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現代和諧論》
孫安
東亞文明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在於東南亞10國(越撾柬泰菲緬新馬尼汶)和東北亞5國(日韓朝蒙中)人口達20億,GDP占世界25%,雖然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卻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發展最快的地區,13年後的2020年,則將達世界GDP的40%,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將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且還由於東亞諸國團居一隅,具有類似的戰略缺陷,資源相對貧乏、交通線吻合且安全性不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由十國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人口達5億,其中越南8400萬,老撾500萬,柬埔寨1300萬,泰國600萬,緬甸5000萬,菲律賓9000萬,新加坡300萬,馬來西亞2600萬,印尼2.2億,汶萊37萬。宗教以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為主。
東北亞五國和地區,日韓朝蒙中和港澳台,也稱小東亞,共有15億人。其中日本1.3億,韓國4600萬,朝鮮2300萬,蒙古250萬,中國(大陸)13億,香港700萬,澳門53萬,台灣2200萬。宗教以佛教、神道教、基督教為主。
亨廷頓將東亞地區稱為儒家文化圈。東亞曆史上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尤其在小東亞和大部分的東盟國。
四大文明板塊
當今世界有四大文明板塊:基督教文明板塊(或西方文明,或北約板塊),伊斯蘭文明板塊(在中東和中亞各國等,以阿拉伯國家為主),儒家文明板塊(或東亞文明,以日韓朝蒙中東盟為主),東正教文明板塊(獨聯體,以俄羅斯為主)。
另外,印度文明板塊、南美、非洲板塊未來也可能崛起和替代而進入前四。印度板塊勢頭強勁。文明板塊按實力排名。
儒家文明板塊下的中華文明,對應於基督教文明下的英語係文明(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日本文明對應於德國係文明或法國係文明。亨廷頓將中華文明、日本文明與西方文明並列,模糊西方大國之間的文化區別、明細東方大國之間的文化差別,似有團結西方、分化東方之意。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有時的確以文明劃分。
亨廷頓寫到,“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現:文化類同的社會彼此合作;從一個文明轉變為另一個文明的努力沒有獲得成功;各國圍繞著它們文明的領導國家或核心國家來劃分自己的歸屬。國家日益根據文明來確定自己的利益。它們同具有與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國家合作或結盟,並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發生衝突。國家根據其他國家的意圖來確定威脅,而這些意圖以及看待它們的方式受到文化考慮的強大影響。民族國家是而且仍將是世界事務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它們的利益、聯合和衝突日益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響。在後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人們用祖先、宗教、語言、曆史、價值、習俗和體製來界定自己。”
四大板塊中,毫無疑問,基督板塊最為強大。在當今,不論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是,歐美各國日見相對衰退,不論在人均實力還是人口比例。
伊斯蘭板塊之所以名列第二,主要就是因為伊斯蘭在當今和將來的力量。伊斯蘭具有2000年的悠久的強盛曆史,具有非常的頑強性和相當的成熟性,雖然內部也勾心鬥角,但具有強烈的精神性、獻身性和宗教團結性,占有地球70%的石油資源,石油是世界動力的源泉,在未來石油日益短缺的時代,伊斯蘭地區作為世界心髒動力的意義尤其重大,而且地處歐亞非交匯的樞紐位置和交通樞紐,特別是其龐大的信徒數量,已經達到13億,而且人口增長速度非常快,總是遠高於其它族裔,在歐洲尤其明顯。以此同時,知識和技術也在增長,這是增長伊斯蘭力量最有效率的地方。
伊斯蘭力量的增長,是很近時期的事情,30年前說到伊斯蘭,很認真的人不多,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伊斯蘭力量增長的非常快速和明顯。人口數量、精神力量和石油財富,是伊斯蘭力量的構成。這些因素在這幾十年都有了爆炸性的增長。
美國人Mark Steyn在《America Alone》書中寫到:“歐洲穆斯林的官方數字是2000萬。鹿特丹40%人口是穆斯林,比利時最流行的男孩名字是默罕默德。法國城市人口30%是穆斯林。在歐盟,‘西方’婦女生育率隻有1.4,穆斯林婦女的生育率是3.5。20世紀80年代人們擔心的‘黃禍’(Yellow Peril)根本沒有發生,日本也沒有崛起,因為他老齡化了。同樣道理中國能崛起麽?也不能。因為中國將未富先老”。人口的增長,大大加強了伊斯蘭的力量。
石油價格在1970年為每桶1.39美元,2003年為27美元,2005年為55美元,2008年達到140美元,低油價時代本質上已經一去不複還了。不僅僅是惜采惜售心理已經產生,更是因為資源日益枯竭,沙特國王說為子孫保留資源要禁采新油田,沙特的產油能力是1130萬桶,但是實際產量調整至900萬桶。按目前價格,海灣諸國每天都有天文數字的美元進項。石油美元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力量。
以推翻伊朗巴列維國王為標誌的原教旨主義運動,席卷伊斯蘭世界,極大地增強了伊斯蘭的精神力量。以阿富汗抗蘇戰爭的勝利和9.11破壞力為標誌的事件,都展示了伊斯蘭世界的力量,珍貴的石油資源,結合伊斯蘭的強悍精神和龐大人口,加上其歐亞非的樞紐性戰略位置,已經極大地和將要更大地改變地球的政治經濟生態結構,讓西方產生了空前的危機感。
中東產油國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就打算學習歐盟在2010年發行自己的貨幣"海灣共同貨幣。歐盟於1999年發行了歐元,流通量在2006年底即已經超過美元。
所以,涅爾·弗古森驚呼:“伊斯蘭與西方針鋒相對,在政治﹑經濟﹑文化﹑道德上再次全麵挑戰西方。”
東正教文明板塊的核心國是俄羅斯。近年來因為石油價格的高漲,和普京推行國家主義的俄羅斯民主體製,俄羅斯得到顯著的複蘇。俄羅斯擁有國土世界最大,達到1700萬平方公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森林、水力和礦產資源,橫跨歐亞大陸,擁有三大洋出海口的戰略地理位置,頑強、強悍的民族性格,數一數二的軍事研究能力、航天能力和核能力。如果未來人口急劇下降的趨勢得到扭轉的話,俄羅斯將是一個能夠再興世界霸權的潛力國度,目前是世界之一極。強大的俄羅斯和美國難免利益衝突。俄羅斯是一個國家利益、榮譽至上的民族,不可能對美國的亡國之恨無動於衷。裏根時期美國的冷戰思維和高超戰略技巧,不僅解體了蘇聯,而且重創了俄羅斯經濟。亡國毀“鍋”之梁子,不是那麽容易消失的。08年8月的俄格戰爭,是蘇聯解體事件的延續,也是美俄衝突的最新發展,同時也是俄羅斯複蘇和重新強大的曆史見證。
儒家文明板塊,或者叫東亞文明板塊,雖然具有諸如中國和日本這樣的世界大國,但是就文明板塊而言,並未成為世界的強有力的板塊。因為,東亞文明體並不統一,散、衝突和內耗。而關鍵的障礙,則是中國當今的主流意識形態不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或佛教的,從而似可歸類又難以歸類於儒家文化圈,可能也和古往的“遠交近攻”這個過時的地緣政治理念有關。但東亞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發展最快的地區。全世界60%的吊車、50%的鋼鐵和水泥用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土地和工廠,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商品製造和供應主要基地,已經連續有30年以近百分十的速度增長;日本具有全球最精密的製造能力;韓國台灣等具有中高檔的大規模製造能力;東盟諸國也具有廉價的規模製造能力。從東南亞的低中端到東北亞的中高端,全線覆蓋,東亞在世界具有最強的商品經濟競爭力。
但是,東亞存在一盤散“珠”現象,存在一些戰略性缺陷。比如,資源的相對貧乏;經濟格局都是屬於製造型的大進大出類型,進口原料、出口商品,這和美國的服務型經濟頗為不同;軍事遠程投射能力都非常局限,交通運輸線都缺乏安全保障,交通線重疊但缺乏協力維護的機製甚至意願,不僅效率局限,關鍵是交通命脈受製於其它地區;都以製造業為主,競合協調不足,競爭原材料時競相提價,競爭市場時競相殺價,就是有人戲稱的,中國買什麽什麽貴,賣什麽什麽賤;立足當前、麵向未來的協調不足,相互糾纏於曆史過節;軍事弱小,即便中國這樣的大國,遠洋、遠空的能力都相當不足;而且相互對持,如韓-朝、大陸-台灣、中-日等,互相抵消,都是處於東亞範圍的內耗之中,都不能、也不敢脫身走遠。雖然交通線事關命脈,但是都是內鬥有力、保障無力,致力於內鬥力量的建設、乏力於保障遠方和長期力量的建設;無法保護東亞之外的利益和保護僑民的安全。東亞至今都還缺乏在框架內消除緊張關係的多邊架構。東亞的經濟單腿粗大,其它細小的整體不平衡的缺陷,十分明顯。
東亞的成功發展和缺失都不是偶然的。
東亞的成功,與東亞擁有的資源有關:龐大的人口基數(近20億)、優秀的人力素質(平均智商106和重視教育的傳統)、好的氣候(不若俄羅斯太冷、不若非洲太熱)和儒家文化(東亞價值觀)。過去20年經濟增長4倍;區內貿易和出口分別增長8倍和26倍。
東亞文明的特點有:集體優先;尊重權威;家庭觀念;勤勞;節儉;重視教育。其中,集體優先觀念是和西方文明的個人主義最顯著不同的地方。
亨廷頓將個人主義列為西方文明七個特征之一。西方文明的七個特征是:基督教,歐洲語言,政教分離,法製,社會多元主義,代議政體(民主),個人主義。核心的特征是基督教、歐洲語言和個人主義。其中,個人主義是基礎性特征。其它基礎性特征還有:基督教和代議政體。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和日本的石原慎太郎在合著的《亞洲可以說“不”》一書中宣稱:“亞洲可能創造史無前例的偉大文化圈。現在是亞洲創造取代歐美近代文明的新範例的時代。”
當今世界是集體主義趨勢的時代,而不是個人主義趨勢的時代。個人主義在過去文明未足夠發達時期,人可以“自由”發展,在歐洲、美洲或殖民地都是,地域廣闊、資源充沛,在西方,個人主義在曆史上有其自然的淵源。在東亞,最早的農耕文化,養育了眾多的人口,人多地少,資源不足,競爭激烈,集體主義也有其自然的根源。所以儒家文化重天下、重社稷、重國家。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文明日益發達,互動日益增多,人口日多、資源日益貧乏,集體主義的價值則日見重要。否則,人類無法麵對未來挑戰。個人主義在當下日趨高度全球化和資源短缺的人類社會,具有越來越大的局限性。
集體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世界主義。世界主義的內涵就是地球村莊的概念。
國際格局的變化實際上也印證了集體主義價值的提升的趨勢。歐盟本身就是西方文明體的集體化的案例,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77國集團、南亞區域合作、阿拉伯合作委員會、伊斯蘭會議組織、中美洲共同體、南美共同體12國、東盟等等都是,都是為了順應文明發展或者全球化帶來的激烈競爭而產生的組織體,顯示出全球性的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尤其是歐盟第一輪東擴、第二輪東擴以及未來第三輪東擴,正在迅速發展之中;在美洲地區,以北美自由貿易區向南擴展,也即將形成涵蓋美洲大陸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大西洋兩岸正在逐漸形成兩個大的板塊。太平洋東岸本來是集體主義的溫床,現在在宏觀上恰恰反而落後,正處於多向重疊的勾心鬥角“內耗”之中。
西方文明的價值觀並不全部適合東方,如個人主義。西方文明立基於個人主義(局部最優自然整體最優,所以政府是不得不存在的壞東西,),並不充分適合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未來社會需要集體優先,人類社會的未來需要世界主義,需要全球協調一致的氣候控製、環保努力、資源調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控製、“正義”定義的歸一的認同,比如: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正義的定義而基督徒認為聖經才是正義的定義,否則,隨著資源(礦產、生態、土地)的短缺和人的能力大增,尤其是高科技武器的能力,如核武器、基因武器、導彈、化學武器等,人類自相殘殺、最終相互摧毀的結局是難以預料和控製的,人類將可能自我毀滅。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洛吉說:集體主義文化將比個人主義文化占優勢,現在的世界正在進入歐洲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聯盟性的集體主義時代,這意味著世界正邁入以儒教為基礎的東亞集體主義時代。澳大利亞李瑞智教授甚至還說:“二十一世紀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都是儒家文化圈的世紀”。
全球一體化、世界各地文明板塊強化,都要求東亞強化其集體精神,改變單打獨鬥的局麵,以追獲東亞的公正、繁榮和安全。
但是東亞從總體來說還是一盤散珠。不論是經濟上、政治上、甚至價值觀上都是如此,是分散的、以民族國家為特征的區域。朝韓對立、中日不和、韓日不和、東盟戒心中日、台灣敵視大陸等等。寧結外友,不友鄰邦。
東亞的缺失,則和儒家文化缺失和中國的缺失密切相關。中國是東亞儒家文明圈的核心國。正如前麵討論過的,由於後儒僵化的缺陷,導致明滅清立,正是清朝繼續僵儒和少數民族統治的權術性需要,比如文字獄、八股文,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導致中國近代的全麵落後,直至1911年的清朝瓦解,而且動蕩至1949年,中國最終選擇了共產主義。中國選擇和堅持共產主義,不如說是要追求中國的富國強兵之策,要擺脫近百年的國家恥辱和民族危機,它的本質是近百年來各種救國方策和方向中的一個。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選擇以消滅剝削為旗號的平等理念的共產主義來克服以等級化為標誌的傳統儒家,具有相當的必然性。
但是150年來,中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找到自己的最佳文化定位,既沒有發揮傳統的巨大優勢,也沒有發揮儒家文化圈的儒家龍頭作用,也依然沒有將儒家文化對應的心靈領域的缺失補齊。所以北京思想界有了當今是第三次百花齊放時期的說法。
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國由紛亂的戰國向統一的王朝過渡時期,曆史最終選擇了從孔孟儒家變異過來的董氏儒家作為正統理論;
第二次是清末民初,僵儒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在中國出現或產生了康有為大同世界、資本主義、民主主義、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列主義等眾多思想,曆史最終選擇了共產主義作為中國的正統理論。幾十年的民國時期實際上是中國曆史過渡的磨合期。以經濟平等為主要訴求的共產主義非常適合用於克服僵儒的等級化的倫理體係。所以也可以說,共產主義在中國成功並不是偶然的。
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實踐上的普遍性失敗,理論上也暴露出重大缺陷,才有了黑貓白貓論、實踐真理論、三個代表和物權法等一係列舉措。中國正在苦尋新理論。國內的孔子熱、和諧思潮都反映了這種現象。這一次變革的理論方向,一定是和中國厚重的曆史關聯,一定需要從幾千年的曆史中繼承優秀和精華的東西下來,一定是與社會傳統接軌、立足於數千年曆史沉澱的理論,並且麵向未來、麵向全球化,去除傳統積累中的不適應未來和全球化的東西;同時,也一定是和當前社會接軌,繼承了共產主義的平等理念的理論。即,中國曆史上第三次百花齊放最終所選擇的理論,一定是立足於中華文明、具有平等理念的麵向未來和麵向全球的理論。
中國的體積和容量、中國在曆史傳統中的作用,注定中國、而且隻有中國,能夠在東亞儒家文化圈中將起到核心國的作用。但是,隻有中國真正定位清晰了,定位到厚重的傳統文化的位置上,才可能在儒家文化圈起到真正的龍頭作用,在亞洲找到誌同道合的群體,東亞板塊才能凝合,中國才可能成為真正的主導國。更一步的,中國在東亞的定位,是具有核心國的責任,但未必就是追求主導國的地位。中國和東亞各國本質上是平等的。中國逐鹿東亞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東亞,而是為了正東亞,是為了東亞的和諧、和諧的東亞,是為了公正、繁榮和安全的東亞。
一個自己打著非傳統的大旗卻又要求在儒家文化圈起引領凝聚作用的可能性,期望不不認同自己旗號的別人,又和自己誌同道合的,幾乎是很難的。孔子雲,道不同不相與為謀,中國應當在文化層麵恢複傳統文化的定位,才能夠和儒家文化圈文明體結合好,真正的東亞文明體才能形成,否則最多隻是東亞經濟體,甚至經濟體都難以緊密成型。僅僅依靠利益而扭合的朋友,隻是酒肉朋友,甚至難以成為真正的朋友。價值觀是文明體的最有效的粘合劑。“君子之交淡如水”,若水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凝合君子之交,這就是精神價值觀層麵的東西,價值巨大。中國隻有找到適當的文化定位,奉行一個大家認同的理念,才會有鐵杆盟友。
未來東亞文明體的繁榮、安全和公正
日本的高技術的精細、頑強和團隊精神,韓國的倔強勇敢創新和製造,東盟十國的人力資源,台灣的設計製造、香港的金融和服務、大陸的創新製造土地和人力資源,構成了世界最大、最有活力的經濟體,成為了世界的商品的製造供應中心。
今後東亞最大的利益在於,做好全球性產業集群鏈,保持和強化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建立影響全球的供應能力。以東亞的力量,可以在許多領域執世界牛耳,做好健全產業鏈,比較能夠保障利益,比較能夠經受風雨。中小國家,如越南泰國,則往往難以形成獨立產業鏈,價格和市場任人宰割,抗不住風吹草動,縱使眼前獲得訂單,並不是長久之計。當前全球化的文明進程中,聯係、衝突和競爭強化,集體作用強化,區域板塊在強化。如北約的擴張、歐洲諸國聯合抱團一起以壯力。東亞文明體已經日漸顯示其協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東亞產業存在雷同重複建設問題,需要類別化和層級化疏導,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集群,增強區域競爭力。
未來石油能源價格必然高企,集合的產業鏈集群由於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將具有更大的競爭力。能源短缺導致的高油價,有可能演變成東亞產業鏈集群集合的促進因素,從而增強東亞的製造競爭力。2008年7月當石油價格攀至每桶130美元時,英國倫敦爆發了貨車業反高油價示威,一個司機表示,現在每周的燃料費增加超過三千英鎊。分散的製造業比集合的製造業消耗更多的物流成本。
隻有團結起來,做成全球最強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才是久安之策。東南亞、東北亞都以公平高效的方式聯合起來,戰略促導,有效分工,分合進擊,提高效率,避免內耗,東亞就能創造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而且較久遠地保持下去。
東亞文明體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需要是,設立東亞的國際技術標準和產業標準。目前國際標準不是美國製定就是歐盟製定,或者並用。東亞雖然是最大的製造基地,很多領域的製造技術也是最先進的,規模也是最大的,但是東亞的標準的話語權卻非常微弱。東亞文明體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製造團塊,加上2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哪怕不獨立設立國際標準,哪怕是在美歐之間的增加一個跟隨選擇權,都可以成為改變格局的關鍵少數。比如,RFID的頻率標準等。目前這個跟隨權都自己放棄,設立權就更不重視了。關鍵是東亞自己沒有這方麵的足夠推動。當今是平等趨向的全球化時代,是多元的集體主義趨勢,文明數量減少但文明重疊增加,國際政治也趨向互動影響和交疊格局,金融趨向區域性國際多元貨幣,產業和技術標準也將趨向區域性聯合標準和國際多元並存。
目前日、韓、中各立或擇標準,各自為政,總體上隻能跟隨美國或歐洲標準,實際上沒有發揮東亞的作用。在標準上沒有話語權,在產業必然反映出來。
作為案例的一個東亞技術或產業標準,可以是“東亞通用的嵌入係統漢字芯片庫標準”。因為在日韓中台及若幹東盟國,都能看懂部分漢字,而且漢字言簡意賅,搞一個小顯示屏儀表用日韓中台基本通識通用的漢字庫或短語庫,及通用儀表漢字標準庫,對儀器儀表在東亞流通和占領市場而掃除障礙具有極大幫助。比如在日本,常用漢字有2000餘字,韓國和越南也是最近幾十年才不用漢字的。將來,一個產品如果在欣欣向榮的20億人的東亞市場占住腳並流行開來,離世界主流就不遠了。另外,這個標準也有利於強化漢字的地位,強化中華文化在東亞的地位,強化東方文化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反之的事例也具有類似的意義。越南和韓國廢除漢字,表明從中華文明圈脫離為儒家文明圈,當韓國從佛教國變更為其它宗教國之後,就表明又跳出了儒家文明圈。不過,2005年2月,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麵恢複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地表達漢字含義的難題。最近,韓國21名曆任總理聯名簽署了《敦促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韓國正是處於這樣一個基督化但漢字恢複的多向曆史進程中。表明漢字的推廣,具有巨大的現實空間,儀表漢字標準,則有現實的價值和作用。
建設共同市場,在關稅、商標、品牌、專利、物流、全球性物流、供應、原料采購(聯合采購)、協調(統一)報價有所協調,在研發、物流資源、銷售渠道、服務資源上有所互協共享、建設地球上最完整、最有競爭力的持久產業鏈集群,是可行、也是應該的。
已經有文章說亞洲也應該發行亞洲的貨幣----亞元。2020年東亞GDP將占全球40%,這樣一個區域如果發行自己的貨幣,將是有份量的,也有利於亞洲、尤其是以製造為特色的東亞經濟體的發展和穩定。亞洲應當發行亞元,以增強東亞的競爭力。金融危機爆發後,泰國前總理他信英國《金融時報》呼籲,“設立亞洲債券,將亞洲的盈餘應用於亞洲的生產性資產”。可以認為亞洲債券是亞元的一個中間站。海灣元是石油元,美元是傳統綜合元,歐元是新興綜合元,亞元是製造元和新興綜合元。盧布、加元、澳元都是資源元。貨幣也在體現全球化和集體主義趨勢。
東亞文明體的經濟力量的建設,還可以借助龐大的世界各地的華人存在,作為經銷點和終端。也可以將世界各地的東亞人聯絡起來,形成龐大綿密的銷售和信息網絡。事實上目前已經是這個格局。未來將會強化這個格局。2006年中國對歐美貿易順差2400億美元,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是最便宜的;但是,中國對日韓台逆差1450億美元,對東盟逆差200億美元,大量的是高技術的零部件和低技術的原材料進口。說明,大量的商品從東亞輸入中國,大量的商品又從中國輸入歐美。這部分商品為什麽不從東亞商品直接到歐美市場?因為歐美市場有較高門檻,如規模性的門檻、銷售渠道的門檻、包裝物流的門檻等,越南泰國包括日韓都缺乏中國多方麵的綜合優勢,直接攻進歐美市場不如中國有力。中國的優勢在於全球性的渠道網絡,如到處可見的溫州商人開的超市、國際化的義烏商品市場、遍布世界的華人貿易公司,中國優勢還包括中國統一市場的巨大規模,由此引發的包裝、物流、倉儲、銷售、服務等產業鏈優勢等。所以,東盟日韓台和中國的經濟融合,宏觀上將是共同發展的格局。正如韓國渣打銀行總裁大衛·愛德華茲在《朝鮮日報》發表的專欄文章中說,中國領飛可以帶動“亞洲雁陣”。但是從國際收支平衡角度,中國目前則承擔著東亞地區對整個世界的貿易收支的不平衡。東亞經濟體間的收支不平衡,完全有可能演變成中國在東亞的一種特殊影響力。
所以,東亞諸國應當聯合起來,成為高效公平運作的經濟體,做大做強做全產業鏈集群優勢,做世界主要的商品供應基地,同時取得資源供應的團體優勢,同時以自己的超級巨大的市場(20億人,歐盟市場是4億,美國是3億)作為話語權,也以東亞這個世界上最精密、最廉價、最大規模的製造能力為話語權,在標準、市場規則、及相關方麵聯合謀取有力地位,共同謀取東亞的持久繁榮,也為世界的持久繁榮做更有效的貢獻。
東亞要停止互耗互鬥;要將保護好命脈般的交通線做為共同要害,甚至可以組建東亞物流運輸護航聯合機製;要在物流、通訊、交通上做好基礎性工作,服務東亞,服務世界,繁榮東亞,繁榮世界,安定東亞,安定世界。
比如,泰國克拉地峽運河項目,就是一個對東亞具有極高經濟價值和安全價值的項目,102公裏長,400米寬,25米深,能縮短航程1200公裏、時間2-5天,大型輪船每趟節約幾十萬美元,給泰國帶來300萬人的就業。未來高漲的油價,更推高克拉地峽運河的戰略價值。目前中國的80%進口石油、全球50%的油輪、每天1100萬桶的石油、全球1/4的海上貿易、每年6.3萬隻船都經過馬六甲海峽。經濟效益是一方麵,關鍵是安全。馬六甲海峽三國共管,責任不清,海盜猖獗,而且要三國同時搞定才叫安全,不是長久之計。如果是泰國運河,不僅單純而且鞭長可及。250億美元投資泰國想做但投資不起,400年來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而且,馬六甲海底日益沉積,最淺處已經升高到隻有25米,已經對大型船舶產生限製,而且海峽最窄處隻有2.4公裏,對航行能力和航行安全,產生了嚴重的製約。
所以,為東亞的長遠繁榮和安全起見,所以東亞主要國家就應當聯合擔當起來。以泰日韓中為主,還可以讓越柬撾菲朝俄等,甚至美國加拿大等,參與分擔克拉地峽運河項目的建設成本。中國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日本也有1萬多億美元,各拿幾十億出來,換來大幅度的安全改善與持久便利和顯著的持續效益,而且順便在印度洋側搞個修船給養基地、安全護航基地、中國乃至東亞商品物流倉儲樞紐,價值無疑巨大。1萬多億美元外儲放在銀行一年也要貶值幾百億美元。泰國運河價值完全可以比美巴拿馬運河,因為流量特別大,是東亞的動脈。
隨著泰國運河的可能建設,泰國和中國缺乏陸地接觸的缺陷將顯露出來。所以,在老撾、緬甸、泰國和中國等四國,各出500平方公裏的土地,在交界處設立四國共管的2000平方公裏的獨立自由區,以便物流交通等的暢通,將是策應泰國運河的多方共贏的之舉。
隨著北極冰蓋的消融,北極航道日益成為可能,至少季節性可航行。東亞諸國對於北極航道也應當有所合作,未雨綢繆。北極東北航道對東亞的未來也將產生重大價值,能夠縮短東亞歐美之間的航程達7000公裏。
拿泰國運河和通用漢字芯片標準的例子,隻是想說明,東亞諸國的合作太少了,東亞各國自顧自,眼光和擔當都不足。合作,隻有合作,經濟的合作、文化的合作、軍事的合作與政治的合作,才能創造高度的持久的東亞繁榮;隻有合作,才能創造東亞的安全和公正。
一個好的文明體,其公正性是首當其衝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公正性判斷體係,如政府和法院,但是彼此的標準和機製常常是不同的。但是,文明體內跨國的人或事,雖然目前已經大量存在,而且越來越多,東亞尚缺乏適當的機製,既缺乏裁決機製,更談不上執行機製,甚至缺乏研究和評估機製。東亞跨國的事情天天有,但是就是沒有協商調節機構,任何問題都可能變成外交事件,既不是高效也不是應該長久之狀況。如中國出口日本的毒餃子事件,中國說投毒在日本,日本說投毒在中國,雙方又都不向對方公開一些技術查證信息,僵持不下,由事故或刑事案件演變成影響兩國關係的外交事件。根源之一就是缺乏第三方的公正機構做出評估、乃至裁決、甚至執行,或者缺乏多邊機構以協調。所以,東亞文明體有必要成立東亞官立的多邊協調機構,或者民營的、或半官半民的若幹公正客觀非第三方非贏利性的“東亞事件公正性評估事務所”之類的研究和評估機構等,並以東亞的普遍價值觀為標準進行運行;或其它具有一定協調能力的機構,協調東亞,以求一定程度的公正性。這些對促進東亞的公正性不但有所幫助,也是保持和諧東亞的必要。
東亞要保持世界四強之一,並進一步發展,應當大量增加軟投資的比例,尤其加大麵向東亞文明體的研究的投資和捐贈,提高對東亞文明體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及發展思路的廣度和遠度。比如,應該設立東亞發展安全研究所(15國聯合或部分國官立)、東亞競爭力研究院、東亞聯合標準促進會、東亞產業鏈促進機構等等。
目前,西方相對過去正在急劇衰退中。衰退的宏觀原因,既有西方文化不適應現代文明社會的缺陷,也有伊斯蘭板塊力量的大幅度上升和以東亞經濟的崛起所致。
未來20年是東亞文明體整合的黃金時期。
東亞文明體的建設,關鍵在於中國的穩定、中國的發展,中國對周邊各國的帶動、輻射與合作。中國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中國的穩定卻又是一切之根基,包括使東亞板塊具有持久競爭力屹立於世界,成為世界的難以撼動的製造中心,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其他地方不能輕易取代的產業鏈集群,未來也有機會進而也成為世界服務中心。
雖然日本是東亞民主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但也是儒家思想保存最完好的國家。民主體製和真正的儒家並不矛盾。真原的儒家,就是民本、平等和追求真理的,同時又是集體主義的。而民本與民主雖然在規範上未必一致,但在理念上是一脈相承。如果說有區別,那麽就是,儒家的民本更多的是價值訴求,而西方的民主更多的是形式訴求。日本國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儒家倫理,一旦匯入東亞的儒家文明體係,將是能夠發揮促進和穩定東亞文明體次序的積極作用的。實際上日本已經就是儒家文明體係的一個有機構成。
東亞文明體,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勤勞和聰明的人民,最具有集體精神的群體,最具有家庭倫理,最“仁忠孝誠禮勤儉智勇義”的地區,最中和溫馨之區,最有活力的經濟,加強合作,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世界的繁榮安全公正的文明體。
在《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中,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說:“我所預見(地球)的和平統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軸為中心,不斷結晶擴大起來的。我預感到這個主軸不在美國、歐洲和蘇聯,而是在東亞。由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組成的東亞,擁有眾多的人口。這些民族的活力、勤奮、勇氣、聰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不遜色。無論從地理上看,從具有中國文化和佛教這一共同遺產來看,或者從對外來近西歐文明不得不妥協這一共同課題來看,他們都是聯結在一條紐帶上的。並且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將來統一世界的人,就要像中國這位第二個取得更大成功的統一者一樣,要具有世界主義思想。同時也要有達到最終目的所需的幹練才能。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世界的統一將在和平中實現,這正是原子能時代唯一可行的道路。”
東亞文明體要的不是、也不可能是統治世界,而是與世界和諧。
現在和未來,西方和伊斯蘭世界至少有兩個大的衝突焦點。一個是歐洲傳統白人和歐洲穆斯林在此消彼長的大融合過程的利益衝突,即麵對歐洲穆斯林化的前景而導致的衝突;另一個是在中東以色列對聖地耶路撒冷的爭奪導致的水火不容。這兩個衝突美國都無法袖手旁觀,因為美國是基督意識強烈的世俗政權,每一張美鈔上都聲明“我們信仰上帝”,美國基督徒為86%,泛利益論和泛國家不完全適用。前者是因為西方文明體的族裔、文化等的難以割舍,後者是因為上帝子民猶太人對基督教的影響力和對美國的影響力,及宗教情懷的難以割舍。20世紀6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裁決:(600萬)美國猶太人擁有以色列國籍,從而可以加入以色列國防軍參戰。顯示了美國和以色列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一體性。由於伊斯蘭力量的崛起和精神上的強悍,麵對周邊1.6億人的阿拉伯眾國,注定隻有300萬人口的以色列將把美國糾纏在中東。伊斯蘭和基督教兩者在教義上針鋒相對,都認為對方是撒旦,不可調和,彼此爭鬥了千年,期間經曆了像十字軍那樣的大規模和長期的戰爭。反基督的勢力或人,都被美國視為敵人。20世紀日本的崇拜天皇的反基督的軍國主義體製、希特勒的反基督的納粹運動、再是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共產主義運動、然後是近些年複興的伊斯蘭世界,美國都針鋒相對之。
所以,以美國為首領的高度進取型的西方與阿拉伯世界為核心的高度精神型的伊斯蘭、以及攜強大資源和軍事能力崛起的俄羅斯,未來衝突勢必將此起彼伏和激烈變幻。
世界上的第一板塊和其它強力文明板塊的之間的爭鬥,鹿死誰手殊難意料。東亞唯一能夠做、而且在空擋期的機會是,加強東亞整合。全球的力量譜線,正在往有利與東亞的方向移動。2009年3月,韓國總統李明博稱,“亞洲時代即將來臨,全球經濟中心在向亞洲轉移。與亞洲各國加強合作不是選擇,而是必須的”。
東亞整合的路線圖是,以中日為A2(Asia),中日韓(東北亞)為A3,中日韓越泰為A5(泰國是因為未來運河的戰略價值),東盟中日韓(東亞)為A13,東亞澳新印的A16,逐步實現東亞整合。也包括其它的單邊,如中朝、中韓、中緬等。東亞整合路線圖是:關聯東亞命脈的航道安全維和;東亞泰國運河統一推動;東亞航線的高效率整合(海、河、鐵、汽、空的次序,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物流體係);東亞漢字芯片字標準(芯片漢字、短信漢字、數字漢字);東亞製造標準(工藝流程、質量標準、包裝標準和其它外圍標準);東亞技術標準;東亞的製造體(具有全球最強競爭力的協調分工高效低成本的產業鏈群);東亞的全球營銷體(具有全球最強競爭力的物流和製造的營銷體係);東亞的全球經濟體(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東亞文化體(儒家文化和東亞價值觀);東亞的全球利益體(具有東亞利益的全球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乃至意識形態)。
東亞應當均衡建設繁榮、安全、公正,加快協調的基礎---價值觀的整理建設和文明體中道德體係的確認和建設,加快道德價值觀流傳體係的心靈長城的建設,加強東亞文明體的和諧建設。對中華文明體包括對中國文明體而言,合力建設好東亞文明體、中華文明體,是和其他文明板塊競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