月)
,頁四四。
註五七、五八﹕同註四,頁四四。
註五九、六○﹕同註四,頁四五。
註六一﹕見民國七十四年中共紀念抗戰勝利四十週年
慶祝會上的講話。
註六二﹕『中國革命史』(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
八六年出版),頁四五六。
註六三﹕同註一○,頁四四二。
註六四﹕同註一○,頁三七二。
註六五﹕王健民著『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延安
時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王健民教授發行,一九六
五年十月出版),頁一七九~~一八三。
註六六﹕同註四,頁四五,引自胡華著『中國新民主
主義革命史參考資料』,頁四一○~~四一六。
註六七﹕「新華社」通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
註六八﹕第八路軍參謀處分送軍事委員會軍政部中央
各院隊暨全國各大報館誇大宣傳平型關大捷情形電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台北﹕中國國民
黨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年九月),頁五五
,引何應欽上將對共軍參加抗戰的見證。
註六九﹕何應欽,「平型關戰鬥」,『日軍侵華八年
抗戰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九月),頁三五。
註七○﹕同註一○,頁四一○。
註七一﹕『新華日報』(一九四○年九月九日)
註七二﹕「新華社」通訊(一九八五年八月七日)
註七三﹕同註一五。
註七四﹕同註一六,引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代主任
熊斌呈蔣委員長報告派員視察中共所謂「百團大戰
」實際情形電,頁五五六。
註七五﹕同註一六,引古屋奎二對共軍所謂「百團大
戰」的評價,頁五六三。
註七六﹕「鬥爭彭(真)、陸(定一)、羅(瑞卿)
、楊(尚昆)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籌備處」(北京
『戰報』第六期,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出版)。
註七七﹕同註一○,頁四一○。
註七八、八○、八一、八二﹕同註一○,頁三七三、
三八二。
註七九、八三﹕同註一七,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
抗戰史』,引自第四篇第一章第一節附圖二及頁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