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
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風、賦、比、興、雅、頌。”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比:類比,比喻。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於如今的象征修辭方法。
明·徐渭《題風箏畫詩二十五首之十》:
風微欲上不可上,風緊求低不得低。
渡海一憑儂自渡,可憐帶殺弄飴兒。
清 方正澍《晚坐》:
小亭三麵疊雲根,坐把澆愁酒一尊。
西下夕陽東上月,一般花影有寒溫。
新年除夕 多倫多Roy Thomson Hall歌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