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清楚,我們不可能還他們錢,這和伯尼·麥道夫的騙局是同一個道理。別人借我們錢,我們是怎麽還的?——再去借新債。麥道夫早期的客戶確實能把錢要回來,為什麽?因為麥道夫仍然在吸收新錢,騙那些還不知道這是龐氏騙局的人入會。財政部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國債到期了怎麽辦?——再把它賣給其他人。需要支付利息怎麽辦?——照借不誤。如果有一天誰也不願再買我們的國債了,那就隻能違約,和麥道夫一樣。違約隻有兩條途徑,要麽直接宣布不還,要麽印錢。這就是這些債務唯一可能的結局,反正它們不可能被償還。中國人當然知道這一切,我們很快就會明白。
好了,讓我們回來——我似乎總喜歡跑題【笑】。總之,政府製造的問題,卻讓自由市場成了替罪羊,遭受各種譴責。而政府,正在借助這次經濟危機,不斷擴張自己的權力,使其規模變得更大,目的是為了做你的救世主,用社會主義手段救你逃脫資本主義的水火。我聽了奧巴馬總統最近的一次演講,很多東西他說的都很對,比如我們需要真實的經濟,不能要虛假的繁榮,經濟基礎不能建立在債務和消費之上,美國經濟必須有一個健全的基礎……等等,所有這些說的都沒錯。可是另外一些東西他卻說錯了:他想要健全的經濟基礎,但他認為隻有政府才能建立這樣的基礎;他認為中央計劃經濟能夠取代市場,各種資源配置可以由想要獲得選票的政客來完成,而非追求利潤的實業家;他試圖用國家的手,來取代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他認為自己能比市場做得更好。他說“我們的經濟是虛假的”,沒錯,但正是因為有了政府,才會出現這樣的虛假經濟,政府破壞了企業的產能,破壞了公民的儲蓄能力,破壞了我們的製造業,為服務業中的消費泡沫提供了動力和養料,而這個泡沫現在已經破了。
重建經濟不是政府該做的事,我們最需要的是市場的力量。政府目前在做什麽?——救援企業不讓其破產,以及政策刺激。我們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救援企業,因為政府救的都是那些被自由市場淘汰、本應破產的企業。破產是件好事,是自由市場淨化不良企業的有效手段。這些企業不應該存在,為什麽?——因為它們無法繼續獲得利潤,它們不能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應該被釋放,給那些生產能力旺盛的其他企業。人們在說:“哦,不,我們不能讓通用汽車破產,這樣的話數百萬工人會失業”。但他們不明白,我們工作的意義並不是為了保留一份所謂的職業,工作的意義在於它能生產出人們需要的東西,我們要的是價值。想象一下,如果現在我們有一台神奇的機器,隻要按動幾個按鈕,那麽人們想要的所有東西都會奇跡般地出現。這當然是件好事,因為誰也不用再工作了。但政府卻要把這台機器砸了,理由是它製造了失業。【台下大笑】
人們之所以工作,是為了得到產出、得到東西,而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如果沒有產出,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僅僅致力於“保留工作”是毫無意義的。我理解為什麽一些汽車工人拚命想要保住飯碗,因為他們的工資本來就被高估了;我也能理解為什麽那些CEO也想保住職位……但是,這絕不是整個社會想要的,政府不該插手,應該讓那些低效的公司破產。我一直認為通用汽車必須破產,我甚至在5至6年前就預言這家公司一定要倒閉,我知道他們無法生存。那麽,是不是一旦讓通用汽車破產,美國汽車業的末日就到了呢?是不是底特律的所有汽車設計師就沒事幹了呢?是不是汽車工人就會在街上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同時又沒有任何其他公司來重新雇傭他們呢?當然不是!通用汽車一破產,必然會吸引很多其他企業來收購他們的資產,而所有的障礙——例如龐大的工會協議、過度的員工福利、債務利息等等——將會被徹底清除。得到了資產、擺脫了債務,企業就可以輕裝上陣,真正有利可圖地生產汽車。為了做到這些,企業隻能付給汽車工人比現在低得多的薪水,但這對公司卻有好處,從此以後公司就能生產汽車並實現利潤了,而最後整個汽車業的工人數量說不定還能增加不少。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僅僅為自己生產汽車,而應致力於出口,因為美國人現在不需要車,我們已經有很多了,平均每個美國家庭都有2到3部。總統曾在一次演說中說:“我們需要重建信用,信用是經濟生命的血液。有了信用,美國人就可以買更多的車。”看看他的邏輯,我們的經濟究竟出了什麽問題?——是因為我們的車還不夠多!【台下大笑】
車是我們最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應該製造汽車用以出口。為什麽?因為大部分中國人還在騎自行車,他們需要車,我們應該為他們製造。而我們自己則擁有太多了,事實上所有的東西美國人都擁有得太多了。大家有沒有見過房屋轉租時的情景?一家新公司剛搬進去的時候需要清理房子。令我感到非常驚訝的是,上一家臨走時幾乎什麽也沒帶走。所有的東西仍然在那裏:電視機、音響、甚至衣櫃裏的衣服……他們都不要了!覺得無所謂!當然,這一切都是用借來的錢買的【台下笑】,因為我們自己根本沒錢。目前我們最不該做的事就是繼續買東西。
政府的刺激政策,其中一項是救援,救華爾街。為什麽要救?應該讓他們破產!他們對我們有什麽用?為什麽我們需要高盛,需要摩根士丹利?政府目前把所有的危機都歸於去年沒有救雷曼兄弟,但事實上無論你去救誰,救多少人,結局都是一樣。或許真正的問題並不在允許雷曼破產,而在於你救了其他許多不該救的人。不,但政府不這樣想,現在他們向市場傳達的信息是:因為政府錯誤地選擇了讓雷曼兄弟破產,所以今後不能再允許任何人破產。但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這些投行。是不是他們一消失,投資業就完蛋了?股票經紀行業就完蛋了?當然不是!有許多像我這樣的小型經紀公司需要擴張,隻要政府走開,我們就能擴張得更快。然而政府一直在獎勵無能的人,保留他們的公司,相反對成功者施以懲罰。看看那些華爾街CEO們的巨額獎金,用什麽支付的?是用救助款支付的!在他們的公司持續虧損的時候,這些人竟然還能領到巨額薪金!讓他們破產、讓他們出局才是對的。
政府的另一項刺激是什麽?他們試圖再次製造引起危機的條件。請注意當他們提到“刺激經濟”這樣的措辭的時候,他們不說“刺激增長”,他們說“刺激消費”。他們想讓我們重新走進汽車超市、購物中心拚命買東西,然後讓自己在債務泥潭中陷得更深。如果我們自己還是沒辦法繼續積累債務的話,那麽政府會幫我們做!這就是“秘訣”,隻要你花更多的錢,那麽經濟就能奇跡般地複蘇。這絕對是扯談。這套歪理過去之所以能起作用——當然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是因為我們能從全世界借錢花。我們一直生活在財富幻覺之中,實際上自己的財富早就揮霍完了,但還感覺很富有,因為我們看見的是股市上漲、房市上漲,人們會根據這些說:“嘿,我很富有”,雖然實際上他們正變得越來越窮。變窮的原因是他們一直在花錢,而不是存錢。然後呢,隻要民眾一花錢,這筆數目就算進了GDP。隨著GDP的上升,我們就認為經濟在增長。然而這種GDP的上升,標誌的不是我們創造了多少財富,而是毀滅了多少財富。要知道所有這些東西都花掉了,都沒了!我們之所以在越來越窮的同時仍然感覺富有,是因為房屋估價師給你的房子估了一個高價,或此時股市仍在上漲,但所有這些都是幻覺。現在這個泡沫破了,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了。而股票,不管是漲是跌,我認為它依然很貴,公司創造價值的能力仍然很弱,市盈率很高,收益率很低。股價明顯還是被高估,房價也仍被高估。雖然各種資產的價格都在下跌,但它們的價格依然很高。
與此同時,我們的經濟依然是虛假的。各種不良投資充斥著整個服務業領域,其背後的理念是“美國人可以永無止境的借貸花錢、寅吃卯糧”。這種理念和“房價永遠上漲”如出一轍。因此,許多人事實上都在浪費時間,在本來不應該存在的領域工作。如此多的美國人在做零售,在購物中心、餐館做事,在從事金融服務業工作……整個美國人的工作都圍繞著這些,而他們本不該做這些,因為美國馬上就無法再繼續支撐消費了。
更多的美國人今後應開始製造東西、生產東西。為了讓更多的勞動力進入製造業領域,首先大量的人必須離開他們現在所從事的職業,從服務業轉向製造業。當然,為了讓製造業有就業機會,我們必須先得到資本。沒有機器、沒有工具,你拿什麽製造東西?我們不是魔術師,揮兩下魔杖就什麽都有了。資本隻能來源於儲蓄,有了儲蓄人們才能投資。這意味著美國人從今往後要開始存錢,或者說服其他國家的人,讓他們把自己的儲蓄用來對我們進行投資,而不是簡單地借給我們。
我有次在CNBC和亞瑟·拉弗(Art Laffer,上世紀70年代曾因提出“拉弗曲線”而出名,該視頻已上傳,見http://you.video.sina.com.cn/b/23615826-1445618222.html——譯者注 )辯論。這是一段10分鍾的辯論,在YouTube上有。他當時和我賭了1分錢。這段視頻也收錄在《彼得·希夫是對的》那部專輯裏。在辯論中,我說美國借了太多的錢,拉弗卻說我基於美國債務的推論是不正確的,他說曆史上的美國一直在借錢,特別是在19世紀借了很多,可那時也沒出現什麽問題。雖然經常帳赤字居高不下,但經濟依然健康,所以我對美國債務的批評是錯的。
然而拉弗有所不知的是,那時的美國和現在相比,在借來的錢如何使用方麵是完全不一樣的。19世紀我們借錢的目的是用來投資——修建廠房,購買設備,開墾農場……我們在建設一個產出發達的經濟體。這些借來的錢是用來投資的,而不是揮霍。當你把借來的錢用於投資產能旺盛的實業時,你擁有的是真正的資產,這些資產可以帶來利潤。例如我們投資廠房,有了廠房就可以製造出產品,然後通過把這些產品賣給英國、法國,我們就能賺到錢。賺了錢就可以還債,連本帶利一起還也綽綽有餘。那時我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因為我們借錢來生產。然而,現在的我們是借錢來消費,什麽也不生產。我們借錢去買那些無關痛癢的小玩意兒。我們借來的錢都花在個人消費品上了,這樣還有可能還錢嗎?我們沒有任何能產生實質收入的資產用來還錢。
所以,對我們這些已經沒有儲蓄的美國人,要想重建一個健康的經濟,就應該勸說中國人、日本人,讓他們把廠房建在這裏。但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現在美國的監管條例、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使得我們根本沒有競爭力。因此唯一能讓美國經濟恢複元氣的方法,就是立即停止各種經濟刺激、停止企業救援,讓自由市場發揮它的調節作用。我們要明白,現在發生的一切並不是問題,相反是在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發生在泡沫膨脹階段,而不是之後的通縮過程。無論現在這個階段多麽痛苦、多麽難熬,我們都得正視並接受。任何試圖延緩這一過程的措施,最後都會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總統奧巴馬曾承諾在他上任後,一切都會和布什政府不一樣,他說他的政府會做出“變革”。但事實上卻什麽也沒變!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布什沒什麽兩樣,而且變本加厲。他的財政政策比布什還要瘋狂。他簽下的財政預算是多少?——兩萬億美元!就在第一年。而與此同時他還好意思罵布什的赤字花費。
那麽這段時間伯南克在做什麽?伯南克所做的一切,可以說徹底覆蓋了格林斯潘的光芒。我曾經提到過一個“史上最差的美聯儲主席”比賽,目前格林斯潘可能仍居冠軍,但伯南克絕不是墊底的【台下笑】。格林斯潘唯一比伯南克強的地方,就是他在位的時間比較長。不過隻要也給伯南克同樣的時間,那麽最後的桂冠一定屬於伯南克。
所以說,奧巴馬和伯南克的組合,要比布什加格林斯潘糟得多。但這兩組選手的理念是一樣的,沒有任何變化。如果布什還有第三任,那他也會做完全相同的事。語言和修辭或有不同,但其政策、思想完全相同,像什麽“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民眾消費”、“政府需要更多地刺激經濟”、“政府應該救援企業,不讓他們破產”,成功經營的人則受到懲罰;“利率應該為零”,美聯儲要努力印錢……
那麽我們應該做什麽?我們不能再讓政府繼續援助那些無能的企業,讓美國人繼續大手大腳的花錢。信貸緊縮是件好事,不再讓美國人隨便借錢真的是好事,因為信貸是一種稀缺資源,並非無窮無盡,它取決於儲蓄的多寡。如果我們不想讓我們的經濟毀於一旦,如果我們真的還想重建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那麽有限的儲蓄或信貸必須給予生產者。要是把這些錢給消費者或政府讓他們揮霍了,生產者就得不到了。因此我們需要限製政府的赤字,甚至讓他們轉向財政盈餘;我們要讓他們停止花錢,開始儲蓄;消費者也要節衣縮食,減少花費;我們迫切地需要一場衰退。
政府應該當著所有民眾的麵坦白承認:“是的,這就是代價,是我們多年沉溺放縱、魯莽消費的代價。現在後果來了,我們應該勇於接受衰退,對此政府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