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琵琶與樂隊《海青拿天鵝》是張福全在1991年或以前根據同名傳統琵琶曲改編的,用中國民族樂隊協奏,首演情況不詳。現在見到最早的音頻是1991年錄製的。
張福全,作曲家,1941生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1960年畢業於佳木斯市第一中學,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作曲係,1964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繼續深造,畢業後,到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從事音樂創作;作品有大量影視配樂,如1982年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配樂;還有大量為中國民族樂隊或樂器所作的多種體裁的樂曲。
琵琶與樂隊《海青拿天鵝》是在同名傳統琵琶曲的基礎上改編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鵝》的曆史可追溯到元代,那時的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有詩記載:“為愛琵琶調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原注:“《海青拿天鵝》,新聲也”。海青是古代蒙古等北方民族人民用來捕獲天鵝的獵鳥,樂曲描繪海青捕捉天鵝的情景。其琵琶曲譜最早見於1818年刊印的《華秋蘋琵琶譜》,曲名為《海青拿鶴》,由出巢、搜羽、尋山、挺翅、翔雲、暼鶴、捕鶴、追拿、小撲、大撲、敗飛、穿雲、空戰、掠草、平沙、鶴鳴、脫縱、歸巢共18段組成。華氏譜之後的主要琵琶譜大都收錄了這首樂曲,盡管曲名和分段標題有程度不同的變化,但全曲結構及各段的音樂輪廓大同小異。
琵琶與樂隊《海青拿天鵝》基本保留原琵琶曲的結構和主要曲調以及琵琶演奏手法,加上樂隊的伴奏與襯托,其用時與原琵琶曲大體相當(浦東派林石城先生1956年演奏此曲用時13分鍾,而下麵琵琶與樂隊的音頻用 11分40秒)。
下麵是琵琶與樂隊《海青拿天鵝》的音頻,選自任詩傑實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於北京製作出版的唱片《中國音樂家大係器樂篇:吳玉霞 海棠琵琶韻致》,由吳玉霞演奏琵琶,中央民族樂團協奏,張福全指揮。
吳玉霞,琵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1959年生於上海,1977年赴京,先後就讀於北京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劉德海、李光華等名師,曾任中央民族樂團琵琶首席,副團長;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會委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ORahDUurw
主要參考文獻:
繆天瑞主編《音樂百科詞典》,“海青拿天鵝”(條目作者 吳犇),1998年,北京,人們音樂出版社,p.239。
https://dl.ziliaozhan.win/%E4%B9%A6%E7%B1%8D/pdf/%E8%BE%9E%E5%85%B8/%5B%E9%9F%B3%E4%B9%90%E7%99%BE%E7%A7%91%E8%AF%8D%E5%85%B8%5D.pdf
華音網:張福全
https://www.huain.com/musician/zhangfuquan/298.html
百度百科:吳玉霞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7%8E%89%E9%9C%9E/1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