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來源 吳冠中
繪畫藝術是精神世界的東西,是高於物質世界的。因此,但凡來跟我學畫的人,我都告訴他們要先致力於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我是誘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思想體係。不畫別人的畫,也不畫大自然的畫,要通過大自然畫自己,通過物質畫精神——這才是自己的。
藝術要反映第一念,凡藝術皆貴想象。有些畫隻具外形,似乎也是想而後得,其實若僅具有外形,實物固在,何用想歟?這隻是羅列現象。我說的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但這第一念也不是偶然的,是平素觀察、構思的積累在這一瞬間被觸發出來。講德,才有善,如日月之明,永遠光輝。德如日月,然後作品方能與日月同光。
書畫都是自己道德的體現,能啟發人的藝術是好東西,因其能啟發人之本心。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出於內發,不是外加。思想境界還未達到與天地萬物一體的階段,就談不上藝術家。藝術家的心量是無窮的,一個小小印章,一幅小畫,往往可以窺見其心量之浩大。
藝術與技術的區別在於:技術可以全憑手上功夫達到,藝術則須靠修養的深度。畫得好的畫有藝術語言,使人有親切的感覺,主觀思想與客觀景物的密合無間,則情景交融。則和,則有藝術語言。繪畫講格調,格調要高,則須思想意識高,人格高。
人品低即畫品低,有人認為此言不公允。須知畫是靈魂、生命力、人格之表現,而人品低者卻以靈魂獻媚,其畫品能高乎!名利心去一點,畫品就高一點。名利心增一分,畫品就低一分。
繪畫之“質”,就是其藝術性;繪畫之“數”,即筆量、墨量、是其技術性。神、情、氣是質,形式外殼,是數,所現之量即構成形、象。畫之紙幅大小也是量。此外,筆之大小,筆痕粗細是筆之量,濃、淡是墨之量,幹、濕、燥、潤是水之量,這三部分三個量,經過組織構成形象,這都是技術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生動、生硬之區別也是量,是用功之量。藝術是內,這些是外,內外融合,才是一幅好畫。
到了對筆量、墨量視而不見,無執於大小、高矮、濃淡、肥瘦、粗細、明暗,即佛家所謂“無差別心”,則是最高境界了。筆量、墨量是物質的量,要追求精神的量。
畫者,化也。在紙上要筆筆化。要生化(即提高與創造),不生化則無趣,生化才能超乎形象之外。刻印要印化,寫字要書化,作畫要畫化。一幅畫的每一筆、每個形象直到整個布局都要“生化”,否則隻是生料。僅僅畫得像而沒有感染力則不是藝術。
黑格爾曾舉例說,畫家畫成的葡萄鴿子要去啄,畫的甲蟲猴子要去抓,這種把鴿子、猴子也騙過的畫,所起的僅是庸俗效果,談不上藝術境界。
如果要求繪畫要像真的一樣,就等於要求舞台上使用真車真馬,這樣一來,哪還有藝術性?我們畫的那些東西,既是由筆墨點染出來的與真正的物質自然有天淵之別,隻有意趣是真的。繪畫隻要能表達出意趣就行了。
齊白石畫牛耕田,看來看去不像牛,但盡管形象不像,牛的意趣卻在,並使人感到它還在慢騰騰地往前走,盡管沒有畫水,卻使人感覺田裏的水還很深。這就叫“得意忘形”。因此,繪畫藝術不能光去考慮“像不像”的問題,應以意趣為第一。如果形象不準,又無意趣,就是畫不像了。
畫畫很難甩脫物象的控製。最初學畫怕學不到形象,但學到了又往往甩不掉,受形象的束縛。當然,沒有能力畫得像與超乎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Scan to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