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米塞斯研究院舉行了一次紀念亨利·黑茲利特的演講活動。彼得·希夫做了一次精彩報告。題目是《為什麽我們不應對金融危機感到意外》(Why the Meltdown Should Have Surprised No One),
演講者:彼得·希夫(Peter Schiff)
翻譯:真相道白
主持人約瑟夫·薩萊諾(Joseph Salerno,米塞斯研究院副院長):
我非常榮幸今天能夠請到彼得·希夫先生。歐洲太平洋資本有限公司總裁——彼得·希夫,想必每一位在去年目睹金融危機的人都對他非常熟悉。他被認為是口頭預測能力最準的經濟學家之一,極其精準地預言了金融崩潰。他也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追隨者,是兩本書的作者:《美元大崩潰》,以及最新的《熊市下的投資之道》。他不隻是金融與經濟領域的評論家,而且還教授各種嚴謹的經濟學理論。他的文章經常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媒體上發表。今天,他將為我們做一次有關金融市場理論和實踐方麵的演講。有請,彼得·希夫——
【掌聲】
彼得·希夫:
我在30秒之前才認真看了一下今天演講的標題是什麽……【台下傳來笑聲】那麽我就來談一下為什麽那麽多人事先都沒看出來會發生金融危機,而他們本來應該能看得出來。
我想先問一下在座的各位,有沒有誰對這次經濟危機感到意外的?……沒有?好,那麽有誰覺得危機已經結束了?您可以舉手,讓我看一下;或者……有誰認為政府的解決方案能奏效,或對我們有所幫助?……什麽?隻有一個人舉手?——哦,天哪!看來今天我其實沒必要來這裏演講。【台下大笑】實際上我很想告訴那些什麽也不知道的人。不過無所謂,隻要台下的你們不覺得厭倦,那我就隨便說說好了。
其實我也不明白為什麽別人就看不出來。我想可能當一個人身處泡沫之中的時候,就很難發現究竟是怎麽回事。就我個人而言,我經曆了兩次泡沫。在納斯達克泡沫時期,我是一個股票經紀人,我很清楚那時在發生些什麽,1997,1998,1999——在我看來,那些股票被高估了許多倍,遠不值投資者所付出的價錢,這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時卻沒人這樣想,每個人都以為我們進入了“新經濟時代”,互聯網給了人們充足的想象空間。而那時的我卻沒看出互聯網購物與電話購物或清單郵購有什麽實質區別,他們說不久以後所有的人都會用互聯網來購物了,我想不通為什麽人們一定要去互聯網上買東西,難道就不能通過電話采購?二者有那麽大區別嗎?我知道人們在互聯網公司上下了很大的賭注。記得似乎有一家做門把手(doorknob)的公司doorknob.com,就算他們能把自己生產的門把手賣給全世界所有的人,也無法讓自己股票的市盈率看上去合理【台下笑】,他們不可能通過在互聯網上賣這些東西來盈利。那時有如此多的電子商務支持者,他們都信奉這樣一種理念:向客戶郵寄東西要比直接開店更為經濟,這樣客戶也用不著光顧店麵、用不著找地方停車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隻有少數東西是可以郵寄的,而大多數東西卻不行。不過當時誰會在意這些細節,隻要能找個借口上市就行了。很多人都一夜暴富,但沒有人是通過成功經營一夜暴富的,他們暴富是因為投資者爭先購買他們的股票。我有一個鄰居在洛杉磯市區開了一家E-Toy(玩具電子商務——譯者注)公司,幾乎和我所在的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建立於同一時間。他比我賺的錢要多得多,但他卻沒有盈利,他從來沒有盈利過!他之所以能賺到錢是因為他成功地讓人們相信他“能賺錢”。E-Toy市值最高的時候比我的公司市值的兩倍還高。
我記得在歐洲太平洋公司剛成立不久,我推薦客戶購買國外公司的股票。我試圖說服一位想買雅虎公司股票的客戶,讓他不要買雅虎,而應轉買新西蘭的股票。我這樣對他說:“雅虎的市值相當於新西蘭整個國家財富的兩倍【台下笑】,包括新西蘭所有的股票、所有的地產……你想擁有什麽?想要新西蘭整個國家——要知道單分紅受益一項每年就有超過10億美元,還是要雅虎這個才成立了幾年的公司?投資新西蘭的話你可以得到所有的紅利。”但沒辦法,他們還是想要雅虎,不要新西蘭。這當然非常荒謬,可當時卻沒有人意識到。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那時市場多麽多麽不理性、多麽瘋狂,一些人被送進監獄,華爾街被千夫所指。
但是好景不長,幾乎在同一時間,人們就從納斯達克泡沫,迅速轉向了房市泡沫,而沒人看出兩者的相似之處!有人剪輯製作了一部名為《彼得·希夫是對的》(Peter Schiff was right)的視頻,放在了YouTube上,大約有130萬左右的點擊量,我無意中看見其中有一段我在CNBC電台的訪談,我說房市泡沫即將破滅,經濟會遭遇崩潰,但主持人馬肯(Marcaine)問我:“希夫,我常聽說,一個人一生隻會經曆一次泡沫,我們才剛剛經曆過一次!難道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我們會再經曆一次?【台下笑】”顯然他認為十年之內發生兩次泡沫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上這兩個泡沫的關聯性很強,你完全可以把它們看作一個泡沫。因為當納斯達克泡沫破滅後,我們並沒有被允許出現一次像樣的經濟衰退,而是用一個更大的房市泡沫取而代之,從而把後果或債務的清償拖到日後。雖然現在我們仍然試圖在做同樣的事情,但這次市場受到的傷害如此嚴重,問題如此巨大,以致很難再找出一個拖延的手段了。因此我們不得不麵對現實。
為什麽會有股市泡沫?因為美聯儲在1990年代的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利率太低,創造出了過多的貨幣。這推動了股票市場的投資,其中有許多是不良投資。在這期間出現了許多沒有盈利能力,原本不應該存在的公司。這些公司之所以能成立,不是因為它們有本事通過經營賺錢,而是因為它們能上市,因為投資者特別想要股票,而根本不在意這些公司能不能賺錢。公司的人做了什麽?他們把土地、勞動力、廠房集聚在一起,雖然這一組合未必合適,甚至降低了生產能力,但是卻取得了融資的資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使得融資非常便利。這樣他們就興旺了,雖然一直在做賠錢的買賣,但還是能興旺。不是有句俗話嗎:“賣一件虧一件,但是賺得盆盈缽滿”(We lose money on every sale, but make it up in volume)【台下大笑】我很清楚這些人所關心的隻是能否融資,我明白這些是因為那時我還是歐洲太平洋公司的調研部經理,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是我的工作。那時我遇到了一家小型公司,好像是做瀏覽器還是防火牆什麽的……具體是做什麽的我忘了,總之是一家很小的公司,他們想募集500萬到1000萬美元的資金,那時還沒有上市。這麽小的一家公司,卻將自己的價值標記為5000萬美元。他們的總裁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成立這家公司可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問他:“你憑什麽認為你的公司值5000萬美元?你們沒有資產,沒有收入,甚至沒有客戶!【台下笑】”“你們什麽也沒有……要知道,我什麽也不需要,就可以自己重新組建你們現在的一切,你想讓我付500萬美元,就是為了得到你們10%的股本?為什麽我要這麽做?”那小夥子說:“你不知道,我們有辦法上市。【台下笑】你能賺到許多錢。”我問他:“你的意思是說在公開市場上有人會願意出更高的價錢買你們的股票?這可能嗎?人們甚至都不知道你們是怎樣盈利的。”他們其實就是在炒作概念,那小夥子過了一會兒看著我說:“你不懂股票。”【台下大笑】我當然懂股票,也懂經營,我知道你們這些人加在一起不值5000萬美元,因為你們上周才成立的這家互聯網公司。這就是那段時間發生的事,非常瘋狂。
在房市泡沫中,我也有類似經曆。你們知道,我一直選擇租房,現在還在康涅迪克州租房子住。我找到了一幢比較中意的房子,想談談房租。很明顯,業主剛剛買下這幢房子用來投資。我問他租金是多少,可能是每月4000美元吧,具體我也記不清了。我還很好奇地問他買這幢房子的月供以及其他開銷加在一起大約多少,問他為什麽要租給我,這真的是一筆合算的投資嗎?還是每月會有負的現金流?他說:“是的,即使租給你我每月也要多支出幾千美元。”【台下大笑】然後我問他,你真的認為這是一項“投資”?一個每月帶給你負現金流的東西,你還稱它為“資產”?為什麽你要買這幢房子?“你不懂,”業主說:“這房子能升值,過幾年它的價格就會翻倍。”我問他“為什麽,憑什麽能翻倍?你甚至現在都不能用它來覆蓋你的成本,讓現金流為正。憑什麽它會升值?”我告訴他房價應該是關於房租的函數,可他望著我說:“你不懂房地產。”【台下大笑】他認為房租多少無所謂,正如那些股票投資者認為公司分紅多少無所謂一個道理。股民都認為股票會漲,可是公司不分紅,股票憑什麽會漲?誰會買這些東西?
我在斯坦福也租過房子。非常漂亮的公寓,可以看見美麗的海景和日落,公寓的設施很齊全,有遊泳池、停車場、壁球館、健身房……什麽都有,保安措施也做得很到位。而它的隔壁是一幢20多年的又破又舊的房子正在掛牌出售,要買下這幢房子,月供和隔壁我租的那間的租金相差無幾,每月四五千美元,但這裏看不見海景,沒有保安措施,什麽附屬設施也沒有,而光物業稅與維護的費用可能每月就超過1000美元,因此如果真要貸款買下這幢破房子,每月的開銷肯定比隔壁那間好房子的租金要高。我問房產經紀人:“你認為會有人買這幢破房子嗎?隔壁那間要好得多,我知道的,因為我就在隔壁租著住。”那位女士說,“你可以租,但是哪天你搬出去,你不會得到任何資產。”我問她:“你什麽意思?”她說:“你如果把房子買下來,那麽等它升值以後再搬出去把房子賣了,就可以賺錢。”我問:“為什麽它會升值?你不明白嗎,它的價格已經被高估了,因為你可以住隔壁,那幢房子比這個好得多。”【台下笑】她說:“房價本來就是隻升不降的。”【台下大笑】我想她的意思是說,我應該犧牲自己住隔壁好房子的機會,然後在這間破舊不堪的房子裏住一段時間,隻要熬過這段時間,我就能賺到錢。一兩年以後就會有人來主動登門對你說:“我也不想住隔壁那間好房子,我願意出更高的價格買下你現在這件破房子,因為它會升值!”這些人完全忘記了房子的根本作用是什麽。房子是用來讓人住的。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每個人都以為房子會永遠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