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華(1832年-1911年),原名成,字竹英,後改為作英,號胥山野史,浙江嘉興人。近現代著名畫家,海上畫派代表人之一。在近現代畫壇中,蒲華是繼虛穀之後又一位生時淡泊,死後大名的“塵封”型畫家。當他辭世已半個世紀之後,才逐漸被書畫界中越來越多的人所賞識。特別是他在中國畫最古老的題材之一--墨竹及梅、菊、牡丹花等題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現已受到書畫和鑒藏界專家以及學者的一致推崇。
蒲華 竹石圖 設色紙本
現流傳於世的蒲華作品,有花鳥畫、山水畫和書法作品。竹石繪畫是他最擅長的和最常創作的題材,占據其所有傳世作品的一半左右,餘下的份額就是其他題材,如花卉、山水,以及他的書法作品。
蒲華的造型能力超強,組織畫麵章法極為嫻熟,在吸收傳統文人畫的精華之後發展成具有自身隨意、簡捷、取意遺型的個性風格;他的作品樣式也極為眾多,有幅式、中堂或屏條、橫披、冊頁以及扇麵等,豐富多樣;其作品的用筆也較為穩重,他總是用長鋒羊毫筆作中鋒的點或長短或粗細的線,運筆速度偏快,因而點線瀟灑恣肆;談及其用墨,特點尤為突出,概要地說就是:貫用淡墨、宿淡墨與漲墨(筆中含水特多,有意讓其滲化)。從藝術質量上看,蒲華筆中的點線委婉而圓潤,接近柔中帶剛的藝術效果,常常呈現一派酣暢淋漓、情意交融的恬人境象。他作品中的造型有不少可以說是對傳統表現做繼承後的提高,如墨竹畫中竹葉組織結構的“結頂”處理,梅花作品裏梅枝的“出梢”表現,都是對古代精髓的發場光大,是對藝術的再創造。
蒲華作畫之餘還常創作書法作品,結體以行楷、行草居多。他書法的用筆、用墨特點和造型形態與其畫作相通相近,藝術質量也旗鼓相當,鑒定時很有利於做相互間的印證和比照。當然,由於創作、生活環境的不盡人意,畫外因素多多少少製約了他在藝術創作上的聰明才智,使他部分作品沾染了一些習氣,有的則過於草率或雷同,隻能說這是他個人藝術生涯中的遺憾。作為晚清“海派”畫壇具有創造精神的代表畫家。蒲華畫氣勢磅礴,可與吳昌碩媲美。一生勤操筆墨,畫筆奔放,縱橫滿紙,風韻清雋,所作山水大軸構思布局新穎,在傳統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筆力雄健奔放,善用濕筆,水墨淋漓,線條流暢凝練,柔中寓剛。吳昌碩、黃賓虹等均極推重之。
從一些作品來看,蒲華生前與吳昌碩多次合作,或在畫中互題,或濡筆合畫,然而更耐人尋味的,是他們的風格極為相似,都不拘泥於形似,著意於氣勢,以書入畫,金石味甚濃。畫法上蒲華喜用粗筆、濕筆,一山一水,一樹一石,皆縱放恣肆,水墨淋漓,胎息於李流芳、石濤,而上追元人。畫麵雖然不大,卻能以微見著,以小觀大。蒲華以其看似不經意的筆墨,得山川之真、石林之秀。“寧拙勿巧”,實乃山水之真境界。山晴水明圖 144×77.5厘米 1893年 蒲華 《山晴水明圖》在經營位置方麵與吳鎮畫風相似,而筆墨技法與風格則呈現出蒲華個人之心性,並無太多“梅道人”之畫法痕跡。畫麵近景描繪了一位素衣文人挾琴而至,與之相應的是立於小橋那端正恭候友人到來的主人。畫家用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了人物之形態,衣著簡潔素雅,予人一種“高古”之感。畫麵右前方的竹林,頂處以焦墨繪出幾簇竹葉,以濃破淡,層次盡顯,足見蒲華作畫之細膩。畫麵題款為蒲華的自作詩:“山路蒼茫風日晴,相逢溪上話幽情。地多水竹琴宜鼓,水氣空明竹氣清。”文詞樸實自然,與詩畫意境融為一體;書法亦鏗鏘有力,渾厚豪邁。此圖工整、含蓄,不同於常見的豪放不羈、水墨淋漓的風格。一塊崚嶒怪石,拖筆烘托,堅實穩重,天竺、水仙、臘梅、萬年青環繞四周,花葉紛披,枝幹縱橫,各盡其致,整幅構圖嚴密,繁而不亂,疏而不漏。設色鮮麗,令人醒目,沉著端莊,豔而不俗,明媚的春光奪紙而出。右自題七絕詩一首,詩畫交融,情意俱佳。
此畫構圖奇絕,以下半幅之墨葉白荷與上半幅之碧荷紅蓮相對比,又以紅蓼、浮萍將全畫統一協調。荷葉以濕筆寫出,墨彩淋漓,線條洗練流暢。設色淡雅,卻有氣勢磅礴之感。筆力奔放雄健,如天馬行空,有徐渭、陳淳的風骨。款識:“高士有潔癖,美人無冶容。撫白陽山人大意。蒲華。”
《四季花卉屏》以他最擅長的屏條形式創作,並且作為他少見的早期佳構,體現出了他所多方取益的幾個重要畫家。他在《月明池上納涼時》、《老圃秋容》和《寒依疏影蕭蕭竹》三屏的題跋中分別寫道:“摹白陽山人詩意”、“效天池生大意”、“白玉蟾曾有此本”,《紅杏枝頭春意鬧》因為題寫受贈人的姓名並未署明所本,但疏石紅杏、畫麵甜美,卻是最典型的李複堂畫法,也是四屏之中與效仿本麵貌最為接近的。當然僅從其筆墨與設色技法來具體比較,蒲華的畫法與陳白陽、徐天池、白玉蟾、李複堂並不是十分相像,不可否認,他的畫法更多地是學習同代畫家並融入進了自己的獨特氣質——即使寫明臨摹、仿效某家,作者的個性依然噴薄而出,而有別於匐伏在古人腳下者。作為蒲華的早期作品,四屏各具一體,仍然較成熟期的恣肆、蒼勁、爛漫、華滋有所不同。如果晚期作品因為粗頭亂服、逸筆草草的“不經意”而給人以“蒲邋遢”的印象,那麽《四季花卉屏》則是蒲華以理性、嚴謹自控下創作的精心之作。此作上款署“湘生仁丈大人雅屬即正之”,“湘生”者史料記載不詳,因此僅能推知是應前輩長者的囑咐而創作的。年款署有“丙寅中秋後二日”,可知此四屏條作於清代同治五年(1866),是年蒲華年僅35歲。這一年齡與畫作中所表露出的早期畫風特征也是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