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曆是財富之我見

(2009-02-02 20:57:56) 下一個
快兩年沒動筆了, 最近幾天居然象中了邪, 文思泉湧, 一觸即發, 欲罷不能. 各位看官批評我賣弄也好, 虛榮也好, 自以為是也好, 本人亦有些癡處, 俗稱楞頭青, 居然想繼續寫些文字來接磚. 垮壇如不是合適的平台, 麻煩哪位好心的姐姐指明, 我好貼別處去. 雖不是嘔心瀝血之作, 倒也用了心寫的, 蔽帚自珍.
=========================================================================

"經曆是財富"這句話, 出處無考, 似乎是約定俗成的公識(conventional wisdom). 這個"財富", 應該包括修養, 氣度, 本事, 能力, 理解力, IQ, EQ, 等等, 姑且統稱為"智慧"吧. 餘雖愚笨, 卻仰慕有智慧的人, 向往"朝聞道, 夕死可矣"的境界. 因此鑽個牛角尖, 來琢磨一下這句俗語.

縱觀古今中外有智慧的人, 很多是個人經曆特別豐富的, 比如高爾基和傑克倫敦, 雖然沒受過正規教育, 卻從小摸爬滾打, 上的是社會大學, 有的是街頭智慧; 又比如曹雪芹, 生於鍾鼎世家, 經曆了錦衣玉食, 溫柔富貴, 成年後又窮困潦倒, 嚐盡人間冷暖, 看夠世事滄桑, 於是批閱十載後便有了"紅樓夢"; 又比如張愛玲, 出生名門, 從小見識不俗, 卻曆盡家道中落, 父母離異, 戰亂流離, 終於憑一本"傳奇"橫空出世, 實現"出名要趁早"的願望, 她的人生同她的文字一樣多彩多姿, 令人感慨.

從經曆中得到智慧的不隻這些名人, 生活中也很多, 有些就在你我周圍. 比方說我外婆吧, 典型的農村婦女, 大字不識幾個, 智慧令人佩服, 不光兒女孫輩十分尊敬她的意見, 連左鄰右舍有了糾紛都請她來排解. 快九十歲的人了, 跟我媽媽去上海看孫女, 在飛機上還能同不認識的人進行得體愉快的交談. 她的智慧來自於一生的坎坷: 三歲喪母, 八歲當童養媳, 丈夫是個半瞎子, 十五歲就當了母親, 共有十一個孩子, 由於貧困和疾病, 成年的隻有六個. 她雖然曆盡磨難, 卻一路樂觀, 養出的孩子個個聰明大氣, 與人為善, 沒有智慧絕對是做不到的.

那麽, 經曆是否等同於智慧呢?

我覺得不是. 君不見, 現代人經曆的機會遠遠超出前人, 但智慧的增加似乎不成比例啊. 再精彩的經曆, 也隻有在沉澱下來, 細細咀嚼, 反複思量後, 才能升華成智慧, 這樣才能讓下一個經曆更加精彩. 沒有這個過程, 而僅僅從一個經曆跳到另一個經曆, 到頭來不過是個忙忙碌碌的庸人. 多少人如此忙於生活, 以至於忘了什麽是生活, 正是:"不識廬山真麵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我又想, 經曆簡單的人, 是否一定見識短淺缺乏智慧呢?

我非常崇敬的詩人Emily Dickinson, 是一個經曆極其簡單卻擁有過人智慧的人. 她留下的詩篇, 不但美麗雋永, 而且在生與死, 靈與肉, 瞬間與永恒等話題上, 給人深刻的啟迪, 她的影響是超越國界的. 這樣一個高人, 卻過著即使用當時的眼光看也是簡單到沒勁的隱居生活. 她一生未婚, 從未離開過出生的小鎮, 一直同妹妹生活在一起. 直到她去世, 大部分時間居然都未離開過同一所房子. 她生前從未享受過名利, 她的詩篇直到死後, 才被人在房間裏發現, 居然有一千多首! 最最另人不可思議的是, 除了幾個常年的筆友, 她似乎沒有過真正的戀愛.

她的智慧是哪裏來的呢? 除了天生的慧根以外, 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釋是閱讀, 和幾個常年的筆友. 如果說經曆少便是井底之蛙, 那她還真是個井底之蛙. 隻是這個蛙就喜歡安安穩穩呆在井裏, 四周滿滿的是書, 她有靈性, 愛閱讀, 愛獨處, 也愛思考. 偶爾有大雁飛過在井口, 跟她聊聊外麵的世界, 就那麽度過外表波瀾不驚, 精神上卻極其豐富的一生. 對這樣一個骨灰級井底之蛙, 我等平凡之輩隻有歎為觀止的份.

現代小女人, 人生選擇空前的多. 如何取舍, 卻是個永恒的難題, 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 人有多少夢呢? 為每一個夢去體驗一番, 可行麽? 若要得到更多的智慧, 難道一一親身去嚐試體驗麽?

我自問:"你有幾個肉身子? 能當幾個和尚呢? " 即使花錢請人當替身和尚, 且不說能否成正果, 連打坐念經的樂趣也沒了, 還不如不做呢. 本人自問能力有限, 又隻有一個肉身子, 要能成正果的話, 就必須全身心做好當下這個和尚, 念好手中的經. 一草一木, 一人一景, 需用心體會, 真誠對待, 才能從中得到最多的樂趣, 也才能給周圍人帶來幸福.

好在, 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即使是井底之蛙, 沒準有一天機緣巧合, 也得勸上老伴背上娃兒麻著膽子跳上岸呢? 抱著凡事有可能的心態, 在專注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日子的同時, 如果能從不同經曆的人那裏學到他們的智慧, 分享他們的體驗, 增加自身的智慧, 以更從容的態度對待未知的人生, 豈不是兩全?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To Kill a Mockingbird裏麵有句話:"Nobody in their right minds would take pride in their talent." 那我依葫蘆畫瓢, 也來一句 :"Nobody in their right minds would take pride in their experience." 一個人的經曆多少, 除了個人選擇外, 說到底是機緣巧合. 選擇無高低, 境遇看造化. 僅僅因為經曆比別人多, 不見得見解就比別人高; 相反, 經曆少的也不必妄自菲薄, 平凡人生照樣有不平凡的故事. 寫"陋室銘"的那個劉禹錫, 都說他是個雅士, 我卻不感冒這樣的人, 說什麽"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白丁裏難道就沒有值得來往的人嗎? 太snobby.

昨天看到一個有趣的比喻, 說的是貓和虎. 貓有貓的經曆, 虎又虎的生活, 不必勉強苟同, 也不必費力去解釋, 嗯, 有道理. 我打量一下自己的尺寸和生活習性, 覺得屬於貓型. 不過這隻貓有點憨, 她不但不怕虎, 還覺得虎兒挺漂亮 :-)

某天, 本貓來到了文學城這座大山, 又誤打誤撞的來到了挎壇這片林子, 放眼望去, 貓兒嫵媚, 虎兒瀟灑, 各有各的智慧, 各有各的活法, 好不熱鬧. 其中有個虎姐姐正在給眾貓虎說故事呢, 貓兒初來乍到, 一時聽得入了迷, 隻覺得文采精華, 見之忘俗, 竟起了親近之意, 一時興起忘了自己是貓, 竟伸爪子過去想摸摸虎兒, 沒想到莽莽撞撞的一腳踩上了虎兒的痛處. 虎兒又驚又惱, 傷心得說不下去了. 眾貓/虎既心疼虎兒, 又惱火被打岔, 一時斥責聲四起(此處省去筆墨若幹...)

貓兒知道闖禍了, 又悔又怕, 卻又不甘心就此落荒而逃. 你道是為何? 原這貓兒天生有些癡處, 倒真不覺得貓和虎那麽不同, 還不都是雌性貓科動物麽? 還不都是舔犢情深? 不都有個(或N個)念念不忘的公貓(虎)? 還有, 私底下, 某天發現第一跟白發時, 不都曾嚇的花容失色立馬拔掉並告訴自己此事不曾發生? 經曆雖不同, 智慧卻是不分圈子的. 即使一個是貓, 一個是虎, 她們之間的智慧為什麽不能分享, 不能溝通, 不能借鑒呢? 幸運的是, 這虎兒也是個有慧根的, 幾個掏心窩的貼子下來, 居然惺惺相惜, 握爪言和. 貓兒大受鼓舞, 開始憧憬著同眾貓虎成好朋友的美好未來...

嗬嗬, 扯遠了, 嚴肅點, 打住...

因此, 對於所有坦誠分享經曆的人, 我很感謝, 你們的無私奉獻讓我有學習探討的機會; 對於所有真誠的深思熟慮的觀點, 即使尖銳的對立, 我也很渴望. 因為隻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 如果說經曆是財富, 那麽我就是來這裏探寶的.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deja_vu 回複 悄悄話 有些事情,看別人的經曆就可以學到功課。但有些經曆,尤其是痛苦的磨難,隻要能爬得起來,就真得是財富,是別人奪也奪不去的,也醒悟不來的,非自己親自經曆過了,才有體會。這類經曆包括創業的艱辛, 艱苦的生活。

二,三十年代大蕭條期成長起來的一代美國人,勤勞本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成就了美國二戰後的繁榮。
deja_vu 回複 悄悄話 經曆是財富,這個財富很多時候指的是人生的曆煉,挫折的承受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境的變化和再麵對處理類似事情的智慧。所以這個財富並不總是露在外麵的,或顯而易見的。

看事情不能隻看表麵現象。

從表麵上看,現代人經曆的東西固然遠遠超出前人。但其實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現代人所經曆的情感,人生的起伏和古代人並沒有不同,反而,因為現代的物質泛濫,現代人所經曆的痛苦,掙紮,心靈的洗禮比古代人簡樸生活時多多了。所以,經曆多的人一旦得到了智慧,"返樸歸真"的也多。
逸青 回複 悄悄話 1,有經曆不一定都會生出智慧,但可以肯定經曆是顯露智慧的催化劑!
2,智慧本有,無明本無。磨去塵埃方露本來麵目!
3, 很想知道你平時念什麽經?若沒有實修與悟處,不宜大談佛理。若有不慎,要背因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