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汪堂家:“手”的述說

(2010-04-19 11:25:35) 下一個

● 我們應當並且能夠從“手”入手展開我們的思想。

● 我們缺乏自由自在的手,缺乏作為反思對象的手,缺乏讓我們理智地與世界打交道的手,一句話,我們沒有以合理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的手。

● 手藝是心靈的詩篇。真正的手藝抵製複製。真正的手藝人實現了“幾何學精神”與“敏感性精神”的統一。


汪堂家: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隨著我手指受傷的經曆漸成淡淡的印象,隨著母親送我遠行時那雙拭淚的手在我心中定格,隨著父親在寒冷的冬日裏將我的小手放在他的心窩漸成溫馨的回憶,隨著姐姐為我縫衣時那飛針走線的手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手雖偶爾激起我心中的隱痛,但多半喚起我對美好事物的遐想。從上大學的時候開始,手就一直是我思考的主題。我驚歎手的神奇並且不斷追問:手對我究竟意味著什麽?

    這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但又是一個不斷襲上心頭並逼我回答的問題。按通常的理解,手意味著勞作,意味著艱辛,意味著親情,意味著收獲,但對我來說手更意味著個性與思想。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甚至說,不是思想決定手,而是手決定思想。如果我們了解動手的重要性,我們就不難理解“手決定思想”的精義。海德格爾說,“手提供與接受,但不限於物,手伸向他人並被他人所接受,手保持,手搬運,手畫符號,手顯示,這也許是因為人本身就是符號”(Unterwegs  zur Sprache.Pfullingen : Neske,1959,S.51)。手是人固有的器官,也是人特有的器官。手不但顯示人的性別,而且成就了人的開放性本質。手打破舊世界並創造新世界。手幾乎關聯著人的社會性的一切。手還參與我們對自然和人生的訴說與傾聽。實際上,手裏有乾坤,手裏有世界,手裏有生活的萬千波瀾,手裏有人之為人的深層意義。因此,我們應當並且能夠從“手”入手展開我們的思想。

    有趣的是,法國思想家德裏達一輩子都在關注海德格爾的手。他不但關注海德格爾的手稿或手跡,而且收羅海德格爾的各種照片,研究海德格爾的手勢,分析他手上發生的細微變化。他甚至舉辦過題為“海德格爾之手”的照片展覽並寫過以此為題的長文(J.Derrida,Lamain de  Heidegger,Heidegger et la Question.Paris:Flammarion,1990,pp.145-172)。那麽,他為何如此關注海德格爾的手呢?答案也許在於,手代表著海德格爾的生活,一種靠手來展開的有思想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手”與“思”、“言”、“聽”一起成了海德格爾思想的主軸。在眾多哲學家中,尼采是最早擁有打字機的人,但他幾乎不用;海德格爾也擁有打字機,但自己很少使用。其用意隻有一個:在我們的手正遭到危害的時代裏,他們想以此提示盡力保護手的自由的必要性。

    手在何種意義上正在喪失自由呢?我想,問題恰恰在於人類正無節製地使用自己的手。今天,通過千萬雙手,我們正親手把自己帶入信息化的時代,這個時代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也使我們越來越富足,與此同時,它也使一些貪婪的、看不見的手悄悄地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伸向個人生活的每一個方麵。但從本質上講,這個時代仍是本雅明所說的機械複製的時代,是一個人們不由自主地失“手”的時代,甚至是一個“錢用人”而非人用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一方麵是機械的“ 手化”,另一方麵是手的機械化。機器本是手的附屬品,現在,手反倒成了機器的附屬品。於是,觸目所見,是被各種機器抓住的手,是在流水線上單調操作的手,是在鍵盤上不停敲擊的手,是被手機牽引著的手,是被老虎機咬住的手,還有在麻將桌上不斷舞動的手。就連可憐的孩子們也被手邊那表麵上好玩,實質上會消磨其意誌的“電子手”所操控。對此,我們不能不問,如何保護這些兒童的手呢?人類為什麽在新技術的挑戰麵前一再失手或束手無策呢?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我們缺乏自由自在的手,缺乏作為反思對象的手,缺乏讓我們理智地與世界打交道的手,一句話,我們沒有以合理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的手。手是新技術的見證,但新技術並非總是得心應手。新技術的發展隻有注入人性的因素並服從合理的定向才能有益於人的福祉。這時並且隻有這時,手才能真正作為自主的手而出現。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手使標準化成為可能,但它也在這種標準化的過程中標準化了自身。隻要我們的工業化不能實現由標準化向個性化的轉變,我們的手就將停留於機械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千篇一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標誌,追求同質性成了很多人不自覺的訴求並且被“狡猾的理性”名之為時尚。與此相應,本可顯示人的個性的手寫活動被敲擊鍵盤的刻板動作所代替,寫字對於長期使用電腦的人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苦事,提筆忘字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傳統意義上的寫信如果說沒有消失,至少是越發稀少了。因此,每當我收到朋友手寫的短箋,我總是感到親切與溫暖,因為它讓我感到手的存在、心的真切、情的激揚。我把它看作 “手寫時代”的戀歌和“鍵盤時代”的警示。

    鍵盤時代向我們警示什麽呢?它不是讓每個人一顯身手嗎?的確如此。它在推動人類的進步時也警示我們:它讓遙遠的人變近,也讓鄰近的人變遠;它不斷讓人由牽手走向分手;它通過不斷地煽情而造就一雙雙在欲海中求救的手;它還不斷通過虛擬的手來代替真實的手,但它比任何時候更讓人在心中渴望援手;它讓人們發泄個人的怨恨,但也通過這種發泄而製造集體的怨恨。如果說怨恨是要求解放的先聲,那麽,當我們對怨恨也開始怨恨時,手的叛逆便開始出現了。我們很難想象,在鍵盤時代我們對他人和自己的信任竟然如此之低,比如,以按手印來確保我們的承諾,以驗指紋來辨別我們的身份,以看手相和星座來消除我們的不安,以大腦的“聯網”來代替麵對麵的交談。事實上,我們有上承曆史、下啟未來的手。憑著這樣的手,我們在危機中尋找希望,在期待中製造期待。我們期待少些第三隻手,少些貪婪的手,少些肮髒的手;我們希望多些行善的手,多些積德的手,多些正義的手。

    然而,說起手,我們還不能不提到手藝的失傳。在機械化大生產之前,手藝一直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盡管我們常因見物不見人而隻關心手藝的結果,而不關心手藝的過程,以致手藝史(如,木匠史、石匠史、鐵匠史)在很多時候被排除在文化史之外,但我們必須千百次地問:沒有手藝,何來宮殿?沒有手藝,何來長城?沒有手藝,何來廣廈?沒有手藝,何來器具?沒有手藝,何來詩意的安居?手藝是心靈的詩篇。真正的手藝抵製複製。真正的手藝人實現了“幾何學精神”與“敏感性精神”的統一。他(她)將天地的大美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可今天,許多手藝已經衰落了,消失了。我們拿什麽去拯救即將失傳的手藝呢?答案是:拯救我們的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