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網球是一項極其微妙的運動,表象頗具威猛宏大,球感極具細膩精微,貫穿從賽前熱身到比賽結束的整個過程。
其一,熱身或訓練時的球感是雙方相互生發的,對手來球的速度決定回球的速度,彼此都領會此時的重點不在追求力度和角度,而在尋找默契,維持合拍的節奏。每一拍盡可能把球送在對方的擊球區(hitting zone), 無需把球打死。
業餘愛好者在熱身練習時,似乎不諳此理。時常看到雙方在底線對拉,一方有意識地喂球,另一方卻故意調動夥伴,拍拍求勝,而且意得誌滿,有旁觀不明事理者,也跟著叫好。
反之,當夥伴在網前練習截擊,期待底線給球時,對方卻一會兒挑高(lob),一會兒穿越(passing),又來幾下迎麵暴力,這就是沒有feel對手。有來無往,便玩不下去,更談不上訓練;像在鬥嘴,逞一時口舌之快,殊不知交換拍數(exchange shots)也是一種情感交流 。
當然,有時候由於控球能力不足,失手打偏了,則立即示歉,對方定會理解是意外。這種情況很普遍,每個球手都有失誤的時候。
球感是彼此心領神會進行配合,控製球速,逢強則強,遇弱則弱,球就像一根彈簧線,在兩把拍子之間可長可短,可開可合,自然舒適地(effortless)提升擊球穩定性和回合次數(keep the ball in rally), 以臻訓練目的。
其二,比賽中的球感是單方麵的,對手不會照顧你的感覺,反而會采取變化節奏來破壞你的球感,你的感覺越差,對手就越得勢。因為比賽就是為了得分,每一拍都力求致命,或者為下一拍致命布局。
賽事中找不到球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
一是對手太強,實力遠勝,而令你無法適從;
二是兩者旗鼓相當,但一時不適應,常見於第一次碰頭對打的球員中(head to head)。因此有的先失一盤,而在迅速調整後做到翻盤;
三是由於自身狀況不佳,比如傷痛,情緒,天氣,環境,甚至觀眾等多方麵因素造成。職業球員在失利時頻頻將目光投向自己的教練和團隊席,尋求心理支持(mental support),此時教練回應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手勢都是救命稻草。
四是各人感覺快慢程度不同,有的上場球感頗佳,但在遇到對手屢屢難纏時會逐漸喪失感覺;有的屬於慢熱型,開始有些掙紮,但是愈戰愈勇,得心應手,猶如神助。
總而言之,球感是打好球的關鍵,上好的感覺仿佛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出神入化;反之要什麽沒什麽,拍子就像榔頭一樣沉,失誤連連,越打越糟。
阿加西說過,他在球感特佳時尤其專注,眼睛隻盯著來球,看不到對手,也聽不見裁判甚至觀眾。
訓練球感好比唱歌,注重節奏感,踩在節點上揮拍(hit the beats)。這就是為什麽職業賽前的熱身令人賞心悅目,雖然隻有短短幾分鍾。
球感既像樂感亦如筆性,自然之妙是出於天賦,其次是後天的培養與磨礪,遠摹近仿,虛心聽取高手點撥,體會逆耳之誨,良言總是紮心的;還須勤於思考和善悟。
古人雲:勉力務之必有喜。
2025年3月26日於UBC TENNIS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