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5)
“雪唱與誰和,俗情多不通”。這是唐人孟郊的兩句詩。
“雪唱”是個典故,出自《宋玉對楚王問》: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麽隱藏的德行麽?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麽稱譽你啊?宋玉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講了個故事作辯解: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的“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堪稱藝術的古今之歎!所以千年之後唐詩人孟郊為此仍發出“雪唱與誰和?俗情多不通”的感歎。
馮承素摹王羲之 蘭亭序 24.5×69.9cm 故宮博物院藏
曲高和寡,在藝術領域其實是普遍現象,音樂如此,書法作為藝術也是如此。現在書畫收藏大熱的黃賓虹,據說當年他把作品白送人家還不要。孫過庭《書譜》記述,謝安曾問王獻之,你的書法比你父親王羲之怎樣?王獻之答道,當然勝過他!謝安說,眾人的評論卻不是這樣。王獻之又回答:“時人那得知!”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剔除其中宋玉心態上自負的成分,實際揭示了一個道理:藝術審美是分層次、有差異的,其愈高深者常人愈難理解。麵對“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同水平的書法家其藝術感悟的程度並不相同。我曾到上海博物館看著名的晉代《平複帖》,隔著櫥窗,有的人無動於衷,一看而過,有的人則注目凝神,挪不開步子,引得保安直喊:走起來,走起來!
晉 陸機 平複帖 23.7×20.6cm 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是藝術,欣賞書法如同欣賞繪畫、音樂一樣,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素養。而要成為一名書法家,寫出好的書法作品,除了長期臨池練功,更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強調書家要有字外功,要多讀書,其要在於轉化為審美能力,否則對於提高書法造詣並無多大幫助。
宋玉把音樂欣賞分為四個層次,我以為書法審美最少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能認識漢字之美。漢字誕生之初,便內涵審美因子;同時,書法家臨池苦練,把這種美的因子表現出來,書法便成為藝術。書法在古代一直是寓欣賞於實用,即是說,漢字在作為人際交流工具的同時,也是藝術審美的對象。因此,能欣賞漢字之美這個層次的人相對較多。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說,漢丞相蕭何給一座宮殿題寫匾額,“覃思三月,觀者如流水”。酈道元《水經注》講到東漢蔡邕寫的《鴻都石經》碑,“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矣!”現在表現漢字之美而又最容易被大眾接受、欣賞的,是屬於靜態書寫的楷書,講究點畫精到、結體勻稱、章法齊整,符合藝術審美的基本要求。所以練好楷書成為書法學習的基本功。一些看不懂屬於動態書寫的行、草書的人往往會說,他楷書寫得好吧?
第二層次是能認識書法美是一種意象美。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是書法的載體,也是藝術表現的對象。書法家寫的字是象,有己意的書寫是意,合而為意象。漢字的象和書家的意統一於筆墨,所以欣賞書法作品,主要是欣賞筆墨表現,看“筆歌墨舞”。美學家把這種筆墨表現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欣賞書法,首先看見的是漢字之美的形,需要進一步體察的書法家的精神、性情是神。能看懂書法的意象美,看出作品的神采氣韻即作者由筆墨而生發出的一種意味、意趣和意境,及至產生聯想,引起共鳴,就真正獲得了審美愉悅。這個層次的審美感受,往往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到達了“拈花一笑”的境地。不言而喻,到此境地,已經需要有很高的審美素養了。所以唐人張懷瓘說,“深識書者,惟見神采,不見字形。”
晉 王獻之 中秋帖 27×11.9cm 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層次是能認識書法的風格美。風格是藝術成熟的標誌,是藝術家企求的最高境界。風格與個性相關聯,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書寫特點,但這種個性特點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風格。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意味著其藝術造詣達到了相當高度,超越同代人而處於時代的前列,具有曆史的傳承性而又有原創性,即既有傳統根基、又反映時代特色、並具鮮明個性特征的,才能稱之為藝術風格。藝術風格又具有多樣性。唐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論述的是詩歌,實際也是對其它門類藝術風格的概括,也可以用於品評書法,指導對於書法的藝術審美。事實上也已經有人寫了《二十四書品》。由上所述,可知達到認識風格美這一層次的審美,不僅需要能看懂書法,領會作品神韻,更需要具備豐富的書法史知識,了解當時書壇的發展態勢,以及對古今書法大家的藝術特征進行概括和比較的能力,這樣才能認識某種風格對於書法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獲得更高級別的審美愉悅和快感。很明顯,具備這樣全麵的審美素養的人不會很多。這就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主要原因。人們常說“高手總是寂寞的”、“知音難覓”、“惺惺相惜”,等等,原因也正在於此。
40年前書法熱興起,書法獲得了最廣大的社會群眾基礎。書法的藝術魅力,使不同審美層次的人從中得到了不同的精神享受。但也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都以為自己是最懂或比較懂書法的人。其實,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許多人對於書法的認識和理解並不深入。一方麵,普通人包括一些書法家,習慣以過去偏實用、尚妍美的狹隘眼光看待當代書法,不理解書法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不明白藝術誇張的原理,不知道社會審美心理的變化。近年來關於書法藝術性的討論,忽略書法史上“醜書”屬於藝術美的定論,把一些有創新性探索性、但自己看不慣不喜歡的書法貶為“醜書”,並進而與真正醜陋的江湖書法混淆起來,盲目進行批評,這實際是一種書法審美的倒退,以至於書壇出現避談書法的藝術性、以書法的文化性代替藝術性,避談書法創新、把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割裂開來的現象。另一方麵,有些受到西方當代藝術審美思想影響的書法家,偏離書法藝術的本質,作品越寫越抽象化、空洞化,當有人詰問時,就回懟說,是你水平低,所以看不懂,用“曲高和寡”來為自己辯護;也有些書家可能由於在書法本體上深入不進去,就在外在形式上想點子用招數,乃至把書法創作變成一種行為藝術,讓觀眾以觀看他的書寫過程代替對其作品的審美欣賞。上述兩方麵現象,實際是反映了當代書壇思想素質和審美素質的貧弱,尤其是缺乏辯證思維。
唐 懷素 苦筍帖 上海博物院藏
前幾天,與一位老朋友微信聊天,他認為中國當下不缺書法家,缺的是書法審美的教育家。80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說,“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統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的問題”。當下書法前所未有地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新的一代一代書法家已經茁壯成長。但書法的發展與全社會書法審美水平的提高並不完全同步,其中有一個關於審美的教育和引領的問題。因此,要注重普及美學知識,提高社會審美的整體水平,讓“俗情”學會“雪唱”,讓書法藝術出現“曲高和眾”的情勢。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意謂當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美,也就知道什麽是醜了。果能如此,當代書法的良性發展應是可以預期的。
2022年3月2日於海上倚虹堂
Scan to Follow