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裏巎巎跋《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卷》,絹本,縱41.5厘米,橫3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裏巎巎(nao,二聲)(1295~1345)回族(康裏部),元代著名少數民族書法家。字子山,號正齋、恕叟。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製誥,兼修國史。以書名世。書與趙孟頫、鮮於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謫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述筆法卷》等。康裏巎巎, 元成宗元貞元年-元順帝至正五年(1295——1345),享年51歲,中國元代書法家。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西域 康裏部色目(元代屬欽察汗國,今屬 哈薩克斯坦)人。曾任禮部尚書、 奎章閣 大學士。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 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自《李白詩卷》(部分)成風格。有墨跡《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漁父辭冊》、《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李白詩卷》等傳世。康裏巎巎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 大學士,官至 翰林學士承旨, 知製誥,兼修國史。以書名世。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鍾繇, 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鍾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於鬆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確令人驚歎!《元史·本傳》雲:“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書與趙孟頫、 鮮於樞、 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謫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述筆法卷》等。康裏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淨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 醉素、 張顛的狂放,孫過庭《 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嚐以力倦而輟筆。流暢是一種特殊的美,流暢而不浮滑,更顯出康字的深厚功底。康裏巎巎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 虞世南、 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自《李白詩卷》成風格。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字也寫得爽利幹脆,用筆速度較快,往往在最後一筆用力一挑、或一頓,這樣難免顯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 行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 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 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頫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 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裏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 章草和 狂草的筆法。有墨跡《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等傳世。《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卷》是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的代表作。圖繪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謁見唐明皇的故事。後紙有元康裏巙、危素題二則在元、明代的書法的傳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蒙古族人,他的豪放的性格,足以使茲中原“傳統”藝術之一端的書法產生新的內涵和特點,從而使之成為中國相關曆史上的耀眼明星。乃為孛兒隻吉氏朝士子的一員,他同樣有著“廣泛”的“交遊”。而在與之往來的人中,既涵詩家馬祖常、楊載,又涵文擘許有壬、黃溍、胡助、貢師泰。康裏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淨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張顛的狂放,孫過庭《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嚐以力倦而輟筆。流暢是一種特殊的美,流暢而不浮滑,更顯出康字的深厚功底。 釋文:
月山宣慰所畫張果見明皇圖,筆法精妙,人物生動。求之同時蓋不多見,且月山之為人多才而智,有益於世。至於水利錢法皆深造極致,惜乎不遇於時。世之士大夫皆言其精於畫馬,是矣。然因其不遇但知此而不知彼,宜其爾也。餘之三侄大年,月山之婿也,故頗詳其一二雲。
康裏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