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李叔同解《心經》————4

(2009-12-13 17:34:18) 下一個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以下廣說五    ┌(一)空凡夫法(經文)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意識界。
  蘊皆空之義 ┌┼(二)空二乘法(經文)無無明(乃至)無苦集滅道。
  分為三段  ┘└(三)空大乘法(經文)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五蘊如上所明,為迷心重者說五蘊。
  │            ┌眼處       ┌眼界
  │            ├耳處        ├耳界
  │            ├鼻處  ┌六根界   ├鼻界
  │        亦雲十二入├舌處  │    ├舌界
  ├ 十二處   ,入者根塵 ├身處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處  │       └意界
  │ 塵名十   義,為迷色 ┼色處  │    ┌色界
  │ 二處)   重者說十二 ├聲處  │    ├聲界
  │ 處。          ├香處  ├六塵界 ├香界
  │            ├味處  │    ├味界
  │            ├觸處  │    ├觸界
  │            └法處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區分為義│     ┌眼識界
  十八種作用不同故。       │       ├耳識界
                      為色心────┤         ├鼻識界
  俱迷者說十八界    └六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學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蘊處界三科經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
  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
  聲聞者,(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無明───┐
  ├行────┴過去所作之因
  ├識────┐
  ├名色   │
  ├六入   ├現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
        ├觸    │
  ├受────┘
  ├愛────┐
  ├取    ├現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來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轉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

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雲,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出世間法亦空。故經雲,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苦諦 生死報—世間苦果┐
      四諦(諦者真)    
     ├集諦 煩惱業—世間苦因┘
  ├滅諦 涅槃果—出世間樂果┐
  └道諦 菩提道—出世間樂因┘
  亦分二門,前二流轉,後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雲,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薩求種種智,以期證得佛果。故超出聲聞緣覺之境界。
  但所謂智,所謂得,皆不應執著。所謂智者,用以破迷。迷時說有智,悟時即不待言,故雲‘無智’。所謂得者,乃對未得而言。既得之後,便知此事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無所謂得,故雲‘無得’。
  以無所得故一句,證其空之所以。
  以上經文中,無字甚多,亦應與前空字解釋相同。乃即有之無,非尋常有無之無也。若常人觀之,以為無所得,則實有一無所得在,即有一無所得可得。非真無所得也。若真無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觀下文所雲佛與菩薩所得可知。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