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道路的擁塞,正如同學說說,也許有多重原因:你可以歸因於老祖宗的蛛網狀城市布局,不能像北方城市那樣,東西南北走向清晰,易於疏通車輛;你也可責怪主政者缺乏預見,不敢修建具前瞻性的廣闊大道;你還可以批評現時的汽車政策,無視交通道路嚴重超負荷的現狀,一味地鼓勵汽車消費…..等等。
對後一種意見,我聽得最多的,來自出租車司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他們,也許是這個城市最辛苦的人群之一,同時又是最能說、最敢說的一群人。他們(當然是就我所接觸到的),或抨擊社會流弊,或斥責貪枉官員,甚至議論體製改革。
他們通常倆人合開一輛車,‘人歇車不歇’。超負荷的勞動,在城市裏‘國家飯碗’工資不高之時,使他們有一份還可令人羨慕的收入。但在幾次調升‘吃皇糧’人員的工資後,他們 的收入就成為相對較少的了。多拉一次客,就可多一點收入。他們駕車在擁擠的車流、人流中爭分奪秒,像泥鰍一樣鑽來鑽去,到了被人稱為‘亡命’的程度。我那些5年前還靠公交車和自行車代步的同學、親友,開著自己的私家車,眾口一詞地憤憤然道:出租車‘太霸道了!’
私家車和出租車相互詬病,他們也共同譴責龐然大物的公交車霸道。他們顯然都不是公交車的對手,不過也不用擔心他們會不自量力地撞將上去。在人與車、車與車幾乎是貼身競爭的馬路上,我猛然有了新的發現:
從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回到這裏,坐在出租車或親友、同學的私家車裏,我常會以為會遭遇車禍而心驚膽顫,但每次都僅僅是擦身而過,有驚無險。20來天裏,僅目睹了兩次車禍,且都是一般性小傷。比起我在北美親曆的車禍,不知輕了多少!
我就此請教友人,友人的回答十分有趣:成都人性子皮(慢吞吞的意思),做事、休閑、開車都一樣,所以不容易出事。北美人做事皮,開車卻很野,兩麵性格,所以容易出大車禍。
友人的說法,暫無統計數據支持。其所說的成都人凡事都皮,也有可議之處。5年前我觀察到的成都人,凡事都慢條斯理,唯獨穿越街口與汽車搶道時,卻格外神速,讓紅綠燈成為虛設。可5年後,我卻驚喜地發現,紅綠燈在家鄉管事了,車和人都開始尊重紅綠燈的權威了。是否正是‘皮性子’加遵守交通規則,共同維持了家鄉的道路秩序呢?
這讓我想起讀到過的一個說法(大意):看一個社會是否是成熟的法製社會,隻須看它的社會成員在紅綠燈前的表現。紅燈亮了,盡管隻有一個人駕著一輛車,他仍然停了下來,等待綠燈亮時才通過。有著眾多這樣成員的社會,一定是成熟的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