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章
恭聞:道之不可不聞,猶性之不可不有也。性之不有:眼不能視,耳不能聽,鼻不能嗅,口不能言。若道之不聞:身不能修,德不能立,家不能齊,國不能治也。是故道也者,不可不聞也。但根有淺深之不一,性有智愚之不同。
聞道而潛思力行,一了百當者,是為根深智慧之上士也;聞道而心不果決,誌不堅固者,此為中根未悟之人也;信道不篤,自暴自棄者,是為淺根下士之人也。
不但此也,聞道又有二義:有聲塵之聞,有非聲非塵之聞。聲塵之聞:外有耳根之用,內具識性之塵;能聞有聲,不能聞於無聲者,是以謂聲塵之聞也。非聲非塵之聞:外不入於塵,內不起於識妄;反聞於自性之中,反聽於心聲之內;不用耳根,能聞於無聲之聲;不入耳塵,能聞於無聞之聞。無聞之聞:我能聞,而人不能聞者,是以謂之妙聞也。此等妙聞,方可謂之聞道矣!
今者聞道之人,果能如此而聞之,可與大象同入於無形;可與大道同隱於無名也。大道無妄之實理,未有不善貸於我者;未有不且成於我者也!聞經之上士,不可不知此義。
此章經旨,欲人信道之義。大道之深妙,惟信可入。不有信心,難聞真道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聞道之人,大略有三等分別。上士識見超群,誌量廣大,一聞此道,必然勤而行之,不敢怠惰也。譬如登山必要絕頂;涉水必要窮淵。從此聞處,聞至於不聞之地;從此行處,行至於無所行處;此為上士勤行之妙義耳!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其次,中根之人,雖有勉慕之心,而若存若亡,隻是存而不久之義。譬如聞一善言,此心便喜;見一利欲,此心又亂。隻因天理人欲,雜於方寸之間,見理不真。所以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又次,是下根之人,陷入俗網,貪樂世味。聞道貴無為,貴自然。與彼之造作有為,大不相同,安得不大笑之!此為下士也。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為至高至貴,原非下士所可聞也。若不笑,是為下士所聞矣,安足為道乎?故文中言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建者,立也。建言有之者,因下士不足聞,不足有,惟上士足聞足有。如下文明、進、等句也。
明道若昧
明道之人,機智全無,念頭清靜。惟求性分所得,不以聰明外露。應之於人,是非忘辯;處之於世,寵辱無驚;庸庸愚愚,若有不明之貌。故曰: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進道之人,不作有為有相之事;不生勞心勞力之能。默然自修,而其所以修者,人不能見;暗然自養,而其所以養者,人不能知;事事不敢先於人,念念若不足於己。故曰:進道若退。
夷道若類
平坦而行,謂之夷。類者,同類也。夷道之人:口不出異人之言,身不行異人之事;平平然,不分貴賤賢愚;夷夷然,不辯上下高低;動靜休息,與人共由此道;進退交接,與人等觀無異!此便是夷道若類。
上德若穀
上德之人,心如太虛,量如天地。心德廣大,如空穀一般,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此便是上德若穀之義。
大白若辱
大白之人,嗥嗥自處。皎然似明月當空,無一點雲遮。然與人不擇於貴賤,接物不較於是非;處卑而不強為高,居下而能安於下!故曰: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廣德之人,心如天地,量如滄海。寧學聖人之未至,不敢以一藝而成名;寧以德之不足為己病,不以德之有餘為己功;功雖日進,而不自以為進;善雖已成,而不自以為成。故曰: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建德之人,事必求其至,功必造其成。以聖賢之任為己任,以天地之心為己心。建之之功,可謂勇矣,然其心恒若不足。偷者,薄也。德已厚,而不自以為厚;功已深,而不自以為深;兢兢業業,謙以自牧。故曰: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真誠之人,形貌樸實,心上敦厚,生來原是如此。不以善顯於人,亦似不能善;不以潔鳴於己,亦似不能潔。若渝者,如可汙可染,實是涅而不緇(zi)。故曰: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
大方之人,無邊際,無內外;無東西南北之分,無四維上下之別;其道無極,其方無方;包裹太虛,涵容天地!故曰:大方無隅。此句,是取喻聖人:無拘無執,心量闊大,不立些小圭角之義。是以謂之大方也。
大器晚成
能盛萬物者,謂之器。晚成,言非容易成就者也。大器之人,養深積厚,操存日久,造到精金百煉,止於至善之地位,方可成經天緯地之才也!豈其容易而成此大器乎?故曰: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口不能言,謂之大音。耳不能聞,謂之希聲。大音者,無音之音也。希聲者,無聲之聲也。譬如黃鍾,得一陽之元氣。聖人則之,為眾音之主。此一陽之元氣,何嚐有聲乎?雖然無聲,十二律之聲,皆從一陽之元氣而生矣!此正是大音希聲之妙處。又如聖人,治國治民,妙在心聲之微;大順大化,妙在不言之教。以此觀之,無音之中,有大音者具焉;無聲之中,有希聲者存焉!故曰:大音希聲。呂祖雲: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即是此義。
大象無形
大象者,無象之象也。無形者,目不能見,謂之無形。大象,即是大道微妙之理。可以心神領會,不可以形跡睹見,是以謂之大象無形。大象之人,與此一樣,心即是道,道即是心。斂之在身,非有非無;用之天下,無窮無盡!是以古之聖人,治國修身之處。人不能知其端倪者,正是大象無形之妙耳!
道隱無名
此句乃是總上十三句之妙義。大道無聲無臭,無跡無形。其至玄至微,至神至虛,隱於天地,天地不知;隱於萬物,萬物不知;求其狀,其狀不有;指其名,其名不得。故曰道隱無名。上文雖未言大道之妙,所以為妙者,實在其中也!
夫唯道,善貸且成
此二句乃是總結上文之義,恐後世不知大道之體用,無所不善貸,無所不且成。上文自明道若昧,至道隱無名,若不從大道而進修,則無處進修;若不從大道而存養,則無所存養!所以大道,造物之圓機,無所不善貸,無所不且成也!故雲:夫唯道,善貸且成。
此章經旨,教人當以篤信,為入道之門。萬聖千真,皆從篤信而入。下士聞道,笑之者,正是不信之義。安知勤而行之者,乃可成道,而為聖為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