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約842—約923),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晚唐五代詩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滿座皆驚,李商隱讚其“雛鳳清於老鳳聲”。其詩多寫豔情,稱為“香奩體”。著有《玉山樵人集》。
韓偓暗藏金蓮之燭。唐宋時,宮廷禦用的蠟台通常用黃金雕刻成蓮花形,因此得名“金蓮燭”。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載:韓寅亮是韓偓之子,曾對他說:其父韓偓臨死時,王審知(據有福建之地,後為閩王)聽說韓家箱籠甚多,且鎖得很嚴。人們從未見過箱內藏物,認為裏麵必定藏著珍寶。王命親信打開箱子,裏麵隻有燒剩的龍鳳燭,及金縷紅巾百餘條。蠟淚如新,紅巾香氣猶濃。有一老仆人忍不住掉淚道:“韓公任翰林學士時,常在金鑾內殿為皇帝起草文書,深夜才回翰林院。當時都是由宮妓秉燭送學士出殿,韓偓就把這些東西收藏起來。自從長安遭亂,韓公得罪,貶官南方,這些東西隻剩下很少一點了。”
700年後,清初詩人吳銘道依然對此唏噓不已,其《韓偓集二首》道是:“燒殘宮燭淚條條,死戀君恩恨未消。”
來自:真老實人
尹思泉書法扇麵“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