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結論~~中國未來歷史走向之預測
從中共以唯物史觀理論編寫「中華民國史」到竄
改「中華民國史」的實際內容,其目的是不待智者
而後知的。由於它是主觀的,就不會有真是真非;而
必至於彼亦一是非。由於它是為政治服務的,就隨
時在以白為黑,並誣無為有。由於它是反傳統的,所
以也反道德標準,反倫理文化,觀之中共敢於批孔
揚秦,敢於以赤眉、黃巢……為其衣缽之所自,還有
什麼歷史事實之可信,與歷史價值之可言;歷史原
為民族生命之長流,不繼承過去無以有現在,不掌握
現在無以開未來,而歷史最大的功用,是給予具有
共同歷史的群體一種認同的歸屬感,使群體產生強烈
的向心力和生命力。
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所以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
要把歷史當作是欺世盜名甚至是達成其邪惡企圖的
工具。因此讓史料一再被偷梁換柱,史家一再的被鬥
爭迫害,歷史一再的被扭曲濫用。這種情形在一個
自由開放的社會裏,尚不至於造成過大的傷害,但是
在一個極端封閉的社會之中那情形就不同了。極權
統治者知道歷史是建立正統有效的途徑,而正統是穩
固政權之所必需。因此極權統治者,莫不在歷史上
兜圈子,一心一意要消滅歷史上不利於他的因素,或
者竄改歷史以符合他統治的需要,務期徹底改變被
統治者的歷史意義,並消滅他們反抗的情緒,以至消
滅他們足以憑藉之以為反抗的知識、魄力和意念。
中共竊據大陸之後,原就打算改造中國的歷史,
並先從改造歷史學者使其變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
具入手。自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之後,毛澤東
的教條已經成為解釋中國歷史的指導原則。如此一
來,他們所謂的「新史學」,已不隻是把中國歷史的
發展硬套進馬、列、史、毛唯物史觀先驗體係之中
,虛構一部適合無產革命與階級利益的中國歷史,以
便為他們的獨裁統治建立歷史的必然性。在這個捏
造過程中,他們根本無視於歷史事實,也更不重視歷
史材料,隻是一味的任意割裂曲解,甚至於為了政
治目的,也經常偽造史料照片,比如原本包括江青、
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等人鏡頭在內的毛共停屍
及追悼會上的合照,在「四人幫」垮台之後,這四個
人的鏡頭即刻被中共從原照片中抹去;又如毛澤東
和毛妻賀子貞的合照,林彪為了要提高自己「接班人
」的地位,公然把賀子貞的頭換成了林彪自己的頭
。這就是中共為了現實政治的需要,任意篡改史實,
偽造歷史的鐵證。從中共歷史的取向以及中共一貫
改寫歷史的手法來看,中共隻不過是把歷史當做一種
工具、一種幻術罷了,歷史獨立的尊嚴業已蕩然無
存。因此,每一位有良知的漢學家和歷史學家,為維
護歷史獨立的尊嚴,對中共任意竄改歷史和奴役歷
史學者的行為,都有蒐集證據、論定是非、公正裁判
的責任。
儘管中共極力扭曲中華民國史的真相,但是幾個
造成中共猖獗的重大事件,值得吾人警惕而且不容
中共史家抹煞。亦即﹕
一、國民黨的聯俄容共政策。第一,中山先生是 共產組織不適於中國
(孫越聯合宣言)在革命事業十分艱難之下才決定聯俄容共。第二,
中山先生是要用共產黨而不為共產黨所用。第三,在
執行聯俄容共政策的過程中,中山先生對共產黨的
防範甚為周全,不僅在政綱、組織、行動上防範共黨
,更在理論上批評馬克思主義。他要以聯俄者防俄
,以容共者弭共。這在世人看起來是一種矛盾,而
中山先生正是要在矛盾中打出一條出路,我們不要忘
記一鐵的事實,就是在 中山先生有生之日,中共未
敢造反,相反的,正力求有所表現。中共企圖分化
及顛覆國民黨,進而奪取革命的領導權,是在 中山
先生逝世之後。其時國民黨的領袖們意見紛歧,步
驟淩亂,不能當機立斷,予中共以製裁,直到民國十
五年三月中山艦事件發生之後,聯俄容共政策尚繼
續執行年餘之久,始有十六年四月南京的清黨,及七
月武漢的分共,而此時中共已坐大了,大錯已鑄成
了。這個大事件的責任,我們不應歸之於 中山先生
,而應歸之於其後人。
二、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發生其咎固然在張學 西安事變使政府停止剿匪,
良,而它的善後卻是錯上加錯。首先,中央即不應 讓赤匪坐大,使大陸淪陷!
接受中共投降的要求~~即令接受,也應對其武裝與
地盤作徹底的解決,以消滅其再叛變的憑藉。但是
當時既準許其兵力募足三個師,又給以充分的給養,
而對於其人事與編製、管理與調遣、教育與訓練,
概未加以掌握。複允許就其所盤踞之陝北地盤劃為「
招募區」,對其一黨的軍權與政權事實上任其存在
。此不僅養癰遺患,實無異為虎添翼。政府的初意未
嚐不期待其實踐諾言,激發天良,努力抗日,然而
此種期待正是錯誤的根源,因為中共是隻要政權,不
要抗戰的。
三、日本的侵略中國。假如沒有日本的侵略,可
以斷定,不需五次圍剿,即可將共軍掃蕩,更不會
有西安事變。由於日本的侵略,迫使中國全民族投入
八年抗戰之中,予中共以趁火打劫的機會。戰爭結
果,戰敗的日本敗了,戰勝的中國也敗了。日軍的侵 中日戰爭的戰勝國是俄羅斯
略,正是替中共發展舖路。
四、雅爾達協定。民國三十四年二月,美總統羅 雅爾達密約與馬歇爾調停
斯福為取得俄國於擊敗納粹德國後出兵共同對日作
戰,未得中國的同意,擅允將中國東北及外蒙的權益
出讓給史達林,事後迫使中國政府同意,並使中國
與俄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就造成俄軍投機出兵
東北之局,史達林於是乎接收日本關東軍全部武裝
,違約不按期自東北撤退,徹底搶劫與毀壞東北工礦
設備,迎接共軍出關,予以裝備,使其竄擾並控製
東北。事實證明﹕雅爾達協定完全是精力疲憊的羅斯
福受了史達林的愚弄,將中美併肩作戰所獲得的勝
利果實拱手讓予俄國。
五、馬歇爾的調處。抗戰勝利之後,中共違背其
投誠的諾言,全麵叛亂。對於此等武裝叛亂,政府
有予以軍事製裁的責任和力量。但美國杜魯門總統堅
持中國政府與中共組織聯合政府。在美國調處活動
中,杜魯門的特使馬歇爾扮演一最重要角色。在民國
三十五年,馬氏一手提著五億美元的錢袋,一手拿
著聯合政府的圖案,向政府與中共說﹕有聯合政府即
有美援,無聯合政府的即無美援。政府為了戰後救
濟,國家複原,所期望於美援者甚殷,於是不得不委
屈求全,促成聯合政府的實現;而中共為了奪取政
權,不得不破壞聯合政府,即所以破壞美援。結果,
聯合政府不成,美援亦不至。迨政府發現其期望破
滅,而中共勢力坐大時,再從事戡亂,而時機已逝矣
。
今天我們糾正中共編寫中華民國史的謬誤之餘,
必須建立起修撰中華民國史之共識,例如﹕
第一、用五千年歷史看,由過去到民國,成為迥
然不同的兩大階段,其變化太大了;文化、思想、
政治、社會、人民日常生活無一不變,歷史學術也在
變,要合乎潮流,在「因」與「創」之間,求得平
衡點。
第二、中國歷史上所承傳的三統﹕血統、政統、
道統,仍然要繼續保持,因為這是中華民族史的核
心意義,也是中國的國魂。如 孫中山先生、蔣中正
先生皆有此三統思想學說,修撰民國史時,必須加
以指陳發揚光大。
第三、撰寫中華民國史最重大問題,自然是國民
革命。必以專題從多方麵研究探討,加強闡述,方
能對民國史有真正的瞭解。(註二)
第四、要創新歷史哲學。當今中共根據馬克思歷
史哲學改寫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說成是一部階級
鬥爭史,並用以教學,傳播於國際社會,流毒之廣且
深,不可估計。(註三)
吾人皆知,民生史觀是破解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的利器,可是, 中山先生對民生史觀,隻是提出
一些大原則,而自民國十三年 中山先生演講三民主
義後,國人對這一理論的解釋與闡揚,還隻是停留
在民國十三年的階段,其中,還有很多分歧的解釋。
其次,民生史觀,隻是把它當作一種理論,並沒
有拿這個理論來解釋世界歷史,甚至沒有拿這個理
論來解釋中國歷史。因此,理論是理論,歷史是歷史
。其結果,教「國父思想」者隻談理論,不談歷史
;教歷史者,隻教歷史,不談民生史觀。因此,當前
我們編修民國史如何建立一套民生史觀的理論架構
,並以之解釋歷史,是一個重要的使命,也是歷史哲
學的創新。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最終探討人的複歸問題,
人,創造了歷史;人,絕不甘於迷失與墮落。然則
,當代的人,尤其當代的中國人,必然要思考一個問
題,就是﹕人,往何處去?中國往何處去?在這裏
,必須指出一點,就是﹕當代歷史出現方向迷失的現
象,實受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偏見的影響。黑格爾
把人看成是單一「理念的人」,馬克思把人看成是單
一「肉體的人」。「理念的人」從自我意識異化為
民族精神,而德意誌民族精神則為世界精神的最高階
段,也就是絕對精神。其結果,自我意識成為世界
的主宰,乃有希特勒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肉體的人
」自感客觀環境是異己力量,因而激發出人的罪惡
感與以仇恨為基礎的階級意識,產生暴力革命,更產
生「社會主義異化」。人,對自己的理解錯了,便
帶來人的悲劇。究竟人是什麼?中山先生指出﹕人,
是「心物合一」的。「綜觀宇宙現象,要不外精神
、物質二者,精神雖為物質之對,然實相輔為用也。
」(註四)「心物合一」的人就是「全人」,隻有
從「全人」來看,來建構人的哲學,才是真正人文主
義的哲學。
其次,要指出的是中山先生極力反對共產。首先
,他反對以政治手段重分產業,他曾指責「社會主
義者……其主張激烈,均分富人之資產者,於事理上
既未能行,於主義上又未能合。」(註五)此實「
荒謬絕倫」(註六),他批評共產主義「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的理想,根本就是烏托邦。 中山先生
說﹕
共產主義本為社會主義之上乘,然今日一般
國民道德之程度未能達於極端,盡其所能以求所需
者尚居少數;任取所需而未嚐稍盡所能者,隨在
皆是。於盡所能者,其所盡未必充分之能,而取所
需者,其所取恐又為過量之需矣。狡猾誠實之不
同,其勤惰苦樂亦因之而不同,其與真正之社會主
義反相抵觸。(註七)
中國儒家追求的理想,不是共產而是大同,是「老者
有所養,壯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是互信互愛
,是天下為公。要達此目的,先決條件當然要發達生
產,即「大家發財」。而生產的促進與分配的調節
,均由經濟法則進而為倫理法則,人人發揮一己愛的
力量投入生產,並節一己之錢以補他人之不足,使
社會財富分配「得按公理而互蒙其利」,以達民生樂
利的境界。中山先生說﹕「民生是一種道德上的努
力,而不是階級間的鬥爭,它既是實際的,也是理想
的。」(註八)
馬克思認為要揚棄異化,就要消滅分工。因分工
而產生家庭、階級與國家等「虛幻的共同體」,也
要一併消滅。這是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推論。因為
,分工是社會進步的符號。假定社會沒有分工,一
個人親手料理他的衣、食、住、行,而沒有人去作思
考研究的發明創造,則自然沒有科學家、藝術家一
類人物出現,則人類社會那有今日之文明?中山先生
指出﹕「社會者,即分工之大場所也。合工農商●
等之各種組織,而始成一大社會。故社會之事業,愈
分愈多,則愈形活躍。」(註九)因此,嚴格的說
,分工不但不是罪惡之源,而實為人類幸福之源,或
者說是文明之母。馬克思隻是病理學家,不是生理
學家。他看不到分工所帶來的光明麵,卻誇大了它的
黑暗罪惡麵。
四十多年來,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實驗,中國人對
孫中山、馬克思兩種「人的哲學」已有了評價。今
天中國大陸的中國人覺醒了。他們說﹕「共產主義的
理想,隻是從理論上推導出來的結論,是一種未經
實踐檢驗的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其可靠性是值得懷
疑的。」(註一○)又說﹕「共產主義渺茫,像天
空的月亮那樣可望而不可及。」(註一一)
由此,乃意識到自由、民主及中國未來之路;如
劉節高呼「唯仁論」;如周穀城提出「無差別境界
論」。(註一二)又如大陸年輕一代的民主運動,以
及近年大陸知識分子對自由的行為取向,都象徵著
一個中國大陸新時代的開端。中國往何處去?世界往
何處去?人的道路隻有歸向傳統中國哲學的人文主
義,才有人的真正的複歸。中華民國史的道路,隻有
以傳統中國歷史哲學的人文精神為依歸,才有真正
的民國史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